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24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炜连连摆手:“先不说这个,这几日,抽时间来趟府上,有事与你商议”。

    “好……吧”。

    仲逸心中暗暗发怵:袁府倒不可怕,怕的是袁府这位大小姐……袁若筠。

第325章 王府侍读(上)() 
除夕、春节,在一片欢笑声中度过。

    对仲逸来说,这才是真正的‘盛宴’。

    因师兄宗武远在甘西一带秘密练兵,年夜饭时,仲姝便将阿嫂林姚姚一起请来仲府。

    此外,罗英忙完若一当铺的事儿后,也被请了过来。

    至于樊文予、李序南,还有袁若筠,也只能年后再聚。

    喝酒,还是喝酒。

    累啊

    春节过后,仲姝建议:适时回趟凌云山拜望师父,同时,仲逸也要回扬州府。

    爆竹声渐渐远去,门前屋上的对联也时有随风而去,新的一年就要开始。

    一切,那么的自然,那么的随意。

    这日午后,仲逸如期前往裕王府。

    这是他的新差事:去裕王府侍读,这才是翰林院侍读的正经差事。

    不过,不用天天去,若朱载垕没有特意召唤,定期去即可。

    尽管是偶尔,但自从领了这个差事后,仲逸整个人都变了。

    无情最是帝王家,朝堂之上最多变。

    如今,他却两者都‘兼顾’了:翰林院也算朝堂衙门,朱载垕当然出自帝王家。

    当初,仅仅因袁炜在大庭广众之下的一句赞语,朝中便有人说他与袁炜交情不浅,如今偶尔出入王府,又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朝廷的差事,不敢懈怠,仲逸也只得‘办差’去了。

    其实,从内心而言,他还是更喜欢外出办差,尤其自己可以掌控,并有得力协助之人那种。

    那样的场面,简直是另外一片天地。

    转身再想想眼下的差事:王府,一个多么有故事的地方啊。

    裕王朱载垕,嘉靖帝三皇子,因其母不得圣宠,而朱载垕又非长子。故此,朝中常有传言:皇帝并不喜欢他。

    嘉靖帝长子朱载基早逝,次子朱载壡被册封为太子。嘉靖二十八年,太子朱载壡薨,朱载垕以次序为太子。

    或是因朱载基、朱载壡早逝,皇帝对朱载垕的太子之名,迟迟未予册封。

    朱载垕在裕王邸生活多年,对朝中形势颇为了解,但他为人低调,并不轻易行事,也算稳重。

    当然,裕王府的人都知道,朱载垕这位千岁爷还有个嗜好:美女、媚药。

    当然,这都是后话。

    在翰林院,有个颇名的人物,名叫高拱,此人是翰林院侍讲学士,之前他也做过侍读,在裕王府多年,与朱载垕交情匪浅,朝中早有耳闻。

    同在翰林院,仲逸名望远不及高拱,但关于他的事儿,也听过一些:最近,听说他要高升,除深得朱载垕信任外,徐阶对他也颇为赏识。

    仲逸不知朝廷为何要派自己去裕王府侍读,按他的跟随程默及同僚费思应说:是因为高拱要高升,而他又刚任侍读一职,所以就顶了上去。

    相比这种说法,仲逸更相信自己的判断:这是皇帝朱厚熜的安排。

    众所周知,任何人走的不能太近,走的太近,就会绑得太紧,一旦很多人拧成一股绳,那将是一股可怕的势力。

    高拱在裕王府侍奉多年,羽翼渐丰,与朱载垕的交情也越来越深。同时,他又得徐阶赏识,这几乎是人人皆知的事情。

    皇帝自然也知晓。

    因出身有别,朱载垕不可能与徐阶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同盟,但并不排除,二人在某件事情或某个阶段达成共识。

    比如,他们合力对付严氏。

    朱载垕对严氏把持朝政颇有微词,这会在无形之中,拉近裕王与徐阶等人的关系。

    也或许正因此,皇帝才在高拱另有委任之时,借机将仲逸派往裕王府做侍读。

    当然,一个小小的翰林,是做不了什么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裕王府的侍读、侍讲,不是他高拱一个人专属的。

    仲逸是捐纳入仕,取得国子监身份后,参与科考,因为考试时间赶巧,他几乎用最快的时间入了翰林院,并做了庶吉士。

    能在如此短的时间连连考中,主要得益于凌云山多年的苦读。

    当然,天赋这种东西,有时也很重要。

    起初,关于他的背景,朝中也有些说法,但说来说去,无非就是一个袁炜的赏识而已。

    不过,袁炜既为向朝廷举荐仲逸,更无其他关照。

    袁炜这么做自有他的道理:因为凌云子的关系,他们二人不可能说出,对仲逸也就无法真正的关照。

    当然,后来仲逸时有去袁府,但也无非是请教一些问题,并无其他深入交往。

    为此,袁炜还特意编出一个借口:那日在街上偶遇,他的马车受了惊吓,幸亏当时被路过的仲逸所救。

    仅此而已。

    眼下,朝中局势更加复杂,对此,袁炜打算制造一个让所有人更为可信的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别人的非议就更少了。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事已至此,再清楚不过:仲逸,并无靠山,不属于那种‘大有来头’之人。

    不过,这都是他刚入翰林院,做庶吉士的时候。

    但是,这一切很快就变了。

    现在,几乎人人得知:仲逸身后最大的靠山,就是皇帝…朱厚熜。

    为何有如此一说?且听慢慢道来。

    当初,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案发生后,仲逸以一个翰林院庶吉士的身份督办此案,就连樊文予这个刑部主事,都是负责协办。

    更令人意外的是,石成,这位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千户,都是他的随护,而且有明令:一切都听从仲逸安排。

    结果,博野县繆大柱夫妇被杀,一桩普通的命案,最后竟有博野县丞、知县、保定知府、按察使,甚至刑部左侍郎等,近二十人被处置。

    这样的大手笔,恐怕就是刑部尚书出面,也不过如此吧?

    从博野县归来后,仲逸被破例提前终结对庶吉士的考核,擢升为翰林院七品编修,成为‘史官’。

    这,太不可思议了。

    此事之后,朝中便有人窃窃私语:这个仲逸,一个庶吉士,到底是何来头?为何圣上如此青睐?

    而接下来的一件事,更是加剧这种猜测。

    鞑靼大军直逼京城,朝廷大惊,天下大惊,文官运筹,武将御敌,本是天经地义,却偏偏在这时,朝廷又派出一个钦差副使。

    这位钦差副使,正是当时的翰林院编修仲逸,他负责两件差事:与鞑靼军谈判,并核查战事始末。

    此次,同样是锦衣卫北镇抚司千户,石成作为护随。

    谈判之时,仲逸义正言辞、一展雄风,扬我大明之威,差事办的无人不服。

    不过,后来仲逸去大同核查战事始末时,却在回京路上,因为一名抚琴女的事,被押入大牢。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位仲大人就此结束的时候,他却很快被放了出来,而且那名抚琴女自证清白,是宛平县衙的人污蔑陷害。

    出狱后,仲逸没有恢复原职,反而再次被擢升为:翰林院六品侍读。

    关于仲逸单独面圣的传言也渐渐多了起来,说什么的都有。

    这样的升迁速度,就是坐在强弩之上,也不过如此。

    太快了。

    如果说,之前只是传言,那么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认定:非要说靠山,仲逸的靠山就是皇帝朱厚熜。

    为想明白这件事,仲逸几乎三天三夜都是一个状态,但终究还是没有想明白。

    师姐仲姝劝他尽快回凌云山,或许正是想请师父指点迷津。

    不过,既然其他人都这么看,想必裕王朱载垕自然也十分清楚。

    “前面就是王府了,进去再说吧”。

    仲逸干脆伸伸腿、跺跺脚,他心中暗暗自嘲道:“有何所惧?也不看看,我是什么来头?”。

    除了身后的皇帝‘靠山’外,我这脚下生风的轻功,也绝非浪得虚名。

第326章 王府侍读(下)() 
裕王府、左长史。

    “仲大人,请到客堂用茶,殿下在后院,稍后就到”。

    仲逸刚进王府大院,见左长史亲自前来相迎。

    王府长史,掌管王府政讼,率属僚、上书、奏表等,官居正五品。

    由他出面迎接,足见对仲逸的重视。

    看来,朱载垕那日在盛宴中的一句话,绝非说说而已:王府招呼不周,回头要好好管束、管束。

    “多谢长史大人”。

    来到客堂,丫鬟们立刻上茶,之后,便缓缓退了出去。

    仲逸不由暗暗笑道:喝茶,又是喝茶,不过是从翰林院,挪到裕王府而已。

    不过,令他意外的是,王府的茶,并未他想象的那么好。

    品一品,当然,也不能差不到那里。

    算是个中等吧,还不如在翰林院的档次。

    裕王真节俭!

    仲逸是这样认为的:刚才王府大院时,所看到的一切并无特别之处,下人们中规中矩,想必调教之人,很是下了一番功夫。

    在这样的高墙大院,无论院内装饰、布置,下人们的举止等,都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出主人的秉性。

    从这一点来看,朱载垕是合格的。

    当然,能让你看到的,往往都是不怕你看到的。

    至于看不到的,你自己想象去吧。

    “仲大人,殿下有请”。

    一个声音打破屋内安静,说话的还是那名长史:“请仲大人到后院去”。

    后院?这才过新春佳节,天气也渐渐暖了起来,但毕竟还不到叶翻绿、花露红之时。

    光秃秃的,去后院干什么?去看假山吗?

    “今日阳光不错,仲侍读,你就陪本王在此看看景,如何?”。

    朱载垕向长史挥挥手,那人便立刻退下,只剩他与仲逸二人。

    看景?仲逸随意环视四周:此处,除假山、木亭外,面前就是一小块花园空地了。

    他急忙施礼道:“今日天气确不错,看样子,用不了多久,大地也就该解冻了,又将是一年花红草绿之时”。

    木亭下,石桌石凳,毕竟是王府,做工用料倒是讲究,不过桌上依旧茶具一套。

    又是喝茶。

    “仲侍读,你看看,等过些日子天暖了,前面这块空地,种点什么好呢?”。

    寒暄之后,朱载垕竟指着前面那块花园空地,向仲逸请教起来。

    种点什么好呢?

    仲逸绝不相信:这是朱载垕的一句无心之语。

    王侯将相喜好‘种地’的,古来有之,只是,其中缘故各有不同。

    三国时期,刘备落魄时,为韬光养晦,曾常去菜园种地,全身尽是泥土花草之类。

    不过,在曹操看来:种地是假,城府倒是真的。

    被眼前的裕王一问,这倒让仲逸始料未及。

    “殿下,依下官看,这是块花园用地,当然种些花草了”。

    两眼盯着眼前那块空地,仲逸一本正经应道:“王府花园,自有王者之风,只是下官对花草之类,着实不懂”。

    “哈哈哈”,朱载垕笑道:“王府中的花草已经不少了,屋内有盆栽,走廊也有摆设,这么一大块空地,种花…可惜了”。

    末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