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程国祥明白老爷子意思,也道:“请老大人来,自然以老大人为主。接下来户部全力协助,这些来京的官员士子,就都听老大人指挥了。”

第一百六十章 成色足十赞应星() 
    在程国祥表态后,王象晋终于点点头。

    他虽然久不在京城,但谁可信,谁不可信,谁结党营私,谁廉洁奉公,还是心中有数的。像久在地方的杨嗣昌他不了解,但在朝多年的那些人,多少双眼睛盯着呢,想瞒过皇帝容易,想瞒过悠悠世人,除非他能有王莽未篡时的谦恭。

    这时候吏部尚书闵洪学递给王象晋调来京城的官员名单。

    说起这吏部尚书,作为温体仁的铁杆的闵洪学在平行时空的历史中,在崇祯四年,由左都御史,升任吏部尚书后,转过年就被御史路振飞给弹劾了,说他“结权势,树私人,秉铨以来,吏治日坏”。于是闵洪学自己辞职了。

    但在位面之间,总有些细微的不同之处。在这个位面,由于种种原因,路振飞并没有弹劾闵洪学,因此他一直做吏部尚书,做到了如今。可能的原因之一就是他虽然一直帮温体仁作事,却一直谨小慎微,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遭弹劾,却也在吏部尚书的位置上一干就是六年。眼看着同僚换来换去,他也越发谨小慎微了,看起来就像周道登第二。

    王象晋拿到名单,从头开始扫,随即撇撇嘴,三分之一曾在他门下求过指点,三分之一挂着徐光启的招牌,最后剩下三分之一,是些散兵游勇,大致也都是肯下基层,重视农学的官员,他也都有所了解。当下心里就有数了,这些人他压得住。

    不过看到结尾,他却也是一愣,指着最后那个名字问道:“这个‘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宋应星’是谁?有什么本事?”

    也不怪他问,宋应星的职务,在这份县太爷起步的名单里,实在是太显眼了,就他一个没有品级。

    闵洪学显然也知道他会这么问,这问题连他自己都问过,指了指曹化淳,意思是这是曹化淳推荐的人。

    王象晋一愣,转头目视曹化淳,眼里探出探寻之色。以他了解,曹化淳不像是结连外臣的样子啊。

    曹化淳从怀里掏出一本书,递给王象晋,道:“是锦衣卫推荐的。”

    王象晋没有接过书,扫了众人一眼,脸色很冷:“锦衣卫是什么意思?信不过老夫?锦衣卫什么时候又可以染指朝政了?”

    曹化淳摇摇头,劝道:“老大人息怒。这人不是锦衣卫。”

    接着解释道:“老大人当知锦衣卫有巡查天下之职。自毕昇活字印刷术以后,书籍的传播便捷了很多。民间多有自费出书之人。有些传播学问,弘扬正气的书籍还自罢了,却也有一些书籍根本不堪入目。为此,锦衣卫专门有一司,检查天下新出的刊物,尽可能在某些违禁书籍付梓之前,便将其封禁。就算不能,也要在付梓以后,尽快封禁,降低其影响。”

    王象晋静静听他解释。其他人之前已经知道了,但也不插话,等着看王象晋的反应。

    “之前说要征兆擅长农学的官员入京的时候,除了吏部考功司,锦衣卫也拿出了一份名单。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人手问题,一个负责检查书籍的锦衣卫被调来帮忙。得知要寻找擅长农学之人,他便向上官推荐了一本书,恰恰是今年即将付梓,他刚刚检查过不是禁书,所以印象还在。而这本书的作者,便是这个宋应星。”

    王象晋听罢表情解冻,如果是这样还真是自己误会了,接过书,对曹化淳一礼:“却是老夫武断了,失礼之处,还请曹公公见谅。”

    曹化淳连连摆手:“这书我们不懂,但是确实包含农学,而江西路途遥远,就先调人再说了。至于其到底是否有真才实学,还得老大人您看过书之后来评判。”

    王象晋点头:“自当如此。”

    言罢也不多说,直接翻书。

    书名《天工开物》。这书众人也都见过,知道这名字出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辞》“开物成务”。这是科举出题十分标准的截搭题,在座除了曹化淳,都是个中高手。只是这书的内容,与经义无关,却不在这些阁老尚书们的知识结构之中,他们扫了眼,也没去细看。这时候,都等着王象晋评价呢。

    王象晋翻开书又是一愣:“手抄的?”

    曹化淳解释道:“这书还没有付梓,但整体已经成型,只差校对印刷了。这一本是印刷前的样刊。多次校对无误之后,才会做活字开始印刷。”

    王象晋也出过书,自然知道流程。书籍到底是人写的,难免有疏漏,需要多次校对,才能付梓。点点头,不再多问,沉下心看书。

    王象晋初时还带着几分审视,可看了几段之后面色越来越严肃,显然是沉浸在书中。

    众人一开始还在旁边看着,不过看他沉浸在书里,其他的又哪还用多说?众人也都是忙人,留着程国祥,闵洪学,曹化淳三人等着王象晋,其他人各自散去,忙自己的去了。

    王象晋看的是《天工开物》的第一篇《乃粒》,讲的正是五谷杂粮的种植。这也恰恰是王象晋的专长。

    王象晋边看边思考,对比着自己所知的耕种方法,就那么一页页看了下去。直到这一篇结束,才意犹未尽的抬起头。却是有些渴了。毕竟先前舟车劳顿,又跟一帮人扯了许久,接着还看了不短时间的书,老爷子又七十有六。

    抬头的时候,看到面前眼巴巴看着自己的三个人,王象晋拍拍额头,把书合上,对三人表示歉意道:“不好意思了,三位。适才看到这书,实在是大有收获,竟然沉浸其中,忘了场合。真是太失礼了。”

    曹化淳问:“老大人的意思是,这书入得老大人法眼?”

    王象晋严肃点头:“虽然只看了六分之一,但这书中内容,让我大有启发。很多地方,连我过去也未曾想到。这位宋先生,大才啊!”

    三人对他这答案早有准备,相视一笑。

    曹化淳又多了句嘴:“老大人看的这是上册,据说一共应该是三册十八篇。不过,不都是农学。”

第一百六十一章 真假虚实一批药() 
    在中枢众人讨论宋应星的时候,被夸赞为大才的宋应星还在一脸的茫然。

    他一个小小的县学教谕,怎么就惊动中央了?

    将诏书反反复复看了几遍,终于找到了重点,让他带着即将付梓的《天工开物》入京。

    在明朝,或者说历朝历代,虽然谁都知道民以食为天,但农家的地位从来没有真的高过。更别说,在以往,宋应星这本还未写成的《天工开物》,可是被很多腐儒,斥为奇淫技巧的存在。因为这个,宋应星根本没有办法把辛苦写成的书籍刊印,直到最近得到好友涂绍煃资助,才有了刊印的希望。

    自从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以外的学问便地位大降。等到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注解奇技淫巧,越是务实的学问,便越被斥为奇淫技巧。

    大唐取士,进士科比明经科,多的竟然是诗赋,虽然完全不明白诗赋与治国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

    从此以后,中国便进入了千多年的经义治国的奇怪制度,对于所谓奇淫技巧,更加不屑。

    更不要说大明科举考的是四书五经,从来没有关心过其他学问。

    宋应星看了诏书半天,才确定诏书里确实没有把《天工开物》斥为奇淫技巧而封禁。反倒是似乎对自己这本还未出版的书十分在意的样子。

    宋应星绝不相信大明朝会改变以四书五经为基础的科举制度,而换为考《梦溪笔谈》。这不现实。

    这样的朝廷,怎么会重视自己的《天工开物》?

    想了半天,勉强得出个可能朝廷因为近年来频繁爆发的灾情和动乱,缺钱花了,所以也不在乎什么与民争利,准备利用自己书中的奇淫技巧筹钱了。

    诏书催的急,宋应星也不敢多耽搁,不再深思,收拾好行囊,把县学的事情交给两个训导,便跟着传召的官差进京了。

    因为这份茫然,一路上宋应星心事重重,全没有升官的喜悦,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车中船内校对《天工开物》,以期等到京城的时候,里面不要还有太多的疏漏。

    京城,见过王象晋的曹化淳回到内廷,便在乾清门,见到犹豫不决的骆养性。显然是已经等了他一会儿了。

    骆养性作为锦衣卫指挥使,虽然有出入宫禁的权限,但他毕竟是个健全男性,非是遇到特殊情况,是不会随意进内廷的,尤其在这个崇祯不在宫内的时候。

    “骆都督何事难决?”曹化淳上前询问。

    “公公,有人联系太医了。”骆养性脸色严肃。

    曹化淳面色不改:“是内忧,还是外患?”

    骆养性犹豫道:“不好说。但是外患的可能性更大。”

    曹化淳奇怪:“怎么说?”

    “今天晋商会馆来了个掌柜,说是将要从辽东运回一批珍贵药材,问太医院是否需要。”

    曹化淳一愣,不是打探消息的?随即明悟:“这是试探我们来了。”

    骆养性点点头:“不过对方用的是阳谋。如果真的像他们猜测的那样,我们是肯定要吃下这批货物的。”

    曹化淳笑了:“那可要让他们失望了。”

    骆养性也跟着笑了几声,才又犹豫道:“那我们总不能不要吧?”

    曹化淳没明白,刚想说“当然不要”,才反应过来,这么说岂不是摆明了被对方试探出结果了吗?

    犹豫了一下,问道:“背后站着谁?”

    “按理说以晋商会馆每年出关的次数,以及所谓药材来源的方向,他们背后应该是建虏。所以我说外患的可能性更大。但是晋商与某些人勾结也不是不可能。毕竟,对于陛下个人情况更加关注的,还是那几位。而非关外。关外至多趁火打劫,那几位却是可能直接趁势而起。”

    “那晋商会馆有什么异动吗?”

    “有。昨日晌午来了几个人,说是山海关商号的掌柜和护卫,药材的消息就是他们带来的。那几个护卫打眼一看就知道是常年在辽东生活的,只是不知道是建虏,还是某些人放在关外训练的。”

    “没有办法确定几人身份吗?”

    “有。制造冲突,把他们衣冠除去。或者逼他们多说话。这样一来是建虏还是内贼就一清二楚了。只是这些都会打草惊蛇,要下手吗?”

    “那还是不用了,仔细盯着就好。”

    两个人面面相觑,有些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如果崇祯真出事了,他们没有顾虑,一切为了崇祯。

    但是现在崇祯没出事,他们需要跟对方勾心斗角,隐藏真实的消息。又担心对方因为误判,反而歪打正着,闹出别的意外。

    最简单的处理办法肯定是直接拿下,但他们对于直接和晋商会馆闹掰还有顾虑,这不符合崇祯定下的基调。

    两个人皆不是什么智者,完全是凭着崇祯认可的忠心做到高位的,如今面对这种事情,颇有些无措。

    半晌,曹化淳问骆养性:“你锦衣卫就没有个智囊能分析下局面?”

    骆养性点点头,又摇摇头:“有啊!能啊!但是各持己见,分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