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果,立刻半路截杀。”

    看了一眼范永斗,宁完我的声音透出一股阴冷:“范兄这次派往京城的,尽量不要是自己贴心的心腹。要那种明面上是你的人,但暗地里你想除掉却不方便的,懂吗?”

    范永斗商场纵横,什么阴暗手段没用过?宁完我这么一说,瞬间秒懂,连连点头。心道好狠,这是要灭口啊!顺便造成轰动性的大案,既撇清了自己的嫌疑,又牵扯了锦衣卫的注意力。这一石真的不要太多鸟!

    问清楚宁完我没有别的计较了,安排妥宁完我一行休息,范永斗就赶忙去布置之前宁完我定下的计策了。

    他经商已久,在面对官员的时候,比宁完我还要不客气的多的去了。对于宁完我这种把他当做下属吩咐的行径,早已经习以为常,他又是铁了心支持满清的,并没觉得受到了侮辱。宁完我说的事情,他也完全照办。

    在范永斗心里面,已经把眼前的这次行动,当成在黄台吉面前的投名状了。

    因为范文程的身份并不为黄台吉所知,所以范永斗能够感觉到,黄台吉对于他们晋商,并不像努尔哈赤那么信任。

    这种信任,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晋商给关外的盐铁和粮食等军需违禁物品越来越多,随着送往关外的消息的真实性和重要性逐渐增强,也在一点点积累。但要是没有一个足够震动的投名状,黄台吉终究还是会抱着一份怀疑之心的。

    因为那些行为,以晋商在大明的影响力,即便暴露了,只要拉出几个替罪羊,是不会伤筋动骨的。当年杨广被卖在雁门关,被突厥围了一个多月,解围之后,不也非但没有处罚,还把太原、雁门两郡该有的刑罚也都给赦免了嘛!还不是因为李阿婆尾大不掉,处理不起啊!

    晋商虽然没有当年太原李阀的声势,但对于民生的影响力,甚至还要更广一些。只有真正会跟大明撕破脸的投名状,才会让黄台吉满意。

    当年努尔哈赤不需要投名状,只是因为那时他还式微,只是表面光鲜,晋商正是补全了他的短板,可谓急他所需。晋商和努尔哈赤之间的信任关系,是雪中送炭的情意。

    如今的黄台吉坐拥辽东,声势远非当年起步期的努尔哈赤可比。对他来说晋商便只是锦上添花。想要在隐藏范文程身世的前提下取得和努尔哈赤相仿的信任,就必须要足够大的投名状了。

    在崇祯离开的这段日子里,宫内的曹化淳只需要把那一亩三分地严防死守,让其水泼不进就行了。偶尔担心起崇祯出门在外,水土不服,除了焦躁些,也别无他法。只能求神拜佛,希望菩萨保佑了。

    骆养性就要忙得多,除了为京中防卫安排操碎了心,还要时时关注崇祯每日的消息。尽管有延迟,但他都需要细细查阅,以保证其安危。

    对于锦衣卫的防御阵型被花雪轻易穿过的问题,骆养性思来想去,也没有什么办法。只好寄希望于求助几个年长的老教头,希望他们还有关于如何应对后天高手的阵型记忆。

    只是他们毕竟上了年纪,这些陈年旧事,也记不太清了,这些日子几个人一同在回忆,互相启发,希望能尽量记得。他们只是依稀记得前辈们训练的时候是什么模样,再对照典籍的记载,尽力还原。说来也是锦衣卫的训练对于身体的压榨太过,年轻时透支了太多生命力,大多年寿不丰。

    另一方面,关键是他们本身接受训练的时候,已经没有值得出手的后天高手了。受过针对后天高手训练的,正好差了一班人。毕竟即便是后天高手,李成梁八十岁以后,也完全没有必要再专门针对性训练新人防御了,有已经训练好的那些足够了。也没有谁会觉得李成梁会和张三丰一般百岁以上还能跟人动手。

    说起来对于李成梁,崇祯朝的这帮新一代是连见都没见过,同时又爱又恨的一个人物。他们恨李成梁养寇自重,结果养虎为患的同时,也惋惜李成梁没有张三丰的寿命,否则李成梁在一日,努尔哈赤哪敢跳出来?还得老老实实憋着。

    张锦儿的事情是骆养性一手安排的,他也是灵机一动,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个人。发现崇祯喜欢,他也便放了心。打定主意等崇祯回来以后,将这事情向崇祯一坦白,整件事情就算是没了手尾。以他对崇祯的了解,这种事情主动坦白就算了结了。崇祯一贯不怕底下人搞手段,就怕底下人隐瞒他。

    至于张锦儿,反正张锦儿本身是不知情的,想必崇祯不会迁怒,说不定还会更加怜惜。毕竟张锦儿的父亲,也可以算为大明抛头颅洒热血了。

第一百五十七章 兄弟去七忙著作() 
    文渊阁这些日子时时有人留守,夜夜灯火通明。每时每刻,都保证至少有两位阁老在文渊阁内处理政务。三班轮换,即是监督,也是需要。

    对于陈洪谧的奏折,虽然一开始震撼的措手不及,毕竟近十年的全国性自然灾害什么的,说出来都危言耸听,何况是有事实依据的推断?

    但等他们一个个理顺了自己的思路,就明白事情还没到想象中的那么严重。至少,他们每个人自家保证十年不收入,也是饿不死的。有这保底,还怕什么?

    当然,这是最后的最后手段,眼前的一切,还是要尽力往好的方向引导。

    而且,那推断到底是否正确,还有待验证。

    崇祯亲自下了苏州,内阁自然也有他们的手段。

    朝中许多大臣,都是有过地方执政经验的,虽然没有徐光启对于农业那么擅长,但也并非一无所知。

    作为朝廷,不可能凭借一个人的推测,就把国家的命运压在上面。这是荒诞且不负责任的。更何况连那个人的身份是不是真的自己人都还没有确定。

    朝廷必须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虽然在朝诸公还并不足以凑出一套足够的判断体系,但大明别的不多,就是人多。如此人口基数,各式各样的人才储备自然也少不了。

    从崇祯离开京城那一刻起,大明朝关于农业相关人才的征召便已经开始了。恰逢陆续选官之际,这些人事调动只不过是重新调换了一下中央和地方的位置。虽然影响了一些人的利益,不过几个大佬联手推行的调动,底下人只当他们重新交换了利益,谁敢因为吃亏了,就跟整个内阁炸刺?还嫌自己发配的不够远吗?

    在这份调动入京的名单内,掩藏着的几个不起眼,让人完全摸不着头脑的名字,比如说: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教谕宋应星。

    这个宋应星是谁,除了江西籍的官员外,几乎没有人知道。而且他一个县学教谕,连品级都没有的官员,到底是怎么入了内阁诸公的法眼,竟然一步登天,上调入京,就更让人摸不着头脑了。总之是上调的任命一出,在京城官场,宋应星瞬间就出名了。这恐怕是有史以来最让人看不懂的升迁了,真是从零开始啊。

    也是这份调动太让人看不懂了,吸引了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所以同时发出的另一份能够引起朝堂地震的调动,反而显得丝毫不起眼。因为这份调令从哪里看都太正常了:调河南按察使王象晋入京。

    王象晋是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后升任翰林、御史等职。因为不与魏忠贤一党,辞官回乡。崇祯登基后复职,外放河南按察使。

    这份履历毫无问题,而且对于崇祯朝来说,政治极度正确。外放基本上就是镀金的过程,什么时候想起来,调回京入阁都毫不奇怪。

    但王象晋身份却有问题,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几乎可以一人成党。这种官员在调动的时候必须慎重。

    王象晋的祖父叫王重光,官至户部员外郎,其人为学为官,也只是一个刚直的干臣而已,并无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但他有一个极其特殊的能力,就是对子孙的教育极其成功。

    也或许是他给儿子名字起得好,姓王,名字里带之字的容易出人才,像王羲之、王献之、王之涣之类的。他的三个儿子各个人才,全是进士,而且官运亨通,皆是官至知府以上官职。

    这还不算什么,他的八个孙子,王氏八象,几乎可以媲美当年三国时的荀氏八龙,司马八达,全部都是进士,一个没漏。

    王氏八象,差点就可以称为王氏八相了。

    至少,他的长孙王象乾,官至兵部尚书,累加太子太师,八十三岁高龄督军宣、大,威震九边,追封三代,叫声相爷,除了没有入阁,不合体例以外,也没差什么了。

    王氏八象,各个人杰,但如今也只剩下七十六岁高龄的王象晋了。但也正因为如此,其余七人的门生故吏,几乎都是唯王象晋马首是瞻了。

    这样一个人调任京城,光看他七十六岁的高龄,就不能以闲职打发他。

    而关键的是,王象晋在平行位面的历史上,可是活了九十岁以上的高龄,这七十六岁已经超过古稀的年龄,在他而言,还属于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年龄。

    以温体仁的本意,是绝不会愿意调王象晋入京的,打压还来不及,两者根本是针尖麦芒的关系。但数来数去,整个大明自徐光启故去以后,在农学上有这个实力和威望的,也只剩下王象晋了。

    其余人或许也有足够的学识,但奈何即便有学识,也只能互相谁都不服谁。没有这么一位学识资历威望都镇得住场的,届时只会陷入外行领导内行,被各种相左的意见忽悠得找不着北的尴尬局面。

    他们都有过经验,那些技术宅,根本不会聊天。他们这帮搞政治的,和人家没法交流。必须得有这种既搞得了政治,又搞得了技术的,才能把事情搞明白。

    说起王象晋的技术实力,在广博上肯定比不过宋应星,但仅就农业中的种植来讲,即便徐光启也不敢说比王象晋强。通才在专项上比不过专才是正常的。

    王象晋一生著述颇丰。

    其最著名的著作,叫《群芳谱》。光听名字,会以为是《金瓶梅》,或者说更像《红楼梦》。当年《红楼梦》之所以叫《红楼梦》,甚至破罐破摔起个《石头记》的名字,未尝不是因为这个最合适的名字已经被人抢注了。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手中的判词,岂不正该是《群芳谱》?

    是不是奇怪自己为什么没看过这本书?是不是想搜一下这本书读一读?对不起,接下来就是打破各位幻想的时候了,这本《群芳谱》非但不是禁书,甚至不是小说,是一本实实在在的农学巨著。所谓“群芳”,实实在在是本意,指的就是各种花花草草。

第一百五十八章 草木曾八互品评() 
    远在江西的宋应星,此时接没接到调令尚未可知,但近在河南的王象晋,已经抵京。

    老爷子精神矍铄,丝毫看不出车马劳顿。进京之后也不休息,直奔文渊阁而去。他是明白人,虽然传召的差役一副不急不缓的样子,但那明显是做给外人看的,不想让人知道自己这一路进京与别人不同。但诏书的字里行间,那份焦急是明明白白传递给他了的。所以他虽然不晓得发生了什么,还是意识到肯定有大事发生,当然一刻也不敢耽搁。

    王象晋是内阁众人所能信任的人里面,最懂行的,得知他的到来,当日崇祯留下的阁老尚书,很快到齐。另有曹化淳代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