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5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不?我们逃吧,离开这个地方,能走多远是多远,好不好?’。

    其中一人,不时的望着窗外,如同蹲在大牢里一般的神情。

    乔二不满的骂了一句:“你他么有几个脑袋?天下这么大,你能逃得到那里去?能逃得过人家的手掌心吗?到时,你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连个收尸的没有”。

    这么一说,其他人立刻都默默的低下了头,不知谁,大概是腿哆嗦的太厉害,连桌子都跟着晃悠了。

    “人家锦衣卫的大人说了,让我们乖乖的呆在这里,需要的时候还用得着我们,到时算是将功赎罪,千万不要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

    乔二作为这几人的‘头头’,硬是要撑着这个场面做个别人看:“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那些年我们跟着陈大人吃香的喝辣的,现在是时候还了”。

    ‘哎’,屋内又是一阵长叹

第716章 娘家人?() 
数日后,盐田筑成,颇具规模。

    这皆得益于盐户们高涨的热情,甚至于临近的百姓也帮忙做些杂务、格外积极。

    当然,这些前来帮忙的百姓大多是田地附近的家户,出于对仲逸的感恩。

    这些地依旧被用作筑盐田,但每家每户终于得到了真正的银子、三倍于正常地价的银子,且是当场兑现。

    之前对仲逸的行事风格只是一种传闻,而此次这些拿到银子的人是心服口服了。

    ‘仲大人,欢迎你们盐课衙门来占我们的地’。

    这是一句莫大的讽刺,尤其陈覃听到这句话后,简直恨不得时光倒退十年。那个时候他才是真正的户部侍郎,也就可以真正与仲逸较量一番了。

    按照新春之时仲逸回京时与穆一虹商议的结果:罗英和陶朔已经在扬州开了诚信堂三家分店,三家店铺皆为好地段,杂货铺与玉石瓷器店相邻,只是装修风格截然不同而已。

    有穆一虹和昔日若一当铺老姜头的调教,外加这些时日以来的历练,罗英、陶朔,连同还在京城的小地瓜,如今可以说是诚信堂的——中流砥柱。

    毫无意外,真正掌管扬州地面店铺的是宋洛儿,如此她既可照顾家中老小,又可以打理生意,可谓一举两得。

    如同在京城的部署:所有店铺皆是由穆一虹这个少东家统一出面安排,只是在明面上派了一个分店大掌柜处理日常,宋洛儿在公开场合从不露面。

    连同店里的伙计,也只知道他们分店大掌柜和穆一虹这位少东家,而对宋洛儿却一概不知。

    按照穆一虹在京城招收学徒、伙计、大伙计以及逐渐晋升的计划,如今已人手充足,扬州这边所有学徒、伙计皆是由京城统一调拨。

    之所以如此‘人丁兴旺’,皆因诚信堂那个店规:只要能吃苦、有德行,连续干满十年者,可终生在诚信堂做事、保一生衣食无忧。

    忙完扬州的事儿后,罗英和陶朔便马不停蹄赶到大理,按照之前的计划,这里也将是诚信堂的分店之一。

    有京城都察院樊文予的协助,罗英和陶朔在一路的通行所需自不是问题,这将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来到大理城时,大约是午后的样子,天气渐渐热了,这里比京城更热,竟是一种懒洋洋的感觉。

    找家客栈,罗英和陶朔稍稍歇息了一会儿,顺便上街打听打听。

    “待会儿我们去盐课衙门找仲大人,记住,到了衙门后,我们要说是找仲夫人的,我们是夫人娘家亲戚,来大理做些事儿,特意来看看她”。

    相比而言,罗英是这些人当中最给力的一个:他之前在蠡县衙门做过事,而到京城后几乎一直跟着仲逸,期间还随李序南在西北榆林府呆过一阵子,可谓经历丰富。

    而之前的若一当铺,如今的诚信堂他更是参与不少,如今几乎可以‘独当一面’。

    来到盐课衙门口,很轻松就打听到了仲逸的行程:仲大人去了盐田,得要一个多时辰后回来,你们既是找仲夫人的,那快先请进,夫人正好在。

    罗英没有与值守的衙役多搭讪一句,他不想给衙役们留个‘深刻’的印象。

    否则,凭借他多年在衙门的经验,保准不到一刻钟就能与这些人打成一片。

    ‘夫人,门口有两个人说是你娘家的亲戚,是否请进来?’。

    门口的衙役向仲姝通禀了一声,而后便等着回复。

    仲姝的‘娘家’是凌云山,但显然不是师父和师兄前来,除了罗英和陶朔还会有谁?这是他们在京城时就约好的。

    “姐,听说你到了大理,家里托我们来看看你,认个门”。

    仲姝才出了门,罗英这便跑了过来,手里还拎着一个大包袱:“都是你爱吃的,路上不好走,就拿了这么一点”。

    这还真是‘娘家’人呢,连同陶朔在内,两个大大的包袱,竟然还说带了这么一点?

    “好好好,你们快进来吧,先喝杯茶,再备上酒菜”。

    “不了不了,我们就待一会儿,街上都找好客栈啦”。

    衙役们一听,立刻知趣的退了下去:这果真是娘家人呢。

    片刻之后,刘妙妙便端着茶水走了进来。

    “妙妙啊,你快上街买些好酒好肉来,就刘家的羊肉、老酒馆的酒,多打几坛,还有鸭丝、烧鸡、点心”。

    刘妙妙笑道:“夫人,你就放心吧,我一定全给你买回来”。

    之前总觉得仲姝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距离感,眼前这一幕倒是让刘妙妙深深的感觉了一种真实的存在。

    说实话,她很希望自己也有这样的存在,但转眼一想:想想就好,她娘家没有对他这么好的人,而自己也每一个朝廷五品的‘夫君’。

    “对了,这么多东西不好拿,多叫几个人去”,仲姝似乎看出了刘妙妙的异样,这便吩咐两名衙役随行,并特意叮嘱:东西慢慢选,不着急

    “仲夫人,我们也是才到的,打听到仲大人出了城,这便进来的”。

    刘妙妙等人离去后,罗英立刻上前向仲姝说道:“听街上好多人都在议论仲大人和那个昔日户部侍郎之间的事儿,仲大哥不会有什么麻烦吧?”。

    仲姝淡然一笑:“你们仲大哥也不是第一次遇这种事、这种人了,当年在东南福建抗倭、漠北与鞑靼决战,不也过来了吗?”。

    罗英抓起桌上的茶杯满饮一杯,如同喝酒一般:“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在大理呆这些日子,总得要为仲大人做些什么吧?”。

    陶朔也凑上前道:“是啊,我们方才听街上有人议论:这个陈覃在云南是个相当了不起的人物,我们还特意路过陈府看了看,果真有些势力,不得不防啊”。

    陶朔与陶雯儿是兄妹,不过这小子脑子转速确实比陶雯儿慢了许多。

    至于罗英,这本就是他一贯的风格:只要仲大人在,他只管清楚的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就行了。

    莫说他曾经只是蠡县衙门的一个小小差役,就连当时的县令樊文予也是每遇大事便请仲逸商议,他还有什么担心的?

    仲姝转而问道:“你们说方才路过陈府?是否有什么异常?”。

    罗英和陶朔相视一眼,而后摇摇头:“没有,好像没有什么异常”。

    其实,不用他们路过,在陈府门口盯着的还有盐课衙门的衙役,他们只不过乔庄一番而已。

    “哦,对了,陈府门口好像立着一块牌子,好像是要招家丁”,陶朔挠挠头,他望望罗英,得到的也是一个重重点点头。

    家丁?陈府要招家丁?

    仲姝双眉微皱,细细思量起来。

    片刻之后,她起身道:“这样吧,诚信堂分店的事儿还要罗英去张罗,剩下的就由陶朔去做”。

    罗英立刻领会,而陶朔却一脸的不解:“我?我做什么?”。

第717章 门前好热闹() 
次日早饭后,街上的行人渐渐多了起来:有的人一如既往的忙活,有的人一如既往的闲逛,各有所需、各有所好而已。

    陈府门外却聚集了不少人,大有将门口那条通道堵住的迹象。

    一个大户人家要招家丁?这本是一个很普通的事儿,但换到陈府中,那便是格外的引人注目了。

    别的不说,仅是这工钱就比其他家户要高出许多:陈覃此人虽然很贪婪,但对属下却分外的大方,否则这么些年也不会有这么多人跟着他从京城来到这里。

    除此之外,在陈府做事儿,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那便是借机揩油:比如‘奉命’去其他衙门或者大户人家传个话什么的,经常能得到一些赏银,其不少还是很客观的。

    这些散碎银子自然不用交到陈覃的手中,那些给银子的人更不会去过问,反正也就那么回事儿了,小钱而已嘛。

    若是做了陈府的家丁,那便是有一身特制的衣服:既不是衙门里那种,但又区别于普通百姓,街上的人一看便知,这是由来已久的。

    路人经过陈府,也会嘀咕一句:“看到没?这才是大户人家,人家可曾经是户部的侍郎,比知府都威风多了”。

    不管老百姓知道多少朝廷的规制,但对这里的人来说,户部侍郎绝对是再熟悉不过的:那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官,几乎可以为所欲为那种。

    千万不要小看这身衣服,那怕是一个小小的家丁,走在街上都神气不少,若是去客栈酒楼之类的,喝点小酒再耍耍酒风,一句‘老子今天没有带银子,回头到陈府来取’,往往是很奏效的。

    但凡这种情况,若是银子不多,店家往往也都忍了。这个道理很简单:谁敢去陈府取银子?即便告到知府衙门,那个时候的知府还是曹春,这是一个连冯三保都惧怕不已的人,岂敢不给陈覃面子?

    日子久了,大家便见怪不怪了:遇到这些人就自认倒霉,只要不至于太过分,就当是这些饭菜喂了饿狼、野狗了。

    所谓‘狐假虎威’、“人靠衣裳马靠鞍”大致就是这样的情形。

    如今的知府已不再是曹春,但在大家的眼里‘官官相护’再正常不过,即便刚从都察院来的姜飞越做了新知府,还没有进入大家的视线而已。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咳咳,让开让开都没长眼睛吗?”。

    说话的是陈府一个老家丁,他身后是陈府的管家,管家姓陶,听说是陈覃那房妻妾的亲属,整日里耀武扬威的,出了陈府的门儿,他自己简直就是陈覃这位昔日的户部侍郎了。

    “陶管家,陶管家这边请”。

    人群中有人认出了这位中年发福的管家,立刻笑脸献殷勤:“小的想在这里做事,也好伺候陶管家嘛”。

    对这种小小的阿谀,陶管家岂会看到眼里?

    “别说那没用的,谁说是要伺候我了?我们这里只有一位爷,那便是陈大人,曾经的户部侍郎大人”。

    陶管家示意众人安静下来,他站到台阶之上,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轻蔑的说了一句:“我们府上这次总共要招五名家丁,大多负责外围,像送个信儿啊,迎个远方来的客人呢,或者上街买些酒菜的”。

    唏嘘

    众人立刻不淡定了:这些可都是有‘油水’的活儿啊。

    “我来,我可以,我之前前就做过,保证没有半点闪失”。

    人群中争前恐后,生怕轮不到自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