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中兴路-第1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十多家人的影响之下,很快就有确保了至少几百人到时候能够从几万人中明确的站出来交“投名状”,甚至还出现了传言:如果到时候不亲自出人动手叫投名状,那么以后土地确权还有分地浮财恐怕也没有太大的希望。

    就这样,在民众对权威的敬畏不及许多地方那样重的徐州丰县,仅仅不过几天的时间内,一场公审大会就展开了。按照事先准备好了作弊手段的“抓阄”办法从几万人中选出了百余名“陪审员”组成陪审员,在批斗之后通过表决的办法决定对其中至少一百名“罪魁祸首”乃至平时里有各种劣迹的人“群众石决”也就是前来的几万人分成上百组,对这上百名被宣判为极刑的人进行石刑公决。以让这里的所有百姓都进一步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同时也最大限度上的“交投名状”。

    对于这种做法,一名志愿营之外教导旅排长终究还是终究感觉到有些过分了。因为仅仅通过“观风”,看看这里的经济条件和民众气色就能判断的出梁家在丰县算不上是什么大奸大恶之人,即便要处罚,这种比十恶之刑都不算差的大规模处决还是有些过头了。

    刘进则是萧轩亲自教导过的人,在了解到情况之后也郑重的召开了一次内部军官会议,对所有人说道:“我们的大同事业,并不完全是为了所谓的‘除暴安良’做个替天行道的宋江,而是在全天下从制度上革‘封建主义’的命。然而‘封建主义’乃至地方宗族势力在很多地方根深蒂固,惯性千年,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实现进步,就不可能一切完全按照情理和所谓的旧道德来。正所谓交往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交往。。。”

第237章 整编() 
所谓“矫往必须过正,不过正不足以矫往”这样的倾向如果是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即便是土地兼并乃至社会矛盾远胜民国的明末,萧轩也是有顾虑的。然而集中在明末这个时代少数矛盾最为突出,社会变革最为合适的地区,就算有一些负面成本也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萧轩即便在上一世也不是充满西方个体精神与“人文关怀”的普世主义者,还是赞同有利还是有弊的实用主义者。

    整个徐州境内,不仅仅是丰县的暴风骤雨与社会变革进行的十分顺利,彻底打翻摆平云山寺、徐家庄等其他几处豪强大户的行动似乎更为顺利。同在基层恩威并施而且没有太大规模劣迹的梁家相比,云山寺和徐家庄就都不是省油的灯了。唯一遇到的问题就是即便是志愿营内的一些少年们,对彻底清洗佛门多少还是存在顾虑。因此虽然最终还是通过少数安排好的人完成了整个公审大会的过程,可在当中很明显没有太多的人愿意过度的出头,而解决徐家庄就相对顺利了很多。

    如何破除对三教九流的顾虑,也就成为了需要思考的问题之一,萧轩权衡再三,还是觉得不同于南北朝时代,至晚明。佛道势力已远非千年前那样猖獗。对其进行社会性批判和否定的土壤并不存在。况且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经济水平在短时间内还不能提高太多的情况下,不主张一神教,放弃社会政治权力争夺的宗教也是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其中一些成为祸害一方的势力,直接出兵根除并进行广泛宣传就足够了。没必要采取对待其他豪强那样让大众也参与来交投名状的政策。

    就这样,在农会之类的基层组织还没有完全来的及建立的情况下,通过从军队抽调人手进行基层动员和宣传,配合分地浮财和平均地权的一系列政策,在人口多达百万上下的徐州境内,很快就募集到了五万规模的武装,在没有任何奖励手段和强迫手段的情况下主动性很强的自愿参军者就多达三千余人,达到了百分之六七左右的规模。看起来这些人的比例很少,不过萧轩也没有在这方面过于苛求。三千人左右的在初步革命实践与宣传之下的主动志愿群体,兵源还是控制在一定年龄段范围内,尚不包括那些二十岁以上的志愿者,已经足够将此时的志愿步兵团扩充为由三个步兵团及一些师机构组成的五六千人左右规模的“师”了。

    通过自京城攻防战至通州之战的不少时间,萧轩也总结出了许多道理。如果对于一般部队来说,以防守和保证不出漏子为主要目标。或许营旅制或其他类似的形式更为合适一些。但如果要谋求很强的攻击性,乃至谋求歼灭战。小团带来的精锐力量、火力运用能力、战勤能力、抗高损失和高风险的能力都不是营可以相提并论的。纵观近现代战争,旅的出现往往是世战争间战期间拥有优势国力的大国用于准备殖民战争才会有的现象。而高强度的消耗战,必以师级构架为决定性的力量。因为在实战很可能伤亡损失严重和兵源得不到补充的情况下,起码还能当成旅来用。原本旅规模的“正兵营”如果消耗严重,兵力单独组成一个战术集团就会显得过于单薄了。

    在随后的整编中,萧轩也将民兵队二十七军七十九师二三五团志愿团扩充为改组为革命军志愿一师。那个曾经还算比较优秀的现代军队番号,萧轩仔细想来还是不要抢功比较好。毕竟在历史上“九纵”改二十七军的时候,整个队伍的素质做为华野主力已经算是比较巩固了。可自己这支将要在发展中壮大的队伍很可能在很多时候按照革命化劲旅的要求都是比较“水”占优秀者的称号实在是有些现眼。毕竟,虽然现有的大同社社员范围虽然还算精悍,可整个原有的志愿营扩充到志愿团之后本来就离理想标准有些水了。扩充为志愿一师。短时期内除了在对抗损失方面或许强不少外,攻击力和战斗力恐怕不会有多大提高。那些刚刚募集来的兵源虽然还算不错,可是同志愿团范围内的原有官兵相比的话显然差距是不小的。

    而原有的教导旅一旅和二旅在与近卫军及勇卫军乃至李自成所部的不少人马融合之后整编为革命军一至十旅,共五万人上下的主力部队。工匠营队伍之前做为军队的重要辅助力量经受了不少的考验,同时北部管理水平和对事业的态度也有了巨大的变化。树立了如果前线的队伍遭遇不侧,那自己也很有可能玩完的意识。同时两年多的时间也开始让过去的第一轮学徒在兵工制造方面越来越能够起到更多的作用了。

    为了以防万一和加强对军队的控制,防止次主力部队的“军阀化”,工匠营的核心放在了前一至三旅组成的老营方面。其他各营虽然也配备一些随军工匠却没有太多的中高水平人才。

    以老营三旅为核心的两万人,再加上志愿营第一师组成的两万五千人左右的队伍,成了萧轩构想中的进行主力会战和战略对决的核心。其他六旅和民兵队十五万左右的兵力整编后的三十个旅左右的队伍则成为了维持地区控制的核心力量。在从徐州获得了大量的新兵源之后,民兵队的改造与监管也多了很多手段。毕竟兵源的来源更广泛一些,也容易通过制衡的方式不容易让各旅的内部形成太巩固的封闭集团

    就这样,整个崇祯二年冬天开始,曾经激烈的战事变得相对平静起来。不论是应天府南京政权及各地豪强们还是萧轩所率领的力量,都在加紧备战和训练,为少则几个月,最多不过大半年之后的摊牌积蓄着实力和准备。

    虽然从徐州一带获得了不少力量,不过萧轩并没有太过于乐观。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在古代,众多势力、众多权力核心带来的组织力,还是要明显超过自己这一个权力核心的。崇祯三年的时候,自己很可能面对力量恐怕还要超过之前京城攻防战的时候,而且谁也不知道那死展开西征已经有一年之久甚至更长的后金主力集团会不会随时回师,自己在北方各地也不可能不留像样的力量。

    本章完

    

第238章 底牌不同() 
其实自从天启四年黄河泛滥的那场大水之后,徐州境内的元气就多少受到不少损伤。在经济大不如前的情况下又有城建、大户们恢复自己的产业等不少积累需求甚至借其名义巧取豪夺的必然现象。再加上灾后带来不少的土地纷争,整个徐州的社会矛盾在本就不怎么轻的情况下达到了一个高峰。偏偏这地方以前还不是大众被彻底治的服服帖帖的地方,这种种因素,才让萧轩十分粗糙的土地运动暂时没有出太大篓子,至少练兵扩军这个目的算是达到了。

    当年的志愿营一连扩充到团规模,甚至重新扩充到旅规模之后,萧轩每天都能收到很多比较详细、而且能跟军情体系相互佐证印证的报告。几乎没有出过明显不实的苗头,这在萧轩在教导旅负责日常营务管理的时候都是没有的。考虑到让在战场上能证明自己充分战斗力的官兵进行系统性的造假之巨大困难,这也开始让萧轩意识到了一个问题。

    如果自己身为一个类似把总的营长或连长,那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跟士兵们在一起,亲自参与管理工作。正如连长、指导员是部队里经常接触的角色。不过营长或教导员就明显距离士兵有一定距离了。在这个年代战时条件下,营长往往也要经常与部队在一起。与军官们是天天见,与士兵们也算是“低头不见抬头见”。当成为团和团以上干部时候,只有在战时的情况下才有跟随部队一起指挥的需求,平时则可以把很多事情交给副团长及各个营长。当自己的军事地位在团以上的时候,战阵都没有必然要亲临的要求了。

    这些近现代军队的规律或许在这个时代算是大胆甚至是不靠谱的。因为古代军队的组织体系非常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你距离下面的军官团体远了,下面的将校就往往不会把你视为自己人,搞封建主义下的团团伙伙甚至带来种种弊端。以前萧轩并不知道“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危害在于哪里,只是在长期的领兵过程中才觉悟出了一些道理。

    然而,当自己所率领的部队是拥有理想主义政治意识形态的群体,是一支“志愿来打仗”的部队,并且以这些革命化种子为军官团体构建出一支新型军队的时候,“山头主义”的现象即便还会有,但似乎也不是古代意义上的“山头主义”了。在领导这样一支队伍上层所要付出的直接成本很少,管理成本很低。

    在这种情况下,萧轩也有了足够的时间把经历更多用在跟随大军一起来到徐州的那些孩子们的身上。为了引导这些孩子们对于“近代科学之母”军事的兴趣。一些有关队伍的作战总结和作战报告也拿来让孩子们一起研讨。

    五六岁乃至七八岁的年纪的女孩如果没有性别意识的刻意引导,其实同男孩的差别有却并不怎样巨大。在不要把难度高的过大并且适中的情况下很容易的就让几十名做为师范生种子的小女孩们比当年御马监那些少年们更为浓厚的兴趣。

    毕竟十四五岁的少年虽然往往还没有独立生存过,受到社会的影响不太重,不过大多也丧失幼时的那种新鲜事物的兴趣。

    此时,萧轩似乎对西方近代以来的教育模式与思想的用意也就有了更多的体会:从小学的时候开始,培养对学习和事业的兴趣、坚定孩子们的天赋才是最重要的目标。真正的文化课并不需要太多的课时来最巩固。如果要巩固,中学的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