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女神不应有恨-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肥鸡这时已经在皇极殿外准备好了,得蒙宣召,很快便在皇极殿当众烧水。然后在崇祯的命令下几次打开锅盖,移开一旁,任由锅盖上蒸馏水下滴如雨,蒸腾的水汽也被所有人看清楚。

    其实这些大臣们中或许有人没有见识过蒸馒头,但是文人雅士对于茶的兴趣基本都不缺,所以其实都见过泡茶的水烧开的样子,只有崇祯连喝的茶,到他面前时都是温而不烫的,所以没见过水沸时的样子。只是八股文研究多了的大臣们从不会真的去格这个物以致知。但是毫无疑问,这些大臣们基本的逻辑还是有的,都明白热水气遇冷凝结是真的。于是在崇祯示意肥鸡领赏退下之后,文武百官互相看看,不约而同地躬身喊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崇祯明白这是所有人都认可了陈洪谧的说法:天灾罪不在朝廷。于是乐呵呵的道:“同喜,同喜啊!朕不是昏君,你们也不是佞臣啊!”

    温体仁实务无能,但揣摩人心是行家里手,这时候率先出列:“陛下,此事既然已经确认无误,当务之急是将下雨的原理普示万民,让无知黎庶都明白天灾并非示警,而是自然现象,从而使愚民不会受逆贼挑拨,进而附逆。”

    当下有东林党的御史站出来唱反调:“陛下,臣以为不妥。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如果知道天灾非是苍天示警,会失去敬畏之心,风调雨顺的年景也不会认为是朝廷有德,对朝廷长治久安不利。”

    其他人也纷纷站出来表明立场,但基本上还是党争的那一套,阉党依附温体仁,都说该普告天下,东林党永远跟温体仁唱反调,说不能让愚民开智。只有杨嗣昌等少数几个两边不靠的,站在原地不理不睬。反正这件事与他的职权也不挨着,他自己闷头想着这种现象对战斗有什么影响,今年的天象是否对剿匪计划有影响。

    温体仁在心底下偷笑,这次东林党是失策了。这也是他们没看到陈洪谧的预测,否则知道以后几年可能连年重灾的话,绝不会说什么以后丰年不好蒙百姓的话,这是专往崇祯心上扎刀。不过这种情况显然是温体仁意料之内,甚至他之前的说法就是在诱导东林党众与他唱反调,他与东林党之间早就水火不容。而东林党在朝糖内的这些人之中,自从钱谦益那个有才,但比他温体仁还无德的家伙因为科举舞弊被他斗倒之后,就再没有真正有才华的对手了。倒是复社那些年轻人里面,有几个硬骨头,不好啃。

    崇祯坐在金銮之上,气得险些都炸了:这帮蠢货不了解情况就知道党争!灾情的预测是不能够被太多人知道的,尤其是在这个预测还不一定准确的时候,否则将会造成大规模恐慌和混乱,影响朝居稳定。这一点崇祯明白,他也知道温体仁和陈洪谧都有分寸,那个作出预测的异人显然也不是什么没有分寸的人,所以并不担心有人将此传出去。但朝堂上这么多人里,难保没有几个傻子,甚至奸细,所以肯定不能在大朝堂上讨论此事,只能大朝会后,招几位内阁辅臣,以及六部中未入阁的几位尚书,私底下商量。

    崇祯示意曹化淳让下面安静,曹化淳上前高喊:“百官肃静!”下面立刻鸦雀无声,崇祯高声道:“此事不必再议,内阁直接拟票通传天下,广告万民,雨水多寡是自然现象,天行有常,与人无关。具体说法你们自己写,必须要通俗易懂,要让普天之下的百姓,无论是鸿儒白丁,白发垂髫,都明白这天灾是怎么一回事!”

    温体仁躬身应是。

    崇祯也不等他们再启奏什么,直接接着说道:“陈洪谧在奏折中还说天灾之事,历朝历代都有过。翰林院今日回去将所有与天灾有关的典籍都给我翻出来,尤其是汉末,唐末的灾情记载。成祖当年有先见之明,将书都整理好了,你们今晚之前能找好吧?”

    翰林院编修傅冠出列:“回陛下,典籍浩渺,难以遍历。但今晚之前足以找到足够的相关记载,再多的只是相互补充印证,没有实际意义。”

    崇祯对傅冠一直很满意,心里想着傅冠在翰林院资历也熬得差不多了,有机会可以提拔提拔:“好,尽快找齐,然后送去文华殿。”

    也不等傅冠回话崇祯继续问礼部去了:“我大明历年以来的天象更迭,尤其是神宗以来的各年年景,户部当有记载吧?尽快整理一份,今晚之前送来文华殿,可能做到?”

    户部左侍郎宋之普出列:“回陛下,确有记载,只不知陛下要何时至今的记载?”

    崇祯犹豫了一下:“嗯万历十年以后都要,越快越好。”

    “臣领旨。”

    此事既过,早朝又回到平时的节奏,崇祯也不是心里存不住事的人,否则也不可能斗倒魏忠贤,所以尽管心中着急,面上不显。百官也发现今日皇帝与往日不同,昨日上的一些奏折皇帝竟然没有看过,重臣心中虽然奇怪,但也能理解,毕竟昨日得闻如此好消息,皇帝一时开心,给自己放松了一下,也是正常的。他们也不会要求崇祯永远和以前一样自虐式的处理朝政。所以发现崇祯没有看完昨天的奏折,百官都知趣的不再多说,反正今日没有当务之急,都是些日复一日的政务,不急在一时。

    于是尽管之前肥鸡演示的时候占用了不少时间,今日早朝反而比往日结束的要早。

    崇祯散朝后也不多说,只带着陈洪谧的奏本就直奔文华殿去了。曹化淳明白崇祯的意思,派小太监将内阁众大学士,六部尚书都给拦下了,让他们也不用回去办公,直接到文华殿去。除了温体仁,其他人都一头雾水,但都明白恐怕有什么不方便在朝堂上讨论的大事。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二十九章 鹤鸣九皋朝堂震() 
文华殿位于太和门以东,与武英殿东西遥对,殿后即是文渊阁。本来皇帝与内阁是在文渊阁处理政事,文渊阁又是藏书之所,所以文渊阁是机密重地,地位稍低的内臣外官便禁止入内。今天的事情崇祯也不知道最后到底要问到多少人,哪些人,所以不好在文渊阁处理,便将讨论的地方选在了文渊阁前的文华殿,如果有需求命人去文渊阁找资料也方便。

    明朝大学士共“四殿”“两阁”:“四殿”分别是指中极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两阁”分别是指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不是说一共六个人,只是六个称号,不同的官员可以挂相同的称号。而且与官员品级关系不大,六部尚书中也有不是大学士的,大学士官职不高的也多有。像温体仁是东阁大学士,行首辅之职;孔贞运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薛国观是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还不是大学士,没有入阁,他是刚接任兵部尚书;另有闵洪学担任吏部尚书多年,也没有入阁。

    众大学士、尚书入了文华殿,见崇祯精神虽与之前上朝时一样健旺,但神色已经不复之前开朗,甚是严肃,皆知不是什么好消息。崇祯也不多说话,直接将温体仁的奏折给他们传阅。温体仁已经看过,就老老实实一边坐着,其他人看完后也都神情严肃,各有所思。

    待众人都看过之后,崇祯先问温体仁:“温卿之前就已经看过,这灾情的预测,温卿以为有几分可信?”

    温体仁自然已经准备好说辞:“臣是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之前在家乡浙江,之后便一直在京师。万历二十六年以前的事情,因两地气候不同,不敢妄言,但陈洪谧奏折中说万历二十八年以后天气明显日益转寒,臣可以确信是真的。往常只以为是臣年纪日益增长,身子骨越来越受不了寒,再加上臣本身是南方人,受不了北京的寒冷,所以没放在心上。如今经此奏折一点醒,只是稍稍回忆,就确信天气变冷一说绝对是真。但具体是否是万历十三年开始的变化,奏折中并没有说清楚这万历十三年什么现象令他认为发生了变化,所以臣也说不清楚。臣建议尽快派人延请该异人入京咨询,或者命可靠之人星夜前往咨询,毕竟陈洪谧没有说清这异人到底高寿,一旦过于年长,可能不便舟车劳顿,远赴京城。”

    崇祯点点头,心知要温体仁直接确定灾情如何是强人所难,能有此建议已经不错了,继续问道:“温卿以为谁人能担此重任,前往苏州?”

    温体仁早已思量好了,这个人选任何朝臣都不合适,朝臣都是六经八股考上来的,哪有人对这些东西有研究?所以谁去都没有区别,都只是转述而已。这样一来何苦用朝臣呢?干脆派精明强干的太监去对皇帝来说不才是最可信的吗?于是答道:“回陛下,臣以为此异人所言,皆发前人所未发,任何朝臣去了,也都跟不上其人的思路。所以人选在才能上意义不大,只是以忠诚可靠为要,谨防泄密。毕竟此事一旦传出,恐怕立刻民心惶惶。如此一来,陛下还是从内臣中选择人手前往为上。一来显得重视,毕竟朝臣品级高的大多年长,星夜前往恐怕撑不住,品级低于陈洪谧的,显得朝廷不够重视。内臣则不同,是陛下贴身的人,无论如何都显得陛下重视。二来,朝臣听闻灾情,第一反应肯定是关心自己家人,消息难免泄露,内臣一身荣辱都仅在陛下身上,口风更紧。”

    崇祯此时心中已经认可温体仁所言,而且他连人选已经想好了,除了王承恩,其他人谁去他都难以放心。当然,曹化淳他肯定是信得过的,但是曹化淳年龄也不小了,并且他一天都离不开,当然不能派出去。只不过更关键的是具体要问什么。此时王承恩早就在边上准备好了,只等他们商量好哪些需要问清楚,就立刻启程。

    “诸卿刚才也都看了,可有什么其他建议?”

    其他几个人才刚刚知晓此事,哪有什么建议能立刻提出?只有杨嗣昌因为一直心系剿匪,对于此事有些想法,出列道:“陛下,臣常年在外地,对于具体的年景难以判断,但是有些事情,却可以从旁佐证。那异人说万历十三年起天气开始出现变化,恐怕不是从天象上得出的,而是直接从乱民处得知。”

    崇祯一愣:“乱民?”

    乱民的事情,花雪虽然跟陈洪谧解释了,但毕竟有些忌讳,没有在奏折中解释,所以崇祯并不知道。

    “不错。臣观此人给的理由,所谓三国唐末,不都是乱民四起之时吗?三国之前是张角的黄巾之乱,唐末则是黄巢之乱。天象的资料少,而乱民的资料多。臣以往查阅历年乱民暴动,也得出万历十三年起,大明各处乱民暴动明显激增。只是之前不知所以然,以为与改革后政令传达不及时有关。如今想来,很有可能因为某些地区天灾严重,但灾情范围不大,所以导致当时并未引起朝廷广泛注意。而底层的百姓因天灾难以果腹御寒,是以不得不被某些人蛊惑附逆。其罪虽然难恕,但并非没有前例可循,张角不就是借百姓食不果腹掀起蔓延整个中原的黄巾之乱吗。”

    崇祯听后先是一愣,后是一喜,然后又是一忧。愣是因为从没想过可以从乱民形成,反证气候变迁。喜是因为一旦确认万历十三年天气就开始变化,而不是万历二十八年,那么天灾还将持续的年限就是八年而非二十三年,这其中差距实在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