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3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问,仲逸并不感到意外:当初,让师姐扮作师父,有意让吴风跟踪师兄,最后二人合力断吴风一臂,就是他的主意。

    不久前的福建,得知兵书谣言之后,又是仲逸,通过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找到吴风,才有了他林中自尽那一幕。

    如果说‘先谋而后动’,甚至于‘不谋而不动’,那两次与吴风的较量,仲逸‘谋’也‘谋’了,‘动’也‘动’了。

    而吴风身后的戎一昶,却一直未露面。

    那么,接下来,又当如何?

    “事已至此,弟子觉得:师父该怎么写,还是怎么写,至于别人要怎么说,就怎么说去吧”。

    这个问题,在来的路上,仲逸早已想过:“兵书迟早要公布于天下,藏是藏不住的,也没有必要藏下去”。

    而在他看来:之所以在当下不将此事公开,正是为师父能一心著书,而免收外界所扰,更是为最终能有一部旷世佳作、得以传承。

    如同良玉,质地、打磨、雕刻,各种工艺,有的时候,还需要返工。

    几经风雨、历经锤炼,才能得以上品。

    天下之事本不易,而天下之事的精妙之处,往往也因为不易。

    “好,为师只说两点”。

    听完仲逸所言,凌云子继续道:‘吴风之死,并未你们直接出手,他自尽,是看到天道不可违,一己私利终究不能长久。

    而兵书之事,既已传开,也不必刻意阻之,如同川流,只能疏导、引流,而不必处处截流’。

    “那么,那个戎一昶呢?若他再派人暗中作祟,当如何?”。

    林宗武说道:‘弟子在千户所,偶遇此人参与议事,上次吴风被断一臂,戎一昶自然知道一切。此次在福建,吴风自尽,我再与戎一昶见面,当如何?’。

    如此一问,并非林宗武不知如何应对戎一昶,而是他想要师父凌云子的一句话;关键时刻,能否像对待吴风那也,对待戎一昶?

    师兄在英勇千户所,戎一昶在后军都督府,本无多少交集,但师兄这个千户可只见面圣,甚至参与议事。

    或多或少总会能见面,他这一问,也正是仲姝与仲逸所担心的。

    对他们二人来说,更担心的:还是师兄万一按耐不住

    戎一昶可是从一品大员啊。

    “起初,你在明,他在暗,如今,大家都在明面之上。戎一昶毕竟是都督同知,想得到本不属于他的东西,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凌云子再次向林宗武嘱咐道:“不必理会,倒是你,遇事更需冷静,若非情形所迫,不妨看看再说,双方对决,最先跳出来那个,往往反倒会败了下来”。

    末了,他重复一句:“兵书之事,为师自有安排,必要时,自会告知你们”。

    “是,师父”,三人齐声拜道。

    这时,凌云子向一旁的卫缨吩咐道:“明日清晨,让他们六人一起晨练”。

    卫展、阮怀若、章苏,早就想一堵师兄、师姐的风采呢。

    剑术、骑射,还有那出神入化的轻功

第471章 突如其来() 
数日后,京城。

    还未来得及回府,仲逸便去都察院见过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后来又赶到翰林院,见过掌院学士大人。

    又是一通忙活。

    此次南下江浙、福建做监军协理的差事,就算是正式交接了。

    朝廷关于英勇千户所林宗武、翰林院仲逸的旨意还未下来,右都御史文博远,也一如既往在都察院当值。

    看样子,是要过些日子了。

    当初的兵部王侍郎、左军都督府指挥佥事景渊等人,已锒铛入狱,涉嫌贪墨兵器、战马等军备,列入其中的,还有原兵部郎中严磬、户部郎中赵谨等。

    严磬早已死于倭贼的乱刀之下,而赵谨,就是当初刁难李序南,又对穆一虹心存不轨的户部郎中,此刻也被押入大牢。

    多行不义必自毙。

    当此风口浪尖,毫无疑问,入狱之人,凶多吉少,人头难保。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结束。

    因严磬临死之前的那份供状,列出不少共犯,名单上除了兵部侍郎、左军都督府佥事、户部郎中赵谨外,还有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

    只因此次江浙、福建一带军务不由后军都督府管,戎一昶也没有去东南参与抗倭战事,故此,他还照常出入都督府,依旧在那里照常办差。

    名单中还有数人,也未被问罪,想必也是要等些日子。朝廷要经过一番权衡与部署了。

    或许正是皇帝的刻意安排,当初严磬的名单传开后,朝中不少人自危,心虚之人最怕这样一个煎熬的过程。

    可皇帝就是暂时不动,若谁要沉不住气跳弹出来,那就不是贪墨军备一项罪名了。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默大哥,离开京城也有些日子了,快回家看看吧”。

    从翰林院出来后,仲逸这才轻松下来:“我也要回府,见过我的二位夫人了”。

    程默连连点头:“仲大人,还是赶紧回府吧,小别胜新婚嘛”。

    仲逸也正欲数落他几句,程默急忙道别,开溜了。

    这小子,没个正行。

    仲逸不由的摇摇头,才走几步,却被眼前的来人叫住。

    来人不是别人,正是袁若筠的丫鬟莺儿。

    “仲大哥,姑爷,你可算是回来了,快到袁府看看吧”。

    莺儿一脸的苦相,眼睛都有些红肿。

    还有,她那身上的——孝服。

    在袁府多年,莺儿与袁若筠关系亲密,袁炜对她不薄,说是半个女儿有些夸张,但比一般的侄女、外甥女,恩德自然厚重许多。

    莺儿此刻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

    算起来,平日里莺儿与仲逸已很熟了,而‘仲大哥’的称呼也是仲逸自己定下来的,连同宋洛儿的丫鬟,都是这么叫的。

    显然,这声‘姑爷’是按照袁府规矩叫的。

    ‘咯噔’一下,仲逸心中顿时暗暗叫道:不好,岳丈袁炜出事了。

    “我离京时,你家老爷不是还好好的吗?饮食起居已成规律,又远离那些药材、补品,怎么会”。

    仲逸抬起脚步,向袁府走去,不由的向一旁的莺儿问了一句:“没有请李太医吗?”。

    莺儿又要流泪了:‘是好好的,前些日子,老爷说是要回乡,却没成想,在途中发的病,根本来不及请太医’。

    “哎呀”,仲逸重重赏了自己一个耳光,吓得莺儿停住了脚步。

    这个结果,他早就‘知道’了,所以这才找到李时珍,开出那副良方后,袁炜的病好了许多。

    看到袁炜恢复的不错,仲逸还是有些不放心,特意将袁若筠留在袁府,专门细心照料袁炜,后来又遇到东南浙江、福建抗倭战事。

    离京时,仲逸曾去过袁府,正巧袁炜去了老友府上,一时半会回不来,为他免受担心,也没有差人去请。

    原本以为回来后再去袁府拜见,同时将此次东南之行详细向他说一遍,谁曾想会是这样?

    袁炜年事已高,身体本就不好,岂能经得起长途跋涉远行?再好的良方,也经不住这样的折腾啊。

    “莺儿,咱们走吧”。

    发现自己失态,仲逸只得收住有些慌乱的神情,向丫鬟莺儿说了这么一句,二人匆匆向袁府走去。

    此次东南之行,虽说长途跋涉,但最终得以将倭贼主力歼灭,再多的劳累也浑然不知,连同江苏扬州、凌云山、保定府蠡县,甚至于陆家庄、义中村。

    回到京城之后,也只是与师姐、陶氏姐妹道别,带着程默去了翰林院,仲逸从未觉得那怕是些许的劳累,忙的不亦乐乎,但乐在其中。

    而此刻,他才终于知道脚下是多么的沉重。

    疲惫,也就悄然袭来。

    袁家对他的恩德,一言难尽。

    没有袁若筠,就没有若一当铺,没有若一当铺,就不会揪住严士蕃那么多把柄,更不会先人一步,接触到那么多朝中之事。

    如今,袁若筠已嫁到陆家,成了陆家人,这段在当初看来绝不可能的渊源,终于变成了姻缘。

    那么,袁若筠的喜怒哀乐,也就是他的喜怒哀乐。

    捐纳入仕,从国子监到翰林院,虽说没有袁炜的刻意提携,但仲逸能看的出来,这位曾经的礼部侍郎,后来的礼部尚书,对自己这个初入茅庐的小子并不反感。

    这其中,当然有师父凌云子的缘故,有袁若筠的缘故。但袁炜本身也愿意收他这个学生。

    当初,尽管有袁若筠的恶作剧,袁炜才很快答应了这门婚事,但以他的地位,以及多方衡量,更放心的还是仲逸本人。

    “姑爷,你来啦?”。

    袁府中,管家见到仲逸后,再次揉揉那双红红的眼睛,用嘶哑的声音说道:“少爷和小姐都是里边,我这便领你过去”。

    袁若筠的兄长袁若晗,目前是吏部郎中,从小受袁炜教诲,尤其文采过人,只是处事比较传统,对仲逸时有不按套路出牌的举动并部赞同,不过对他的为人,倒是有所了解。

    袁炜也曾问过他儿子的意见,袁若晗经过一番调查之后,得出的结论是:是个可托付之人。

    相比而言,袁若晗行事更加谨慎,又有吏部掌管百官考核的便利,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已属不易了。

    偌大一个袁府,以后的主事人,就是这位年轻的袁大人了。

    “你来啦,筠儿在里边,快劝劝她吧”。

    见到仲逸后,袁若晗轻轻说了一句,而后便由管家带着他去了。

    “你怎么才回来?早干什么去了?”。

    仅此一句,袁若筠见到仲逸后,便泣不成声。

第472章 从未闲下来() 
晚秋的季节多了几分寒意,没有暑气,也没有了收获的喜悦,即将到来的,又是一年的严寒,难得的清闲。

    常言多事之秋,在结束东南抗倭战事后,浙江、福建一带的是是非非渐渐远去,而抗倭一事牵出的千丝万缕,全又推到了京城。

    这段时日以来,发生了很多事: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朝廷大事,也有居家小事,内阁六部、街头巷尾,从来不缺话题,人们也从不会停歇下来。

    朝廷终于有了旨意,除给予东南沿海抗倭将士奖赏外,回到京城的英勇千户所也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补充供给、扩充军备、增发军饷。

    林宗武本人虽没有提升品阶,但他威名再次传开,反响颇高,皇帝更是为百户以上的人恩赐战马、美酒,一时轰动京城。

    相比而言,军中升迁往往比其他衙门更快一些,尤其军功,每逢战事,大的战事,主将升迁之快,古来有之,不足为怪。

    林宗武从军以来,连连升迁,从当初的军士到如今领从四品的正千户一职,已十分难得,此次没有升迁,或是积攒军功,以此来服众。

    而林宗武与倭贼之战,当初在山东时就曾有过,他亲率那支四十人的敢死队抗倭,后升为百户,并恩赐武举。

    此举极为罕见,故此,他对此次南下福建抗倭的表彰,是心服口服的。

    右都御史文博远监军有功,给予奖赏,只是他年事已高,即将离开朝堂,朝廷特意给予恩赐:俸禄等待遇,按照从一品对待。

    至于翰林院侍读、监军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