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飘摇-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赂坏穆纷樱挥幸涣侥甑墓Ψ蚝苣蜒芯砍隼硐氲呐浞剑词钩晒α艘惨⌒牡姆辣父髀返牟蚶恰

    杨宁很纠结。算了吧,走一步看一步,什么时候讲什么时候的事,早晚会有机会见到那一僧一道的;记得书里面马道婆诅咒贾宝玉的时候那一僧一道曾出现过,那当是好几年后的事情了,应当还有机会。于是杨宁离开了东坊去了中坊。

    江宁城的中坊是居民和商业区,行人如织、店铺此起披伏、商品玲琅满目。木器行的商铺里还能看到小杨村打制的家具,打开衣柜的门还能看到里面有小杨村的标识,但是衣柜外面已经加上了薛家标识。家具卖的很贵,顾客不是很多,但总是有人在买的。绸缎、棉布以及成衣独占了两三条街,细棉布比绸缎还贵,但是量相对较少,粗棉布较多但是料子有些硬;没有店家卖麻布、那是穷人的商品。杨宁总是怀疑江宁城有那么多的富人吗?但是看看满街的行人就不得不感慨江宁的有钱人还是挺多的了。

    夜晚的杨宁去了秦淮河。秦淮河上花船一艘连着一艘、花灯满河;远处的灯火连到天边,让人分不清是灯火还是星星。

    杨宁上了一艘不大不小的花船,铁柱不愿进仓,只能站在船舷上看风景。花姐年龄都很小而且都很瘦弱,只会劝酒**,不会歌舞,偶尔唱个小曲也很普通,咿呀咿呀的让人心烦;但是她们的信息量很广,居然知道淮扬的巡盐御史叫林涣、表字如海,人称林如海,是个痴情种子只守着一个贾夫人,但也有花姐说到林如海是个假道貌、曾宠过几个姬妾的、还曾生过一个庶子去年底三岁就死了。杨宁询问她们可曾听说过一个贾雨村的知府,众人皆言没有,倒是有个姑苏来的花姐说去年秋姑苏出过一个叫贾化的知府,但是只任了三个月就被革职了;杨宁不知贾化即是贾雨村,在掏干了花姐们所知道的各种社会信息后也没有做作,选了两个中意的花姐**了一番。到第二天早晨的时候杨宁已经花去了六十多两银子,铁柱倒是在船舱外睡了一夜,身上带着露水。

    接下来的日子杨宁花了十多天到各个坊市街道的店铺游览问访,最贵的商品是各种字画金石、皮货药材,最便宜的是各种日用的小物件、糖食点心等等;至于杨宁重点关注的琉璃器具价格很高,一个小小的杂色琉璃杯子都要六十多两,至于那些纯色的小琉璃玩物是要数百两银子的。

    字画店铺里杨宁见到了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仿品字画,通过问询碎嘴的过路书生杨宁知道这个世界的一些历史;原来明末“复社”联合内阁以“清君侧”为名政变后、五军都督府都督庐州英县人‘金享’、持神机营、联三千营而挟持五军营共同镇压了政变,旋即建立了大英朝,而大英太祖‘金享’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血腥的镇压了“复社”;大英太祖金享镇压复社倒是很快,但是镇压国内此起彼伏的叛乱却花了近四十九年的时间,直至金享的第六子大宗金錆的“祥合十九年”收复了红夷占领的台湾后国内才算全部稳定下来;四王八公就是在长期的平叛中诞生的;至于东北地区由于明朝廷时期大量迁移流民实边导致了长期的混战、而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半汉半夷诸族混斗的渤海国;而明廷末代没有“崇祯帝”而是有一个“崇安帝”,复社政变杀的就是“崇安帝”;乾平十七年已经距大英建朝八十一年了。

    杨宁终于弄清了所在世界的大致时间,大概相当于原世的康熙时期吧?无错小说网不少字

    通过人牙子花了六十两好不容易才买到了一个精湛的窑匠和一个烧瓷釉的釉匠;杨宁带他们去了**县,因为杨宁听说那里有烧窑和烧瓷的工坊。

    买下了百十亩田,招来十几户佃农;建了个小瓷窑,杨宁和两个窑匠烧了一窑又一窑的废窑,配方是改了又改,拚弃了釉匠秘方中的十几样乱七八糟的添加物,只用硅砂、烧碱、石灰石、硝石等几样变换着比例和配方不断的尝试烧制。

    夏收快要到了,杨宁暂时走不开,于是铁柱就先回去了,铁柱刚走后两天窑匠欣喜的过来汇报说:“东家,成了!成了!烧出来了!”。

    历时三个多月,终于烧制出了纯色的玻璃,这时杨宁才发现、原来大英朝廷有自己的琉璃官坊,只是产量有限但质量却很高的、出产各种花色琉璃,应当是受到了朝廷的严格控制的。现在杨宁自己烧出了纯色的玻璃却也成了鸡肋,自用或少量出售尚可,但是大量出售可能会招来官方的打压和吞并;但不管怎么说、烧出了纯色玻璃总是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记下配方和烧制工艺,厚赏了两个工匠,每人给了五十两银子,让他们停了窑歇两个月。五十两银子足够买上四亩上好水田、或者风风光光的娶房老婆了;两人急忙向杨宁跪倒叩首、直呼“东家仁义”。

    通过江宁的人牙子买了两个二十来岁仆人,一个叫陈东,一个叫吴怀远,杨宁决定回小杨村好好看看儿子,正好夏收也还能赶上大半。人生得意须尽欢;锦衣华服,两个仆人挑着货物,三个人愉快的上路了。杨宁有些想念几个月大的儿子了、尽管他仍然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归属感。

    没有经过泗州县城,杨宁从**过滁县、准备经吴桥集直接回家。

    天色刚黑的时候到了吴桥集,集上家家闭户引发了杨宁的奇怪;杨宁敲响了岳父文青山的家门,敲了很久文青山才开了一条门缝,看到是杨宁文青山迅速把他拉到了家里然后关上门。

    “集上过官兵!小杨村已被剿了,岳父(杨启信)和杨平的头被他们挂在马上,官兵污他们是山匪!小杨村没了啊——!”,文青山和文杨氏抱着头低声的哭。

    杨宁傻了!——

第七章:坚固的脚步、荣耀的篇章() 
钱是人的胆气和力量;事业的初步稳定使傅宁有时间重点关注自建的几个研究工坊。眼高手低、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是现代人的通病,傅宁亦是如此。肥皂的配方傅宁记得清楚,但是不清楚配方比例和熬制工艺,于是让工匠尝试用各种油脂和生石灰不断的变更比例熬制实验;火柴的主要配方是红磷,于是贾宁让工匠尝试红磷与硫粉用粘合剂粘合;至于纺织机,贾宁一无所知,只能让工匠尝试把纺织机放平后加大锭数、改用飞梭等等;而在傅宁心中最关注的便是蒸汽机了,这也是傅宁记忆中记得最为清晰的,高压蒸汽推动往复式活塞带动飞轮旋转从而输出动力的图纸一画,铁匠们一目了然。

    傅宁空有理论而不知细节,只能说说空话给工匠们一些理论上的指点;傅宁从不小看古人的智慧,虽然自己不知具体的配方、不知配方的比例、更不知制造的工艺,但他相信工匠们在自己的启迪下会创造出优秀的成果;而事实果然不出所料,几个月的功夫工匠们就陆续出示了成果;无色的玻璃、精美的香皂、安全的火柴、高效率的织布机、厚实沉重的往复式活塞蒸汽机,集中在一起的三百研究工匠用粗糙的大手制造出了优秀的样品、一个个憨厚的面孔洋溢着喜悦而又让人陶醉的笑容。

    傅宁给了工匠们优厚的待遇,但也制定了更严格的保密制度;给房子、给钱粮、给工匠们娶妻、给他们的孩子们请私塾学习,同时也不断的组织他们学习保密制度,将他们当作大匠培养。傅宁并不想束缚工匠们的创造性,而是更想让工匠们逐渐成长为大匠、工艺师傅,以便将来教授和培养出更多的识字的工艺师傅。

    工匠们的身契是傅宁保底的手段,在这个封建的社会里拥有了身契就相当于拥有了“最终解释权”;身契加上优厚而长久的待遇使傅宁拥有了工艺工匠们最大程度的忠诚。

    乾平十八年夏,在扬州城外十余里地的姚湾村开始大量的新建和扩大各种工坊,傅宁也一跃成为扬州富商中的新人、香水大商。玻璃只能自用,因为大英朝廷拥有最好的琉璃窑,冲击琉璃市场只会招来官府导致灭顶之灾;火柴和香皂是一种新的市场,可以独占,但是火柴的利润并不很大,只是能获取些好的名声;而最大的市场其实是纺织业,但扬州的织造商们几乎都有自己的织场、自己的原料地,冒然的踏入织造产业可能会被织造商们撕得粉碎;将新织机工艺雪藏了半年后考虑再三的傅宁只能主动的通过分享织布工艺技术来迅速的和扬州富商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并以期获得最大的博弈。

    人们总是喜欢打压敌视者而喜欢主动输诚的人,扬州布商们喜欢傅宁这个“主动识趣”的新人。通过分享新织布工艺即换来了扬州布商们的好感也换来了丰厚的银子,可是私底下傅宁已经开始集中工匠改进蒸汽机了,“蒸汽机”才是贾宁绑缚布商们的后手。

    新的织布工艺使织布效率提高了十几倍,而这只是试用时的数据。共同的利益容易构建共同的圈子,分享新工艺的契约达成后程、刘、陈、姜四位扬州最大的布商主动宴请了傅宁这个“小兄弟”,因为他们五人垄断了新工艺的使用。

    扬州闹市的鸿祥阁是扬州最大的客栈,兼有食宿寝三种产业,也是程培峰的产业;楼上的雅间布置的既精美又清雅。席间落座,程峰拱手示意,袅娜的女子开始斟酒。

    “傅老弟大才啊!吾三代经商却从未想过竟有如此好的织机!寻常妇人一日不过织布半匹,而新织机竟能一日出布十数匹,傅老弟真是大才啊!”,程峰感慨道。

    “程老板过誉了!其实较于新织机还有更好的赚钱法子,只是不知各位是否有意?”,傅宁道。

    “此话何意?”。

    傅宁没有言语,而是看向斟酒的女子。

    “傅老弟喜爱?莺莺是我鸿翔阁的红牌,送与老弟了!老弟可否言之?”

    傅宁还是没有言语,而是看了一下门外。

    程峰愣了一下然后对莺莺道:“你先出去!不要让任何人进来!”于是莺莺委身福了一礼退出去将厅门关好。

    傅宁这才开始说话,“其实较于新织机,好的织场管理更为重要,其出利不下于新织机。”

    “此话何解?”。

    “假如我们五家联合起来共建织场,统一购料、统一织造、统一衣布市场,那么我们最少能多出三成以上的润额。统一购料,我们买的原料量大,那么棉花、蚕丝的价格就越低、成色就更好;统一织造,那么职工的手艺就更加熟练,织出的棉布、绸缎质量就更好;统一市场,那么我们就容易抵制异地织造行的打压!”。

    喝了口茶傅宁接着说:“我们一直是在各个城市购料,所以我们的用料质量一直是参差不齐,有好有次,如果我们长期在某原料地购料、那么当地的就会逐渐加大棉花的种植和蚕桑的养殖,他们的种植和养殖技术就会逐渐提高,原料质量就会更好,而且少了一层中间商、农户也更乐意卖东西给我们,我们也减少了购料成本。统一织造,工匠们的手艺就更加熟练,我们就能建立集中的大规模轧花工坊和螺丝工坊,从而加工出更好的棉线和蚕丝;织工们也就能织出更好的棉布和绸缎。我们知道同样的料子乡下的农妇就没有工坊里的织工织造的好,乡下农妇织布慢、布料线头多、布面松紧不一,相反织工坊里的织工织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