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2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种力量,远比一两个所谓的高手,厉害的多。

    苦力人数远超手持皮鞭的打手,况且刘大顺又有自己的心腹,可谓里应外合,自然不成问题。

    当初来三边镇时,一个首要的问题便摆在了仲逸面前:如何处置严士蕃,暂且不说,这些过着地狱般生活的苦力,必须要尽快解救。

    至于大煤矿背后之事,也只能通过知府康祺等人,来逐一指正了。

    “只是”。

    刘大顺有些为难的说道:“毕竟我只是二头,马三爷和彪哥手下也有些心腹”。

    “这个不难,我保证,不出一个时辰,那个马三爷和彪哥,就说不出话了”。

    仲逸笑道:“此外,明日,我会设法向三边镇一带靠拢,随行的两个兄弟,会帮你安全离开榆林府”。

    嗯,如此甚好,刘大顺重重点点头:“仲大人说的,小的自然是信的过,只是,马三爷和彪哥他们今晚在三边镇赌场里,身边几个护卫,皆是打手中身手最好的,就怕”。

    很显然,刘大顺这是在提醒:这些人不好对付。

    “如此更好,马三和大彪,连同他身边的护卫一并解决,反倒给你省事了”。

    仲逸看出刘大顺心思,他故作神秘道:“放心,来的时候,我带了十余名高手,对付他们,绰绰有余”。

    “好好,果真是朝廷命官,就是不一样,考虑的真周全”。

    刘大顺满脸笑道:“既然如此,我们就分头行动”。

第353章 出手(中)() 
次日上午,刑部左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在知府康祺等人指引下,一路南下。

    与此同时,仲逸与李序南已带人出了清涧县衙,朝东北方向而上。

    当然,他的差事依旧是了解民意:各处走走、看看。

    南下查看的这个县,还真不是康祺选的,只因当时众人议事时,该县知县一时不慎,说错了话,他无法刻意阻止,两位钦差又再无多言,却默默点头。

    这种场合,说的越多,漏洞就越多,也只能这样定下来。

    此次下行查看的两个县,另外一个县便是清涧县,也就是仲逸与李序南目前所在的那个县。

    榆林府距离该县不足二百里的路程,而路上必经之处:三边镇。

    确切的说,钦差这队人马要从北边过来,穿过三边镇,而后继续南下。

    三边镇所在的神府县,因知县被传唤到知府衙门,该县县丞一大早,便将县衙所有官吏聚在一起,再三叮嘱要到三边镇接待钦差一行,那怕人家只是路过,也总要尽尽地主之谊的。

    三边镇路通西北、西南、正东三个方向,故此称为三边镇,而正东方向正是大煤矿所在之处,虽只有十余里的路程,但因有群山环绕阻挡,若非刻意寻去,很难发现。

    昨天傍晚,该县知县已将钦差路过三边镇的消息传到县衙,但只叮嘱属下做好三边镇接待事宜,同时要清理镇上闲人,路边的小摊也暂时撤去。

    至于大煤矿,知县并未特意叮嘱,县衙官吏却知道该怎么做:工,照样开,事儿,照样干,无论苦力还是打手,他们不会在大白天的来三边镇。

    晚上,才是他们的欢乐天堂:赌场、酒楼、青楼

    钦差只是临时路过这里,在三边镇,也就是片刻的功夫,根本不会发现东边群山后一草一木。

    当然,只需暂时停止往镇外运送煤块即可,其他的,大可不必担心。

    当地官吏心中再清楚不过:无论刑部侍郎,还是副都御史,即便顶着钦差头衔,在严氏父子那里,还得称一声:下官。

    目前,京城严氏那边没有来任何传信,说明两位钦差压根就不是冲着大煤矿而来,即使如此,又何必要多此一举、欲盖弥彰?

    让这些苦力全部停下,他们反倒会到镇上闹事,到了井下,才是最好的去处。

    对当地县衙而言:看好三边镇即可,节外生枝则不便。

    然而,天下之事,往往不能随人愿:神府县县丞等人,还未到三边镇时,却听衙役来报:大煤矿出事了。

    “马三呢?大彪呢?他们是干什么吃的?”。

    县丞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句话,在他看来,大煤矿之事,那位被称为马三爷的人,才是真正管事的。

    单论此处,他说话,要比知县更管用。

    衙役哆嗦道:“不知道啊,马三爷和大彪都没了踪影,大煤矿早已乱成一片,这可如何是好?还清大人快拿个主意吧”。

    那县丞也没了主意:“拿个主意?现在知县大人正陪着钦差大人,身边还有知府大人,恐怕连个话也传不到,我怎么拿主意?”。

    对当地人而言,钦差前来确实一件大事儿,但相比大煤矿出事,那钦差反倒不值一提了。

    这么多年来,大煤矿从未出过事儿,也从不敢出事。

    一种现象持续的时间久了,人们往往不会理会它的合理性,而只是无形中渐渐适应罢了。

    今日一反常态,出了天大的事儿,所有的人在惊慌的同时,恐怕这才想起一个问题来:大煤矿,真的会永远这样存续下去吗?

    真的会按照现在这样的方式,一直存续下去吗?

    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

    “县衙人手有限,抽调一批精明差役去,不许闲人从东边向三边镇靠来。其余人马,依旧到三边镇。钦差只是临时路过,先应付过去再说”。

    县丞会同主簿、典史等,众人一时都拿不出好主意,也只能如此了:先到三边镇再说吧。

    此时,三边镇北侧,两位钦差与知府、知县等缓缓驶来。

    仲逸与李序南一行自南向北,说是考察民情,走着走着,便渐渐向三边镇靠拢。

    三边镇,三方人马分头而来,总算名副其实了。

    “出事了,出事了,你们还敢朝北边走?大煤矿发生打斗,四周起火,乱成一片”。

    沿路几名行人,行色匆匆,见到仲逸与李序南后,急忙上前劝说几句,而后便继续向南边跑去。

    “仲大人,本官身为榆林府五品同知,大煤矿也在治下,事发突然,务必前去查看”。

    李序南向众人吩咐道:“事不宜迟,我们速速赶往大煤矿”。

    无论他们二人私交如何,在明面上,李序南还是做出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

    而这个道理,仲逸又何尝不知?

    “既然如此,就请李大人快快前去,只是”。

    仲逸面露难色道:“只是仲某身为翰林院侍读,无权过问此事,本官的差事是了解民情,但大煤矿事出突然,各衙门尚未定论,故此不必插手”。

    此言一出,众人无话可说:仲逸隶属翰林院,即便榆林知府、陕西布政使,恐怕也无法指使他。

    “既然如此,本官将罗英留下,连同程默,一起陪同仲大人”。

    见阿虎等四人皆不言语,李序南质问道:‘还愣着干什么?难道让本官一个人去吗?我这个五品知府,还管不了你们了?’。

    末了,他冷冷一句:“大煤矿出了事儿,谁能担得起?”。

    “不敢,卑职不敢”。

    阿虎等人急忙扶李序南上马,并向另外三人吩咐道:“快,保护李大人,马上去大煤矿”。

    李序南都未来得及道别一声,就匆匆离去。

    “仲大哥,你不是说我们都有差事吗?现在李大人他们都走了,是不是,该我们上了?”。

    罗英心里再清楚不过:李序南是刻意带走阿虎他们四人的。

    “罗英,你现在马上去三边镇西南方向那个村口,刘大顺已在那里候着”。

    仲逸向罗英叮嘱一番,并将一份书信交给他。

    离京之时,袁炜曾向仲逸交代过几个人,必要的时候,可以找他们。

    袁炜已荣升礼部尚书,对昔日的门生故吏而言,能为他效劳,自然求之不得。

    “办完此事,我们在三边镇会和”。

    仲逸再次叮嘱,罗英立刻领命而去。

第354章 出手(下)() 
“前方怎么回事?怎么不走了?”。

    钦差随从见带队的差役突然驻足,立刻策马上前问询。

    三边镇所属县衙的一名差役前来拜道:“启禀各位大人,前方有刁民闹事,县衙已派人在三边镇查看,为安全起见,请各位大人绕道而行”。

    “绕道而行?南北主道,仅此一条,何来绕道一说?”。

    钦差随从斥道:“那羊肠小道,岂是钦差仪仗可走的?成何体统?等着,我去请示二位钦差大人”。

    这时,另外一名衙役趁机绕到一侧,向神府知县与榆林知府说明实情。

    “启禀二位大人,不知为何,今日凌晨,大煤矿的所有苦力暴动,控制了所有看场的守卫,后来,他们冲出大院,烧院外的栅栏,各自逃散了”。

    那差役低声说道:“由于群山阻隔,又无人通报,县衙也是刚刚知道的,好在周围再无草木,火势已被压下去”。

    “马三呢?大彪他们呢?这么多人看着,怎么就让苦力给拿下了?”。

    神府知县已抖成一团,似乎感觉头上那顶乌纱已不属于自己了:“大煤矿从未出过事儿,这可如何是好?”。

    那衙役踮起脚尖,附耳道:“据报信人说,马三爷昨晚去了三边镇,根本就不在矿上,还带走身手最好的护卫。此外,大彪和二头刘大顺也没了踪影”。

    “还他码什么马三爷?一群废物,平日里狗仗人势,这次怎么没能耐了?”。

    知府康祺也只得压低声音:“既然人都跑了,也不在这一时,命人守好东去通道,应付过去三边镇的事儿再说”。

    末了,他再次吩咐道:“待会儿,钦差大人从三边镇过,你们务必一如往常,待钦差仪仗过去后,你们立刻去处理”。

    “遵命,小的立刻去禀告各位大人”,那衙役私下望望四周,立刻混入人群,仿若无事。

    康祺急忙带着属下向二位钦差走去。

    另一侧,王侍郎与张御史,正训斥着前来报信的衙役。

    “区区几个刁民闹事,就要钦差绕道?我大明几时闹过这样的笑话?”。

    在刑部当差多年,这位侍郎大人脾气确实不太好:“所有人都听着,谁要是敢再说半句,本官与张大人,就要请出钦差印信了,休怪王法无情”。

    “还愣着干什么?前面开路,直奔三边镇”。

    钦差随从大喊一声,大队人马立刻开动,继续南下。

    正欲上前劝说几句的康祺,见到这幅架势,也只得乖乖退了下去。

    这队人马中,除了两位钦差,还有刑部、都察院、陕西布政司、按察司衙门的人。

    同时,榆林知府、通判及部分属员,还有部分知县。

    连同仪仗兵、随从、护卫,所有人加到一起,完全可称得上……声势浩大了。

    “启禀二位钦差,前面就是三边镇了,山野之地、草木繁芜”。

    知府康祺上前禀道:“俗地俗景,并无看头”。

    这话说的再明白不过:既然没什么看头,就赶紧走吧。

    “不急,不急,本官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么个地方,既然来了,何不好好看看?”。

    张副都御史见康祺脸色异样,他却不紧不慢道:“当然,喝杯茶,总是要的,再着急,也不再这一时半会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