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5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春三月好季节、满眼望去一片枯黄翻新绿,新的一年早就开始,而此时正是当紧时。

    “兄弟们,大家在院子里集合,都麻溜的,仲大人回来啦,你们可小心点”。

    才放下包袱行囊,匆匆忙忙喝了一碗水,程默立刻叫来库大使肖大可,召集众衙役们在院子里集合。

    还是老规矩:仲大人要开始训话啦。

    不用说,如今几乎都是一等衙役,这集结的速度自然非比寻常,快的不是一点点。

    ‘开始吧,兄弟们早就准备好啦’。

第707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中)() 
阳光明媚,天气不错,大伙儿的心情也不错。

    整整齐齐的队形,衙役们早已熟练的不能再熟练,肖大可依旧在最前列,见到仲逸后,都有些感动了。

    肖大可的母亲再三叮嘱:一定要请仲大人来趟家里吃顿便饭,肖大可没有告诉她仲逸回了京城,只说忙过这阵子后仲大人就来。

    现在见到仲逸后,他终于回去‘交差’了。

    台阶之上,副提举姜军、吏目蔡一书早已站到自己的位置,新来的杨尽洺立于仲逸一侧,看上去一副踌躇满志的样子。

    在此之前,他早就打听过:盐课衙门每日集训,而后打扫院落房屋牌匾,再轮流值守。

    在衙门所有人议事时,他们这些有品阶的‘诸位大人’也不能四平八稳的坐在木椅之上。

    ‘首先,我们要说说,朝廷为我们派来了新的同提举——杨尽洺杨大人’。

    仲逸向众人解释道:“杨大人之前在翰林院做过御史,算起来,还是文大人的属下呢”。

    这一句颇有分量:大伙儿对杨尽洺还不是很了解,但说起几个月前,才来过盐课衙门的都察院左副都御史文博远,所有人都的竖起大拇指——老御史大人没得说。

    既然是文博远的属下,想必自然不会差到那里。

    ‘闭着眼睛都比王核强’,这是大伙儿对这个新来的同提举的初步评价。

    打过照面后,仲逸微微点点头,杨尽洺上前几步。

    “各位大人,差役兄弟们,我叫杨尽洺,受朝廷指派,来这里做同提举,方才仲大人也说了:杨某之前在都察院做过事”。

    杨尽洺说话语速不快,但咬字却颇为清楚,属于那种一字一句型的:“在此之前,杨某也知道一些,就是关于前任同提举王核的一些事儿”。

    渐渐地,这位昔日的都察院御史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感觉,衙役们也试着适应他的风格。

    至少,他说的话,是能完完全全听的进去了。

    ‘杨某不才,却有幸得文大人教诲,平日行事万不敢忘本分,更牢记自己曾是一名检察御史’。

    杨尽洺最后说了一句:“听大伙都说;我们盐课衙门今年有新的计划,还是请仲大人给我们部署吧,这样一来,杨某也就有事儿做喽”。

    果真是来自大衙门的,说话的水平相当之高。‘强将手下无弱兵’,文博远也的确教导属下有方。

    都察院检查御史为正七品,盐课提举司的同体举为从六品,尽管被调出了京城,但杨尽洺确实格外珍惜这次机会。

    让都察院的人到盐课衙门来不多见,或许这也正是有某种深意的。皇帝朱载垕曾向仲逸说‘一粒盐而知天下’,如今看来,他是容不得盐务再出半点差错了。

    “之前,同提举的一些差事由姜大人和蔡大人兼着,如今杨大人已赴任,本官也就放心将差事交给他了”。

    轮到仲逸表态,他也是一如既往的随意:“关起门来大家是一家,但朝廷自有规制,非仲某所能变:望各位兄弟能齐心协住办差,诸位大人也要体谅大伙儿一起做好盐课衙门的盐务”。

    “是,仲大人”,这整齐划一的喊声让杨尽洺再次为之一振,但与此同时也给了他一颗定心丸——盐课衙门,是个大有作为的地方、尤其仲大人

    “大可,盐井那边都安排好了吗?林大团等那些灶户的兄弟们都到了吗?”。

    才回到大理,看来仲逸今日是没打算歇着了。

    肖大可立刻出列,脸上挂着异样的表情:“回仲大人的话,早就安排好了,听说你回来了,灶户们接到通知,早早就去了”。

    仲逸点点头:“除了衙门里正常留守的外,其余人全部出城——到盐井去”。

    作为灶户中威望颇高的林大团,他最近的日子可以说是‘悲喜交加’,自从仲大人这位新来提举大人赴任后,不光他一人,所有灶户的们日子好过很多。

    别的不说,仅是仲大人每月给的赏赐,就大大解决了他们燃眉之急,从此之后再也没有听过谁家有揭不开锅的事情发生,这在以前都是想都不敢想的。

    大家有奔头了,本是一件很值得高兴的事儿,可他还是因为家里那点事,忙的时候还好,一忙起来就什么都忘了,可一旦回到家看到自己的女人、儿子那一声叹气,林大团的心里立刻难受起来。

    算起来也是条汉子,但林大团这些年确实老了很多,才四旬不到到年纪,在灶户中算不上年长,但看上去至少老面近十岁,令人唏嘘。

    不得不说,这也是众人推举他为灶户代表的一个原因之一、一个无奈的原因。

    说是这么说,但每日听到鸡鸣声后,林大团还是会准时起来,新的一天开始,不管怎么说日子还得照常过。

    而最近让林大团烦恼的还不止这些:如今大伙都说仲大人要大干一番,着重整顿盐务,这是有目共睹的,别的不说,仅从整顿盐务、查处私盐这一点就能看的出来。

    作为一个资深的灶户,林大团心中难免有些愧疚:仲大人如此踌躇满志,而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整顿盐务、查处贩私盐,那怕像盐商孙大发,之前的同提举王核等人,甚至于‘来头不小’的冯三保都被惩治,这些都是仲大人的事儿。

    但如何提高产盐数量、加快制盐速度、降低制盐成本,就是盐户们的事儿了。

    ‘大团啊,你倒是有个准信吧,仲大人马上就到了’。

    几名老盐户向林大团说道:“咱们可得凭良心说话,人家仲大人对咱们不薄,但凡本分的人家,那家没有领仲大人的银子?可这几个月下来,我们什么也没做啊”。

    “哎”。

    林大团随手抓了一把青草,而后又扔在一旁,使劲挠着头,一脸的无奈:“诸位,我又何尝不想为仲大人分忧?可我们那点经验,就是使出十分的力气来,也提高不了多少产量啊”。

    众人见状,也是一阵叹气:既要提高产盐数量、又降低成本,还要加快速度,这真的是太难了。

    这么多年以来,这些个问题,又何尝不是早就困惑着每个人呢?

第708章 又是一年春来到(下)() 
阳光明媚,城外景色更加迷人,一群林中栖伏的鸟雀突然窜出了草丛,翅膀拍的‘噗噗’响,似乎很受惊的样子。

    仲逸一行走了过来,‘打头阵’的是程默、肖大可等人,他们骑的快马,倒是把林中的鸟雀惊到了。

    林大团老远就看到这一幕,灶户们不淡定了。众人纷纷起了身,向山坡一侧而去。

    算起来,也有些日子没有见到仲大人了。

    “你们看,仲大人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走在最前面的肖大可和程默下了马,这便转身指着身后的木车,众人循声望去。

    赶木马车的衙役在最后一排,前面是仲逸、姜军等,连同新任的同提举杨尽洺,

    ‘上次咱们在盐课衙门就说过:工欲兴其事必先利器,今年我们采盐制盐的工具,全部换成新的’。

    仲逸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自己花银子雇了工匠,这次回京城时也特意采购了一些,如今皆以齐备。

    只是如此一来,就又要花掉这位仲大人不少银子了。这可是一笔相当不小的开支。

    ‘弟兄们,都卸下来吧’。

    马车停稳后,副提举姜军吩咐了一声,肖大可和程默与衙役们开始忙活起来。

    林大团等人立刻上前,如获至宝,这些个新工具对他们而言,简直是太难得、太重要了。

    “仲大人,你这么做,我们可如何能担待的起呢?”。

    爱不释手的抚摸着自己平日里干活的工具,才一伙儿的功夫,林大团便又犯了惆怅:这么好的工具,可若是再提高不了产量,该如何是好?还有脸见仲大人吗?

    还是肖大可厉害,他与这些人平日里十分熟悉,此刻又是站立队形,又是分发工具,不大会儿的功夫,这便安排的井井有条,足见是个很难干的人。

    程默在一旁帮衬着,像他这种头脑灵活,又见面便是三分熟的感觉,自然很快就能与灶户们打成一片了。

    “工具是有了,但是大家可是要珍惜的啦,这可都是仲大人自己的银子啊”。

    程默确实有些心疼,换做谁也是一样,这么一大笔的开支,即便能承受起的人,也不会轻易敢这样做。

    毕竟,谁的银子都来的不易,只是看仲大人似乎是个例外,不得不服。

    众人一通忙活后,见仲逸再次坐在那个土坡之上,大家立刻安静了下来。

    “仲大人,你如此厚待我们,可我们怕是要让你失望了”。

    林大团说的很慢,脸上的表情也逐渐凝重起来,但压在他心口多日的难言之隐,总算是可以说了出来。

    ‘仲大人,就目前而言,我们要大幅提高产盐数量、降低成本,再提高效率,怕是很难的’。

    林大团身后一个老灶户更是如此,他说的很清楚:“我们这些人反复试过,可每次结果都不是那么的好”。

    在商言商,打鱼的看鱼苗,种地的看田地,要说到盐课提举司的任务,自然是要将产盐的数量提高,如此既能为朝廷增加税赋,又能为灶户们提高收成,再明白不过的事情。

    这么一说,连一旁所有的衙役都要气馁了:灶户们不会做的,他们更不会做,可仲大人的计划怎么办?

    方才还热闹不已的场面,一下子就冷清了下来,尤其肖大可,他一个库大使的身份和与灶户们十分熟悉的交情,令他看的更清:若是制盐这一块搞不上去,其他的都无从谈起。

    仲逸依旧坐在那里,这是他当初第一次来这里时的一个位置:背后是高山密林,眼前是草地一片,还有那已越来越熟悉的衙役和灶户们。

    这是一种内疚的反馈,早在见到林大团等人时,仲逸就深深的感觉了出来: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而产生的愧疚,这都是些善良和不忘本的人。

    “大家伙儿这都是怎么了?”。

    仲逸笑着站了起来,也学灶户们一样,随手抓起几根青草拿在手中,来回的‘挥舞’着,时不时还做出一副近乎滑稽的动作。

    他这是在模仿灶户们平日里的一个动作,只是模仿的不太像而已。

    显然,这位盐课提举司的仲大人,此刻是轻松的——由内而外的轻松。

    这一点,在场每个人,无论衙役,还是灶户,都看的很清楚,也是一阵的不解和些许惊讶。

    “大团,你们这是怎么了?本官没有说要定一个具体的标准啊”。

    仲逸这么玩笑一句,接着笑道:“方才你们说的是我们整个一年的计划,若是现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