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3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仲老弟,这边,快”。

    见到仲逸朝这边走来,石成便快步上前,二人来到一处更为僻静之处。

    “仲老弟,朝廷来了旨意,我们明日就要回京,可旨意里并未提到抓捕起来的这些人,该如何处置?”。

    锦衣卫终究是锦衣卫,其他人的旨意还未到,他们便要回京了。

    不难看出,石成是向仲逸讨教应对之策的:“两件事,这些人是否全部带回京?还有,那散布兵书流言的三人,当如何处置?”。

    咳咳,仲逸欲言又止,看似有些为难。

    这个建议,得要好好斟酌。

    锦衣卫真正的上司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而且几乎是直接负责的,不同于其他衙门,从县衙到知府衙门,再到按察司、布政司衙门、甚至六部,层层制约。

    拿刑狱之事来说,即便到了京城,也有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来共同审谳,但锦衣卫不一样,几乎没有这些弯弯道道,可直接一步到位。

    也正是因为此,仲逸才觉得这个建议不好给。

    若没有大的意外,凡是被锦衣卫带到京城的人,能活下来的,少之又少。

    凶多吉少,都是最起码的预测:不死也得趴层皮。

    罗龙文其罪当诛,真正通倭之人,也应伏法,但对于那些罪不至死,或者并非真正通倭之人,还是要区别对待的。

    至于那三个散步谣言之人,更不能去京城,即便他们全部招供了,或许也罪不至死,而且还会引出更多的谣言来。

    仲逸看着一旁有些纠结的石成,他的心里也渐渐明朗起来:石成所担心的,已不是单单查案之事,官场上的门门道道才是关所在。

    信任就是这样慢慢建立起来的,当初他们二人在博野县督办繆大柱夫妇别杀一案,到大同核查仇鸾怯战,每每遇到棘手之事,也是这样的商议的。

    “石大哥,此处就你我二人,兄弟我也就不妨直说了”。

    思虑良久,仲逸终于还是开口了:“通倭之人务必要严惩,这也是圣上给你的旨意,比如罗龙文,还有那个什么县的县丞、知府衙门的同知,连同其它吃皇粮的,断断不能放过”。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石成重重点点头,不由的插了一句:“继续说,我都听你的”。

    这话说的,责任重大啊。

    “那个叫苗风的,他通倭证据确凿,有张大奎可以作证,此外,还有罪大恶极的海盗首领,他们作恶多年,也是要严办的”。

    仲逸继续道:“至于其他人,若罪恶不大、证据不足,或只是仅仅有嫌疑的,可以交由俞将军、戚将军处置,让他们继续核查,如此处置更妥当”。

    仲逸此言再明白不过:重罪重罚、轻罪轻罚、无罪不牵连。

    而一旦将这些人全部带到京城,酷刑之下,几乎都是一样的结果:死路一条。

    来到浙江、福建以后,仲逸才慢慢知晓与抗倭有关的一些细节,包括通倭之事。

    因海禁的缘故,沿海一带本可靠海为生之人,走投无路之下,往往会铤而走险,其中更有一些人假扮倭寇,而一些所谓的通倭之人,其实也就是为了那点生计的银子。

    此举固然不可取,但论法度而言,也罪不至死,若能解除海禁,富裕地方百姓,情形或许大不一样。

    滥杀无辜与逍遥法外,同样不可取。

    “石大哥,通倭之事,严办罪大恶极、罪魁祸首之人,尤其吃着朝廷俸禄之人,再严办也无可厚非。其他人,就交给当地衙门吧,毕竟,他们也是大明子民,若闻到风声就斩掉,反而适得其反”。

    仲逸微微笑道:“若是抓的人太多,都带到京城,岂不是有损脸面?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石成连连击掌:‘我正是此意,如此一来,我既可以交差,又不会牵连无辜,更不会节外生枝’。

    通倭之事,就此商定。

    “可是,那三个散布谣言之人呢?”。

    石成进而说道:“经初审,这些人是从京城而来,并无通倭情节,但他们为何要将多年的前的事儿翻腾出来?还是在抗倭这个节骨眼上,就不得而知了”。

    关于此事,当初,仲逸给石成的建议是:先抓捕,若涉嫌通倭,则继续由石成查办,若并无通倭之事,则起码可以制止谣言扩散,以正军心。

    如今战事已结束,查处此事,理应不再由锦衣卫插手。他们领的旨意,只是查处通倭之人。

    “仲老弟,我看这样吧,这三个人,就交给你了,反正你是监军协理,军中谣言四起,你本就有权处置”。

    石成这话说的透彻:“即便是俞将军、戚将军也不会反对,对付谣言:查出这罪魁祸首,远比制止军中将士口口相传,要有效的多”。

    看样子,仲逸是要接过‘这盘菜’了。

    “石大哥所言有理,只是此事还要禀告俞将军、戚将军,此外,我只是个监军协理,还要请示在浙江的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

    仲逸干脆道:“但如此一来,太过耗时,既然你们要奉旨要回京,这三人交给我,我自会慢慢请示”。

    “好,就这么定了”,二人一拍即合。

第465章 我只是来看看() 
“我没有通倭,你们无权管我,无权关我”。

    离开锦衣卫那处僻静的院落,一个老者、连同两名年轻男子,才被带上来,就开始嚷嚷了。

    见锦衣卫将他们移送到一个文官手中,又仗着没有通倭的证据,这三人越发无所忌惮了。

    “行啦,行啦,都被打成这*样了,还嘴硬?”。

    程默指着三个伤痕累累的家伙,一脸的不屑:‘都破相了,还管不住那张破嘴’。

    身为监军协理,仲逸的随从确实少的可怜,从京城来时,倒是有随护跟着,但那都是侍候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的。

    到福建之后,除铁杆跟班程默外,仲逸这个监军协理,能调动的人,只有两名随从。

    但毕竟是代表朝廷的,俞大猷将军特意拨出一队人马,由他差遣,当然,主要是负责安全的。

    “你们几个,先到门外守着,俞将军归营之后,速来告知本官”。

    仲逸向左右随从吩咐一声,众人立刻领命,稳稳立于门外。

    另有几名军士原地待命,他们皆是俞大猷的属下,有他们在,这位仲大人,才多少有几分威风。

    程默取来纸笔,在一张小桌前开始记录起来。

    说实话,他的文笔确实不怎地,好在这么多年在翰林院耳濡目染,听写的差事,还是可以完成的。

    “带上来”。

    落座以后,仲逸朝台下冷冷说了一句,那名老者立刻被押了上来。

    “姓氏,祖籍”。

    如此一问,后面一名男子立刻插了一句:“这些不都问过了吗?”。

    果真是皮硬的不行,这架势,分明是在说:除锦衣卫,似乎就无人敢动他们。

    程默立刻坐不住了:“你给我闭嘴,问你了吗?皮痒的不行,一会有你喝一壶的”。

    “啪啪”两鞭子,身后的军士算是配合程默,给那多嘴的男子一点小教训。

    “在下吴老三,京城人氏,世代经商,来福建做点小买卖,与当地几个商人发生点小摩擦,不想惊动了锦衣卫的各位大人,误会,都是误会”。

    老者说的规规矩矩,并将路引等‘证据’拿了出来。

    程默细细看了一遍,确定无疑,向仲逸点点头。

    无须再看,仲逸心中再清楚不过:以吴风的能量,弄这么些明面上的东西,不是什么难事。

    更何况,他的身后还有后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戎一昶。

    不用说,既然这个吴老三能拿出的东西,他身后的两名男子,自然也不例外。

    当初,这三人由锦衣卫北镇抚查处,对石成而言,要核查他们真正的身份,只是时间问题。

    只是如今石成要回京,将案子交给仲逸,自然也就不需要锦衣卫再查下去了。

    剩下的,就是他这位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的事儿了。

    仲逸没有再言语,屋中立刻安静下来。

    良久之后,他缓缓起身,来到吴风面前。

    “吴老三?呵呵”。

    仲逸缓缓将手放在吴风臂膀上,似笑非笑的问了一句:“那我叫你是吴东家呢?还是吴大人?”。

    “啊”,一阵轻微的呻吟声。

    再看看发际线、脖颈处的胡须,仲逸确信:没错,此人正是经过乔庄之后的吴风。

    那条安有假肢的断臂,正是上次师兄与师姐剑下的‘杰作’。

    吴风的乔庄之术并不高深,痕迹却掩盖的很好,他只是看上去老了些、弱了些,至于其他的,完全就是本来面目。

    当然,他也无须过分改变太多,莫说远在东南的福建,就是京城中,认识他的人,也不多。

    这是个老江湖,眼前的老弱与恭敬,甚至于被锦衣卫校尉刑讯后的可怜相,全都是伪装出来的。

    “这位大人说笑了,在下一介草民,那里敢担得起‘吴大人’的称呼呢?”。

    吴风皮笑肉不笑的样子,两只眼睛却并不闪烁:“不怕大人笑话,草民连县衙的大院,都没有进去过”。

    “说的倒是一套一套的,连县衙都未去过,那你为何那日在大街上公然顶撞锦衣卫的千户大人?而且还大言不惭?”。

    一旁的程默再次插话道:‘我看你是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剥你三层皮,你说不出三句真话’。

    真看不出来,平日里在翰林院都是规规矩矩的,程默这小子审起人来,别的不说,放狠话倒是一套一套的。

    吴风微微将头转过去,朝程默回了一句:“那都是误会,草民从未见过锦衣卫,也没有做过违反大明律的事儿,一时慌乱,竟顶撞了各位大人,真是该死,该死”。

    这么一说,他身后两名年轻人也急忙跟着附和。

    看样子,是想通过服个软来找个台阶下,然后就不了了之。

    “这位大人好年轻,只是有些面生”。

    稍顿片刻,吴风竟主动搭讪道:“不知这位大人,在那高就?是何品阶?”。

    真是怪事连连,这案审的,被审之人反倒问起审问之人了?

    “瞎了你的狗眼,连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仲大人都不认识?”。

    程默将笔扔下,干脆再次站了起来:“我怎么就这么看不惯你这幅嘴脸呢?成心找死,是不是?”。

    “啪啪”,左右军士再次配合了两下。

    仲逸微微摇摇头,转身向身后的两名年轻男子追问道:“你们二人呢?与他是何关系?”。

    那二人竟微微扬头,脱口而出:“我们是跟着吴叔的,他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是没有通倭”。

    这活说的,分明就是在挑衅。

    没有通倭,却比通倭之人更可恨。

    这时,程默再次蠢蠢欲动,却被仲逸制止。

    “我就说呢,原来是仲大人啊,早就听说翰林院有一位了不得的年轻人,去博野县督办专案,在城外与鞑靼谈判,到大同核查仇鸾”。

    吴风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听说,仲大人,来头不小啊”。

    口口声声说是个做买卖的,却对朝廷之事,了得的如此详细。

    如此破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