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第一帝国-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里是目前欧洲战局同盟国,协约国之间的战线,从战线上来看,同盟国是占据较大优势的,但是因为协约国背后有美国人的帮忙,所以协约国在短期内也能够与同盟国抗衡,而根据外交部驻欧的大使汇报,目前欧洲战场有很大的可能会陷入僵持。

    除此之外,同盟,协约两方也在不断的对我们示好,想要拉拢我们,同盟国给出的条件是,无条件的帮助我们在欧洲找回那些遗落海外的文物,而我们则需要从西线继续由东向西进攻,同盟国也会组织兵力进行东征,直到我们双方汇合为止,然后两处兵力汇为一处,进入欧洲大陆核心区域与协约国共同作战。

    我们至少要派出三百万的部队到欧洲去作战,德国人会为我们提供不低于一半的作战物资以及补给。

    另外还有战后的利益分配问题,目前同盟国给出的条件是,东亚归我们,西欧归德国,中欧归奥匈帝国,东欧归奥斯曼帝国,西亚以及其他的地区由四国共管。”唐绍仪先是说出了同盟国给出的条件,紧接着继续说道:

    “协约国方面也不甘示弱,同样给出了难以让人拒绝的好处,首先是香港,越南地区会立即归还给我们,在日本问题上面,协约国会共同对日本施加压力,不排除直接派兵参战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我们的海军舰队将会在世界范围内享有优先通行权,优先补给权。战后会共管同盟国领土。我们需要从陆地以及海上同时出兵,在东欧以及西亚地区对同盟国势力发起攻击,协约国会保障我们海上登陆部队的全部的作战物资。”

    “啧啧,欧洲人还真是脑洞大开,什么想法都敢有,这完全就是拿我们去给他们当免费的打手啊,而且还要处处受制于人。”听完两大集团的条件,徐世昌不由的一阵冷笑,在他看来,两方没一个好人,这种条件用他们给?

    当然了,如果真论起来的话,德国人给出的条件显然更加优厚,至少中国可以得到整个东亚地区。而不是协约国的什么通行权,补给权,这玩意儿简直虚的不能再虚了,给你面子的时候你什么都有,不给你面子的时候你就是个屁。

    至于香港和越南,协约国也太看得起他们了。就算他们不给,难道中国陆军就没有能力去武力收回了吗?

    “陛下,此时不宜与欧洲决裂,我国应尽力保持现状,左右逢缘,等解决日本问题之后,在做打算也不迟。况且现在欧洲列强的消耗也并不严重,我们贸然加入进去,有可能会成为列强的炮灰。”王士珍紧紧的皱着眉头,思索了半天的时间,这才开口建议道。

    “不错,此时的确不宜与欧洲决裂,目前我们还没有跟他们全面开战的资本。”王思锐也同样的点了点头,他想走的是美国人的路子,等战局明晰之后再做选择。

    虽然历史已经告诉了王思锐,协约国将会是胜利的一方,但是这个时代的同盟国却有中国的技术支持,在装甲部队方面,同盟国可是占据着绝对的优势的,只要同盟国能够在欧洲大陆打败协约国,那么协约国基本上就已经不可能成功了。

    但是对于德国,那个脑残的威廉二世,王思锐心中还是有些不爽的,谁让这家伙对华人很不待见呢?谁让这家伙不断的去把祸水往华人身上引呢?

    但是答案很明确,加入同盟国,中国的利益将会是最大的,因为整个亚洲地区几乎没有德国的势力,而那些国家也都是一些小国家,少的派一两个师就能解决问题,多的也就派一个集团军就行,中国完全有能力同时去开辟数个战场。

    但是这个前提是,协约国必须在欧洲保持劣势,等中国腾出手之后,参与欧战之前,协约国都要一直被同盟国牢牢的压制着才行。

    不然的话,中国这么做,很有可能会走上二战日本的老路子,当然中国的资源和工业能力也注定了中国即便是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也不会跟日本是一个结果,但是一场大战显然是不可避免的,伤亡也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

589:两年内必出现在欧洲() 
589:两年内必出现在欧洲

    现在的历史已经早已今非昔比,王思锐心中的历史,现在顶多也就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凭借着历史的优势,他已经将中华帝国给带到了如今这个地位,而接下来的,则需要他自己去把控。

    好在这十年来的磨练,也让王思锐在心态上焕然一新,也早已适应了这个上位者的角色,不得不承认,环境和地位的确是个很锻炼人的方式。

    王思锐并不想走日本人的老路,同样的也不想按照美国人的老路去走,他不想在战后这个世界上还能跟后世那样,形成两极分化,最终步入将近半个世纪的冷战对抗。

    如果中国此时选择参战,那么无论加入哪一个方面,等到战后的时候,势必会形成两极分化的局面,而这个对手可能是德国,也可能是美国,至于英国,王思锐则是直接抛弃掉了,在王思锐的故意操纵下,如果布置的合理,英国有很大的可能性会经过这一战就直接陨落。

    那么中国未来的选择,必然是取代英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所以,在成为新的世界霸主之前,王思锐又没有计划再推动一次世界大战,那么一战,将被王思锐当作是一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如何推动一战爆发出更大的潜力,让这个世界更加混乱,成为了王思锐心中的重中之重。

    只有越来越乱,中国才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唯一的遗憾就是,留给他准备的时间还是太短了,以至于战争爆发的时候,中国都还没有完全的准备好。

    当然,比起其他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准备已经足够充分了,至少在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中国已经拥有了两百万有作战经验的老兵,而这批老兵也是中华帝国的财富,更是他们未来崛起的财富。

    殊不见,各地的新兵营,预备役中的教官,全部都是从战场上被调下来的优秀战士或者军官。为了不给那些调回后方的优秀军人留下遗憾,帝国军部给出了一个时间为一年半,至少晋升一级的待遇,这才算是稳住了那些被调回来的优秀将士。

    而这么做的最直接效果就是,新兵在出营的那一刻开始,他们的实力就已经超过了前辈们同期出营时的战斗力,只需要经过几场战斗,他们就会迅速的成长起来。

    这是美国人搞的那一套,治愈效果就不用多说了,而另一套则是日本和德国搞的那一套,在战争前期的时候部队的确无往不利,但是随着战争的持续,部队伤亡的增加,优秀的军人越来越少,后来的军人质量又跟不上来,所以最终只能越打越弱。

    “我们暂时不会与欧洲决裂,但是也要做好与欧洲决裂的准备。此次的战争,已经发展成为了世界大战,留给我们的时间也没有多少了。所以,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抓紧时间,去做好一切的准备。

    部队的扩充要继续加快速度,但是质量方面不能有任何的妥协,如果教官不够,就继续从前线优秀将士中抽调,一年内,我们要完成扩军五百万的目标,两年内扩军一千万。

    同时,国内的工业建设也要加快速度,特别是军工方面,两年内规模至少要扩大五倍,重点发展自动步枪,机枪,火炮,坦克,飞机,海军等项目。”王思锐表情坚定的说道。

    三天前的会议,王思锐给出的定论是一年内扩军三百万,两年内扩军七百万,三年内扩军一千二百万的三年计划。而按照这个计划,三年之后,中华帝国在兵力和工业方面将有能力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去抗衡。

    即便是美国,一时间也不是他们的对手,至于德国能否扛过那么久,在王思锐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大不了不断的去送给德国人一些技术,让他们保持在战场上的优势,帮助自己拖延时间即可。

    这样的话,等一千六百万军队投入战场之后,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一到两年内就会彻底的结束战斗,而有了前面三年的拉锯战,列强们估计也消耗的差不多了。

    但是列强频繁的示好,且给出的条件也越来越吸引人,表面上看来这的确是个好事,可实际上却也是对中国的施压,逼迫他们尽快的做决定,列强是不可能永久保持这种态度的,当他们发展中国真正的意图的时候,一切都已经晚了。

    所以,这次的会议,王思锐将三天前的三年计划改为了两年,时间上虽然紧凑了一些,但加把劲儿的话也并非完不成任务,当然,王思锐最不担心的就是兵员的问题,因为中国有四亿人口,一千万的扩军还是很容易的。

    “是”众人齐齐答应道。

    两年的时间,或许这就是他们的底线了,两年之后,中华帝国必然全面参与到世界大战当中去。

    虽然现在他们已经算是参与进去了,但这次却只是他们跟日本之间的恩怨,在这些人的眼中看来,只有当中国的军队出现在欧洲的时候,这才意味着中国真正的参战。

    唐绍仪已经想到了该如何去拖延时间,并且在这段时间内不引起列强的反感,甚至反而会有列强愿意出面帮忙。

    “海军的那艘航母现在进展怎么样了?”王思锐继续问道,上次询问航母的问题还是在一个月前,而航母在未来海战中的重要性王思锐早已知道,这也是帝国没有大量建在战列舰的原因。

    帝国在海军方面要想超越列强,只能走航母和潜艇这一条路,战列舰这条路是很明显的走不通的。

    “航母正在进行最后的舾装,自从我们下令加速建造之后,船厂那边优先调试了动力系统,一些工作是在试航的过程中同时进行的。预计两个月后第一艘航母就能够交付使用。第二艘航母预计两个月以后正式下水,一年后交付使用。第三艘航母计划在两个月以后开工,如果前两艘航母能够顺利的话,第三艘航母的工期可能会缩短大约一个月左右。

    而预计四个月后另外两个万吨级船坞就将全部建造完成,到时候旅顺造船厂将具备同时建造三艘航母的能力。”叶祖珪可是时时刻刻的关注着海军的动态的,对于航母这东西,虽然他在刚开始的时候并不怎么看好,但是现在也渐渐的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如果中国海军能够拥有四艘航母的话,就完全可以保证帝国在亚洲地区的绝对霸权,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挑战的,哪怕是英国也一样。

    而最让叶祖珪兴奋的是,帝国的造船速度甚至要比老牌的海军强国英国还要快很多。速度快,并不意味着就是质量差,中国海军的舰船质量那是一点也不差。

    之所以建造的速度快,那是因为他们采取了完全不同的建造方式,分段式固定工位建造,一个工组只负责一个区域内的建造,第一次的时候可能会有些陌生,但是多干几次就会熟练,熟练了之后,速度自然会很快。

    而几十个,上百个工组又组成了一个大的工组,他们合在一起建造军舰的某一段,等这一段建造完成之后,再有专业的拼装工组进行焊接作业,每一个人手中的工作只有那么一点,忙完了这个就可以去忙别的。

    而其他国家的舰船建造基本上就是一套人马从头干到尾,在工程师的带领下什么活都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