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不逍遥的大明王爷-第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为“大将军”、“二将军”、“夺门将军”,它们都属于铜火铳一类的管形火器,明军装备的大小铜火铳有18万支。铜铳属于片杀伤武器,一般射程也就是几十米到200米不等。要到正德年间,利用欧洲技术制造的大型后装火炮,使用带炮弹壳的开花炮弹!1537年装备达到3800门,带有准星和照门。有效射程500米,45度仰角发射的时候射程1公里。大型者炮身250厘米,中型者156厘米,小型者93厘米,炮弹从后方装入,发射间隔短,发射散弹时一发炮弹带有500发子弹,可以封锁60米宽的正面,威力惊人。因为后膛装弹对铸造技术要求较高。

    大炮基本没有什么可说的,现在的铜铳还上不得台面,即使是大炮家族的低级成员虎蹲炮在历史上也要等几十年才能出现。不过明朝的火铳就值得说说了。

    首先是三眼铳,它是明军重要的单兵火药武器,原因是它可以连续释放,构成密集火力,有利于压制行动迅速的骑兵。然后就是火铳,明代制式的早期轻型火器,铸造精良,设计精巧,和元朝的火铳比较,所需火药大大减少。明代作为标准武器,曾生产达九万余,1449年的京师保卫战广泛使用。长43。5厘米,口径3厘米,2人一组发射,一人负责支架和瞄准,一人负责点火射击,射程180米。相当于今天的步枪吧,最早的制式。十眼铳是明代试验性连发武器,10节铜质炮身,口径10厘米,每节一发,可以十次发射,因为射程短,不安全,被后来的拐子铳代替。在神机营中也不过只有几杆。最后就是抬枪,明代《天工开物》最早记载其图片,带有三角支架和旋转装置,长3米,重12公斤,有效射程200米,外号“九头鸟”,威力强劲,即便当时的战车也无法抵挡。不过这种火铳装填很慢,所以神机营中没有太多。

    除了这些,明朝还有许多非主流的火器,这次训练,兄弟两也是看到的,旁边的一个武官特意站在一旁讲解,不然即使是有着渊博火器知识的朱厚炜对于这些也认不得全。

    首先是集束火箭,明代《武备志》对一窝蜂有较详细地介绍,当时的规格有多种,从3连发的神机箭,到100连发的百虎齐奔,都属于这个范畴。射程300米,连发火箭弥补了普通火箭弹道不稳定的弱点。这种武器明军已大规模使用!

    然后是神火飞鸦,明代的军事技术家还创制了“神火飞鸦”与球形带双翼的“飞空击贼震天雷”两种“有翼式火箭”。这两种火箭分别在鸦形与球形体内装满火药,火药中有火药线通出,并与起飞火箭火药筒中的火药相串联;发射时先点燃起飞火箭的火药线,使火箭飞至敌方,并将鸦身与球体内的火药引爆,杀伤和焚烧敌军的人马,是破阵攻城的利器。

    再次是万人敌,大型爆炸燃烧武器,重40公斤,外皮为泥制,重量40公斤,产生于明末,用于守城,为了安全搬运一般带有木框箱,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这次实弹训练,神机营也是放了2个。

    最后是火龙出水,明代《武备志》记载的多级火箭,用纸糊筒外绑第一级火箭,龙口内有第二级火箭,射出后加大射程击中敌方船舰,用于水上攻击,射程可以达到1。5公里。

    这次的训练不说人员如何,也不说这些武器优越性如何,朱厚炜对于这些被历史远远低估的工匠感到震惊,这种想象力,创造力不得不让人佩服。

    演武场上“乒乒乓乓”响个不停,听着非常热闹,跟许多人一起放鞭炮似得,不过没一会儿,训练就停下了。为社么呢?出事故了。

    出事的是火铳,在射击的时候朱厚照兄弟就发现不对劲,以为士兵在射击的时候根本没有瞄准,而是用手举着,把火铳放到了尽可能远的地方。一开始朱厚炜还以为是士兵受到火药发射时产生烟雾的影响,现在看来不仅如此,还因为这些火铳质量并不过关,炸膛了。7个人正在地上翻滚哀嚎,旁边的军士也只是同情地看着他们而没有感到震惊,看来这种情况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朱厚照兄弟两人面色都很愤怒,训练停下了,在高台上的官员低着头默不作声,偌大的演武场只有那7人的哀嚎更显得突兀,凄凉。

    朱厚照兄弟愤怒的盯着官员,可以没人跟他们对视,朱厚炜大喊一句“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救人!”这时这些官员才解除石化,纷纷动了起来,大部分人都像台下走去,站在朱厚照兄弟边上的只有2个内臣和2个武官了。

    朱厚照此时沉着脸说道“行了,训练就到这吧。”说完就朝营地外走去,朱厚炜一行人也跟了上去。本来朱厚照还想去军器库拿上一些火铳什么的,可以放着玩玩,但是被朱厚炜劝住了,第一,这火器的质量已经亲眼验证了,万一朱厚照出个什么事那就不好了。第二就是他们的身份不适合去那里,不然会被解读成太子殿下和二殿下是到军营查账的。大明军营面子上还都过得去,但是一旦戳破表面那层纸,里面情况会让人嗔目结舌,在没有万分准备的情况下,不要去弄破,不然大明至少一半的军队要乱起来。

    兄弟二人让刘内臣好好抚恤那7人,银子会有他们来出,不过朱厚炜对着刘内臣眼含深意地说了句“银子要到他们手上。”刘内臣立马恭敬道“殿下放心,一定到他们手上。”曹略的事情才过去没几年,而且前些日子好几个管庄公公都杳无声息,刘内臣知道,这么多人消失,这两位小祖宗功不可没,完全可以说是“公公克星”了,对于他们两的话是不会听过就算了的。

    不过才下午2点,兄弟两带着满肚子气愤,乘坐马车赶往京城。

第五十四章 另起炉灶() 
回到坤宁宫,这时才下午4点左右,兄弟二人收拾心情,总不能因为这些事情对自己的亲人摆出一张难看的脸吧。

    晚饭过后父子三人开始了谈话,弘治看着两个儿子有些愤懑的脸问道“今日神机营一行如何。”朱厚照恨恨说道“爹爹,你是不知道啊,今天去看的让人恼火的很,营地脏乱不堪,军士无气无力,人数也不满编制,回来的时候让锦衣卫查了下,神机营派出去的不过1000人不到,加上营中的3000人也才4000人,更可气的军士久不操练,实弹训练基本要1月一次,武器还没伤人先伤己,今天让他们实弹训练,结果有7人因为火铳炸膛受伤,这离京师保卫战不过才50多年,没想到当年立下大功的神机营已经如此不堪。”

    弘治听了也是紧皱眉头,军户卫所战力不堪这是全国上下基本都知道的事情,不然也不会抵御不住倭寇侵袭,可是神机营不一样,他是大明战斗力比较强的军队,抵御北方的袭击还指望神机营出大力的。

    朱厚炜此时眼含热切盯着弘治“爹爹,神机营已经不堪大用,何不另起炉灶,重新练一只新军?”朱厚照一听立马点头道“这个好,既然神机营不行,那就重新练一军,就由我和二弟练兵好了。”弘治看了看兄弟二人没有说话,然后继续考虑。朱厚照有些急了,对朱厚炜施了个颜色,头像弘治那里转了几下。朱厚炜对他翻了个白眼,没有理睬他。军队在任何时代都是比较敏感的东西,在这个时候千万不能急切,只能让弘治好好考虑决定要不要同意。

    弘治思考良久,才慢慢开口道“以何名义?”朱厚照先是开口“太子亲卫如何?”朱厚炜摇了摇头“不妥。”

    大明一朝自成祖朱棣以来,太子继位基本都很顺畅,没有什么太子谋反,篡位的例子,这就是因为太子手中的权利不大,而且没有什么军队支持。至于藩王那就更不用说了,都是被当猪一样的养着,到了封地就不能所以离开,每次外出还要报备,自从成祖削藩之后,藩王手中的军队就只是一些王府护卫,也没有超过3000人的。为了避免藩王和大臣交往过密,基本要3年才能回京一次。所以无论是太子还是藩王基本没有什么成功的可能,现在如果朱厚照开了个头,要练太子亲卫,这人数到军队成型时必定不会少,就算朱厚照自己没有篡位夺权的意思,也会给后来太子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朱厚炜想了想问道“天津卫如何?”弘治听了立马摇头“不成,动静太大。”

    弘治说的非常有道理,天津从成祖开始设卫,到如今已经有天津卫,天津左卫,天津右μ,而左右两位隶属于天津卫,共有兵丁1万余人,总人口在4万到6万之间。朱棣兴于北方,对于海防一向看重,而天津地理位置相当重要,东临海,西临河,南通漕粟,北近上都。朝廷在天津卫城中设置了许多衙门,户部也在那里设置了分司,一旦改变天津卫,一举一动会有太多人盯着,到时候他这个皇帝也不一定能顶住压力,让兄弟两个继续练兵。

    朱厚炜想了想,忽然兴奋道“爹爹,不如这样,天津东临渤海,也可能受到倭寇袭扰,不如就立一个海防水陆营如何?”

    “海防水陆营?”弘治想了想,然后说道“那倒勉强说得过去?”朱厚照在一旁兴奋道“营地设在哪里?是京城附近还是天津?”朱厚炜迅速回答“必定是在天津,就在海岸边找一块空地,然后自己造一个营地。”弘治点了点头“海边空地应该是有的,毕竟大多数都是盐碱地,不适合耕田。好了,你们两个自己去兵部看看舆图,然后选址,不过既然是水陆营那也可以在京城附近建个路营,再到海边建个水营,不然去了天津晚上不能赶回,你们娘亲可是会来找我说道的”

    兄弟两都笑了笑,天津距离北京大概150公里,差不多是300里,即使乘坐马车,一刻不停,估计也要6个小时以上,要真去那里还真不一定能连夜赶回京城。

    朱厚炜看着弘治,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爹爹,这新军基本都是要使用火器的,而这工部工匠制造出来的也不堪用,不如我到工部去挑几户?”弘治微微摇了摇头,微笑道“你挑的还少吗?”朱厚炜只能傻笑充愣。

    有许多工部的工匠都被调到了朱府或是皇庄,琉璃匠,印刷匠,泥瓦匠,还有铁匠,可以说,朱厚炜已经在挖封建主义墙角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以前挑选工匠是因为工部工匠的手艺好,即使在工部支出的产品不尽人意,那也是因为体制的原因,而现在的火器工匠不同,大明会制造火药武器的工匠大部分都在工部的军器司,这些人也是因为体制的原因才会造出这样的不合格产品,但是他们的手艺那是有保障的。

    第二天一下课,兄弟二人就到了朱府,刘瑾已经在那里等着了。朱厚照跳下马车,问道“人呢?”刘瑾笑着回答“一共20户,88人,各种火器制造的都有。”朱厚炜此时已经把妹妹抱下马车来到旁边,说道“那带我们去见见吧。”

    不久,来到了朱府北面的房屋,自从朱府学生搬到朝阳院,朱府一下子空出了许多屋子,这一撞以前是一座宿舍楼,现在正好来安置这些火器工匠。老远就看见一群人正在把行李搬进屋子,朱厚照兄弟观察了下,这群又是常年生活困苦的工匠,哪怕是大明比较稀少的火器工匠,生活水平也没有改善多少。

    无论是男女老少,衣服都十分破旧,脏乱,补丁也是少不了的。这些成人都是认识刘瑾的,今天就是他到工部去挑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