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中兴路-第1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站在我们广大年轻武人的立场上革新天下,扫除积弊。。。”

    李思远笑道:“那些人是积弊,难道你们不更是么?武人,那也要分什么性质的武人。或许那些经过西征实战考验的主力部队是以后核心依靠的对象;或许,那些失势的民间文人们还能通过法堂协同起到文武平衡的作用。这些年来你们在地方上的所作所为那些人可是掌握着不少人证,你觉得你们这些人对如今的君上来说还有什么价值?”

    听到李思远这样的话,经过这几年的“运动”普遍还算有点人头脑的人也都开始忧虑起来。

    然而此时的李思远却早已在此时下定了决心,对众人说道:“如今,少则半年,多则不过一年的时间西征主力就有可能回师了。我们现在唯一的生路,就是在远征部队回师之前彻底的扫清那些东南之地的反骨文人们,只有彻底的消灭了他们。我们这些多少掌握一点儿新文化的人们或许才能被圣上重用,重新掌握法堂或者其他的什么军政体系,在新的政治构架中起到平衡的作用。。。”

    李思远的话似乎有某种不臣之心的意味。不过自从当初外派出来之后,很多人就明白自己不再是从年君上身边的核心人了。如果想要保住如今自己最底限度的富贵,就不得不冒险一把。

    “既然如此,我们一切全听总督大人安排,只要不是公开扯旗造反叛逆君上,我想各地多数各县的军管会会长们应该都会跟随我们东进南下!”

    本章完

    

第335章 内乱(二)() 
就这样,年纪并不算太大,在行动力上还很有朝气的李思远等人在做出决定之后就立即行动起来。

    兰州至西安乃至京城的志愿部队,李思远依旧是不敢动的。因为这是出发前的后备部队基本安排。如果将留守的志愿部队向东南调集放弃西部和北部的边防。以李思远对君上的了解,就算名义上没有反叛这也绝对会被视为实质意义上的反叛。不过调动一些留守部队的火炮乃至这几年以来囤积起来的军备则完全不同。

    崇祯六年的战事中,很显然军方系统的作战力量仍然拥有明显的优势,只不过是因为缺乏足够可以调动的火药和火炮资源才最终没有拿下杭州城乃至远在南方的广州城。如今西征作战已经以比预料更早的时间结束,囤积起来的不少火炮乃至火药就算在这个时候东调南调应该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就这样,西北一带的大军沿着春季里水流还不算太过湍急的黄河乃至逐步开始恢复通航的运河仅仅花费了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从西北向东南一带调集了上百门中重火炮、二十多万近火药、还有两万左右不属于志愿部队,但也属于十分精良的作战力量。海内留守下来的刚刚雏形而很不稳定的政治和权力构架,导致在大军将要归来的时候,激烈的内战在一次进入了一个高潮阶段。

    杭州城外早已围困城区将近两年之久的炮兵阵地在此时再一次展开了猛烈的开火。尽管从西北调集过来的增援力量还没有真正的从水路抵达。但是援军的风声也让杭州城外的十多万各地军管会联军士气大震。上千门野战炮在这个时候接连不断的从城外依托足够人力资源堆积起来的小土丘上接连不断的展开了猛烈的炮击。

    这些三五百斤左右的大将军炮改良而来的火炮实际上还是多少有一定攻坚能力的。可是以内远征部队带走了绝大部分有一定新式炮术经验的官兵,那些各地军管会临时志愿联军部队中的炮手们的实际水平就是相比当初南下作战的时候也大失水准。而总结了不少当初的经验教训,又有萧轩留下来的不少军内战例战法材料的杭州城守军在守城经验上则要丰富的多,不仅城墙内修建了内部的土墙,还理应新造的侦查热气球引导城内的炮火展开还击。

    这样一来,虽然城外的围城大军在火药和弹药乃至火炮和炮手等人力物力资源供应方面明显的占据上风,可是依旧在这种炮战中遭遇到了不小的损失。在守军炮火的干扰和压制下,杭州城外联军的野战炮在原本威力就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大失水准,十多万发炮弹乃至几十万斤黑火药的运用也没有取得什么决定性的突破。

    不过,当从水路增援过来的队伍抵达之后,一切似乎都有些不同了。那些留守西北的炮手乃至战斗工兵的到来,让这个时代最先进水平的炮术战法再一次展示出不俗的效能。

    增援部队利用铁芯铜身炮的外面再缠绕铁皮的方法以千斤上下的小型红夷炮在一线改装之后至少具备了两千斤重炮左右的效能和威力,在两里左右的距离上通过接连不断的试射就能把接近一半左右的炮弹以不小的威势砸在城头之上,随后,重炮不断的推进到大概二百步左右位置上的最前沿,借助着坑道工事掩体展开有效的重霰弹侧射,很快就压制住了杭州城城头上的火力。

    在重炮部队配合工兵吸引住杭州城守军的注意力的时候,坑道作业也开始有条不紊的展开了。李思远当然没有想过直接通过挖地道和爆破的方法破城,这种方法之前已经用过。对在这方面比较有经验的守军来说效果不是太大。但如果在距离城头半里左右的距离上组织凌晨的爆破攻击,再配合准备充分的工兵和步兵的联合突击,在很大程度上就属于一种就算守军知晓,也很难有破解之策的“阳谋”了。

    就在杭州城外的攻城准备紧锣密鼓的进行,快要进入到决定性的总攻阶段的时候。一路大概千人左右轻骑兵伴随着驿路上滚滚的烟尘赶了过来。丝毫没有军中顾忌的直闯城外守军的后阵大营,这让李思远不得不下令亲自抽出力量用于应对着活快速而来的不速之客。

    李思远的心中在这个时候也开始有了一种不太好的预感:东南一带的反叛力量的主要武装应该已经完全被压缩在杭州城乃至南方的广州城城内了。这伙胆大妄为的马队究竟是什么人?如果是其他地方的漏网之鱼那还好,而李思远最为担心的就是远征部队归来的先锋力量。

    然而,事实恰恰如同李思远之前所顾虑的那样,是萧轩所率领的远征大军在刚刚踏上归途的时候就民命令周大勇率领一千余名擅长骑术的精锐,在尽可能的利用占领区驿站内的马匹的情况下通过不断换马的方式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中原稳定那里的局势。如果局势已经不可挽回,也要尽可能的在归途大军抵达河中以前将消息有效的传回来。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本来就是有地理历史格局下的强弱之分、优劣之分的。硬要平等才是一种不公平。资源就是要在最优的地方集中配置才能带来最大的产出和效益,尤其在全球人均资源可以预期的未来以内不足的大背景和大格局之下。

    除了资本和暴力,不要幻想有其他东西可以建立广泛的国际团结。也不要妄图团结不该团结的人。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美国及其盟国在处理国际关系上本来就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如果说美国的国际战略有什么问题,那就是内政外交还不够帝国主义、白左思维影响应有的优势发挥。

    社会主义阵营相互背叛相互不满(尤其阿尔巴尼亚这个坏典型)的历史证明,帝国主义是国际战略竞争的必由之路。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靠不住

    本章完

    

第336章 法必责众() 
周大勇在城外的临时设立的大营内见到前来的上千名军官后依旧没有放松警惕,亲自派遣人员到城外集合起来的队伍中抽选出了不少士兵进行抽查辨认,还用准备好的手印花名册进行抽查核对,确定这些人不是临时糊弄事,并且见到城外的军队也大部分解除了武装之后才最终把心放了下来。

    “李思远,你可知罪?”周大勇郑重的询问道。

    出乎意料的是李思远似乎没有狡辩的打算,而是直接承认道:“属下擅自调动兵力和人手,挑起和参与内战,实属罪无可恕。。。”

    听到这样的话,周大勇的态度也缓和了下来:“你有这样的态度还算不错。不过你有没有想清楚跟随你们参战的这些人最终可能的后果?你要明白,此时的大明可没有‘法不责众’的规矩的。就是一个村或者一个县的百姓犯了错并且抵制官府,结果也会如遭遇如同对待异族一般的待遇。你今天的行为,至少会让十万人以上下狱,说不定至少数万人会死在狱中。。。”

    听到这样的话李思远也不得不郑重的说道:“大人!这两三年来包括在下在内的各地军管会头目门行为或许有些不妥,也有很多人犯有不可饶恕的罪行。但是,这绝不是重用那些反叛旧人们的理由啊!如果让法堂协同的那些人最终作威作福,让国家重回君上登基之前腐朽衰弱、军人地位匮乏的年代,也绝非天下之福。。。”

    周大勇其实也认同李思远的不少话,不过在这个时候,却也不敢充分的表达些什么。跟随萧轩有一定时日的周大勇其实也已经有所感悟到了一些事情。当真正意义上的天下开始逐渐被征服,海内乃至海外看起来再也没有什么威胁的时候,某种程度上说武人的衰败,文人的重新掌权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

    “这些话,我会对君上直言的。不过现在,你们当然应该为你们这两年来的行为和冲动付出应有的代价。就只能看你们的运气如何了!”周大勇说到这里的时候,终究还会打算管一管。因此也决定在将这些反叛闹事的军管会头目乃至参与作乱的人收押在杭州城之后也见一见此时云集在杭州城内的东南一带的文人乃至法堂系统内的众人。

    可在这之前,杭州城内的人们可从来没有料想到君上的钦差先锋赶到之后会这么快的就解决问题,并且采取的态度是不仅仅缉拿少数军管会头目,就连参与攻城的民夫也不例外全部集中起来被关押到了城内外不少新修建的牢房之内。

    “钦差大人英明!”在周大勇率领亲兵进入杭州城内还算客气的面见城内诸多法堂的法官及陪审代表的时候不少人齐声欢呼道。

    当然在这之前,杭州城内的人们也是相互之间通过气的。周大勇是萧轩身边的实权人物,他在很多问题上的态度毫无疑问就是当今君上在很多问题上的态度。只有表现出必要的尊重避免猜忌,才能从这位年轻重臣的嘴里得到以后前途的有用信息。

    周大勇也并非如同很多人想象的那样耿直,一开始的时候,没有很多新军体系下层开门见山的习惯,而是首先谈起了这次远征的辉煌:“两年左右的时间内,大军所向披靡连战连捷,西征两万里,斩首二百余万。我读书并不算太多,不知道这样的功绩,历史上可曾有过?”

    “呃。。。此次西征大捷,翻遍史册,乃更古未有的武功。不过从此以后,我华夏或许再大的无边患兵祸了。”一名法堂负责人这时候也客气的说道。不过内在的意思毫无疑问是在说:胜利是很辉煌,可自此之后武人的时代也终究会结束了。君上或许还需要少数枪杆子用于掌权,可是在地方上,以后那毫无疑问就跟读书不多的武夫们没有多少关系。

    听到这样的话,周大勇也不再打算兜圈子:“我华夏历朝历代,除了君上以外,以汉时的武功最胜。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