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晋商商队走南闯北,大明有哪一片山水是晋商没有踏足的?徽商的大本营徽州也不可能禁绝晋商,估计只有珠穆朗玛峰之类的无人居住的绝地吧。

    大明又有哪一处军营能够自给自足,不需要向晋商采买物资?骆养性自豪的说:“我们锦衣卫训练营物资不假外求,晋商打探不到。”

    大明又有哪一个将领没收过晋商的贿赂,大明又有几处城池,没有晋商的商号?宿卫皇宫的大汉将军校尉很骄傲:“我就没收到过!皇城内,也绝没有晋商的商号。”

    除此之外,估计就没有了。

    晋商的影响力,就是这么夸张,也只有号称全民半数经商的徽商,才能与之抗衡。晋商去关外扶植努尔哈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大明的生意受到了徽商的冲击,才动念寻求外援。

    徽商一直把自己跟大明的利益捆绑在一起,急大明朝廷之所急,坚决支持维护大明的统治。为了大明九边安定,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沿海地区的安定,积极参与抗击倭寇。

    他们商而兼士,贾而好儒,与大明士绅混为一体,相互依托。以“急公议叙”、“捐纳”和“读书登第”作为攫取官位的途径;以重资结纳,求得部曹守令乃至太监、天子的庇护,享有官爵的特权;一些徽商本人不能由于户籍原因不能科举,就督促子弟应试为官,自己也就成为官商。

    正是因为这样,在大明境内,晋商的生意越来越受到徽商的影响。当时的蛋糕就那么大,徽商崛起了,晋商霸主的地位自然受到影响。大明朝廷又向着徽商,断人财路可是不共戴天之仇,晋商对于徽商的恨,转移到庇护徽商的大明身上,自然就把目光放到了对大明宣战的努尔哈赤身上。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八章 信八家掀浪兴波() 
努尔哈赤得了晋商的支持,自然是如虎添翼。有范文程给他出谋划策,处理内政,也颇有些如鱼得水之感。

    双方合作愉快,之后几年,努尔哈赤对于范文程的信任便是与日俱增。

    出于保密的考虑,与晋商的真正合作并无其他人知晓。即便监视范文程的密探,也只是以为是对于非满人官员的正常提防,不清楚范文程的真实身份。

    努尔哈赤死得突然,啥也没跟黄台吉交代。黄台吉虽然继位后接受了与晋商联系的秘密线路,却对范文程人质的身份一无所知。

    范氏兄弟都是人精,发现黄台吉不清楚两人联系,自然都不会傻傻的暴露,把好好地谋主再重新变回人质。

    黄台吉继位后对范文程的信用日益加深,范文程也一直在用心做事,就这样一点点混到首辅的位置。也算是人质的逆袭。

    这边黄台吉听宁完我对于这份消息的评价,想到宁完我去明京需要跟晋商接触,当下解释道:“宁卿确实误会了这消息来源。非是咱自家的密探打探的。”

    又对范文程道:“范卿你给宁卿解释一下。”

    范文程当然不会说这是我范家送来的消息,解释道:“咱自己的密探渗透边关简单,在明国腹地长居却不易。毕竟辽东与关内各种差异太大,很容易就会暴露。为了增加消息来源,陛下名人去明国境内广撒金银,直接收买线报。让明人自己给咱们送消息,出问题,损失的也不是咱自己人。”

    宁完我问道:“明人肯为了银子出卖一切的不少,但这样得到的消息,散乱异常,真假难辨,开销又大,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吧?”

    黄台吉就笑:“开销什么的,还不是羊毛出在羊身上,什么时候不够了,入关再取不就行了?”

    范文程也解释:“至于消息散乱,自然不是什么消息都送回来,由咱们自己人筛选有用的才收。只要安插的人手少,不频繁外出打探消息,暴露的机会就极小了。对于消息真伪的分辨,却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只能事后检验了。一旦证实消息是假,那个提供假消息的人又拿不出合理的解释,这个人就只能处理掉了。”

    宁完我想了一遍,一时间却也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知道这是培养细作深入大明不利之后出的下策,又想想适才的消息,问道:“那臣去明京之后,是要与这送来消息的人联系吗?”

    黄台吉点点头:“卿去明京之后,自然需要这地头蛇的辅助,这些却是你到达之后的事情了。接下来我们需要讨论的,是我们要趁此机会达到什么目的,崇祯病死如何,其他情况又如何?”

    鲍承先最擅长离间,当即道:“臣先抛砖引玉。明国文臣武将,内宦外戚,向来都是相互看不惯的,派系林立。只不过崇祯携剿灭魏忠贤的雷霆之威,镇压朝堂,才使得明国的党争由明转暗,不敢直接人身攻击,只能以事论人,借题发挥。如今明国内阁阉党势大,压制的东林党没有反击的机会,只需要将崇祯的病情往阉党身上引导,东林党自会抓住机会,帮我们把明国搞得更乱。”

    “如何引导?”

    “崇祯才二十七八岁,身体正值巅峰,突然病危,当然是照顾他起居的阉宦谋逆!阉党自然也脱不了干系。”

    刚林问:“不对啊,照顾崇祯起居的曹化淳和王承恩,应该是反而和东林党亲厚吧?是不是应该是阉党借题发挥?”

    鲍承先解释道:“阉党如今势大,求的当然是稳,只有被压制的东林党,才需要发难的时机。至于曹化淳等人与东林党亲厚的问题,对于东林党那群士大夫而言,非我”

    鲍承先想说的自然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可他说了一半才觉得不对,这话自己说出来不是找不自在吗?也亏他脑子快,改口道:“非我同党,皆是异端。曹化淳与他们在亲厚,也是阉宦,不是他们朋党。”

    黄台吉点点头,认可鲍承先的离间计:“如果明国能够再起党锢之争,除非再有一个崇祯,否则党争停不下来。这倒是可行。”

    希福却道:“朱由检长子太子朱慈烺年方九岁,一旦崇祯病死,这太子继位名正言顺。虽说主少国疑对于国家不是什么好事,但以明国的体制,万历三十年不管事情,内阁一样把事情处理得井井有条,他们又何曾真的需要一个管事的皇帝了?内阁只要把持了这个小皇帝,就相当于把持了朝政。届时挟天子以令诸侯,排除异己轻而易举,党争恐怕会是一面倒的形势。”

    范文程也道:“即便党锢之争再起,明国对于咱大清的警惕也不会放松,乱归乱,实力的损失却需要年深日久,非一日之功。”

    黄台吉已经四十九岁了,他还想着有生之年马踏中原,听闻此策见效,迁延时日,心底有些着急:“可还有其他良策?”

    宁完我道:“既然主少国疑,有人挟天子以令诸侯,怎么少的了衣带诏?自然有人看不过去,清君侧,诛不臣!届时我大清作为友邦,无论是帮助小皇帝平乱,还是帮助明国拨乱反正,都是师出有名!”

    范文程点头赞叹:“清君侧自然需要兵马,平定叛乱仍然需要兵马,明国哪有那么多兵马?自然要从九边抽调!届时我大清兵锋所向,自然一马平川!”

    鲍承先自己的计策被否,也不在意,他是宁完我铁杆:“既然有清君侧的衣带诏,向我大清借兵的诏书自然也是有的!说不定,还不止一封呢!”

    黄台吉大喜:“众位先生此策真是大善!”想了想,却又是有些忐忑:“这些都是建立在崇祯病死的前提下,若消息有误,崇祯没事儿呢?”

    宁完我当即表忠心:“臣此去明京,崇祯已经病危自然最好,那他定会一病不起。若是离京在外,那他就不用回京了!”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九章 守九边运筹帷幄() 
几人就衣带诏该给谁,帮朱慈烺好生筹划了一番,也不管人家小太子领不领情。

    又查漏补缺了几个问题。比如这个送消息的势力到底可不可信,暴没暴露;如今的蓟辽总督张福臻,要不要给他也来一套袁崇焕的故事;以及最关键的,宁完我此去,到底有多大的便宜行事权利。

    既然崇祯随时有驾崩或者回京的可能,黄台吉便也不耽搁,安排了几个外形不那么粗犷的巴图鲁随行,就命宁完我动身了。

    反正如果有什么新的消息变化,宁完我到了明京说不定还能早知道一些。

    苏州的崇祯自然还不知道满清已经有所行动了,尽管他们得到的消息相当不靠谱,但谁知道他们接着查是否能查到什么,歪打的应对,又是否能够正着?

    崇祯在花雪走后,就让陈洪谧给王心一等几个或罢官在家,或自己归隐的士子递了帖子,请他们去府衙一叙。都是崇祯和陈洪谧讨论过的,因党争或直谏而非贪贿罢官的。

    这其中还有个插曲。

    崇祯离京之前,杨嗣昌知道花雪对明年灾情的预测后,曾说过明年一旦受灾,建虏必然入寇。崇祯离京之后还总想着向异人请教御虏之策。结果见到花雪年纪之后,花雪也没在他面前自吹武略,自然不会还有这种想法,便想寻找那些解甲归田的宿将,多一个人出主意也是好的。

    罢官在家的宿将,名气最大的当然是孙承宗,不过孙承宗是河北人,回京之后招也来得及。

    其次是前兵部尚书王在晋。王在晋与孙承宗等人相比,用兵极其保守。场面和效果上看,是不如孙承宗的,更比不上最擅长画大饼的袁崇焕,所以一直不被崇祯信任。从另一个角度讲,因为王在晋用兵保守,所以兵马粮草武器装备的消耗也远远少于其他几人。正是这一点,在这个时候最让崇祯喜欢。明年以后天灾全面降临,大明明显是钱不够用,这个时候当然是最省钱的办法才是最好的。

    王在晋在崇祯二年就被罢官回家了。若非当年他跟孙承宗关于防线的辩论让崇祯印象深刻,崇祯都未必还能想起这个人。

    当年王在晋设置的防线是直接收缩到山海关,重修山海关一线,坚壁清野。而袁崇焕极力主张在宁远再修一道防线。孙承宗觉得王在晋太过保守,是支持袁崇焕的。袁崇焕在前线,鞭长莫及,朝堂上孙承宗和王在晋两人就防线的问题激烈争吵。最后是因为二比一的原因,再加上崇祯对打出关外,收复失地还抱有幻想,这才开始修筑宁远防线。

    虽然宁远防线如今还在大明手中,但是每年在上面的投入都让崇祯心疼。毕竟崇祯登基以来天灾频发,大明的赋税捉襟见肘。

    每每思及当时的选择,崇祯都后悔没有选择王在晋的策略。山海关以外至宁远的领土,每寸土地都相当于大明重金买下来的。与其把钱投入到这片鸡肋的防线上,还不如多赈济几个灾民,或许国内的乱民能少几个呢?

    崇祯对王在晋的印象,基本也就在他的战略省钱上了。使劲儿回忆也只是依稀记得,王在晋不是苏州人,就是河南人。如果是苏州人,崇祯是打算亲自去请他出山的,毕竟这么能省钱的将领真的不多。问过陈洪谧,陈洪谧确定王在晋不是苏州人,这事才作罢。

    崇祯自己找不着王在晋,就下令锦衣卫去请他出山。一同延请的,还有历任蓟辽总督:罢官归家的河南人曹文衡,消籍回乡的云南人傅宗龙,以及去年兵败,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