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5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说曹春不懂律法,恐怕他自己都不信,在做知府之前,他也曾是刑部的主事、郎中,也是三法司之一的出身。

    “下官有错,咎由自取,自知在劫难逃,无话可说”,曹春这会儿倒是说的很清楚。

    无话可说?这是早就盘算过的:仅凭目前这一封书信恐怕还难以知罪,这一点,即便没有在刑部呆过,也不会不懂。

    至于门口围着那些人,连同桌上那些状纸、文书等,即便逐一核实,可以摘掉他的乌纱,但绝不会有死罪。

    插手盐务不假,但若是没有证据,只能就此作罢,而因盐务所得的银子,自然也就无从追查。

    曹春已经做了属于他的打算:即便没了乌纱,做个富人,反正都这把年纪了,权当提起告老还乡。

    昔日刑部的郎中对决昔日的刑部郎中,如今做了都察院佥都御史的樊文予,立刻品出了这块硬骨头的味道:又硬、又臭。

    文博远一脸正色,他心中再明白不过:这一幕,怕是在那些人围着衙门口时,曹春早就想好了。

    “带冯三保”,樊文予看懂文博远的意思,也就暂时‘放过’曹春。

    站班的衙役被再次一惊,这种惊讶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曹春,甚至更重。

    冯三保是谁?在当地都的称呼一声‘冯爷’的人,莫说一个小小的知府大人,听说此人进出布政司和按察司衙门,就像进他们家似的。

    此外,听说此人在京城,也是有些门路的

    “跪下”。

    冯三保刚被带了进来,文博远身边一名随从立刻喝道:“听到没有?”。

    动动眼眶,冯三保眼珠子瞪大老大,之后又恢复神情道:“这位大人,能否先说一句?朝廷有个正六品的‘承直郎’,你可知晓?”。

    承直郎,正六品,可升承德朗,属于文散官,仅有品阶,并无具体职务而已,冯三保就属于此类。

    冯三保当然知道这一点,他如此一说无非表明自己可以不下跪而已。除此之外,便是他那‘能量不小’的一个佐证。

    还好说,是个正六品,若是个荣禄大夫,那还不得上天了?

    咳咳,冯三保依旧站在那里,那站姿和脸上的得意劲儿似乎告诉众人:还不得给搬把椅子吗?

    文博远不予理会,一如既往例行问询,一旁的书吏飞速记录。

    “冯三保,你一个散官,一会儿整出大空寺,一会又插手盐务,到底想要干什么?”。

    文博远继续道:“难道,你不知道我大明还有个‘大明律’吗?”。

    对这位老御史大人早有耳闻,冯三保却并不像别人那样的毕恭毕敬。

    “回文大人的话,大明律当然知道了,只是我什么也没做啊”。

    冯三保轻松道:‘什么大空寺?什么插手盐务?就因我经常去寺里?就因为那一封书信?’。

    末了,他竟似笑非笑道:“你们的佥都御史樊大人,不也去过大空寺吗?至于那封书信,那是别人写的,别人怎么写,谁能管得着?”。

第696章 不信治不了你(中)() 
果真不能‘以品取人’,曹春正四品的知府,确不如冯三保这个散官。

    然但凡得意之人,总会得意忘形,之后便是一些意想不到露出马脚。

    冯三保自恃文博远还没拿到确凿的证据,而自己一个散官的名头更能很好证明他是——大有来头的。

    随意进出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的传言并非空穴来风,在京城的说法也不是道听途说,当时,冯三保早已从大空寺派出心腹,想必他在这里的一切,很快就有人知道。

    有时候审案就是一种争取,一种与证据的争取、同时也有与时间的争取。

    樊文予之前去过大空寺不假,但原本是想与冯三保牵上线的,结果冯三保没有见到他,却被传到了大堂,有些话自然无从套出。

    而在当地盐商中,孙大发和耿达相继离去后,真正挑起大梁的,就只有冯三保了。

    而实际上,一直以来,就是冯三保在掌控全局,至少在这一带是这样的。

    案子还得继续审下去,这是再明白不过的,所有人都能看的出来。

    文博远没有再动怒,作为一个资历颇老的御史,他深谙一点:像曹春、冯三保这样的人,仅凭几句‘大胆、放肆’之类的话,甚至于‘大刑伺候’的,是不好收场的。

    动刑是有条件的,弄不好会落人把柄。

    这一幕,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各人有各人的打算,每人都为自己盘算着、盘算者这个未知的结果。

    一旁的同知和通判、推官等人渐渐明朗起来,他们明白一个道理:若曹春能继续坚持下去,若冯三保再能从中设法周旋,事情或许还有转机。

    棋子落地不悔,可偏偏有人能看出来:死棋也能盘活了。

    就这么暗地里‘盘着’,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而已。

    一直没有言语的仲逸缓缓来都文博远面前,轻轻拿出一张字条,上面只有寥寥几个字。

    文博远看后便将纸条收起来,樊文予得到准许后,向堂下的人喊了一声:“文大人有些累了,大家歇息片刻,稍后再审”。

    末了,他似玩笑道:“曹知府,这次歇息片刻,你可不能在想着要逃走了”。

    曹春一愣,而后连连点头,冯三保四下望望,没有多余表情,似乎也并不感到惊讶。

    波澜不惊的样子倒成了常态,难道这就是他平日里的风格?

    衙役们稍稍舒口气,不能随意走动,但至少可以调整一下站姿:只顾着看热闹,却忘了站了这么久,已经很累了。

    “曹知府、冯三保,我们一起到后衙坐坐?”。

    依旧叫他为冯三保,樊文予也不以为然道:“文大人还得一会儿,仲大人也一起走吧”。

    当此之时,估计无人反对这样的提议:若想要将这盘棋盘活,这样的提议是第一步。

    几步的距离,四人很快就到,茶水早已奉好,还冒着丝丝热气。

    文散官怎么了?在这四人当中,还是樊文予‘最大’,虽说曹春也是正四品,但这个品阶已没有了多少温度、凉凉的。

    “诸位大人,此处并无外人,本官有公务在身,诸位也能理解,方才之事,是否能有个明确的说法?”。

    樊文予自己端起茶杯,也不再向众人客套:“本官要向文大人交差的,文大人是要向朝廷交差,差事了结了,大家也就不要这样干耗着了”。

    曹春望望冯三保,而后默默低下了头,仲逸最是无事之人,他将茶盖轻轻拿在手中,慢慢杯中浮起的茶叶撇开,很认真的样子。

    冯三保见曹春还在那里呆若木鸡,自己也就不客气的坐了下来。

    “樊大人,这茶不错,只是”。

    冯三保似乎真的有些渴了,他喝茶可没有那么多的讲究,那怕热热的茶水会烫到嘴。

    “只是,我真的什么也没做啊,方才不是说到了大明律吗?这大明律也是要讲究个证据的,不是吗?”。

    又是之前的腔调,连滚烫的茶水都堵不住那张能说会道的嘴。

    樊文予转而向曹春道:“曹知府,你说呢?我们时间可不多啊,这里是知府衙门,你就真忍心昔日的属下看你的笑话吗?坐下说话嘛”。

    仲逸似乎听得有些不耐烦,索性站了起来,他们身后是一张木椅,上面有笔墨纸砚,他上前来,索性顺手就开始书写起来。

    ‘大明略’?

    三个醒目大字,这位昔日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功底确实有的,只是不轻易‘露一手’而已。

    不过此处都是读书人,似乎没有人对这幅‘大字’作品感兴趣。

    “樊大人,下官有个不情之请?”。

    曹春思虑良久,终于开口道:“能不能给下官一个单独的空间,有些话想单独向大人说”。

    很明显,曹春还想继续之前他与樊文予的对话,在他看来:二人之前那番话,压根就没有结束。

    “曹春,你又想出什么幺蛾子?当我们是什么?空气啊?”。

    冯三保终于放下茶杯,半点面子不给曹春:“还有仲大人在这儿呢,为何要你们单独?”。

    对仲逸倒似乎有几分‘好感’,至少冯三保觉得:曹春断断没有与樊文予单独见面的——必要。

    仲逸放下手中的笔,径直向外走去,连一句话都没有留下。

    樊文予看着有些尴尬,他呵呵一笑:“看看,看看,你们这是干什么?这下好了,仲大人走了,这可如何是好?”。

    这样是不怎么好,事关盐务,岂能少的了仲逸这位盐课提举司提举大人?

    曹春已管不了那么多,冯三保又是一副不屑的神情,樊文予只得起身道:“这样吧,本官先去看看仲大人,最好还是把他劝会来,否则文大人那里不好交代”。

    “曹春,你不是活腻了?明知都察院的人在,还派人来找我?”。

    门才被关上,冯三保立刻围着窗户走了一圈,确定门外无人时,这便向曹春劈头盖脸骂道:“那些人围你知府衙门,多大的事儿?布政司、按察司,甚至京城,岂能坐视不理吗?这下好了,把我牵进来,还说到了盐务你死去吧”。

    曹春更是委屈,只是他再也不用拘着了:“我也没有想到会有人跟着,再说了,樊大人那里,我本是准备好了的”。

    说话间,曹春掏出一叠银票,就是之前准备给樊文予的。

    冯三保更是一脸的怒色:“这还要你管?当我是什么人啊?莫说别的,就上次那批私盐”。

第697章 不信治不了你(下)() 
天色渐渐暗淡下来,大堂的衙役们有些背不住了。但偷懒的念头是断断不能有的——别的不说,连文博远这样的年纪都扛得住,其他人还能说什么呢?

    而他一个副都御史的头衔更是无法令人说个‘不’字,谁也不会例外。

    “你们都打起精神来,不会太晚,现在只是刚刚过晚饭而已”。

    文博远向年轻的衙役们打趣道:“老夫在你们这个年纪的时候,连着熬着几个大夜,也不在话下”。

    确实不算晚,只是忙活了大半天,困困的感觉早就袭上心头。

    “大伙若是觉得困的话,我给大家讲个故事吧,保证听后精神十足”。

    程默胆子大了些,试探性的问了文博远一句:“文大人,不知这个提议是否可行?不会耽误太多时间的”。

    文博远对这个仲逸的跟班印象很不错:小伙子机灵,心眼也不坏,细说起来,之前在翰林院时也见过几次,算是‘老相识’了。

    “嗯这个提议不错,老夫也想活动活动,就听听你的——故事”。

    文博远本就是个喜好热闹的老头,看在众人确实有些疲惫的份上,程默的这番好意,当然不能驳了。

    樊文予与仲逸对视一眼,不由的耸耸肩:程默这小子是越来越上路了,当着副都御史的面,都能讲出故事了。

    才从后衙回来的曹知府和冯三保听到此言,毫无半点反应:故事不故事的,关我们鸟事?

    同知通判这些人,连同堂下的衙役们更没意见:要么是为拖延时间,要么是为看热闹。

    拖延时间无非想耗掉这位老御史的精力,最好能一直耗到他离开大理府,或者等布政司、按察司的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