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利可图之物?”崇祯想了想,脸色转青,“盐?”

    陈洪谧赶紧摇头,开什么玩笑,盐也可以算是国家命脉,岂可轻动?

    “丰年说的是海禁。”

    “海禁?”崇祯思考了一下,问道,“朕记得,隆庆年间,已经开了海禁吧?”

    “正是如此。但是只在月港一地,而且限制颇多。月港毕竟过于靠南,物资运转多有不便。”

    崇祯看了陈洪谧一眼:“苏州又没有海港。”

    “苏州没有,但松江有,杭州也有。松江位于长江口,杭州有大运河,皆是最佳的物资中转之地。”

    “的确,这两个地方距离苏州都足够近,如果这两处开海,苏州都会受益。不过,开海的话,会不会造成粮食外流,导致大明粮价更高?”

    “恰恰相反。因为南方海上诸国并不缺粮。”陈洪谧显得有些激动,“关于这一点,丰年专门给臣解释过。这次天灾,不止大明受灾,北涝南旱,连远方的佛郎机等欧罗巴国家也难以避免。但是由于各自的地形差异,所以受灾严重程度各不相同。因为天灾是整体气候变冷导致的,而越往北的地方越冷,所以越往北方,受到的影响越大。陛下您想,南方至多变得和北方一样冷,北方再冷则会冷的让人无法承受。”

    崇祯想了想,点头示意明白。

    陈洪谧继续道:“也因此,以大明为界,往北的国家,都缺粮。而往南,只是本来年年丰年,变成如今平年而已。”

    “建虏也缺粮?”

    “建虏也缺粮。”陈洪谧顿了下,咬牙道,“但建虏会将所有粮食供应军队,四处抢粮,然后就不缺粮了。更何况建虏本就不怎么种粮食,历来都是如此做的。”

    “月港距离建虏远,而松江距离建虏近。一旦松江也开海,私通建虏的会不会更多?”

    “建虏与大明之间的陆上疆域足够某些人通敌了,不需要海上。而且大明也阻止不了建虏开海。”又顿了顿,陈洪谧下了很大的决心说道,“另一方面,如果建虏习惯了通过交易获取物资,一旦安逸下来,可能军民厌战,失了南下之心。”

    崇祯愣了半天才明白陈洪谧的意思,摇摇头,道:“你说的虽也不无道理,但是朕实在无法冒资敌建虏的风险。开海不是小事,怎么也得归朝之后内阁商议后才有结论。你说的大明南方诸国不缺粮,有把握吗?”

    陈洪谧也不失望,他也没指望崇祯直接下决定,今天也只是给崇祯提个醒,让他在将来朝堂上讨论时有个倾向。而且建虏的话题完全是崇祯自己引出的,他本来准备讲的关键就是南方诸国不缺粮。

    “回陛下,这个是丰年给臣讲的。以他在天文上的造诣,想必假不了。陛下不妨等丰年的几个预测验证之后再选择是否相信。不过这种说法臣觉得得先跟陛下讲清楚。”

    “不错,详细说说。”

    “丰年说南方海上,诸多国家,因为比大明更偏南,所以气候更加温热,粮食一年三熟之地多有。即便因为天地大势而变冷,也不过是变为一年两熟,粮食是不缺的。事实上,隆庆时开海选在月港并非无因。大明海上往北航行,可去之处只有建虏、高丽和倭国。而想沟通欧罗巴,天竺,大食等国,都得往南航行。所以才把开海之处选在南方。但月港的规模限制了交易的内容少而精,所以难有大宗的粮食交易。今后国内正值缺粮之际,而海上诸国粮食不缺,只要规定回国时船上需要运回相应数量的粮食,并开放更大规模的港口,必有有识之士前赴后继,将海上诸国粮食源源不断运回大明,必能大幅缓解我大明缺粮的现状。”

    崇祯显然被说动了,如果能从海上大量流入粮食,而不是大量流出粮食,那么大规模开海势在必行。“朕回去之后定然全力推动此事,只要丰年小先生的几个预测准确,朝中当无反对之声。”

    陈洪谧对花雪极有信心,所以在他心中此事就算成了。而且隆庆开海以后,朝堂诸公基本都享受到了开海的益处,只是限于规模,很多人参与份额都不大,一个个眼红着呢,更大规模的开海几乎正中下怀,即便有几个顽固守旧,或者会被触动利益,但在大势之下也只能是螳臂当车,翻不起大浪。

    崇祯对于陈洪谧给他说的开海前景充满了期望,很有些跃跃欲试,好在他是经历过大风浪的,很快平静下来,这个事情无论如何得等花雪做出的异常天气的预测验证之后再说,现在多想无益。

    转回心思,又看到瑞云峰,崇祯又想起来先前的问题,问道:“你说这瑞云峰时姓陈的打捞的,他跟徐氏是什么关系?”

    陈洪谧回忆一下自己看过的资料,回道:“两者并无关系。瑞云峰是徐泰时娶妻时的嫁妆。”

    崇祯目瞪口呆:“嫁妆?宋徽宗的花石纲当做嫁妆?谁这么大手笔?”

    “嘉靖朝礼部尚书董份。其家富冠三吴,田连苏湖诸邑,殆千百顷。有质舍百余处,各以大商主之,岁得利息数百万。家畜僮仆不下千人,大航三百余艘。”

    崇祯被这些乡绅的富裕震撼得有些懵,问道:“他也是苏州人?”

    陈洪谧摇摇头:“浙江乌程县人。”

    “怎么弄到苏州的?”

    陈洪谧知道崇祯是问瑞云峰的运输,回道:“载以归吴之下塘,所坏桥梁不知凡几。”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九十六章 听故事六出洗冤() 
崇祯大怒:“这就是你先前说的干臣?”

    陈洪谧解释道:“徐泰时结婚时只有十七岁,其家中本就是吴中巨富。所以其主事时,从不贪朝廷之利,看不上啊。至于所谓受贿,也得有贿赂得起的人啊?”

    崇祯愣了一下,然后便有些迷茫,清官干臣不应该是两袖清风吗?还是这种家里巨富,从小拿钱不当钱的,为官后才不会贪?

    陈洪谧不用猜就知道崇祯因为什么迷惘,贪与不贪说到底还是个人行为,与身份背景有什么关系?心知不能让崇祯再钻这个牛角尖,陈洪谧赶紧岔开话题:“说起来,董家和节寰公,还有一段故事。”

    节寰公是指袁可立,节寰是其号。其人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是妥妥的四朝元老,更是因为抗击建虏心力交瘁而亡。如果说崇祯这辈子最推崇谁,袁可立绝对排在前列。

    崇祯质疑陈洪谧道:“你确信自己不是信口开河?节寰公河南人,初任苏州府推官,之后就一直在北方,跟在浙江的董家会有什么故事?”

    突然想起一个人来,崇祯问道:“你不会想说董其昌吧?节寰公和董其昌是好友没错,但这事情几乎人尽皆知,没啥可说的吧?何况朕记得董其昌是松江人,虽然苏州和松江离浙江都不远,但没道理说他是浙江的董家人吧?”

    董其昌与袁可立同年中的进士,他比袁可立大七岁,却因为对袁可立才华的推崇,一直自谦为弟。两人交情甚笃,常有应和,甚至共同创作。他们的交情被民间广为传颂,甚至流传出很多逸闻。袁可立死时,董其昌作节寰袁公行状以寄哀思,因为对袁可立关注,崇祯也看过这篇祭文,并且印象深刻。所以他也深知袁董二人之间的关系。

    陈洪谧当然不会拿人尽皆知的事情转移话题,解释道:“臣当然不是指文敏公,文敏公去岁故去,葬于吴县渔洋湾董氏坟茔,臣当时也去拜祭过。臣说的就是节寰公在苏州府推官任上发生的故事。”

    文敏公指的就是董其昌,文敏是他的谥号。

    崇祯来了兴趣,袁可立在苏州府任推官时,号称断案入神,民间传说甚多,直追包青天。就连崇祯幼时在王府,也属于听着袁可立断案的故事长大的。虽然后来他也知道那其中很多都是附会,但陈洪谧这么一说也算是勾起了他童年为数不多的美好回忆。

    “赶紧说说,节寰公断案,怎么还断出苏州府了呢?难道是董家有人来苏州犯案?”

    陈洪谧都没想到崇祯会对此这么有兴趣,也不耽搁,组织语言讲述了起来。

    原来当年董份罢官归家之后,利用家资放出外债,结合高利贷和高地租,占有了数万亩土地,在当地民怨沸腾。但严格意义上讲,他的手段并没有触犯大明律法,是在大明律法允许的范围内,收最高的地租,放最高的利率。

    万历二十年,董份之孙董嗣成因上书劝谏,也被罢官回家。两年之后,董嗣成发现家里因为土地而与百姓存在很多纠纷。他处理问题的手段过于激烈,提出惩戒家奴,弄清土地纠纷是非,允许民户回赎,价不足者将予以补足。

    很难判断他是出于平复民议,还是换一种方法剥削的目的提出这种做法。但是这做法一提出来,本来对董家就不信任的百姓受到了刺激,爆发了抗议。

    受到刺激的百姓,积怨爆发,直接冲入了董家和当地同样民怨极大的范家,一通打砸抢之后,还把董范两家告上了浙江巡抚。

    时任浙江巡抚和巡按御史,作为主管部门,没有详细调查,为了平息民怨,直接将范家主事人范应期拘捕。

    范应期一生顺遂,甚至颇为传奇。

    他年轻时家境殷实,靠捐纳入国子监,简单说就是买了个学籍。

    他乡试时,乡试考官薛应旂,是敢跟权相严嵩对着干,然后因为这个贬官到浙江督学的,人家连严嵩的面子都不给,怎么可能看他有点钱就说他好话?所以直接把他的试卷置入劣等,说他不学无术。

    他哪受过这个气?一怒之下道“大丈夫当魁天下,怎能碌碌无为一生?”然后发愤苦读,结果真的兑现了豪言,考上了状元,完成了从乡镇倒数到天下第一的逆袭。

    之后二十年官职稳中有升,因为学问好颇受万历皇帝器重,六十余岁在国子监祭酒任上致仕。

    这样一个连挫折都没经历过的,连皇帝见了都很尊敬的学究,退休后被地方官侮辱了,怎么能忍?

    年近古稀的范应期不堪受辱,直接自缢而亡。

    范应期的妻子同样忍不了,直接上京告了御状。

    万历大怒,朕都看重的大学问家,你们地方官员查也不查,直接就给逼死了,这还了得?直接就把主管的浙江巡抚和巡按御史两人罢官,而直接拿人的乌程知县更是被发配戍边。连这三个人背后的靠山也都被牵连,没落着好。

    这样的处理结果符合律法,但是乌程的民怨却更加沸腾,几欲酿成民变。

    浙江本地官员没了办法,听说袁可立能力出众,便把他借调了过去,专门负责此案。

    袁可立先是接收了所有百姓控告董范两家的状子,以此暂息民怨,然后亲自走访调查。

    调查的结果很简单,董范两家所做所为,全都踩在律法的限度之内,百姓所有控告,都是出于对律法的不了解,以及确实被剥削的活不下去了。

    这样一来,从法律的角度是董范两家占理,他们得势自然不饶人,要求官府严惩所有参与打砸抢的人。

    可闹事的都是穷苦百姓,就算不说法不责众,袁可立也不可能帮着董范两家欺压弱势群体。更何况朝廷对于处理类似问题早就遵从一定之规,从来都是只诛首恶。

    袁可立比董范两家更加精通律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