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中兴路-第2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整个中纺已经过了早期的快速发展期,因为棉布供应等方面的问题整个崇祯十六年的产量只有四千二百万匹,显贵上一年的增长只有一成有余。可是我听说去年很多地方开始推广种植的棉花收获都还算是不错,怎么到了十七年第二季度的布匹产量仍然只有一千一百万匹左右的规模?产量到也算了。中纺上缴的利税似乎同去年第二季度相比也提高并不是很多,仅仅只有三百万二十万两?”

    同以前不同,随着市场上消息面的逐步扩充,萧轩不仅仅在兵事和政事方面,就是在工商业上的具体事物方面也不像以前那样了解的简单了。过去的面布仅仅一般水平还算比较便宜,可是中纺成立的时间可算不上是太长,利用机器制布在劳动效率方面理应也有很大的提高才对。可是在萧轩的检查中,这些年来中纺产量和产值上的扩充更多是依靠资本和人力规模上的增加,劳动效率方面的提高却相当有限。

    在最初的报告中,负责中纺的高河给出的报告大概认为是起初的时候工人们多有敬畏之心,可是这几年下来却也渐渐的感觉到了这种公家单位和私家单位的不同。劳动上多有懈怠。为了监督这些员工们认真的进行干活,所需要的管理人员也渐渐增多了。

    对于这种话,其实萧轩从一开始就报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第466章 人治() 
    中纺不同于一些重工业单位,而是以女性为主体的单位,童工也有不少,而且劳动性质不同,管理上的任务应该没有那么困难才是。就算在新中国建国前期那种劳动者地位条件下,重工业领域的单位出现过很多计划经济公有制下的弊端,可轻工业有纺织行业却并没有听说过太多那样的事情与问题。

    一开始的时候,萧轩解决问题的思路当然是如同以前的微服出巡的时候那样,从厂内的人员在休息的时候集合,并随机抽选出一些人进行直接的询问来得到相关的情况。不仅仅是厂内寻常的底层工人,还有很多管理层也包括在内。听到各方面的说法才会对问题的本质有个大致的了解。

    入厂之时的训练乃至长时间的劳动让企业内的不少年纪还并不算大的少女还是习惯于本份和服从的,在上面的人专门的做了不少的工作之后,甚至并没有很多地方的中老年农民一样敢说而且朴实。

    不过此时的萧轩算是在家门口了解情况,并没有时间乃至手段上的各种问题。在单独亲自于私密的地方会见了不少年纪还并不算大的女工和童工之后,还是有很多人在估计到自己从此以后的身份可能大不相同,再也不用畏惧一些人之后,还是直言不讳的讲到了厂中的一些情况。

    当然,大多数的语言,都是这样或者那样的抱怨。尤其是工作时间太长,太辛苦,管的太严之类的事情。但是当中也有一些比较聪明乃至坦诚的女子讲到了其中的一些情况。

    “很多新来的小组组长或者队长,对生产的过程一窍不通,只会偷偷的在一些地方搞秘密的监视。停工等料或是机器需要进行正常的检修的时候,职工们说上几句话,就有被扣分,甚至开除的可能性。让很多人对那些外行们的意见都很大。。。”

    除了工人中反应出来的情况,还有一些策划部的管理层也抱怨道:“因为害怕城承担责任,那些崇祯十五年以后新近进厂的领导在很多方面不是太过保守就是太过激进。一点儿也无法听从我们这些人所提的意见。。。”

    在了解到了中纺内的不少情况之后,在很多方面已经并不算缺乏经验的萧轩开始估摸到了问题的大致关键在哪儿。其实纺织行当还算是简单的。因为管理问题带来的上限和下限相差并不是很大。以前在负责兵工乃至造船行当的时候,萧轩可遇到过不少“幺蛾子”。其中在管理上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任人唯亲、唯恭顺,不唯贤。为了最大限度的建立自己的影响力而进行不必要的拉拢,似乎是从古代到现代,这种官家饭行当上的一个老问题了。

    以前的时候为了应对这种问题,萧轩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那就是“厂长负责制”同比较高的奖惩原则相结合,并且中央要有秘密的情报线在这些行当范围内提供可供对比和参考的情报。

    因为此时的大明并不是一个九龙治水,因为历史原因而山头派系林立的官僚国家。而是君权拥有很大实际权力的,统治构架比较完善的政权,因此在近现代一些官营单位曾经面临过的弊病在此时却并不难解决。就像苏联的计划经济公有制在斯大林那样的强君手中,后来一些比较凸显的弊病也往往体现的比较轻。就连莫斯科的蔬菜供应都没有后来那样的问题一样。

    何况,此时的企业管理难度同发达工业时代远不一样,毛利率在21世纪初能达到四五成,净利润率能达到两三成的工业企业,那都是国际一流或知名的高科技行业。而在新中国建国初期,很多所谓的“民族资产阶级”就是承受一半的负担也都有很大的利益可赚。整个“官营企业”的人数规模也不过几十万而非后世几千万的规模。采用“厂长负责制”和“君主负责制”相结合的一些办法,类似朝鲜人民军、两蒋台军那种“特务治军”的办法还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的。

    当然萧轩也不是没有想到过一些人曾经鼓吹过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然而,萧轩听说过这样一些集体色彩浓厚的企业,却从没有听说过能够搞的十分成功的这种性质的工业企业,并不认为这是所谓的“资本主义社会公社实验不可行”而是应有源自自身的一些根本弊端。正如美国的汽车工会都没有给整个行业带来好的效果。又怎么能指望所谓的“工人参加管理”不会成为派系斗争的新博弈者呢?在私营企业内萧轩或许会考虑这样的平衡力量,可是在官营行当内,萧轩还是没有“再试失败路”的打算。

    就这样,萧轩在着急了内情部的不少资料分析员开始对整个中纺的管理层来源和身份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梳理,果然发现了不少“战友关系”“亲戚关系”“同乡关系”并简单粗暴的进行了一次“管理层清洗”不惜提拔一些表现突出的技术骨干成为新的管理骨干,以及新的负责人,整个“中纺”的面貌才焕然一新。

    整个中纺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没有如同萧轩所担心的那样有“两参一改三结合”带来的诸多“社会主义病”,毕竟,工人成为“资本家及其走狗”跟“工人参与管理”毕竟在很大程度上是两回事。

    当然萧轩也知道,这种办法应该并不适合整顿北方不少类似于奴隶劳动制的煤矿单位。不过多年的领兵经验还是让萧轩明白在这样一些简单粗暴的行当里,只有“流水”才能最大限度的避免“不腐”不能通过利用劳动层来进行制约和监管,那就只能通过每年都会定期有一部分人“离开原体制”来“打开缺口”了。

    同时,在这些领域遇到的一些问题,也让萧轩以前大规模扩充中央管辖企业的方式来扩充财政的想法退下了不少,很都事情终究还是不能通过揠苗助长来完成。

    本章完

    

第467章 远巡() 
    在思考了许久之后,萧轩还是打算以制度性的方法来解决过去从官僚衙门都延伸开来的很多其他地方的一种任人唯亲的“千年积弊”,以细则化的明文来确定那些人事任命情况是要“避嫌”的。

    经过召集了不少人的广泛商议和讨论之后,最终还是明确了一些看起来影响会比较广乃至也比较重要的原则。第一,从军队到企业,不同级别的管理岗位,要以五年为单位定期举行纸面考核。考核不过关,就不具备某一级别的资格。”其实就如同后世的高考一样,它虽然也有一些弊端。不过相比之下,在东方世俗社会这样一个实际环境下如果没有“文凭至上”很显然弊端会更多。而且即便是高考,很多弊端也是“一考定终身”的方式带来的。哪怕大学毕业的时候再来一次类似于高效扩招初期级别的淘汰率并以大学毕业考试来确定文凭,那种相关的弊端都会削弱很多。

    其次还明确了需要避嫌的很多种情况:只要是有充分人事权的职业和级别,则包括兄弟姐妹子女父母等直亲范围内的向上调动都属违规,一级间亲乃至直亲的同连战友、同乡等相关人员的奖励性向上调动都需要在中央或总督区一级单位上的报备。同时,还在最大限度上的给予了相当部分内企业上层很大程度上的管理权限和自主权。企业的领导人有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权,也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国企改革是否彻底”的一个重要标志。很显然,对于君主或中央来说,直接介入企业内部的很多纠纷是做不到的。但是这至少可以在最大程度上简化管理层级乃至监管所需要针对的对象。

    整个崇祯十七年的社会在法律体系、司法体系在新的模式之下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之后,也带来了规模不小的社会红利。虽然工商业乃至整个经济体系上的进步不那么大了,可是来自海内的财政收入却依旧有了规模不小的提高。

    “中纺“的管理层得到很大程度上的革新,开始变得锐意进取之后,通过印染乃至下游领域的补充性发展乃至对劳动生产效率的改进,仅仅一年的利税就达到了两千万两上下的规模。北方矿区的煤炭经营也得到了很的程度上的改善和提高,虽然煤价下跌导致还没有“中纺”那样的成就,可是每年的利税却还是达到了一千五百万两的规模。

    仅仅是官营工商业和以前积弊重重的官田,在进行彻底的管理革新之后,每年的收入就达到了五千七百万两上下的规模。再加上商农等领域的税收,仅仅是海内的财政收入就退坡了一亿两千万两,这还是在粮价的上涨因为整个经济体量的扩充不像十年之前那样快之后带来的改善。

    当然,这些在萧轩看起来也仅仅是刚起步而已。在渡过了崇祯十七年春天的命劫之后,萧轩其实就有一个新的想法,那就是在子女们真的成长起来并且带来政治上的不少顾虑之前,再进行一次远行出巡。目标当然并不仅仅是海内,萧轩还要了解一下在泰西一带的开拓和殖民进行的怎么样了。

    在过去七八年左右的时间里,虽然运输手段十分有限,通过海路和西北陆路通道累计转移到自河中到泰西一带的人口总量也达到了七百万人左右的规模,而且这七百万人还不是单纯意义上随机分布的人口,而是青壮年生育年龄阶段或是少年阶段为核心的人口,很容易在很短时间内扩充到千万人以上的规模。

    虽然经过多年的戡乱乃至治理,整个海内不少千百年以来的积弊得到了有效的治理,不过因为泰西一带广大殖民地缺乏明确的目标的缘故。即便能够通过管理层调动的方式解决一些上层分裂倾向的弊端,再此时已经颇有些经验的萧轩猜测来看,各种中层和基层的弊情应该并不算少。

    其实很简单的一个问题:文艺复兴已经有二三百年之久的欧洲,已经不是中世纪以前那个荒蛮和森林遍布各地,形同战国以前中国一般的状况。而是从农业到制造业等各个领域都开始广泛的开化了。如果说贫瘠的东瀛在加上南洋天竺一带每年都能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