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3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是这样”,老匠工略略思索一番,猛地起身而立,咬咬牙,干脆一句道:“好,就这么修,刚修的新桥,先支撑着,战事过后,再慢慢加固吧”。

    好好好,真是个识大体的好老头。

    “吁”,一阵杂乱的马蹄声,地上泥土溅的老高。

    众人不由的循声望去,却见一队人马已来到桥头。

    为首之人,真是锦衣卫北镇抚千户石成。

    此外,还有俞大猷麾下一名千户。

    “大家都听着,奉俞将军之命,所有参与修桥者,从即日起,除往来东桥与本村住处外,不得再外出,更不得与外村亲友接触”。

    那名千户大声说道:‘俞将军已派出二百名兵士,在这一带巡视,但有私自外出者,严惩不贷’。

    唏嘘,此言一出,村民与匠工们立刻干不动活了。

    修个桥,是要把命搭上吧?

    此举,再糊涂的人也能看的明白:这是要将修桥的消息,封锁起来。

    短暂的沉默。

    一名壮汉站了出来,鼓足勇气,大声问了一句:“敢问这位大人,如此一来,我们拼命修桥,朝廷是不是要给银子啊?”。

    “给,本官在此承诺:工事完毕,每人二两银子”,站在高处的仲逸,立刻表态。

    反正修桥的银子都掏了,还在乎这点工钱?

    “好,这活,我们干了”,底下立刻一阵欢呼。

    吩咐完毕,俞大猷麾下那名千户向仲逸打声招呼,而后便匆匆上马回营。

    “仲老弟,此处山青水秀,一片田园风光,何不一起走走?”。

    石成吩咐几名随从留在原地,示意仲逸进一步说话。

    “是从福建传出来的,至于散步谣言者,还没有查出来”。

    二人来到一块空地上,仲逸问及师父凌云子兵书一事,石成只是说了一句:‘据目前来看,基本可以确定:首先散出这个消息的,并非来自军营中的将士’。

第446章 你管不了我() 
且说仲逸与石成正说着兵书之事,原本寄托于锦衣卫强大的情报巨网,尽快核定是否为戎一昶、吴风所为,却不知石成目前也没有一个确切消息。

    “有那么严重吗?”。

    经历过不少大场面,总是一副处惊不变的样子,石成不以为然道:“如今,俞大猷将军并未封锁消息,就让流言继续传呗,需要收拾的时候,再说吧”。

    不妥,不妥。

    仲逸连连摇头:“石大哥,此事万万不可小觑,听他们说,所著兵书之人是北直隶一带的,这个消息应该是从京城先传开,为何福建就谣言四起呢?”。

    能做到北镇抚司的千户,石成自非等闲之辈,仲逸如此一说,他立刻听出画外音:‘仲老弟,你是说,此事,与眼下的抗倭有关?’。

    咳咳,仲逸微微转过身:‘除此之外,我实在想不出还有第二种可能,若说是巧合,这也太巧合了吧?’。

    从博野县督办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再到大同府核查仇鸾怯战一事,二人早已达成一种默契。

    这种默契,是基于一种信任,一种磨合之后的习惯。

    话已至此,石成也不由得说了句掏心窝子的话:“仲老弟,你一向思虑周全,能不能提醒兄弟我一下:这兵法之事,和抗倭有什么关系呢?”。

    仲逸白了一眼,没好气道:“什么关系?你只有查了之后才能知道啊。就冲两点:先从福建传出来,又遇到抗倭战事,就足够了”。

    对锦衣卫而言,出个别人外,其他的,谁说话都不好使。

    “你这么说,也有几分道理”。

    石成双手一摊,轻轻抛了一句:‘可是,没有万岁的旨意,我们也不好查啊’。

    弄了半天,这才是这位千户大人的心结所在。

    仲逸笑道:“你不是有旨意吗?此次南下,查通倭之人,万一这个消息,就是通倭之人传出来的,若我们不主动出击,岂不是要坏事?战事一开,就晚啦”。

    末了,他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句:‘查散布谣言之人,就是查通倭之人,这就是旨意,你懂得’。

    好像,是这么回事儿

    如此一说,石成立刻点点头:“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仲逸心中再清楚不过:锦衣卫有很多暗哨,分布在各个地方,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一旦发挥起作用来,能量相当之大,大到想象不到。

    石成不由得望望四周,眉头再次皱起:正事还没说呢。

    他来找仲逸,自然不是为了兵书谣言之事。

    “隐藏在军中的通倭之人,随时可将军情外传,一旦到了倭贼的耳中”。

    石成说道:“俞大猷将军已经吩咐过,反间之事,也要听听你这位大军师的意见,此事,我可是请过旨意的”。

    微微抬抬头,仲逸向远处正在干活的人群努努嘴,不由的叹口气:“也罢,我这个监军协理,怕是要做一回‘恶人’了”。

    ‘恶人’,有什么不好?

    石成笑道:‘仲老弟尽管放心,就是做做样子嘛,你放心,若有人对你不利,我们锦衣卫的兄弟,绝不轻饶’。

    仲逸急忙求饶:“石大哥,可千万别这样,我只是配合,千万不要过火”。

    石成一脸无奈:听仲大人的。

    走吧,修桥去。

    阴云天气,本来还有几分凉意,而对正在忙着干活的人来说,头上的热汗依旧止不住冒出。

    往小了说,搭建此桥,对村民日常出行也十分便利。

    往大了说,拓宽桥面,防止南湖决堤,确保行军之路畅通,也算间接为抗倭出了一份力。

    当然,就几天的活儿,能挣到二两银子,还能贴补不少家用,岂有不好好干的道理?

    大伙干的热火朝天,几名军士趁着挑土之际,一个小土沟里,偷得片刻清闲。

    “就这么点了,大家匀着喝”。

    一名中等身材的军士手中紧紧攥着一个小酒壶,刚抿了两口,就被其他人抢了过去。

    “你们说,这小酒,怎么就这么好喝呢?”。

    嘻嘻

    “启禀仲大人,有人干活偷懒,还偷偷饮酒”。

    一名军士来报,仲逸与石成立刻走上前去。

    “仲大人,,我们,只是干活累了,喝一口,提提神”。

    上了土沟,几名军士站成一排,个个低着头,那个小酒壶,被重重踩在脚下。

    “放肆,违抗军令,私自饮酒,还找借口?”。

    仲逸命人将酒壶捡起,一脸怒视道:“提提神?说的轻巧,这里干活的还有当地村民,更有年事已高的匠工,他们能干,你们竟要偷懒?”。

    “仲大人,我们一时糊涂,下次绝不再犯”。

    几人相视一眼,纷纷拿起扁担:仲大人,我们干活去了。

    “站住,此风不可长,本官要依军令行事”。

    见众人纷纷朝这边望来,仲逸再次训道:“每人领三军棍,罚半月军饷”。

    啊?这么严重?

    一名高高瘦瘦的年轻军士脸上直冒青筋,明显不服。

    片刻之后,他将手中的扁担扔在地上:“我们是俞将军的属下,你,你是从京城来的,管不着”。

    “大胆,你叫什么名字,竟敢顶撞朝廷命官?”。

    石成上前一步道:“仲大人是朝廷委派的监军协理,专司军中赏罚、功过之事,如何管束不了你?”。

    石成久在锦衣卫,仅是这一句叫喊声,足以令人颤抖。

    其他军士立刻求情:“二位大人,他叫大奎,作战很勇猛,抗倭立过大功,能不能绕过这次?”。

    一旁的几个村民走过来,纷纷向仲逸劝说:仲大人,他们只是饮了少许的酒,看在抗倭有功的份上,就免除这次的处罚

    仲逸丝毫不为所动,神色中,全无方才那般随和。

    他指着海岸方向,大声说道:“大家都看到了吧,东边的海岸上,还有我们的将士在巡视,倭贼随时会来犯。抗倭有功的将士,大有人在,岂可随意对抗军令?此事虽小,但本官绝不轻饶”。

    末了,他冷冷的说了一句:“大奎顶撞朝廷命官,罪加一等,其他人,照罚”。

    此言一出,几名随从立刻上前执行。

    “我不服,我不服”。

    张大奎使劲挣脱左右,大声喊道:“我要找俞将军评理,你管不了我,不服”。

第447章 冤家路窄() 
数日后,东桥总算是修好了。

    桥边贴着几副对联,桥头绑着朵朵简易红色布花,就当是小小的庆祝仪式吧。

    这日午后,仲逸兑现承诺:参与动工之人,每人分得二两银子。

    之前,已将这银票兑换成现银,虽然每人只有二两,但拿到手里还是很有感觉。

    无论军士、村民,都领到了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匠工们还每人多了一两,好在匠人不多,尽管如此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连同修桥、置办木料、石料所需的银子,皆是由翰林院的这位仲侍读掏腰包,虽然数目不小,但意义重大,值得。

    在这些当中,也有例外:那几名私自饮酒的军士,因挨了军棍之后无法继续干活,自然无法来领赏银。

    “仲大人,功是功,过是过,他们几人皆已受到应有的处罚,这点银子,还是要给的”。

    负责分发银子的军士向仲逸禀道:“四个人,才八两银子”。

    如此一说,众人纷纷点头:是啊,罚也罚了,赏银也就不能少,一码归一码。

    “不行”。

    在众人看似毫无意外的神色下,仲逸却拉着个脸:“他们才干了不到一天的活儿,如何能领的全部赏银?”。

    这话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即便一码归一码,但他们毕竟才干了不到一天,若与众人赏银相同,那从头到尾干完活的人,岂能心服?

    人多了事儿就多,事儿多了,往往就很难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在某种意义上说,让每个人满意,几乎不可能。

    “这样吧,其他人每人一两赏银,那个叫张大奎的,顶撞朝廷命官,赏银就免了”。

    众目睽睽之下,说完这句,仲逸便扬长而去。

    这时,他身后的程默也瞪大眼睛:‘还愣着干什么?快按仲大人说的去做啊’。

    是是是

    二人离去之后,人群中立刻嘀咕起来:这位仲大人,确实是个做事的,说的也在理,就是太刻薄了点。

    一名老匠工微微叹道:‘年轻人,终究是年轻人,做事太激进’。

    “他这是挟私报复,那日,大奎兄弟顶撞了几句,他就怀恨在心,这不明摆着嘛”。

    人群中,与张大奎关系不错的几名军士,再次为他开脱:此事,我们要找俞将军,为大奎兄弟找个说法。

    找俞大猷说理,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张大奎在处罚之后,就到大营找过俞大猷。

    当时,俞大猷只说了一句:仲大人身为监军协理,是朝廷所派,有这个权利。

    那几名与张大奎交情不错的军士,气势汹汹的朝军营奔去,不过,才到军营,却停止了脚步,面面相视,谁也不敢相上前一步。

    离开东桥后,仲逸一路骑马而行,比他们几人先到军营。

    此刻,他正坐在台上,连同俞大猷、戚继光、林宗武,都在一起。

    台上一脸肃严,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