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魂梦大唐-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对于龙源关,在座的诸位相国都不陌生,大唐与吐蕃近年来连年交战,石堡城和龙源关的大名早已为众人所知。

    对于兵事,兵部尚书萧嵩最有发言权。听了皇帝介绍的情况,他也是微微心惊,不由自主地开口说话:“陛下,皇甫大将军这次可真是兵贵神速啊,往常攻破龙源关怎么也得十来日的功夫,看来天佑我大唐,这次我大唐必胜。”

    听着萧嵩唱赞歌,李隆基脸上的笑容更盛,心情愈加舒畅,不由开口笑道:“这次萧尚书你可是说错了,此次进军,我大唐陇右军中涌现出一名少年小将,名为颜天佑,他这次处在南路军中,先是以五百军攻破吐蕃军戍守的二十多堡,灭敌三千,其后更是以四百军破了南路险关白狼关,再又于千军万马中斩杀敌将吐蕃军的一个东岱,最后更是率军伏杀三千吐蕃骑兵助皇甫惟明破了龙源关。”

    对于颜天佑的战功,不用再看奏折,李隆基就朗朗口述了出来。

    颜天佑这亮眼的战绩说出来,瞬时让几位相国都有点瞠目结舌了,一人率军连胜连捷,竟然一人就灭了吐蕃七八千人,他们也不得不说厉害,在当朝,也就安西的李嗣业能够比拟了吧。

    “这颜天佑是何人?萧尚书可曾听说过?”李林甫这时看向兵部尚书萧嵩。

    萧嵩微微摇头表示没有听说过。

    李隆基解了他们的疑惑,“这颜天佑的出身来历,皇甫惟明的奏折里写的很清楚,颜天佑,淮南道扬州人,年十六,父早亡,由母亲颜氏独自抚养长大,家里以经商为生。”

    颜天佑的出身来历一出,众人立马知道这颜天佑出身寒门,重视的程度不由自动削弱。

    李林甫开口道:“这颜天佑小小年纪,竟然如此厉害,可见其家教渊源,如此人才,陛下应量力拔冲。”

    李隆基颔首赞同,道:“朕准备封颜天佑正五品定远将军,领上进大夫,诸爱卿意下如何?”李隆基目光看向下面的六人。

    “陛下,这颜天佑年方二八,怎么能如此拔升,过快升职不利于他的成长呀!”吏部尚书熙荣听了李隆基的话,忍不住开口道。

    对于皇帝一连给颜天佑升了三级六阶的军职,几个相国心里都不是很舒服,他们当初可都是一步一步升上来的,更不要说,颜天佑还是个寒门出身,他们这些出身名门的人自然看不过眼。

    听到有人反对,李隆基眼睛一眯,“此事不必再议,朕已经决定了”。

    李隆基说话的声音虽然不高,可几位相国都是人精,自然能品味出皇帝的决心,不敢再多言,纷纷闭口不再说话。

    李隆基以自己的威严力压几位相国,对于几个相国的反应,他很是满意,轻轻一咳嗽,说道:“那么,接下来,我们说说这陇右的战事。”

    (本章完)

第242章 两派相争() 
李隆基看了一眼李林甫,便道:“右相,你先来说说吧!对于吐蕃战事,你怎么看?”

    因为李林甫为人机警,善于揣摩他的心思,又有过人的处理政务之才,李隆基对李林甫很是宠信,自张九龄后,他就任命李林甫做了相国。

    近几年,除了重要的军国大事,大唐帝国千万繁琐的政务都被他托付给了右相国李林甫,李林甫也没辜负他的信任,都事无巨细处理得井井有条,国家府库日益增多,法度谨慎而严明,这让想多陪陪杨玉环的李隆基尤其满意。

    听到皇帝让自己发表见解,李林甫忙站起身,先是对李隆基躬身施一礼,然后才道:“陛下,此次出兵吐蕃,自然是为了收复失地,夺回石堡城。但是,臣下窃以为,如果战事顺利,不妨再全力夺回原属于我大唐的九曲之地,给吐蕃一记铭记于心的重创,让其再不敢冒犯我大唐天威。”

    李林甫的忠实铁杆陈希烈紧跟着表态支持,同意对吐蕃大举用兵,更是妄言河西安西军马也从吐蕃的北面和东北面对吐蕃进军。

    李林甫振振有力的声音很是感染人,不仅是他的一派人马,就连李隆基都听得热血沸腾,当即就想支持李林甫的想法,力主大唐开疆拓土。

    不过,有人却不作一样的想法,就见左相李适之站起身来,对着李隆基拱手道:“陛下,这两年我大唐接连对外用兵,安禄山于北方契丹靺蠍,高仙芝于安西吐蕃回讫,剑南于南诏,再加上陇右河西对吐蕃,兵力损失惨重,钱粮物资耗用无算,国库早已入不敷出、赤字连连,实在是不能再对吐蕃大举用兵了,请陛下三思啊!”

    李隆基不动声色地点了点头,对李适之的话也很是认可。毕竟战争打得就是人力和财力,如果没有充足的钱粮军备物资支撑,战事就会对唐军大大不利,沉吟了片刻,他开口说话:“右相和左相的话都很是有理,其他几位爱卿怎么看?”

    陈希烈紧跟表态支持李林甫,萧嵩自然也不例外,同样支持李林甫。

    另一边,熙荣和张筠则表态支持李适之,户部尚书熙荣更是列出一个清单,把近两年的财政做了一个详细的论述,最后充分证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大唐财政紧张,不宜大举对吐蕃用兵。

    听着张筠对大唐财政的讲述,李隆基的眉头一皱再皱,没想到如今鼎盛时期的大唐帝国竟然如此的缺钱。没错,就是缺钱。

    其实,大唐银钱紧缩,还是他李隆基的原因。

    自从李隆基封杨玉环为贵妃后,就在宫里大兴土木,生活也愈加奢靡浪费,用度比之前几年已经翻了近十倍,再加上他对贵妃的家人大肆分封大手赏赐,钱粮用度自然如流水般用去。

    虽然钱粮紧张,但李隆基想了想,还是说道:“右相说得不错,吐蕃虎视我大唐安西河西陇右之地,不断挑起战争,侵犯我领土,实为威胁我大唐安全的一颗毒瘤。”说到这里,他停顿了一下,喝了口茶,继续说道:“半年前皇甫惟明上书,请求再次兵伐石堡城,朕当时还有些犹豫不决,毕竟自开元二十九年吐蕃偷袭石堡城成功,我唐军也多次企图夺回,可是结果却不尽人意,接连攻打却伤亡惨重,尤其是两年前皇甫惟明一次失败就损失了数万大军,朕实在是担心再败一次,但最后朕思量再三,还是决定对石堡城用兵,不夺回石堡城,实难解朕心头丢失国土之恨。”

    大殿里一片寂静,六位相国静静地听着李隆基述说,气氛有些低靡。

    听出李隆基话里的不甘心,李林甫心领神会,再一次腾的一下站了起来,慷慨激昂的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陛下何忧之有?我大唐人口几千万,吐蕃才有多少人?更不必说我大唐地大物博,兵器军备充足,岂是吐蕃一个小小的蛮夷之国可比?若是前方战事顺利,臣请陛下同意加派兵马扩大战果。”

    李林甫的一席话,最终使李隆基下定了决心。

    李隆基豁然站起身来,对着下面几个相国高声肯定道:“右相说得没错,我大唐岂能怕了一个小小的吐蕃?传朕的旨意,加封皇甫惟明为河西朔方陇右三镇节度使,节制指挥三镇兵马,伺机夺回我大唐的九曲之地,好好杀一杀吐蕃蛮夷的威风!”

    李隆基的话一出,李适之就忍不住走出席位,走到殿中央跪下,大呼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战事一起,国家负担繁重,臣恐出大乱子,请求陛下收回成命啊!”

    李适之两次三番打消他的积极性,李隆基也有些恼了,只见,他长袖一挥,断然道:“此事,朕已有决定,你就不必多言了。至于钱粮军需后援之事,你与右相商议解决,难道朕的煌煌大唐连场大战都打不了?”

    听出李隆基话里的坚决,李适之也不再多言,趴在地上一动不动。

    “此事就这么定了,你们都回去想办法解决问题吧。”说完,李隆基带着高力士当先走出紫宸殿。

    皇帝走了,熙荣和张筠才敢走出来扶起李适之。

    这时,李林甫带着两个铁杆走过来,看着状态有些老态龙钟脸色灰败的李适之,故作关心道:“左相可要保重身体啊,我大唐怎么离得开你?”

    李适之听出话里的反意,也是当即反唇相讥道:“右相还是担心自己吧,在下就不劳右相关心了。”

    对此,李林甫呵呵一笑,不再理会李适之,带着两个铁杆走狗离开了大殿。

    此时,大殿内除了太监和宫女,只剩下了李适之三人。

    “左相,我等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事啊?某看李林甫不会让我们这么的安心过下去的。”吏部尚书熙荣话里充满了担忧。

    “是啊,大人,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的事呢?”张筠附和道。

    李适之看了看四周的宫女太监,先是沉吟了一下,才小声对两人说道:“我们先回去,去太子府找太子殿下商议,再决定如何接下来行事?”

    熙荣张筠点头,两人一左一右搀扶着李适之走出了紫宸殿。

    (本章完)

第243章 石堡城战役 (下)() 
太阳渐渐西斜,黄昏时分的天空被残辉映染的红彤彤,艳丽夺目,美不胜收。

    石堡城外的唐军大营,皇甫惟明望着西边的天空,内心暗暗祈祷,期待着他的计划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进攻!”

    沉闷隆隆作响的鼓声震天,唐军今日的第四次攻城开始了。

    石堡城城墙头旌旗招展,吐蕃几千残军在城头列队而立,站在最前面一列的吐蕃弓箭兵手执长弓,脚下是装的满满的箭壶,个个目光坚毅望着城下的唐军,眼神中充满着决然。

    石堡城守将赤羽东赞头戴鹰棱盔,身着藏青色狼头铠甲,手持宽刃长剑,眼睛无神地望着城下的唐军,嘴里轻轻地呢喃着,“希望你早些赶到……”

    今日清晨用过早饭后不久,他就先后收到了两封鹰信。

    一封来自吐蕃王城,内容是询问他战事进行得如何以及关于唐军的情报。对此,赤羽东赞头有些蒙,他记得上次自己传送的求救信中有提到过唐军的情报啊。他不由腹诽道:难道那些眼都长在天上的王族大臣们都没看到?那他期待的王城援军呢?腹诽过后就是深深的怒火和急躁起来的心,可是怒恨又能如何?他毕竟不是吐蕃的王族。最后,带着满腹的疑问和急躁,赤羽东赞只能心中含泪地重新把石堡城的危在旦夕的情况和唐军的情报再次重复了一遍,并注明了‘援军不至,石堡城必破。’

    赤羽东赞哪里晓得,他上次传递出去的求救信被颜天佑给一箭拦截了下来。吐蕃王城只是在四月下旬初的时候,收到了唐军大举进攻的消息。之后就再也没有得到石堡城的消息,兵马调动可是军国大事,没有石堡城方面的消息,吐蕃王城又怎么会轻易出动军马?

    看过闹心的第一封信后不久,赤羽东赞就收到了吐谷浑小王的来信,信中所言吐谷浑小王已经率领阖族四万军马到了绝鹰涧,询问他关于接下来的安排。这第二封信让赤羽东赞欣喜若狂,有了这吐谷浑的四万军队,虽然不一定能够像两年前那样里应外合大败唐军,但是石堡城有了这四万援军一定能解了石堡城的燃眉之急。

    除了赤羽东赞本人,谁也不知道,两军交战之际的生死时刻,石堡城的守军主将竟然还在恍惚走神。

    唐军的呐喊声终于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