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2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副都御史见康祺脸色异样,他却不紧不慢道:“当然,喝杯茶,总是要的,再着急,也不再这一时半会儿”。

    “遵命”,康祺立刻吩咐左右:“前面开路,马上准备迎接二位大人”。

    三边镇,南北主道。

    本镇最好的三家客栈前,站满了官吏差役。街上几乎没有行人,更无闲人,平日里热闹非凡的小摊小贩,几乎全没了踪影。

    最红火的赌场全部关门,那些好赌之人全都闷在屋里睡大觉,几乎没有一丝声响。

    至于青楼之类,更是人去楼空,姑娘们皆被分散到各家小酒楼、客栈,总算是能过一会儿安生日子。

    “康知府,你没说实话,这三边镇看着还不错嘛:街面干净、周围环境也不错”。

    来到街上,受众人各种大礼、再寒暄一番后,刑部侍郎反而有了兴致,他提出:要到各处走走、看看。

    这个提议就有意思了:这分明就是仲逸的差事嘛。

    “快,命人前面开路,二位钦差大人要到小南山看看”。

    康祺再次吩咐左右:“记住,务必要保护好二位大人的安全”。

    此言一出,属下立刻领会,一通安排吩咐,衙役们立刻向南边开去。

    不用说,他们是从北边下来,此刻又去小南山,康祺如此安排,用意再明显不过:为了阻止钦差去东边。

    东边,就是大煤矿。

    同时,当地衙役已将从三边镇各个方向把守:只准出,不准进。

    如此一来,即便有人来镇上说大煤矿之事,也没有机会了。

    “先不急,诸位一路劳顿,何不先用些茶水、点心之类?再赶路不迟”。

    副都御史吩咐所有人:“大家先到客栈歇息,之后继续南下”。

    就在这一刹那,不知为何,或许是本能,或是潜意识使然,知府康祺突觉头皮一阵发麻,从头顶到脚底,隐隐透出一股微微寒意来。

    钦差本是路过榆林府,却偏偏直奔知府衙门,来知府衙门又偏偏要南下,南下又偏偏路过三边镇。

    路过三边镇,又偏偏不走了。

    看似一个个的偶然,连到一起,就是必然了。

    此刻,他才似乎明白:看来,这两位钦差,正是冲着大煤矿而来。

    至于所谓的百姓伸冤税赋之事,或许有之,但绝非重点所在。

    钦差,能回到京城才是钦差,若回不了京城,无论他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都已不重要了。

    一个大胆的想法冒出康祺的心头:此处大部分衙役为榆林府治下,但钦差的随从官吏、护卫也不在少数,若是硬碰硬的话

    “不行,不行,对抗钦差,视同谋反,那可是要灭九族的”。

    康祺心中暗暗叫苦:“眼下人多眼杂,莫说对付不了钦差随从,就是知府衙门的属官,各个知县、县丞等,谁敢冒这个险?”。

    钦差领着皇命,有临机专断之权,甚至先斩后奏

    想到这里,这位康知府不由一阵颤抖,他恨不得抽自己几个耳光:老子都他码做到知府,现在都他码什么时候,竟会有如此想法?

    “站住,什么人?钦差大人在三边镇,任何闲杂人等不得进入”。

    镇子西边一条山道上,罗英与程默被衙役守卫拦住。

    “瞎了你们的狗眼,这是朝廷翰林院侍读仲大人,他奉朝廷旨意来西北各地了解民意,你们县衙就没有接到告知吗?还要看令牌吗?”。

    罗英说道:“方才我们沿路见到有人南逃,仲大人见钦差大人,有要事相商,误了事,你们担得起吗?”。

    “小的知罪,仲大人,快这边请”。

    两个小小的县衙守卫,是断断不敢阻拦京城来的这位‘仲翰林’的。

第355章 走着瞧() 
数日的一个午后,知府衙门前,围着一群官吏。

    “诸位,回京之后,大煤矿之事、赋税之事,我们会据实上奏”。

    刑部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经过一番核实,终于要踏上返京的路了。

    此刻,知府康祺不悦,诸多知县不悦,毫无疑问:这两件事儿,几乎与他们每个人都有关。

    然而场面上的事儿,该做的还是要做,那怕明日被摘掉乌纱,眼下还是要逢场作戏的。

    “二位钦差大人,一路走好”。

    那日在三边镇的一幕已过去,但在每个人的心中却历历在目:仲逸说是他们在路上遇到南下逃亡的苦力,才知道大煤矿发生的大事儿。

    二位钦差果真没有放过,他们派人立刻前往矿区,知府、知县,谁也无法阻挡。

    令人意外的是,提前到了大煤矿的李序南,却命人将那些被闹事的苦力捆绑起来的打手,移到隐蔽处,待钦差来后,也没有发现这些人。

    二位钦差派人核查现场,在场所有官吏做笔录,详细说明事发经过。

    之后,钦差仪仗如约南下,继续核实税赋之事。

    李序南此举虽未起到关键作用,但起码是为当地衙门好,榆林本地知府、知县衙门的同僚对他多了几分亲近与好感:毕竟他也是五品同知,也是榆林府的同僚。

    相比苦力与打手,那个被仲逸控制起来的马三爷、大彪,还有他的几名近随,才是关键人证。

    此外,已被安排离开榆林府的刘大顺,也将是一个重要人证。

    剩下的,恐怕就是这些盯着乌纱的官老爷了。

    至于李序南为何要去大煤矿,仲逸为何来三边镇的理由,二人早就想好说法。

    李序南去大煤矿的理由很简单:他陪仲逸办差,路上遇到逃出来苦力,听说大煤矿出了事儿,作为五品同知,他岂有袖手旁观的道理?

    而仲逸去三边镇的理由更简单:他是翰林院的侍读,管不了地方之事,大煤矿即便出事,县衙还未带调查定论,所以他去了反而不合适。

    当然,李序南同样会说:是他不愿仲逸去的。

    其中的道理再明白不过:不让你看,就是不信任你呗,你又不是我们府的人。

    不能去大煤矿,但仲逸依旧要到各处看看,路过三边镇时,听说钦差在里边,作为京官,又是来这里了解民意,他当然有义务提醒一下钦差:大煤矿出事了。

    当然,这个提醒还是很关键的:周围守卫太多,其他人压根进不了三边镇,钦差也就没有去大煤矿的理由。

    剩下的,就是二位钦差登台唱戏了。

    仅此而已。

    这样的说法,二人可以相互印证。

    况且,事发后确有苦力向南而逃,这是很多人知道的。

    此外,仲逸到了三边镇见到钦差后,只是照着路人的话重复一遍,并未再多说一句。

    而李序南在得知钦差在三边镇时,也并未差人来报,反倒‘妥善’处置了被捆绑起来的打手。

    很明显,他这是为当地府衙减轻‘负担’。

    此举用意再明白不过:他们二人虽认识,但各有所属,一个是京官,一个是知府衙门同知,二人间关系并不是很亲密。

    做戏就该做个全套,这正是他们期望的:仲逸不日将回京城,而李序南还要继续留在这里,至少还有大半年的时间。

    要尽量保护李序南,否则,他在这里的处境更加危险。

    真正要加害李序南的,是兵部的严磬等人,他们身后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戎一昶,当初从京城户部调到这里做同知,也是因为这些人。

    而大煤矿之事,则是严士蕃在暗中操控,二者并非出自一家。

    李序南来这里做同知没多少时间,不管大煤矿有什么猫腻,也与他无关。

    故此,李序南才故意演了这么一出:尽然大煤矿的事儿与我无关,何不做个顺手人情?替大煤矿遮遮丑,也是可以的。

    有了这份人情,李序南在知府衙门的处境,就会好很多。

    “钦差大人走了,但翰林院的仲大人,在我们这里的差事还未结束,还要有人陪啊”。

    面对李序南与曹通判,康祺苦笑道:“这次,恐怕还是要劳烦李大人去一趟了”。

    有了大煤矿的事儿,康祺对李序南多了几分好感,毕竟他与仲逸有交情,这个陪同的差事,也只能交给他了。

    “知府大人吩咐,下官自是要照办的,只是这位仲大人的差事,就是随意转转、看看,着实无趣”。

    尽管心里别提多乐意,但明面上,李序南还是要牢骚两句:“要不换个人去?曹通判,我觉得你去更合适”。

    见李序南向自己指来,曹通判急忙躲闪:“不不不,还是李大人去吧,你们都是从京城来,在一起话题也多,我这个人喜欢自由散漫,天天跟一个翰林侍读在一起,实在不习惯”。

    毫无意义的推辞,结果自然是:没有结果。

    “李大人不但要去,还要与仲大人搭好关系,不要忘了,让朝廷为我们减免一年税赋的事儿”。

    说到这里,康祺简直要哭了:“税赋,还他码减免,二位钦差回京后,首当其冲的就是要整治税赋。税免不了,乌纱到给免了”。

    这是眼下的一块心病啊。

    这时,曹通判却一脸‘智慧’的说道:“越是这样,我们越要巴结好这位仲大人,除了钦差外,能面圣,同时,又知道我们这里发生的事儿,就是仲大人了”。

    “曹大人的意思,是请仲大人为我们说句好话,替我们求情?”。

    李序南笑道:“不管奏不奏效,看来,李某是必须要好好陪陪仲大人了”。

    “对对对,正是这个意思”。

    康祺亲自为李序南端上一杯热茶,二人的关系,似乎一下子就拉近不少。

    “哎,堂堂五品,还要费力讨好一个六品,这差事干的”。

    李序南埋怨几句,康祺与曹通判急忙安慰,三人说说笑笑,气氛也就缓和了下来。

    正事说完,李序南与曹通判便各自离去。

    康祺重重的靠在椅背上,独自发呆,他心事重重,脸上再无半点笑意。

    钦差走后,康祺的心思只有一个:无论大煤矿之事,后果多么严重,钦差到了京城之后,严士蕃必定会知晓,那剩下的烂摊子,就由他去收拾吧。

    至于税赋之事,确实如百姓反映的那样,但此事由诸多知县参与,他们自然也会通过在京城的人脉来解决。

    同样,即便是税赋的事儿,严士蕃也不会坐视不管,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出了事儿,大家都完蛋。

    康祺如坐针毡,却又做不了什么:上面有比我更厉害的人,下边的,也不是省油的灯,就让他们热闹去吧?

    “什么?杀我灭口?”。

    康祺自言自语道:这么大的事儿,灭我一人,恐怕也无济于事吧?

    还是那句话:要死,一起死。否则,大家一起快活。

第356章 准备返京() 
阳春三月,一场春雨,山野草木,焕然一新。

    “大好河山、一片壮观啊”。

    依山而立,登台远眺,李序南一阵感慨。

    春节后离京,西北之行已有两月之余,不日,仲逸将返程回京,他的差事也即将结束。

    这段时间以来,他与李序南几乎走遍每个州县,遇到村庄,步行而过。山道荒野,则骑马而行,有时,即便没有人烟的地方,也会走走停停,走走看看。

    除了大煤矿这个主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