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昨天虚惊几场的偏僻小巷里,寻仇、抢劫,乃至更严重的治安事件,频频发生。然而尽管受害者在被堵住嘴以前大声呼救,但是没有任何行人过来查看。谁都不傻,昨天被骗了好几次了,谁还上当?

    这一天的所有案件,除了最开始的时候怕别人想不到,宁完我让心腹去做了个示范以外,都已经跟宁完我没有关系了。

    全都是一些平日里就有打算去做,但是或者没有胆量,或者想不到逃脱责任的办法,而没有实施的人,被昨天的一系列“狼来了”给教会了。

    这一天下来,像是被人套了麻袋打了这种事情,已经不在官府的受理范围了,十两银子以下的劫案,也只是报个备就放在那里了。不说那十几个哭得撕心裂肺的女子,光是命案,就已经接近两位数了。

    然而对于宁完我的计划来说,这些都只是明面上牵扯锦衣卫精力的办法,只要兵马大举入城维持治安,这乱象立马就会被遏止。那些案件,连带那些引导混乱的混混,只要给足够人手的时间,也能顺藤摸瓜全部抓捕。只是在这个崇祯不在的时候,谁敢随意调动兵马?又哪有人手和时间让他们从容破案?只能让五城兵马司和锦衣卫继续焦头烂额了。

    宁完我计划里真正对大明伤筋动骨的手段,一直是要走上层路线的。他标定的目标除了周皇后的父亲周奎以外,还有身在洛阳的福王朱常洵。

    崇祯的兄弟姐妹其实不少,但除了天启和他自己,其余的兄弟全部早夭,所以他这一代,是没有正统的皇弟可以兄死弟及的。

    但是他们那个只做了一个月皇帝的父亲泰昌,却有四个弟弟健健康康的活着,分别是洛阳的福王朱常洵,汉中的瑞王朱常浩,荆州的惠王朱常润,衡州的桂王朱常灜。更别说其他一些万历的侄子,尚在的更不在少数。这些人,都是朱元璋和朱棣的子孙,又有哪一个不想登基为帝,掌御八极?

    当年万历年间,为了究竟谁应该继承皇位,国本之争可是进行了十五年之久。光首辅就逼退了四个,部级官员因此下台的上了双,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人数达三百多位,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解职、发配充军。

    如今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那些被牵连的官员们的子孙也都成长起来了,这些人到底有没有谁还心向旧主,阴谋报复,又有谁知道?

    按照宁完我等人在出发前就定下的基本策略,除掉崇祯以后,自然是要让太子朱慈烺顺利登基的。这个时候,主少国疑,作为除了崇祯这些未成年子嗣以外,对于皇位最为正统的继承人,福王朱常洵自然就有的是借口爆发新一次的“靖难之役”。

    而宁完我一直试图谋划的,周奎暗算崇祯事件,便是再合适不过的借口了。这借口一出,便是“诸李伐武”的旧事再现,再找个类似骆宾王的才子,写个《代李敬业讨武曌檄》,额,这次应该叫《代诸王讨周奎檄》,天下藩王,必定群起而攻之。

    明朝的王爷有没有唐朝王爷手底下权力大,这个不好说,但是小皇帝身边的这些人,怎么看也不会有哪个有武则天的手段。

    想要像武则天那么轻易的平定动乱,怎么看也没有可能。

    届时,便是他们算计好的“衣带诏”,“友邦借兵”的计划,正式展开之际。

第一百七十九章 欲报前恩谋九鼎() 
    洛阳,福王府。

    朱常洵看着台下起舞的舞姬,默默地喝着酒。

    这酒,他已经喝了十七年了。

    自从他父亲万历皇帝驾崩以后,除了守孝,他每天都在喝。

    等到他那所谓大哥在父亲死后一个月便死了之后,他这酒,喝得更加止不住了。

    天意弄人,他那父亲只要再多活一个月,他就是名正言顺的皇长子了。那太子之位,他大哥与他争了半辈子,额,不,对他那位大哥而言,应该说是一辈子吧?争了三十多年,结果只在位一个月,争来做什么?

    现实狠狠扇了那些支持他大哥做太子的人的脸,然而成皇败王,已成定局,一切为时已晚。

    再等到天启年间,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时候,他那酒,已经不敢不喝了。

    魏忠贤是什么人?是天启用来打击异己的武器,是他杀人的刀。

    这个时候只要他敢有一天不喝醉,传到京城,他就不用活了。

    再到崇祯即位,内忧外患,锦衣卫对他们这些王爷的监视终于放松了许多。然而这时候,他已经对酒上了瘾,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这十七年间,他没有一日放弃对那个宝座的渴望。别的不为,就为他母亲。

    自从他记事起,他的母亲郑贵妃就一直为了能把他推上那个宝座而殚精竭虑。

    他的前三分之二的人生,在父亲母亲的关爱中,似乎每一天都与那个宝座两步之遥。

    但这两步,走了三十六年,终于还是一步都没有迈出去。

    那些原本依附在身边的依仗,也败亡的败亡,被驱逐的驱逐,剩下的自然树倒猢狲散了。

    人都说“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他即便争储失败,也还是堂堂王爷,又岂会没有几个死忠?

    只不过这些人都肩负着各自的使命,从来不冒头罢了,冒头了的,都被厂卫收拾了。

    朱常洵喝着酒,神游物外,回忆着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思念着仙去的父母的容颜。

    悠扬的音乐被突然响起的推门声打断,一个小宦官从殿外急急赶来,凑到朱常洵耳边说了几句。

    朱常洵神色并没有什么变化,随手推开小宦官,似乎对他说的消息毫无兴趣,大喝一声“继续”,刚刚被打断的舞乐复起。

    朱常洵照常喝着杯中的酒。然而如果有人可以凑近观察,却会发现他眼中绝不是以往那种迷醉,而是冷酷得不带一丝暖意。

    朱常洵按着与往日毫无差别的作息,度过了这一日,回到寝宫歇息。寝宫里等待他的,却不是应该侍寝的王妃宫女,而是一个风尘仆仆的汉子。

    朱常洵不等那汉子行礼拜见,他那胖胖的身躯先弯下了并不明显的腰:“辛苦先生了。”

    汉子一副冰冷的面孔瞬间解冻,士为知己者死,说的就是他现在这种心情。若非这位王爷礼贤下士,千百样好,自己等人又为了什么死保他?

    而如果不是还有自己这些人在外死保,历朝历代又哪里还有争储失败的王爷可以逍遥十几年的?

    那汉子看着朱常洵走样的身材,叹息道:“臣等不辛苦,王爷才是真的辛苦。想王爷当年何等玉树临风,如今却不得不每日作践自己,昔日故人如若再见,又有几人还能认出王爷?”

    朱常洵胖胖的脸上抽搐了一下,你不提身材咱们还能做好朋友!

    终究是十七年练出来的冷静占据了上风:“先生冒着暴露的风险赶来,可是时局有什么变化?”

    “王爷睿智不减当年!崇祯已经有半月不曾上朝了。京城人心惶惶,谣传他已经病危。但宫内我们一直有消息来源,所以知道崇祯并没有什么病,他根本就不在京城。只是我们的人虽然藏得够深,但也正因为藏得太深了,所以更具体的消息根本打探不到。至于半路截杀什么的,连对方目标以及路线都不清楚,就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嗯,先生此来肯定不会是为了半月以前的消息。可是又有了新的变化?”

    “不错。数日前,有苏州发往京城八百里加急往来。”

    “苏州?不对啊,苏州不是归金陵的南六部管辖嘛,有什么事情需要往北京急报?不是应该报到金陵,再由金陵往京城汇报吗?”朱常洵反应过来,“先生是说他去了苏州?”

    “正是。就在他离京的两日以前,苏州还有一封加急发到了京城。之后他在朝会后留下几位阁部,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再之后就再也没有上过朝。”

    “苏州嘛,大运河呗!你们打算截杀他?”

    “我们本来是没有这个打算的。”

    “本来没有?那就是现在有了。又有什么变化?”

    “有人试探崇祯是否真的病重,骆养性聪明反被聪明误,应该是漏了底。”

    “那小子什么时候聪明过?试探的人是谁?有动手的能力?”

    “出面的是晋商,但崇祯如何与他们有什么关系?肯定是帮关外问的。那帮子建虏,肯定会动手,而且有晋商帮忙,不愁堵不到崇祯。”

    “建虏一群旱鸭子,能在大运河上有什么作为?”

    “建虏没办法,但晋商有啊。最笨但绝对有效的办法是找足够多的船堵塞大运河。崇祯想通过就得上岸。”

    “是够笨的。崇祯归期不定,大运河又是往来要道。他敢一直堵运河,必会被群起攻之。不过这不用我们操心,他们肯定有自己的办法。”

    “王爷,臣此次来就为确定一件事。王爷您是否还有昔日的雄心,您又是否做好了,我们得手以后,重整河山的准备。”

    朱常洵被问得沉默了半晌。

    就在那先生越来越失望的目光里,朱常洵一字一顿道:“雄心壮志一直都在,但是机会来得太晚了些。”

    摆摆手止住对方说话,朱常洵缓缓道:“你看我如今的模样,望之岂似人君?”

    “又有何妨?王爷酷似仁宗啊!”

    明仁宗朱高炽,也是个胖子。

    “咳咳,如何敢跟仁宗媲美。你要知道,这十七年间,我几乎无一日不酗酒,大明,如何能有一个成天醉着的皇帝?”

    不待对方劝解,朱常洵下了结论:“自古以来,哪有侄终叔继的?应该兄终弟及嘛!由崧也不小了。”

第一百八十章 希图后复省十思() 
    朱常洵说的由崧,便是他的儿子朱由菘。

    如果按照大明的惯例,不考虑崇祯那几个不到十岁的儿子,那么朱由菘绝对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至于朱常洵自己,自从天启即位以后,除非再来一次靖难之役,否则他已经没有法理上的继承权了。

    朱常洵雄心虽在,但这些年他也已经看明白了,自己如果想要坐上那个宝座,阻力实在是太大了。

    不光那些当年阻止过自己父亲立自己为储的东林党会坚决反对,就连其他那些新进的清流,也绝不会无视传统与规矩被篡改。而自己,既没有当年燕王朱棣手底下的精兵猛将,身边也没有一个当世无敌的三宝太监。至于武当山上那位,人家是世外高人好吧,根本就不算在当世之内。

    当年万历是一心想把朱常洵当做继承人的,所以给他讲了很多皇室密辛。自万历初年,俞大猷,冯保,张居正等一干元老先后故去之后,大明疆土上有明确记载的后天高手就只有三个人。

    之后万历十六年戚继光故去,万历二十一年李时珍故去,大明便只剩下李成梁一个后天高手。

    虽然后天高手远没有先天高手可以无视军队围堵从容逃脱的能力,但一个后天绝顶的高手,已经能够稍微有些先天高手才有的能力了,怎么也算是一个巨大的威慑。

    当年他母亲郑贵妃为了笼络李成梁也算是不遗余力,而李成梁对于他们母子也算忠诚。国本之争能够持续那么久,除了万历自己的坚持,李成梁这个外援也是一个重要保障。否则他们只依靠一堆内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