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中兴路-第2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论是聚集、请愿、甚至绝食,萧轩都决定以严肃的态度来处理。甚至举出了一个这样政治正确的名号:“性禁锢是为了剥削阶级、权贵阶级利益服务的文化意识形态。谁主张性禁锢,谁就是为权贵剥削阶级的文化意识形态服务。。。”

    政治帽子的大义扣下来,并因此在民间大开杀戒株连甚广之后也开始让民间的不少人认识到朝廷与以往全新不同的另一面:“不仅对大户和豪强严厉,对摆架子的大众和民众,也一样是一副冷面无情的模样。”

    在崇祯十四年还有一件事情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河南省南部一个县因为大规模的购买拐卖而来的儿童,遭遇到应天英雄外城直属武装的突袭和屠戮,这件事情没有做为样本扩散开来,可也让很多人明白了在新时代“法必责重”到了什么样儿的程度。

    在这股春潮的影响之下,整个年景并不是太过优良的崇祯十四年,仅仅是统计到的出生人口就猛增到了七百万的规模,大大超过了千分之五十的这个时代高峰地区的一半水平,下一年似乎一次增长千万人口都并非不可能。。。

    本章完

    

第441章 寒风() 
    整个崇祯十四年在这股独特“春潮”肆虐的时候,萧轩也十分明白,如果不在这一年让天下的经济状况乃至民生状况进一步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是很可能继续面临不太良好的年景下做到如此,自己的政治地位乃至政治法统都是会遭遇危及的。封建时代以来长期“士人”性格的影响和塑造,即便在二十世纪中国革命大潮数十年加上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影响之下也并未真正的大变。这种违背传统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大歌命”会带来什么样儿的影响和后果,是怎样估计都不为过的。

    萧轩也十分庆幸似乎在数年之前自己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准备的家底也并不算少。在整个原理的精良兵工体系主要生产任务开始转产铁质农具、很大一部分新建立的教育部门用于印刷、誊写新教材之前。准备的新式钢制农业农业工具也有五六百万件、总共万吨左右上下的规模。同时,准备的各种农业教育资料和宣传人才上也囤积有数百万份。

    崇祯十四年刚刚开春的时候,这些过去七八年的时间内囤积起来,其中相当部分是从欧洲地区这几年新运过来的这对农业会有很大改善效果的工具就被送到了中央总督区乃至比较容易监管的运河沿线直到北方不少地方。

    在萧轩看来,对于旧时代的农业来说,成本最低最具有可行性的改善农业的方法就是已经发明过的一些传统农业生产工具的推广普及。当然还有历法、农业知识上的推广普及。新中国建国最初数年,新水利建设还没有大规模反哺的基础,化肥产量依旧微乎其微的情况下将粮食产量从一亿一千万吨提高到一亿八九千万吨左右的水平,恐怕除了土地改革带来的作用恐怕很大程度上就与农业知识乃至新式农具的推广有关。这些东西让在某一个时间段,自耕农成了比农业集体化更有效率的劳动方式。

    当然,除了继续进行这些农业初级现代化补课,造船行当在过去也有规模不小的发展。特别是采取了一些新式的造船法并普及开来,也从欧洲获得了大量的工匠并在很大程度上完成了消化之后,崇祯十二年到十三年远征刚刚结束不久的时候国内的远洋海船造船量就达到了十五万载重吨左右的规模,相比之前的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如果加上从这个时代的欧洲获得过来的比不少远洋船只,可动用的远洋载重船只总规模达到了五十多万吨,大概千余艘左右的水平。

    即便是这样的规模,虽然能够最大限度上的利用欧洲在金属、文具等方面的工业制品规模,并用这些物品的运输替代,大幅度的改善国内的经济潜力,可是很显然距离立竿见影的直接运输大量的粮食、扩散一些人口来直接缓解农业潜力还有不小的距离

    因此在处理完西北一带的不少事情之后,通过河西走廊向外移民的速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大概一年左右的时间就有累计百万育龄附近的青年男女通过西北通道来到了河中乃至更远的地方。不过,萧轩宁愿在这种迁徙移民中多花费一些成本,也不愿意让太多犯罪群体乃至不内部不安定群体充实到实际上并非是边疆,而是域外一个新的广阔抢劫中去。

    农业推广带来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不少北方地区女性劳动力的地位,并变相的降低了一些地方的生育率,对南方中央总督区吹起来的“春潮”多少也有了一定遏制作用。因为在以前的时候很多硬地女性劳作的成本太高,或者效率太低。可是在钢制农具推广普及开来之后,能够有效开垦的土地面积比以前增加了很多。

    只是,仅仅这些变化,萧轩仍然觉得有些不保险,当夏季不少地方的灾害来临的时候,针对东瀛不少地方的勒索也多了起来。从东瀛、缅甸、满者伯夷等地运来的粮食达到了接近三千万石上下的规模,甚至包括了不少当地的库存。加上经过之前的整肃还算相对靠谱的行政体系,这才让崇祯十四年依旧持续的灾害最大限度的被消解在无形之中。

    总的来看,尽管工商业带来的发展负担增加了,年景还不算太好,可因为大众在农业乃至民生上的改善却依旧是如同在政治还算清明的地方渡过了一个丰年一般。这当然并不能完全抵消萧轩在这一年逆传统而进行的一些“倒行逆施”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也让很多人趁此借机起事的机会被消解于无形之中。

    当然,整个崇祯十四年这“形同丰年一般的灾年”再加上从文化到工商业等方面诸多领域的解禁,也让很多假冒伪劣兴盛一时。

    在这种情况下,“春潮”之后萧轩也开始进一步的向“亲亲相隐”这个传统在秋收刚刚过去的时候开战了。新出台的指导原则规定:即便是寻常的制假贩假,只要举报同乡、同村、甚至直亲标准数额太少,不够移民到英雄外城获得保护的。国家也会在境外重新安排土地进行“移民安全保障”乃至奖励。

    如果说在以前的时候,“迁徙到域外”还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事情。毕竟万里之外的事情谁也很难保证是什么情况,可是在崇祯十四年以前不少驻扎在河中以西西域至泰西一带的人轮值回乡之后,再加上萧轩有准备性的配合宣传,绝大多数地方的民众都了解到了在真正的西域乃至泰西,并非自己想象中的荒蛮苦寒之地,而是可以在一个如同中原很多省份一样人烟丰富,民风也在打压中变得偏软一些的地方可以做人上人了,并且还会拥有之前所许诺的不少利益。

    这样以来,同乡、同村,甚至配偶儿女之类性质的直亲相互举报各种假冒伪劣、侵权等一般性质犯罪的事情也越来越多起来。不仅仅是一些豪门大户,即便是一些过去做为有些不良的富民乃至寻常商贩也都在“春潮”之后,感觉到一股似乎来自身边的“寒风”

    本章完

    

第442章 新卫兵() 
    临近崇祯十五年新年的时候,前所未有的声势浩大的人流逐渐临近应天城南的“英雄外城”。除了中央总督区的范围内的不少乡民百姓之外,远及山东河北,南至两广等地不少人也如同赶考一样的赶了过来。当然其他一些地方或许是路途过于遥远,冬季的时候又没有十分方便的水路,但也有零星提前做好准备的人赶了过来。

    这些从四面八方而来的人流估计多达百万之众,即便在还算富裕的江东一带应天附近,当渐渐临近的时候似乎也开始造成一些地方粮价微微上涨。

    “要不要以水师还有军队拦截他们?或是内外情的人从中做一些手脚?如果是那样,应该让这些从各地打算过来聚集的人绝大多数逼近不了应天。。。”周大勇此时直言不讳的说道。

    听到这样消息的时候,萧轩一方面多少有些欣慰,也多少有一些郑重。欣慰的是这样的消息自己能够提前准确掌握,说明至少自己治下的内外情体系还没有完全失控,至少在状态上比自己想象的好上不少。当然,萧轩也清楚自己并不是杨丰杨大帝或者类似伟力归于自身的修仙者,乃至不是现代竞争环境下背负民族国家竞争责任的元首,如果自己的统治失去了重要的支柱,哪怕是仅仅缩小到亲卫力量的范围内,那都会带来不可预料的后果。

    因此此时的萧轩明白自己的考验来临了当然,让一些人交投名状的时候也到来了。也就在刚刚得到消息的时候,萧轩立即通过新亲卫营、内外情体系对大同社、中央学院及相关工匠、英雄外城内的“基干民兵”、前志愿部队精锐功勋退伍人员展开了动员令,除了这些人之外还动员了一些这些人附属的女性亲属,总共凑出了二十万左右规模的力量。并迅速利用一些准备好的“合规器材”如锅盖、缸盖、特制的拐棍、用袜子套起来的石块全副武装起来展开了集体化的训练乃至对抗演练。形成了比较严密的以百人队为核心的作战体系。虽然按照正规军的标准看起来,仅仅不过半个月到一个月左右的“近代化训练”完全没有什么太过实用的价值,可也让这些人同基本的“乌合之众”区分开来。所有的人还都得到消息:临阵退缩的人将受到严惩、而表现突出的人会“记功”,战死或负伤的人按照二级地方治安作战的标准有专门的抚恤。

    通常来说:乌合之众一般的“打群架”同有一定强度的“南方族群械斗”是否能够上升到与王朝中后期一般朝廷水准官军相提并论的程度,一个重要的标准就是有无组织与纪律。倘若内部有了严明的赏罚和相互熟悉的组织,那就至少是“黑社会”或者“南方宗族武装”的层次,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冲突级别的混混了。适应“公战”的能力也将会大有不同。

    半个月左右的训练本身或许不能起到质变的作用,可是在有大量以前军队骨干武装,很多人平时也都有看似并不起眼的纪律训练的时候就已经完全不同了。

    “营长!是要面临大战了么?怎么只给我们发下这些家伙?如果遇到像样的叛乱武装,这不是白送人命么?”一名前志愿部队退伍骨干在组织训练的时候回想起当年北京城的攻防战,早在多年之前战争的水平就已经远超过了崇祯朝之前,如今如果在想用这些连尖锐竹枪都没有的兵器去应付正规战争毫无疑问意味着以卵击石。当然,如果是在少年的时候,心性还算朴实的当年骨干大多不会问出这样的话来。可是如今做为有家有口的人则完全不同。

    “这一仗并不是同真正意义上的叛军对抗,也并不是真正的战争,而是一些人打算通过聚会请愿的方式让咱大明回到当今陛下上台之前的前朝那种光景,废除新法恢复旧法,可君上仁爱,不愿意在那些人不携带正规兵器不犯规的情况下大开杀戒,因此正需要我们这些人来捍卫新兴的制度和自己的利益,明白了么?”

    “明白了!”很多人在这时候神情也坚定了起来,懂得那些打算进京之人真正的目的。当然,这当中也有不少的人对这两年以来萧轩不少文化、商业产权制度上的政策颇有微词,并不赞同这两年来的很多做法,可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