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3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可以改变方向”。

    “言之有理,说下去”,俞大猷立刻来了兴致。

    宗武望望师弟,竟然说了一句:“末将走的是海路,还是先看看仲大人那边查看的如何,再做定夺”。

第444章 大明不可战败的力量() 
营帐中,林宗武如此一说,所有人的目光都聚到仲逸身上。

    为将之人,不同于文人墨客,无论天大的事儿,不喜太过拐弯抹角,开门见山才对路子。

    翰林院并非驻军大营,笔墨纸砚,也要变成刀剑战马。

    “二位将军,倭贼走的海路,何处登岸是关键,迎头痛击,既可减少倭贼对百姓侵扰,更能降低军中所耗,将士们可全力应战”。

    仲逸继续道:“此外,知道倭贼登岸之处,我军主力出击,不给其喘息之机,更没有占据有利地形的机会”。

    倭贼中浪人武士之流,武力值短期之内爆发,尤其刚刚登岸之时,如同饿狼,只顾向前扑来。

    “倭贼外来入侵,所为掠抢财物,得手之后,势必要尽快撤离,一方面急于撤退,一方面又急于得手,中间一旦出现变故,势必乱了分寸,甚至会闹出事端”。

    来到地图前,仲逸直言道:“故此,我们要设法制造机会,诱导倭贼登岸,而这登岸之处,就是我们提前部署好的”。

    好

    只听俞大猷、戚继光异口同声说了一句,四人再次来到地图前。

    “要钓鱼,就要有饵料,否则这些倭贼是不会上钩的”。

    仲逸指着一个小圆点:‘此处,我们就以福州城为饵,如此一来,倭贼登岸之处的范围大大缩小,将士们在沿岸一带再做部署,如此,可断定具体登岸之处’。

    福州城在这一带最为发达,若冲着财物而来,自然没有任何问题,而要尽快进入城中,既要选择合适的登岸之处,更要找到地面通向福州城的道路,否则,一旦绕的太远,倭贼势必会自断退路。

    “后生可畏啊”。

    戚继光笑道:“仲侍读,既然你成竹在胸,不妨直说,福州城中,也要有点动静才行啊”。

    一拍即合,正是此意。

    “此事,就要看二位将军了,最好能弄出大动静来,军饷、财物之类,知道的人越多越好”。

    仲逸继续道:“此举,还要当地商家配合,尤其城中的大户”。

    连同海岸一带,炮台、战船,兵力部署,皆要调整。

    此外,正如陶家小女陶雯儿所说,‘反间’也是务必不能忽视的

    中秋的夜空,依旧细雨蒙蒙,军营外,将士们站立有序、严阵以待,负责巡视的军士,将火把连城一条线,为夜色平添几分亮点。

    夜深了,阵阵凉意来袭,对大多数农家百姓而言,此刻早已进入梦乡,将士们轮流换防,布防时严阵以待,换防回营后倒头就睡。

    处惊不变、井然有序,这便是一种军心所在。

    “二位将军、林千户,以上,便是具体部署,下官不才,初涉军中之事,不妥之处,还请二位将军训示”。

    仲逸不由的活动手臂,固定在地图一侧,都有些不适了。

    这时,俞大猷缓缓落座,杯中的热水也成了凉白开,他端起瓷杯,一饮而尽,似乎有一些回味,一种饮酒的感觉。

    戚继光用手摸摸一旁的水壶,微微摇摇头,他转身笑道:“俞将军,末将有个不情之请,就当破一次例,意思意思就行”。

    林宗武与仲逸相视一望,却不知何故。

    俞大猷哈哈大笑,竟从身后取来一小壶酒,四只小碗。

    “来,为仲侍读的妙计,大家干了这杯”。

    众人立刻举杯,一饮而尽。

    痛快

    “仅此一碗,等抗倭大捷后,本将请诸位,开怀畅饮”。

    哈哈哈

    “素闻翰林院人才辈出、文采过人,殊不知,这里还藏着一个大军师啊”。

    良久之后,俞大猷说道:“仲侍读,你这个监军协理,后生可畏啊,我大明文臣谋国是、武将守国土,北虏南寇,何愁不灭?”。

    这时,一向很少玩笑的戚继光也不由的笑道:“此战之后,我要向朝廷上报,就留仲侍读在军中,阵前建功立业”。

    二位战功赫赫的将军,难得感慨一番。一种希望所在,大明不可战败的力量所在。

    这种力量,并非来自某一个人,仲逸是,林宗武是,远在西北为富民大计的李序南也是,贤臣良将、千千万万的忠勇将士

    见师弟得到赞许,身为师兄的林宗武心中也跟着偷乐,只是有二位将军在,也不能将喜色挂在脸上,忍着呗。

    这时,仲逸急忙上前拜道:‘二位将军言重了,下官初次南下,寸功未建,抗倭大计,唯有二位将军掌舵、将士们忠勇’。

    这一点,仲逸是发自肺腑:有二位身经百战的将军亲自部署,计划一定可以完成。

    再好的计划,也要更好的执行,部署中的细节至关重要,牵扯到具体战事,正是仲逸学习的好机会。

    想当初,师父凌云子在军中威望极高,正是滴滴积累而来,隐居多年,江湖依旧有他的传说,如此境界,绝非一蹴而就。

    第一步,就从东南抗倭开始吧。

    “事不宜迟,本将连夜部署,明日一大早,就开始着手实施”。

    回到住处,仲逸见程默还在熬着油灯。

    这小子,果真是个夜猫子,耗了多少灯油?

    “仲大人,经过我一番苦思冥想、奇思妙想,当然啊,还有我的天赋,终于有所突破啦”。

    搜肠刮肚找了一堆好听的词,程默兴奋的举着手中图纸,向仲逸炫耀道:“我知道这个新式兵器,该如何锻造了”。

    说实话,若换做其他事儿,仲逸对程默的话,还是有些兴趣的。

    这小子,简直是个百事通、包打听,可谓心灵手巧、天生动手的料。

    总之,除了读书,其他的,几乎样样精通。

    若说到兵器,尤其是图纸上的新式兵器,仲逸只能摇摇头了。

    按唐小丫所说,这些兵器都是经过很多人,在很多年之后,才慢慢研制出来的,且中间经历过多次的改进、改良。

    “好啦,天才,新式兵器的事儿先放一放”。

    仲逸重重坐了下来,有些疲惫道:“怎么样了?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大人,你找过了吗?”。

    哎,程默立刻泄了气:“我还以为问新式兵器的事儿呢,石大人,我找过啦,你刚走后没多久”。

    打个哈欠,程默这才感觉困意来袭:“石大人啊,他明日自会来找你”。

    睡吧

第445章 修桥忙又忙() 
次日清晨,雨渐渐停了,阴云却未退去,时阴时雨的状态,还是那个样子。

    凤凰山、南湖一侧,通往福州城必经之路的一段主道上,千余人正忙的热火朝天,众人或手持铁锹、铁镐,或肩挑扁担,左右两筐,满满的泥土。

    兵器、战马放于一侧,此刻,这里就是‘战场’。

    没错,是千余名军士,此外,还有附近前来帮忙的匠户、村民。

    如此声势浩大,只为一件事儿——修桥。

    因此桥西侧高处有湖,当地人便称其为‘东桥’。

    前来修桥的,有俞大猷的属下,有戚家军,有英勇千户所的军士,有匠工、有村民。

    能来的,几乎全到了,若非场地容量有限,前来帮工之人,简直可以说是人生人海,怕是要挤不下了。

    大伙忙得不亦乐乎,唯独有一人既不掘土,也不挑担,只是来来回回的走动,俨然,一个‘大工头’。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的仲逸。

    此刻,他全无监军之职,倒更像是个‘监工’。

    “大伙儿都听着,西边高处的南湖,就是你们说的大水库,一旦决堤,洪水势必要冲下来,后果不堪设想,桥梁下游不远处就是石崖,到时,将士们行军也会受阻”。

    仲逸站在一处土坯之上,再次向众人大声喊道:“故此,我们要将东桥扩建为三个桥洞,务必要有足够的排水量,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任何意外,都耽误不了行军”。

    三个桥洞?

    看如今只是一个桥洞的架势,宽度已有百余米,再继续左右延伸,那该有多宽?

    此言一出,众军士立刻领命,匠工与村民们却窃窃私语。

    不过,议论归议论,手中的铁锹却不停的挥舞着,泥土如同烈日化雪般,越挖越少。

    一名老匠工走上前来,才走几步,却似乎想起了什么,急忙转身向一旁的军士问了一句:这位年轻的大人怎么称呼?

    仲逸见此人向土坯走来,立刻起身迎了上去。

    “这位是仲大人吧?草民有话要说”。

    来人见了仲逸,立刻施礼:“仲大人,草民祖上匠户,过去修建过不少桥梁,如此修法,可不行啊”。

    看样子是个行内高手,仲逸急忙上前将其扶起,示意他坐到一旁的木凳之上。

    老匠工脸上立刻露出笑意:“大人如此随和,草民也就可放心直言了”。

    “老伯,但说无妨”,仲逸连连谦让。

    “仲大人,照这么挖下去,三个桥洞,若每个洞口距离太近,中间的土坯难以牢固,若加以石块垒之,一时没有那么多石料,耗费也大”。

    老匠工面露难色,不由的望望仲逸,见这位年轻的大人似乎并无制止的意思,他还是说了一句:‘若每个洞口相隔太远,照目前的这样的挖法,三个桥洞的跨度,怕是超过二里地了’。

    嗯,仲逸点点头,老匠户说的没错。

    相信,这也是其他村民的想法吧?

    “老伯,你说的没错,不过,我们还是要继续向宽开挖”。

    仲逸缓缓竖起三个指头:‘三个桥洞横跨的宽度,不是二里地,是三里半’。

    三里半?

    “大人,莫说拱形大桥,仅是掘土开挖三个矩形大坑,若横向太过宽阔,纵向太过高深,一旦桥面受损,人畜有危啊”。

    老头才缓和下来的脸色,立刻紧张起来:“若桥梁被冲垮,西侧有大水,东侧不远处就是石崖,此路就彻底不通了”。

    这话说的,简直没毛病,真是行家里手,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点都没错。

    哎呀,仲逸似有顿悟,一脸的惊色:‘老伯说的太对了,既然是这样,我们就更要加固桥梁了,绝不能被冲垮,否则误了军情,谁能担得起?’。

    什么情况?还能能好好说话不了?

    老匠工不由的坐了下来,细细打量着仲逸:“这位大人,方才听军士们说,你是翰林院的,,很年轻啊”。

    呵呵,建议不成,老头还是旁敲侧击了。

    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年轻人啊,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此处人多眼杂,仲逸决定不与这倔强的老头纠缠。

    “老伯,眼下抗倭在即,军情十万火急,拓宽道路是军令,谁也不敢违抗,其他的事儿,只能等以后再说了”。

    仲逸转而说道:“老伯,你若真是为本官着想,为将士着想,就赶紧劝大伙抓紧时间修桥,万一决堤,就会误了大事儿”。

    “既然是这样”,老匠工略略思索一番,猛地起身而立,咬咬牙,干脆一句道:“好,就这么修,刚修的新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