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略-第1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有理,有理啊”,底下立刻一阵附和之声。

    此言一出,立刻有人附议。

    不用说,这些都是主战一方:自南倭来犯之后,朝廷大军许久没有这样的战绩,如此再战,既可鼓舞士气,更能挫伤敌军。

    从用兵之道而言,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若是朝廷久拖不决:援兵迟迟不到、粮草迟迟不到,那势必会令耿攸军部将士士气大减,若那时要再战,其战斗力岂可同日而语?

    很明显,目前的局势再明白不过:主战一方并未占据绝大多数优势,两方僵持不下,才是如今这个局面。

    众人议论纷纷,嘉奖帝却并不言语,北征首战的军报就在桌前,他已看了多遍,只是今日恐怕要做个了断了。

    这时,后军都督府同知戎一昶环视左右,而后微微上前奏请:‘方才兵部所言,臣实不敢苟同。此次我军大破敌军一万五千有余,可谓大获全胜,想必那鞑靼各部早就对我大明将士闻风丧胆,莫说二十年,恐五十年之内,都不敢踏进我大明半步’。

    “对、对,说的对啊”,此言一出,同样有人附议:‘我军才一万的兵力就让敌军闻风丧胆,若是派出十万兵马,那还不是将鞑靼彻底踏平?’。

    咳咳,见有人附和,戎一昶立刻继续道:“如今年关将至,天寒地冻,漠南尤甚,调兵遣将不易,粮草供给更不易,想我大明将士都是肉体之身,若是贸然北进,唯恐遭遇敌军奸计,实无必要,更无胜算的把握”。

    “有理,有理”,底下又是一阵骚动。

    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种场面总是少不了户部的主官。

    见两方如此争执,户部一名侍郎立刻上来凑热闹:‘臣虽不懂兵法战事,但自古打仗离不开银子,如今我军仅这五千骑兵耗费甚巨,若是再北调兵马,岂不是开支更大?我军尚且如此,更何况敌军呼?

    若是战事旷日持久,势必令国库空虚,百姓遭难,我军大胜尚且如此,敌军更不可能支撑下去,故此’。

    咳咳,户部侍郎干脆道:‘臣建议:先撤军,反正这次我军大胜,也不算丢大明颜面,之后我们再节流开支、充盈国库,三五年之后,再战,必胜’。

    果真是户部侍郎,算账如何暂且不说,这用兵之道确实不怎地:等个三五年让国库充盈,敌军就不会壮大吗?

    若非腹背受敌,亦或国库严重空虚,壮大自己的同时让敌人壮大,实属不妥。

    显然,大明目前还不到这种境地。

    更何况,国库何时才能充盈到让这帮人不再以此为借口?花银子的地方多了去了,大兴土木,赈灾祭祀,还有像严氏这种蛀虫,时时事事都侵吞着国库的银子。

    想必,那些人只是用此次北征不大不小的胜利,换取短暂的太平而已。

    至于北方之患,到底是十年太平,还是二十年的安宁?那或许就不是他们这些人考虑的。

    或许,十年之后,这里不少大臣就要告老还乡,若再起战事,就是后来文武百官的事了。

    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能享一日是一日,战事一开,无论冲锋陷阵,还是押运粮草,都是个难以圆满的差事,弄不好还得受罚。

    既是出力不讨好,又有谁愿意趟这趟浑水呢?

    不用说,一番商议,最后却是主和一方占了优势,好好的一次机会,就这样白白溜掉了。

    只是,可惜了在漠南苦苦等候旨意的耿攸军部。

    还有,至今下落不明的宗武,以及那数百位敢死之士。

    一大早起来后,仲逸与仲姝分两路行动,除樊文予外,仲逸再次去文府找文泰,礼单之事必须要向外叔公禀明,才能做最后定夺。

    当然,他也不忘打听北方战事,并且刻意提到师兄宗武的名字。

    出了小院后,仲姝径直来到袁府,打听北方战事,袁若筠倒是满口答应,可如今袁炜还未从朝中回来,看来只能等晚上回来才能知晓确切消息。

    傍晚时分,樊文予、文泰这边终于来信:‘朝廷的旨意:不再增兵,不日之后,耿攸军部五千人马将全部撤回’。

    袁若筠所得到的消息亦是如此,仲逸与仲姝二人这才松口气:北征首战告捷,想必师兄又立大功,不日回京后,必然会得到赏赐。

    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此处是京城,人们关心的往往是整个战局,而对于远在漠南的战事细节,却并不知情。

    譬如,那支功不可没的先遣队,下落如何?

    仲姝早已为仲逸备好回扬州的所需之物,连同为众人所带礼品。按照他们打听的消息:耿攸军部不日将班师回朝。作为师弟,仲逸也可安心启程了。

    仲姝特意叮嘱:回京之时,务必要去趟凌云山,上次师父离京之时发话:各人以‘凌云山’为题写一篇文章,此刻二人皆已完成。

    如仲姝所说,仲逸那份写好后由她誊写,如此一来,笔迹却是一模一样。

    夜深深,月微微,冬夜漫漫却无眠,窗外白霜几多寒,思念如潮永不断。

    扬州府、洛儿,我就要来了

第170章 师兄在哪?(上)() 
“此次北征,众将士奋勇杀敌、功勋卓著,以一克十,歼敌万余,扬我国威、助我士气,指挥使耿攸军调度有方,擢升后军都督府指挥佥事,正二品。其他将士论功行赏”。

    毫无意外:耿攸军之部终于接到了朝廷的旨意,却是他最不愿意的结果。但所谓军令如山,除了服从命令之外,他及所率各部只有执行的份儿。

    同样毫无意外:此次参与北征的所有将士都有赏赐:除指挥使耿攸军由三品卫司指挥使,升任正二品后军都督府佥事。主要参战的五位千户(正五品)各升一级,部分百户(正六品)升为从五品。

    就连最小的士卒都有一笔不少的赏银,且军功在册。

    至于阵亡将士,按照规制赔偿家属,数额也比往常多了些,负伤将士人人得以抚恤。

    这个赏赐,不管主战与主和方皆无反对:毕竟兄弟们都是拎着脑袋、冒着严寒唤来的荣誉,得到平日里得不到的赏赐也是应该的。

    看似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

    然而,明眼之人还是能看出其中端倪:虽说这些主要参战之人大多升一级,但实则是明升暗降。

    众所周知:一卫所下辖五千多人,千户辖千余人,百户辖百余人,指挥使下辖五名千户,千户下辖十名百户。

    耿攸军作为卫司指挥使,尽管有朝廷各方节制,但对下辖这五千多人来说,他则有相对统一的指挥与调度权。

    千户、百户亦如此:权责清晰、令行禁止,自然是一呼百应。

    如今指挥使升为都督府佥事,说白了就是个副职,所管操练、军纪等皆是协助而已,上面还有指挥同知、左右都督,要想自己说了算,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

    千户升为卫司指挥佥事(正四品)、百户升为副千户(从五品),大多也是如此:升了一个品阶,却是做了类似协助、副职之类。

    若是文职,差别或许没有那么明显,但作为武职,不能之间掌握兵,往往不可同日而语。

    当然,此事要一分为二对待:若只是为了品阶,自是高一级算一级,若真想上阵杀敌,那怕是品阶低些,只要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才是真正的用武之地。

    一向深谙帝王之术的嘉靖帝之所以如此部署,自有他的考虑:大胜而归,恐将士有骄纵之嫌,暂不掌兵可使原先各部将领与士卒分离,骄气自然缓解;居于闲职,则是一种变相保护,免于勾心斗角、损伤元气。

    若来日再战,可将这些人再次升级,如此又可各自掌兵,更能激发士气,即便以高品阶行原先之职也未尝不可。

    其中最为微妙之处在于:不管怎么说,这些北征将士大多升职,倒也完全符合此次大胜之后的赏赐之恩。

    可谓一举多得。

    嘉靖帝如此部署或许另有深意,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如何运用这些有北征实战的精良之师,只有等下次战事来临之时,才能得以知晓。

    帝王之术毕竟是高瞻远瞩,恐常人所不能及,亦非常人所不能解。

    此次北征后续调动、撤军,嘉靖帝亦是如此思虑:既然双方皆无倾力开战之意,贸然北进确实不妥。即便朝廷再派十万大军北上,鞑靼同样会调动更多兵力南下。

    届时兵马军械、粮草供给、国库支撑等无一不能出现丝毫差错,否则便会有始无终,首尾难顾,必将无法收场。

    兵法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了解自己而又了解敌军:长战不败;不了解敌军而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接自己也不了解敌军:每战必败。

    即便作为帝王,嘉靖帝又如何能做到知己知彼呢?单说朝廷里的主战与主和之争,就如此错综复杂。

    更何况鞑靼乎?

    或许,这正是此次双方保守出兵、相互试探的原因所在。

    更何况,此次鞑靼数万兵马突然南下,到底意欲何为,并不得知,如何敢轻易冒进?

    冒然不是英勇,而谨慎亦不是胆怯。

    尽管朝廷最终的旨意同样是下令撤军,但其中原因绝非主和方所说为了一时的太平。

    其中的缘故,或许只有嘉靖帝本人知晓。

    帝王之术不同于单单的兵法之道,两军阵前、战机稍纵即逝,大多需要当机立断,容不得半点犹豫。

    而帝王之术则不然:牵扯、平衡,立足当下、谋求长远或许更为重要。恰恰相反,这其中往往需要时间,需要等待时机,无须立刻决断,更无法当即行事。

    有时,等待也是一种忍耐。

    只是此次赏赐唯独少了宗武这个百户,还有那三百名弟兄。

    当耿攸军部接到朝廷撤军的命令后,只得放弃继续找寻曾突袭敌军那支“奇兵”的下落。

    临走之时耿攸军再三叮嘱当地驻军:千万不能放弃搜寻,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那怕是尸首,也要全部带回祖籍,落叶归根。

    眼下正是冬日,这个倒也不难,可当初朝廷所派的三百名“奇兵”与敌军那两千之余的将士混在一起,大多人伤亡惨烈、血肉模糊,已无法一一核对,所能辨认出来的不足五十人。

    剩下的只能慢慢找寻,只是希望太过渺茫。

    朝廷特有旨意:这三百人,那怕只有一人存活,另行封赏………不管日后能否再上战场。

    如此几番,此次北征之事暂且告一段落,再多的议论也到此为止:众人一切如旧。

    “弟兄们,今日这顿酒,大家尽管放开了喝,只是过了今晚,兄弟们便要各自赴任,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回京之后,耿攸军终于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人人得到赏赐。

    而今晚,大家再也不用只饮三杯。

    窗外寒气逼人,弯弯小月高高挂,发着那淡淡的月色之光。屋内炭火通红,谈笑声四起,带兵行伍之人最为畅快之事:阵前杀敌立功扬名,家中饮酒千杯不醉。

    只是此次共饮之后便是“没有不散的宴席”,北征以来,这些千户、百户一直跟着耿攸军,从当初的校场“飞马神箭”,再到共赴漠南,上阵杀敌

    其中的情意非常人能解,个中滋味恐只有他们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