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凌云子叹道:“若是一心想做帝王,给个宰相都不会知足。人不可无志,但更不可心志太高,尤其是以这个‘心志’来衡量自己的一生”。

    “弟子明白了,先让他们二人在贫民区历练一段时日,等真正能沉下心来,再让他们上凌云山?”。

    “看看再说吧”,凌云子微微道:‘让他们在贫民区呆上一年,要上凌云山,还要考验一年’。

    “弟子明白,弟子谨遵师父之命”

第210章 青词连连(上)()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书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逸城有感”。

    “圣德广运望如云兮,临照四方光八表兮,万斯年旦”。

    数日前,嘉靖帝曾下旨:朝廷要举办一次道教盛典,在京六品以上,地方四品以上品佚者皆可呈上‘佳作’。

    众所周知,嘉靖帝喜好青词,此令一出,朝廷上下皆是蠢蠢欲动,顿时城中一片“文意盎然、青词连连”。

    青词,又称青辞、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以骈俪体(对偶法)为主,因用红色颜料写在青藤之上故而得名,要求形式工整、文字华丽。

    原本是道士写给上苍仙人的,写的玄乎其玄、神乎其人,但由于写的文人多了,青词竟慢慢形成一种文体,而不再是道士的专利。

    写的人多了,青词体,已远远失去其原本的意义。

    真正的青词文体始于唐朝,洪武帝曾下过禁令,但之后很块复开,因嘉靖帝偏爱此体,由此使得擅长此体者飞黄腾达、平步青云。

    譬如,夏言、严氏父子,徐阶等人,这些人在私下得到一个称号“青词宰相”。

    当然,说起青词,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便是如今的礼部侍郎,袁若筠的老爹袁炜,据说他能在短期内连连升迁,正是得益于青词方面的才华。

    科举,凭文章得一生荣华,写的一篇青词体,博得一世富贵。

    不可思议

    除了‘大礼仪’之争外,对青词的偏好,恐怕也是嘉靖朝的一大特色。

    所谓上行下效,即便没有旨意,各级文武对青词的研读早就烂熟于心,而此次所谓的道教盛典,无非也就是换个由头而已。

    诸多衙门之中,说到文采飞扬,文人的卧虎藏龙之地,非翰林院莫属:俗语说天下文采过人之人,要么在翰林院,要么出自翰林院。

    相比而言,国子监还差了许多,监生当中能入三甲的自是优中之优,而三甲当中能入翰林院的又是一层选拔,除了修撰、编修以外,还有庶吉士。

    高手中的高手啊。

    “仲老弟,你文采过人、才思敏捷,此次盛典,准备什么佳作?不要藏着掖着吧?”,翰林院一名费姓庶吉士与仲逸同在国子监读过书,二人的关系自然亲密些,开开玩笑也是可以的。

    此人名叫费思应,个子不高,体型有些发福,倒更像个富商。但人家可是正经宦官之后,要说文采还是有的,但要说过人之处嘛。

    呵呵

    仲逸微微一笑,尽量掩饰住眼神中那一丝的不屑之情:“费兄言重了,令尊高居礼部郎中,文采过人自不用说。费兄出手,想必那才是佳句连连,兄弟我早就想一睹为快啦”。

    此处并无外人,费思应也不必掩饰:“既然仲老弟有此雅兴,那兄弟为也只好献丑了”。

    “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闻于天,天生嘉靖帝,长生不老”,费思应摇头晃脑,既怕别人听到,又欲向仲逸显摆,竟弄出一副滑稽的模样。

    “好,费兄果真文采过人、妙语连连,让兄弟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仲逸连连竖起大拇指。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靠一篇青词想混个出头之日自不用说,但这内容确实有些露骨。

    天生嘉靖帝?太有才了

    “仲老弟,此处就你我二人,也不必遮遮掩掩,快帮兄弟琢磨琢磨,还有什么地方需要修改?”,费思应满脸堆笑,心中却打着算盘:仲逸的文采远在他之上,一定会指点一二。

    “费兄,你这不是为难兄弟嘛,这种文体,兄弟我并不擅长啊”,仲逸急忙推辞。

    “兄弟,你可知道,此次盛典是多少人改变命运的机会?若是能得到圣上垂爱,升个一官半职的,不在话下”,费思应叹道:“否则就一辈子呆在翰林院,何时是个头啊?”。

    见推辞不过,仲逸只得向他点拨一句:“费兄,以兄弟之意,何不将‘长生不老’,改为‘万寿无疆’,可好?”。

    “万寿无疆?万寿无疆”,费思应来回踱步,嘴里嘀咕半天,最后恍然大悟道:‘妙,妙啊,仲老弟你真是’。

    “费兄,在下还有些事处理,先走一步了”,仲逸已转身离去。

    才躲过翰林院的费思应,原本想回家躲个清静,却不成想早就有人在等着他了。

    好在来者不是别人:樊文予、李序南。

    “仲老弟,你可算回来了,这次你一定要帮帮为兄啊”,论起文采来,樊文予确实差了点,自从做官以后,他的心思就不在这舞文弄墨上了。

    人各有志,原本就不喜一套文绉绉的樊文予,当初学贯古今、诗词歌赋也只是迫于无奈,此刻自然要犯难了。

    “这有何难?以李兄的文采,那简直易如反掌,找他更合适”,连日以来,都是四六对偶之句,仲逸实在无心继续。

    李序南听的此言,连连摇头叹息:“兄弟有所不知,我也正为此事发愁,我们户部那些同僚,论文采,哪能与翰林院和礼部比?”。

    原来,户部的一名郎中,已暗示李序南替他作一篇。

    “什么?这种事还有代笔的?”,仲逸笑道:“那李兄不止要写两篇吧?惨啊”。

    “代笔怎么了?这有什么大惊小怪?”,樊文予不以为然道:“你们没听说人议论嘛,当朝首辅严阁老,他的不少佳句就是其子严士蕃代笔,保不准,这严士蕃也有人代笔呢”。

    “看看?樊兄如此一说,还用我说什么吗?”,见樊文予如此一说,李序南倒省事了,他只得向仲逸做个无奈的表情。

    呵呵,仲逸心中暗暗一笑:今日翰林院费思应所写“佳作”,不就由他代笔了一句吗?

    “朝廷的旨意是,自愿奉上佳作者,自愿,并非必须要作啊”,仲逸简直无语了:‘要不,咱们就不写了吧?’。

    “那可不行,为兄刚刚做了刑部六品主事,此次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樊文予立刻着急了:“仲老弟,我的仲贤弟,此事,你必须要帮忙,否则为兄就不走了”。

    哈哈哈哈,李序南都替仲逸担忧。

    “樊大人不必着急,说是青词,不就是一篇文章嘛”,三人正在交谈之际,却见仲姝走了进来。

    “青词体,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上天祝词,只是一种文体而已,无非就是填充一些歌功颂德,玄乎神乎之言而已”,见眼前三人为此发愁:有的不愿写,有的是不会写,仲姝无官无职,只论文笔,她反倒轻松许多。

    “仲姝姑娘,你说的太好了,早就听说你文采非凡、妙语连连,若真能帮樊某这个忙”,樊文予如同见到救星,一时激动所致,却不知该说什么:“到时,丝绸、首饰,你随便挑”。

    哈哈哈,李序南与仲逸更无语

第211章 青词连连(中)() 
此次盛典实则拼的是文采,作为礼部侍郎的袁炜自然不会闲下来,如同其他人一样,除了日常办差外,他也准备了一篇‘佳作’。

    对于袁炜来说,一篇青词体的文章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在年少时,袁炜被当地人称为‘神童’,据说他出生前,爹娘曾同时梦见一头黑龙降临。果然,他生而黧黑,双瞳炯炯如电,长得短小精悍。

    小袁炜五岁能作对,十岁随父观知县审案,当时恰巧有两只白鹤翩翩起舞,县令便说出:“三清殿上飞双鹤”之句,谁知小袁炜却立刻对出:“五色云中驾六龙”。

    此言一出,众人欢呼,连连叫好。

    后来知县又出一句:“投子四方开六面”,小袁炜并未犹豫,继而答道:“丈夫一德贯三才”。

    从此,‘神童’的美名便由此传开。

    按照师父凌云子所说,这是别人后来添油加醋?还是当时确有其事?就不得而知了。

    不过,从袁炜后来的经历来看,似乎并非空穴来风。

    至少,在才学这一块。

    当年科举之时,袁炜拔得进士第三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后迁侍读学士。

    嘉靖帝常于夜半传出纸片,命朝臣们撰写青词,每每此时,袁炜凭借其才思敏捷,就能举笔立成,且是众人当中,是最为工巧,最合上意之人。

    如此一来,他升迁之快,平步青云,自然就不便多说。

    不过他还有一个特长,那就是慧眼识才,因为礼部的关系,他担任考官,着实选出一些人才。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这几日在翰林院还有不少人说起的佳作,就是出自袁炜之手,其中就包括同为庶吉士的费思应,昨日有意让仲逸修改的那一句: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闻于天,天生嘉靖帝,万寿无疆。

    其他人模仿,无非是换汤不换药而已。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袁炜自负擅文,但凡遇到别人所作之词便极为不悦,甚至予以诋毁、讥诮。

    有时,连他的得意门生都不留情面。

    当然,这些都是仲逸到了翰林院之后才知晓的,在商言商,如今入仕为官,自然考虑的就不一样了。

    这日中午,袁炜正好路过翰林院,作为文人的‘楷模’,翰林院的前辈,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佼佼者,众人立刻上前向他打声招呼。

    “袁大人好,见过袁大人云云”,更有不少巴结者干脆拿着自己的‘佳作’向袁炜请教一番:‘晚辈拙作一篇,还请袁大人批评指正’。

    “年轻人,就应该脚踏实地,切勿好高骛远,更不能眼高手低”,晚辈请教,袁炜自然是指点一二,只是他连对方手中之‘佳作’看都不看一眼:“盛典之上,大家当然要认真对待,诸位都是翰林院的能人贤士,袁某就不再这里一一点评了”。

    呵呵,他这意思分明是在说:你们啊,还嫩了点,想要一篇青词得宠,继而平步青云,还差的远了点。

    “袁叔叔,常听家父说您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小侄儿昨晚恰好作一篇赋,不是青词体,只为解闷,袁叔叔总该要指点一二吧?”,老爹是礼部的郎中,费思应这一声‘袁叔叔’叫的亲切,为了加深印象,竟抛开青词不说,单独请教起来。

    这话说的,好歹人家有个在礼部的老爹,不然这交情如何攀附呢?

    “哦?年纪轻轻,就有如此远见,不错,不错,做文章就应不忘初心,耐得住寂寞,不要想着争锋相对”,袁炜一副高姿态,唯独还是不看费思应的文章:“改日来府上,我们也好交流一番”。

    “小侄儿万分有幸,只是交流不敢,到时请袁叔叔批评指正才是真的”,见有了回应,费思应立刻顺势往上爬。

    “好说,好说”,袁炜随意客套一句,眼睛却朝仲逸这边瞟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