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数日的‘静养’,仲逸被摔伤的左脚总算是痊愈了,因带着海盐县县丞等一干通倭之人,所以路上走得慢了些。

    当然,其中也有被隐秘抓捕的罗龙文。

    按照新的旨意,仲逸这个监军协理,是可以参与军中议事的,同时也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献言献策。

    说白了,就是一个类似军师的角色。

    这道旨意,俞大猷与戚继光自然是知道的,因为朝廷同样给他们有密旨。

    无论主帅多么厉害,身边的类似谋士的角色,还是少不得的。

    三国时期,刘备麾下有徐庶,有‘卧龙凤雏’之称的孔明、庞统等超级谋者;一带枭雄曹操更有荀彧、郭嘉、程昱相佐;东吴孙权身边也少不了鲁肃、周瑜这样的智者

    卧龙凤雏不常有,谋士军师却不能没有。

    “二位大人,一路劳顿,清洗换衣,用过午饭后,俞将军、戚将军请二位军中议事”。

    军士通禀一声,而后便退了出去。

    “兄弟,待会儿去了大营,就看你的了”。

    石成笑道:“我们的差事是通倭之人,见二位将军,只是礼数而已,你这个监军协理就不一样了”。

    呵呵,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因为严磬之事,锦衣卫的差事只能走到明面,不过锦衣卫就是锦衣卫,终究还是不一样。

    而仲逸的差事,则远远不止监军协理这么简单。

    程默收拾好碗筷,一脸的兴奋:“二位大人,先用饭菜,一会就去大营”

    “见过俞将军,戚将军”。

    进入营帐,仲逸与石城立刻上前。

    在浙江时,就曾见过戚继光,算是熟人了,俞大猷虽是初次见,但老将军的风采,无需引见,仅是这身英雄气,绝非常人可比。

    北镇抚司千户官居五品,仲逸只是个翰林院的六品侍读,首先要站出来说话的,自然是石成了。

    “俞将军,下官奉旨查处通倭之人,还望将军知会一声,将士们多多配合才是”。

    石成直言道:“若发现军中那位兄弟涉嫌通倭”。

    仅此一句,俞大猷立刻表态:“只要证据确凿,无论涉及到谁,本将绝不袒护,石千户尽管查便是”。

    末了,他补充一句:“抗倭之人,军中将士有嫌疑,但其他衙门或海盗也脱不了干系,为稳定军心,请你们锦衣卫务必注意影响,以免节外生枝”。

    “下官明白,我们当以暗中调查为主,需要台面上的协调,再请俞将军出面”。

    俞大猷、戚继光微微点头。

    石成再次施礼,而后缓缓退了出去。

    这是大名鼎鼎的俞大猷将军,换做其他人,锦衣卫,绝对没有这么好说话。

    对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石成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两军阵前,战事一触即发,无论为稳定军心,亦或大局为重,万不得将锦衣卫的权势过分放大。

    毕竟是皇帝身边的亲信,这个道理,石成自然是懂得。

    锦衣卫的差事就是这样,除皇帝外,真正能指挥动他们的,除了他们自己。

    “下官翰林院侍读,右都御史、监军文大人随从协理,见过二位将军”。

    石成退去后,自然轮到仲逸‘上阵’了。

    “仲侍读的大名,本将远离京城,也是早有耳闻啊”。

    俞大猷挥挥手,示意坐下说话。

    不用说,这个有所耳闻,自然是仲逸当初与鞑靼谈判、去大同查处平虏将军仇鸾之事。

    武将不同于文官,喜欢开门见山。

    “朝廷有旨意,仲侍读来到福建,可行使监军之职,并可参与军中议事”。

    俞大猷与戚继光对视一笑道:“还别说,我们真缺一位大军师呢”。

    仲逸急忙起身拜道:“二位将军身经百战、战功显赫,晚辈有幸参与议事,军前效力,寸功未建,实不敢当”。

    言毕,仲逸从包袱中取出两样东西。

    “二位将军,下官偶的两样东西,常言道好东西还得有会欣赏之人,思来想去,还是二位将军最为合适”。

    说着,仲逸取出一套地图。

    高清还原地图,福建沿海一带,放大数倍,经重新描绘,地名完全按照大明的称呼。

    好东西,自不用说,不过,仲逸还得要一句“思来想去”。

    这个道理再明白不过,大明朝廷有规制,类似地图、兵器图纸之类的东西,不是谁都可以弄得。

    片刻之后,只听二位将军的赞叹声:‘如此详细,每段距离竟能精确到这种地步?’。

    测绘地图,不仅仅要标出方位,各个地方之间的距离才是关键。

    相比而言,电子版的精确度,远比骑兵、卷尺丈量,要精确很多

第432章 再容些时日() 
“照这样的打法,战斗力至少可提高数倍,若再以全新阵法相佐,数十倍也未尝不可”。

    仅是新式火炮与长枪的详解图,二位将军已赞叹不已。

    赞叹过后,便是一阵的无奈:这样的兵器火器,大明也造不出来啊。

    这是仲逸预料之中的。

    俞大猷一阵沉默,如同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

    戚继光不由的将目光投在眼前这个年轻人身上。

    还是那个问题:“仲侍读,这些东西,到底是哪来的?”。

    仲逸同样知道:类似的问题,还会被问及多次、很多次。

    若说是静远寺山后那片神秘山林,神秘的土地公,神秘的21世纪,还有看似不可思议,后来才发觉很普普通通的唐小丫

    莫说眼前两位战功赫赫的将军不相信,就是他这个‘博览群书’‘博古通今’的翰林院侍读,若没有亲身经历,仲逸自己也不会相信,打死也不信。

    不过,细细想来,这只是个问题,但不是大问题。

    对眼前的两位将军来说,他们如此一问,也并非真为追本求源。

    将军不是史官,更不是好奇、较真的文人墨客。

    何况,如今已是剑拔弩张,战事随时会开。

    ‘可信’才能‘可行’,可行才能可用,可用才是关键。

    说白了,就是一句话:只要能提高战斗力,能切实可行,就可以用。

    当然,那一句‘这东西是从何而来’,亦是确保朝廷方面准许,能切实‘可行’之意。

    仲逸在来福建的路上,就曾反复想过此事。

    “启禀二位将军,东西的来源实属偶然,既非偷窃,更非私绘,如此高深奥妙所在,也非常人可凭空想象”。

    仲逸郑重其事道:“就看在能早日剿尽倭贼,固我大明海防、保我大明国土的份上,请二位将军相信下官一次:此物来源,绝不会有差错”。

    戚继光微微摇摇头:“即便如此,军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啊,莫说别的,仅是这些精通兵器锻造之人,也恐怕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还有那些配件、原料、组合”。

    仲逸心中总算松口气:只有同意做,才能谈到如何做?由何人来做?

    他上前禀道:“二位将军麾下精通兵器的人不在少数,之前将士们所用的虎蹲炮、狼筅、空心炮台、鸳鸯阵、独轮车阵,棍法及长兵器,皆是自创,是将士们浴血奋战得来的经验”。

    仲逸继续道:“新式兵器锻造,若由这些既有作战经验,又有参与过兵器改造的将士来做,自然事半功倍,也非他们不可”。

    当然,再好的兵器,也要实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说到身经百战、建立战功,还有一人。

    “二位将军,下官还要举荐一人,或许更有助于此事下一步的进展”。

    仲逸走上前去,一字一句道:“要改善兵器,打造新式火炮、火枪,须要朝廷的准许,尤其皇帝的旨意,当然,还要大量的银子”。

    此言一出,又是一阵沉默。

    同为领兵之人,俞大猷和戚继光对英勇千户所并不陌生。

    一个千户所,千余人,但这一千余人,绝不是简单的一个千户所。

    当初,山东沿海一带闹倭患,还在卫司指挥使林啸义麾下的林宗武,自告奋勇组成一个四十人的敢死队,月色之夜探出倭贼虚实。

    后来在仲逸的协助下,大军很快找到倭贼主力,朝廷大军得以全胜。之后,林宗武被封为百户,御赐武举出身。

    此事,在军中广为流传。

    北征鞑靼军,朝廷大军为出一支“奇兵”致胜,林宗武以百户之职,亲率三百人的敢死队,做了这支奇兵头领。

    北漠冬日一战,鞑靼军主力被击退,而那支三百人的‘奇兵’,最后只有七人生还。

    回京之后,林宗武被封为正五品的千户。

    同时,这个千户所也有了新的封号:英勇千户所。

    后来,鞑靼军直逼京城,林宗武率部两次突袭敌军,皆获大胜。

    这一仗后,林宗武被封为从四品的千户,并率部去甘西一带秘密练兵。

    无论兵器装备,练兵调遣,英勇千户所,绝非普通千户所可及。

    从此之后,林宗武的大名,简直如雷贯耳。

    “就是英勇千户所林千户,下官在浙江时,曾与他有过数面之缘,觉得此人非但勇猛,更是一个难得的可塑之才”。

    思忖半天,仲逸终于开口道:“此事一旦由皇帝问起来,英勇千户所出面,似乎能顺利些”。

    无论要旨意,无论近水楼台先得月,英勇千户所回到京城,必能将此事禀明圣上。

    只要千户所的奏请得以准许,戚家军、俞大猷麾下抗倭将士的意愿,自然不会落空。

    “英勇千户所个个都是忠勇之士,林千户更有良将之风,今日多加磨炼,他日必成大业”。

    一直没有言语的俞大猷,终于表态了:“立刻传林千户帐中议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日后之事暂且不论,单说眼下这抗倭之事,才是众人最为关切的。

    “海防一带虽有部署,但毕竟沿岸线太长、地形复杂,无法集中兵力对付一处,处处重兵把守,又兵力也不够”。

    刚刚参与议事的林宗武道:“末将建议,先派人到海上密探,确定倭贼主力动向,集中兵力应敌,如此,既能克敌制胜,又能最大限度较少我军将士伤亡”。

    切中要害,找出主力,无论火炮、火铳、弓箭,才可以派上用场。

    用兵之道,细细品来,这算不得计谋,可算作明智之举。

    福建沿海一带的兵力部署,在戚继光到来之前,俞大猷早已命人防守,所谓攻守、攻守,守得住,更要立足于攻。

    “林千户所言甚是,有熟悉沿岸一带地形的军士,此事交给他们,最合适不过”。

    沉默片刻,俞大猷转身向仲逸问道:“仲侍读,说说看,你还有什么建议?”。

    大军师的名号,可不是白给的。

    自从来到福建后,仲逸还是初次参与军中议事,对当地的情形几乎全然不知,所谓的‘高论’,又从何而来?

    师父凌云子曾反复叮嘱过:“有些经典之言,看似简单,而往往越简单的话,其中越有奥妙所在,比如说知己知彼,比如说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说着简单,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启禀二位将军,下官初来乍到,对军中事务不甚熟悉,福建一带也是初次前来”。

    仲逸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