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时,一旁的卫缨补充道:“吴风在军中有些人脉,若能得到兵书,势必会得到重用,那样他的荣华富贵梦,就可以实现”。

    原来如此。

    宗武与仲姝终于听出大概,尤其说到兵书。

    莫说旷世之作孙子兵法,孙膑、诸葛亮等留下的兵法谋略之学,亦广为世代流传。

    就拿大明一朝来说,开国勋臣的刘伯温离世后,民间就有流传:他生前留下一部神秘之书,有多少人梦寐以求都想得到。

    说起刘伯温,大明朝几乎无人不知:神机妙算、能掐会算,精通天文象纬、经史兵法。做过御史,另有其他著作。

    他所著之书,自然会有人膜拜,这没有什么意外的。

    而如今,师父凌云子的一部兵书却能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更有像吴风这样的人,历经数年而一路寻来。

    真是不可思议。

    看来,师父当年的名望,远比想象的要高。

    “此事到此为止,至于城中那处私宅,还有已断左臂的吴风,你们无须理会”。

    凌云子叮嘱道:“他们要的是兵书,掀不起什么大风浪,我们有时间做准备”。

    “启儿、姝儿,你们还有什么要问的?”。

    凌云子望望窗外,见林姚姚已在院中转悠了好几次,想必是饭菜都准备好了吧。

    凌云子笑道:“吃饭的时间快到了,你们每人只能问一个问题”。

    一个问题?

    宗武与仲姝对视一眼,之后便微微向对方点点头。

    在回京城的路上,他们就商量过了。

    “师父,他们说的那部兵书,到底有没有?”。

    作为师兄,宗武先开口:“要是有的话,就先传给弟子吧,弟子现在正想建功立业呢”。

    末了,他补充道:‘弟子这可不是为了荣华富贵啊’

    哈哈。

    凌云子笑着对卫缨道:“看看,莫说外人了,就是我的弟子都着急了”。

    卫缨向宗武打趣起来:“著兵书,那有那么简单?我们还想听听你此次在北疆,刺探到鞑靼的军情呢,还有,上次鞑靼直逼京城的战事,都是素材”。

    怎么把这事给忘了?

    宗武急忙上前道:“请师父、卫叔叔责罚,弟子倒把这事给忘了,等一会用过饭菜,我一定细细说来”。

    哈哈哈

    “师父,我就是想问您老人家的师父,是谁?”。

    仲姝望望宗武,这可是他们二人约定的:宗武问兵书之事,仲姝问师父的师父。

    凌云子笑道:‘姝儿啊,你师父的师父,与你师父我一样,不喜被人打听,他老人家有遗命:不得向任何人说起,就连他的徒孙也不行’。

    啊?怎么会这样?

    仲姝吐吐舌头,一脸笑道“师父,卫叔叔,那个,我阿嫂早就备好饭菜,我们,还是先用饭吧”。

    不用说,仲姝此刻对他与师兄的约定,后悔不已:早知道,就由师兄问这个问题了。

    玩笑归玩笑,凌云山的规矩他们最熟悉不过,但师父既来到京城,必是有更重要的事。

    仲姝心中再清楚不过:不用说,师父定是为师弟入狱之事而来。

第309章 终见晴日() 
隆冬之季,北风呼啸,一年当中最寒冷时节到来,就连一向繁华的京城大街之上,行人也比往常少了许多。

    这日傍晚,京城终于迎来一场大雪。

    雪势之大,持续之久,整整下了一个晚上,大街之上、庭院屋顶,皆是一片雪白之色。

    次日清晨,大雪骤停,朝阳东升,阳光再现,皑皑白雪之上,闪出道道亮光,别有一番景致。

    许久之后,屋檐树枝上,嘀嘀雪水融化,水滴连成一道流线,墙角石板间,尽是阵阵‘噼里啪啦’声。

    北方少雨,尤其冬日多风干燥,呼吸都觉得干涩,这场大雪可谓‘及时雨’:既湿润空气,又滋润田地。

    本年第一场雪,比以往来的更晚一些,但依旧不失为一场好雪。

    大快人心。

    对各家孩童而言,这些都不重要。

    一大早跑到雪地里打场雪仗或者堆个雪人之类的,倒是个不错的选择。

    大街之上,行人又比往常多了些,不少人正是冲着这口新鲜干净空气来的。

    不过,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外边终究还是冷了些,躲到屋里热闹一番却是真的。

    酒楼大厅,众人围着一个硕大的火炉,炉上放着大大的水壶,壶嘴冒着阵阵热气,此刻还不到饭点,围坐之人大多都是闲聊谈笑之人。

    “听说了吗?那个叫仇鸾的,好像贪墨了数万两的银子呢?”。

    “仇鸾是谁?”。

    “仇鸾你都不知道,就是当初鞑靼围京城时,朝廷派出的平虏大将军,好大的来头”。

    “仇鸾?那字,好像念chou吧?”。

    “滚一边去,不知道别瞎说,我可听说了,此人,好像与严阁老如父子,来头不小啊”。

    “什么父子,这二人年纪相差有那么大吗?怕是巴结吧?”。

    “还有,还有,当初被圣上问了死罪的兵部尚书丁汝夔,好像是立什么大功,或许能保得住那颗人头”。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七嘴八舌,说的不亦乐乎。

    这家酒楼在城中颇有名气,能来此处点桌酒菜,也非一般人能承受起,若非在衙门里挂点差事,便是在衙门里有个亲戚好友什么的。

    如此一说,他们所谓的闲聊也并非空穴来风,十有八九有些出处。

    当然,话也不能全信。

    否则,就不叫闲聊说笑了。

    各抒己见,各人有各人的看法,不过有一点,倒是众人一致认可的:英明无过于圣上,有功当赏,有罪必罚。

    在大家的眼里:当初朝廷奖赏仇鸾,是因‘战功’,而之所以处罚丁汝夔,则因他消极应战。

    反之亦然:奖赏他们,也是因为有功。

    而这,又何尝不是某些人的看法?

    或者说,是某些人愿意让别人看到的想法?

    当然,在一般人看来,想法也好,看法也罢,也只是茶余饭后的一个话题罢了。

    “张公公,你怎么来这里了?”。

    刑部大牢,袁大头正大腿撬二腿,手中握着一只茶壶,刚溜一小口,却见迎面走来二人。

    这架势,这服饰,这腔调。

    不用说,是来传旨的。

    “张公公,不知此次,是给那位大人传旨的?”。

    袁大头经常见这样的场面,时间久了,自然与传旨的太监有些交情,他先打听一番。

    据多年的经验来看:但凡传旨之人愿意与你说上几句,且神情并不凝重,往往是好消息。

    反之,若板着一副面孔,或冷冷一句:这是你该打听的吗?

    不用说,定是有人要人头落地,至少,要加罪了。

    “袁大头,你这嘴可伸的够长的啊,什么事都想打听一番?”。

    袁大头一听这话,心里暗暗叫苦:看来今日,又有人倒霉了。

    熟料,张公公竟缓缓坐了下来,吩咐道:“去,叫原朝廷钦差副使、翰林院编修仲逸,准备准备,接旨了”。

    果真是仲老弟的旨意,终于下来了。

    袁大头急忙吩咐左右:“快,准备一盆清水,请仲大人洗脸祛尘、整理衣冠,准备接旨”。

    “是,小的马上去”,一名狱卒立刻退去。

    张公公竟先开口了:

    “仲逸在宛平县衙与那个叫唐馨儿的事儿,经查,系宛平知县等人诬告,唐馨儿本人也多次供述:她被人胁迫,二人什么也未发生。所以朝廷决定撤去他的一切罪名,这牢也不用坐了”。

    袁大头大喜:这次,是公公主动说起的,好消息啊。

    看来,仲老弟终于可以官复原职了。

    哼

    一声长长的阴阳怪调,黄公公意味深长的瞪了一眼袁大头:“谁说是官复原职了?好你个袁大头,旨意没有下来,你还一口一个‘仲大人’的叫着?”。

    “怕是,得了不少好处吧?”。

    袁大头急忙吩咐左右退去,满脸陪笑道:“张公公,看你说的哪里话?这里关的,那个不是四品、五品的?最不济也是个七品,能不叫一声大人吧?”。

    这时,袁大头凑上前去:“这是一点小意思,还请公公笑纳,就当是卑职替仲大人孝敬你的”。

    末了,他反复强调:‘私交,绝对是私交,概与公事无关,卑职也是借花献佛:人家家属早就说了,不管何时来旨意,都要表示感谢’。

    “哎哟,看看,你这大头,是越来越精明了”。

    黄公公收起银票,环视四周,再细声细语几句,而后起身而立,翘起兰花指,指向前方道:“还愣着干什么?传旨去呀”。

    “原钦差副使、翰林院编修仲逸,办差稳妥、尽职尽责。据查,其在宛平县衙之事,系宛平知县等人诬告,涉事女子唐馨儿供述:二人并无出格之处。

    从即日起,免去仲逸一切罪名,擢升为翰林院正六品侍读,旨到即行”。

    仲逸还未来得及谢恩,一旁的袁大头简直乐开了花儿:何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仲老弟就是……最好的例子。

    这个牢头,简直比自己领圣旨还要高心:当初,多亏听从仲逸建议,才躲过一劫。

    仲老弟,你又救哥哥我一命啊。

    *************

    “仲老弟,等等,你先别动,别动啊”。

    送走传旨太监后,仲逸却被袁大头给拦住了。

    “不能就这样出去,你先换身衣服,牢里的东西不能带出去。

    然后,再跨一个火盆,祛祛晦气”。

    袁大头特意叮嘱道:“对了,从这儿出去一直往前走,不许回头看。否则,还会进来的。这个,是有说法的”。

    有说法?这说法还真多。

    “仲大人一路走好啊,此次有惊无险,他日必有鸿运当头啊”。

    对面的倪庚辉老头知道仲逸要出去了,他特意拖着那清瘦的身子,两只细长的大手抓在木柱上,也算是为他的‘邻居’打声招呼吧。

    或许,这就是永别了。

    “这段时日以来,承蒙前辈教诲,既打发牢中烦闷枯燥时日,也受到颇多启发”。

    临行之时,仲逸竟对眼前这个老头有几分不舍:“前辈放心,仲某每月会向牢中捎些银子,你老想吃什么,可以加菜,只是,酒还是要少喝”。

    嗯

    倪庚辉老头双唇微微一颤,欲言又止,沉默片刻,这才缓缓开口道:“哎,同牢不同命,同官不同路,仲大人化险为夷,日后必是一片坦途,而老朽的路却越走越窄,恐怕是要死路一条了”。

    这个老头,每次说话都是高深莫测。

    “袁大哥,你先吩咐差大哥们到前面去,我有几句话要对这位前辈说”。

    仲逸见袁大头一脸愕然,那神情分明是在说:别人都巴不得从这出去呢?你可倒好,临走之时,还要和疯老头道别。

    一旁还有狱卒,仲逸急忙上前向袁大头解释道:‘就几句话,马上就好,我保证换新衣、跨火盆,而且不回头’。

    “这就好,千万要记得啊”。

    袁大头这便带着众人离去,尽管有些不解,但他总归心情是好的:仲老弟向来不拘一格,就由他去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