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2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酒过三巡,康祺缓缓放下酒杯,并未动筷子的心思,甚至于唉声叹气,这般举止,倒真像是个忧国忧民的父母官。

    仲逸心中不由暗暗发笑:“街上店家、伙计,甚至于行人,只要是被问到的,回答无一例外:我们遇到一个好知府,日子过得不错,都安居乐业了”。

    如今到了众人口中这位知府面前,他却嘀咕起来:又是干旱,又是靠天吃饭,甚至还弄出个没有特色。

    一正一反,很是滑稽。

    众人只是寒暄客套,却不说要紧之事,毕竟初次见面,还是有所顾虑的。

    不用说,这个任务自然落在李序南的身上:从知府衙门来说,他是五品同知,从与仲逸的关系来说:他也曾是户部的主事,二人之前在蠡县也有来往。

    从中撮合之事,自然就非他莫属了。

    “康知府所言甚是,尤其去年,本地旱情极为严重,听当地很多耕农说,看样子,今年十有八九,又是颗粒无收”。

    李序南终于道出实情:若是仲大人进京后,能奏请朝廷,免去当地耕农一年的税赋,那也是相当了不得的了。

    原来如此。

    仲逸身在翰林院,有为皇亲侍读、侍讲之责,更有为朝廷侍诏之权,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自然更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

    不用说,知府康祺是想通过仲逸来向朝廷奏请此事。

    若换到平时,恐怕任何一个京官,都不会刻意为某个地方说这样的话,而皇帝更不会问到具体哪个地方有何灾情。

    但此次,却不一样。

    仲逸来榆林府正是为了解民情。

    一旦回京之后,势必会被问及当地百姓的情况,说起灾情,说起百姓之苦,再借机恳请免去税赋之事,也算顺理成章的事儿。

    当然,说起当地百姓的同时,若能让皇帝问起一句:榆林府的知府是谁?干的怎么样之类的。

    若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那就是意外之喜了。

    而对康祺而言,这简直是一举两得的美事:若能在皇帝面前露个脸,说不定升一级,也不是没有可能。

    当然,若能免去一年税赋,他更是最大收益者,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反正都是灾情所致,又不是他治理无方,说说也无妨。

    而仲逸曾调查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又作为朝钦差副使参与朝廷和鞑靼军的谈判,这些“壮举”,康祺自然通过他在京城的关系,早就打听过了。

    仲逸的这些经历,自然与他无关,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仲逸在皇帝面前,是能说的上话的。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过,康祺偏偏紧抓仲逸此次‘了解民情’这个差事不放,在为百姓减免税赋上做文章,真是煞费苦心。

    不管怎么说,毕竟这样做,对百姓也没有坏处,仲逸又如何能拒绝?

    “诸位大人之意,仲某十分理解,只是此事事关重大,一旦朝廷开了这个先例,其他州县势必纷纷效仿,反倒坏了事儿”。

    仲逸以一个翰林院六品的口吻,继续道:“况且,仲某也只是个小小的翰林六品,虽有些便利,但能不能做成此事,只能说:尽力而为”。

    “好,好好好,只要仲大人有这句话,就感激不尽了”。

    康祺再次举杯提议:“康某就代全府百姓,再敬仲大人一杯”。

    李序南微微点点头,仲逸此言绝非客套,即便洞察出康祺的伎俩,但若真能做成此事,对老百姓来说,还真是件大事儿。

    这酒喝得,自己都没把握做到的事儿,反倒要应承下来。

    傍晚,知府衙门。

    见过衙门里的各位头头,晚饭后,仲逸便来到李序南房里,二人也总算是有点独立空间。

    要说这最喜形于色的,还是罗英:只要仲逸来了,他也就闲不住了。

    “见过李大人,罗兄弟”。

    在这四人中,程默的年纪最‘长’,比李序南还要大两岁,只是无品佚而已。

    “太好了,有默大哥在,我也有个说话的伴儿”。

    罗英打趣道:‘仲大人与李大人都是‘文人’,我们习武之人,沟通起来,总归有些困难。不过,现在不用担心了’。

    都是在衙门做事之人,程默自然明白官吏之分,他此行目的是负责仲逸的安全,如今到了知府衙门,又有这位李大人在,那便是最安全的了。

    “罗兄弟,何不现在带我去咱们住的地方看看?这一路劳顿,就想歇会儿”。

    程默笑着对罗英说道:“咱们小酌几杯,如何?”。

    罗英重重点头回应:“好,最好不过了”。

    “仲老弟,榆林府的事儿,远比我们想的复杂,三边镇,我虽然没有去过,但听过不少传言,甚至于下边的一些县衙,都是铁板一块”。

    房中只剩李序南与仲逸,他这位新上任的五品同知,对知府衙门的事儿,自然比仲逸更为熟悉。

    李序南的意见很明确:“此事,还要借助京城的力量,否则,单凭你我二人,恐怕是无法破此局”。

    “京城?”。

    仲逸有些为难道:“就你我二人,在京城还能找谁?翰林院的?还是户部的?”。

    李序南微微摇摇头:“我现在已离开户部,而你们翰林院,是无权直接过问此事的,思来想去,只有两个人可以”。

    “礼部尚书袁炜,还有咱们刑部的樊兄”。

    二人几乎是同时想到。

第348章 南北而行(上)() 
“仲大人,我们今日有何安排?不会还要继续走街串巷吧?”。

    次日清晨,程默刚睁开眼就跳起来,匆匆来到仲逸房间。

    昨晚,确实喝多了。

    仲逸起的更早,洗漱完毕后,正准备用晚饭。

    其实,在他心里,比程默更着急。

    昨晚,与李序南交谈至深夜,据他打听:明日,有几名京官路过榆林府地界,他们在临近州府核查一桩案件,准备返京。

    为首的,是刑部左侍郎与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此事,樊文予已派人向李序南说过,只是仲逸当时在三边镇,还无法得知而已。

    樊文予已通过在刑部的人脉,与他们搭上话。

    新上任的刑部左侍郎,与前任为严氏一派不同,他的身后,是内阁次辅徐阶。

    都察院那名左副都御史,与文泰一样,也是从刑部调往都察院。故此,他在刑部根基颇深,而樊文予通过刑部的同僚,自然能与之搭上话。

    这一切,仲逸三边镇时,樊文予和李序南已开始打听。

    当然,这都是因他们当初离京时,三人那次彻夜长谈。

    鉴于此,一个新的计划正在形成

    但这只是他们二人的定夺,最终能否实现,则要取决于多方因素。

    “奇怪,罗兄弟那里去了?一大早就没见他的人影”。

    见仲逸不说话,程默更加疑惑起来:今日,不会是有大的动作吧?

    仲逸笑道:“一会你就知道了,罗英现如今是李大人的跟班,他要忙着搭理杂务,早饭后,咱们一起出城”。

    如此一说,程默简直乐得不行:“这么说,我们与李大人、罗兄弟一起办差了?”。

    “那还不回去收拾收拾?你现在代表的是翰林院,而翰林院的人,岂有一大早起床,却又不洗漱就出门的?”。

    仲逸还欲叮嘱几句,却见程默已匆匆出门,回他屋里去了。

    “仲大人,恕康某公务在身,不能陪你们一同到四处走走、看看,好在有李大人在,你们二人又是故交,就由他替我们知府衙门陪同吧”。

    衙门大院中,知府康祺带着同知李序南,及数名随从来见仲逸。

    他之所以派李序南随仲逸一同前往,原因很简单:在知府衙门中,从他这个知府外,就属李序南这个五品同知最能拿得出手。

    也算是给仲逸极大面子了。

    当然,他还有一层考虑:给仲逸面子,正是寄希望于他回京后,能早皇帝面前美言几句:无论免去一年税赋,还是升官进爵,都感激不尽了。

    当然,昨日才见过面,毕竟不是同一条船上的人,康祺自然不会真正关心仲逸的的得失。

    恰恰相反,这是曾赤裸裸的……不信任。

    “仲大人,虽说你只是到城外附近的村落走走、看看,但西北偏远之地,不同于京城,况且此处北邻鞑靼军,故此,大人的安危不得不考虑”。

    这时,康祺挥挥手,身后四名随从立刻上前,向仲逸拜道:“见过仲大人、李大人”。

    这是?李序南细细打量着眼前的这四人:体型健硕、举止干脆、利落,双掌抱拳后,一手再次落到腰间。

    这个位置,不偏不倚,正是平日配刀时,刀柄所在之处。

    不用说,这也是…习武之人。

    “这是阿虎等四兄弟,身手不错,办差也极为稳妥,除负责二位大人安全外,但凡有其它差遣,可尽管吩咐”。

    康祺笑道:“只是,他们四人平日里不喜言笑,但绝对忠心”。

    说了半天,就是为他们二人安排一个:类似‘贴身护卫’的角色呗。

    不过,这些贴身侍卫,更像是在盯着他们一举一动的‘眼睛’。

    “康知府,几位兄弟,他们是知府衙门里的吗?咱们可不能叫外边的人冒名官差啊”。

    李序南再次打量一番,确定自己确实没有见四人。

    哈哈哈

    康祺爽朗的笑道:“我的李大人,你来知府衙门才几日?仅是属下朝廷命官,都未一一见面,更何况是当差的兄弟们呢?”。

    这话乍一听,倒也没有不妥之处,不过,他还是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怎么说,李序南如今是这里的同知,说起来,也都是他们知府衙门的事儿,仲逸作为翰林院侍读,自不便插话。

    “好了,你就安心陪仲大人去吧,回头本官将府里的人,再详细介绍与你”。

    康祺笑道:“阿虎等兄弟四人,平日里很少露面,也罢,仲大人身为翰林院的栋梁,我康某人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终于提到自己,仲逸也就有插话的理由:“康大人思虑周全,仲某不胜感激,既是如此,也就不推辞了”。

    末了,他转身向这四人道:“一路之上,就有劳四位兄弟了”。

    “愿为仲大人、李大人效劳、万死不辞”,四人立刻拜道。

    “言重了,我们就是到城外附近的村庄走走、看看,何来一个‘死’字呢?”。

    见仲逸已答应下来,李序南便再无推辞下去的必要。

    场面上的事儿,若拒绝不了,那就要痛痛快快的答应。

    只是,这四人毕竟是知府里的,在明面上还得由李序南这位五品同知节制。

    程默与罗英分别为仲逸和李序南备好马匹,阿虎等四人也纷纷上了各自坐骑。

    早饭后,街上行人渐渐多了起来,天气逐渐变暖,不少耕农已开始一年劳作。

    逛街的人多了,临街店铺的生意也就好了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随意,并无一丝异常。

    仲逸等一行八人,缓缓出了城门,因此次要体察民情,皆是布衣而行。

    “仲大人,李大人,向北行三十余里,就是柳谷村,该村耕农居多,其中不少老农,对农活颇为在行”。

    城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