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起-第2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中许多人都与关东盟军打过仗,有着血海深仇,要是关东盟军入关,岂不是不少人将作为案板上的肉?

    岂能轻易把自己和亲人、下属、朋友的生死,寄托于关东盟军的仁慈?

    袁绍为了权力,即使是袁隗和袁基两家上百口的性命都可以抛弃,又岂会让关西人好过?刀头舔血的人,属下岂能无兵?

    。。。

    凝重的怀疑气氛在凉州人之间传染,推断王允将清算董卓余党的声音随处可见。

    这时,李傕、郭汜等人心怀不安,都打算各自逃亡。贾诩出面阻止了他们,说:“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着打算把凉州人斩尽杀绝,诸位将军要是抛弃部众独自行走,一个亭长就能把你们抓住。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公报仇,如果能够幸运地成功,就尊奉国家(皇帝)而号令天下,如果不能成功,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惴惴不安地采纳了。

    此时,刘备的使者也到了,带来书信,愿意为李傕郭汜提供大批粮食,条件只是封官许愿+保全一些人的性命。

    李傕大喜:“不就是青州牧,加个什么将军职务么,只要我等能消灭王允、吕布,都没问题!”

    郭汜:“有了粮食,即使王允塞住潼关,我等亦有退路。”

    。。。

    王允因为牛辅之死放松了警惕,等到李傕等人攻下了陕县,发现不对劲。但是李傕、郭汜只是校尉,比徐荣、胡轸的中郎将小得多,王允根本不认为李傕、郭汜凭借二三万人能做什么,也不认为凉州军在有高级军官的情况下,会听从中级军官李傕的指挥。

    王允的乐观主义精神,始终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让大批。

    王允认为中郎将胡轸、校尉杨定皆凉州有名人物,吩咐他们出使李傕军,却不假以温颜,不以赏赐安抚:“牛辅、李傕等鼠子,西攻桃林塞,剑指长安,意欲何为?卿等往招降之。”

    召之而来,挥之即去。胡轸、杨定满腹牢骚,牢骚满腹。

第488章 鸿门会会鸿门() 
李傕、郭汜等用贾诩之谋,到处传播“王允欲尽杀凉州之人”“让我等归家是为了解除武装,以各个击破”“蔡邕无辜之人,只因为凉州人说了几句话,惨被下狱濒死”等流言。

    这是一次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自发活动,是东汉末年最大规模的一次涉*军“群体性事件”。

    这次事件本可以避免,凉州将士最初的要求只是:活下去!

    皇甫嵩、吕布就多次建议对凉州军以往过错进行一次大赦,兵将查抄郿坞之钱粮用来安抚将士。

    “国家惯例,一年只能大赦一次,若是多次大赦,国家律法有何威信?”

    惯例当然不是不能改,王允否定大赦,是因为作为一个并州人,他本质上更加亲近、信任关东的盟主袁绍,而不是这群凉州人。也因为他从关东盟军的立场上,打心里认为应该对凉州军大批将官进行处罚!

    太尉马日磾则建议让凉州人中最有威望的皇甫嵩招抚凉州军。

    王允并不信任皇甫嵩,一方面皇甫嵩之前与宦官关系相对较近,另一方面担心皇甫嵩取得兵权后,反过来对他的权力造成威胁。

    皇甫嵩私下叹息:“本将军要是想反,早有无数机会,便是现在举旗而起,城外凉州军,城内禁军至少三分之一会听从。做忠臣反被猜忌,不如归去。”

    称病在家,不问朝政。

    。。。

    王允善于政治斗争,也有一些军事能力,却不能够得士卒之心,尤其性格激烈,相当理想主义(沽名钓誉)!

    年轻时,由于王家是太原郡最有名的家族,王允年仅十九岁就为太原太守刘质征辟为属吏,当地有个横行乡里的小黄门赵津,王允抓到其罪状,在没有报告太守刘质的情况下,将其捕杀。宦官们纷纷告状,孝桓皇帝极为震怒,因为即使有罪,也应该冬天才问斩,立即斩杀的行为属于滥用职权。孝桓皇帝根本不知道当时只是小人物的王允,遂将太守刘质下狱处死。

    王允因为自己的擅自行动而坑死了提拔重用自己的刘太守!

    这不是王允唯一一次坑上级。

    后面接替的太守王球又征辟王允为属吏,太守王球之后征辟了一个叫路佛的人,这人名声不太好。王允要求王球将路佛辞退。太守王球认为征辟属官是自己的权力,当然不愿意,而且正直之士有正直之士的用处,无德之人有无德之人的用处。王允不依不饶,表示将向州刺史反应,太守王球一气之下将王允收押。后来州刺史邓盛斥责太守王球,并征辟王允为吏,王允这才无罪释放。

    这一次,王允犯下的错误比上次小,至少没死人,只是跟提拔自己的上级发生激烈矛盾,为自己扬名,同时给了上级一巴掌。

    中年,王允担任豫州刺史,在查抄黄巾巢穴过程中,“发现”宦官张让与黄巾的信件,公开上告给朝廷。宦官的权力来自于皇帝,孝灵帝刘宏当然不相信居于深宫、自己眼皮底下、数年不出雒阳的第二号大太监于黄巾有勾结。

    皇帝如大树、亲信宦官如蔓藤,两者大部分利益捆绑在一起,王允告张让勾结黄巾图谋不轨就好比告皇帝本身与黄巾有勾结一样!张让根本不可能有这动机。

    王允不仅成了官场上的笑话,还被反坐下狱,后袁绍反复求肯几位大佬,大将军何进、袁隗、杨赐多次出面力保,再加上邓盛,才免于一死。

    这种执着激烈的处事方式,在作为监察御史或执法官员之时,叫“嫉恶如仇”;在宦官与世家矛盾之时,叫“政治正确”,都是十分优秀的品质,如同一把利剑!

    当然,王允并不能很好地控制这把利剑,经常插到上级和自己身上。

    一旦执国家之权柄,统众人、领众事,王允偏激的性格、揉不得沙子的眼睛、九头牛拉不回来的固执,因为无人制约,就进一步放大,导致偏听偏信,钻牛角尖,十分不利于团结人,十分不利于发动下属和同僚的积极性,甚至把胡轸、杨定这些原本可以争取的人推向对立面。

    就这样,不愿意大赦凉州人,也不愿意任用皇甫嵩的王允,把一手好牌打的稀巴烂,将凉州人普通的上*访,一步步推动成武装“上*访”,最终成功变成“清君侧”!

    不得赦免的李傕、郭汜,一面联络凉州诸将,一面昼夜兼程,在王允还来不及反应的情况下,从陕县(三门峡)急行两百里,突破了“崤函之固”。本来这段路最为险峻,可是王允为了表示对关东诸侯的和平之意,在讨伐牛辅之后,将函谷关、桃林塞大部分士卒撤回长安,恰好被胆大好奇谋的李傕钻了空子。

    李傕到达华阴后,往西距离长安只有两百多里,路途相对崤函天险明显开阔平坦。

    胡轸、杨定此时才慢慢悠悠走到华县,遇到的是一群接一群的溃兵、逃兵,急忙收集溃兵西退。由于无险可守和士气低落,一直撤退百里,到新丰(临潼以东),此处有亭,名“鸿门”亭,乃是项羽给刘邦摆“鸿门宴”之地。

    骊山流下来的雨水,在鸿门冲刷出南北走向深深的沟渠,形似鸿沟,乃是一处较为险峻之关卡。胡轸遂在此防守。

    王允急忙派徐荣率领长安禁军、凉州军2万人东进新丰鸿门,与胡轸汇合,抵挡李傕、郭汜。

    徐荣、胡轸摆开架势,欲依靠鸿门面前的沟渠半渡而击。哪知道当李傕、郭汜渡过沟渠,胡轸、杨定见李傕势大,立即往后退却,让出道路的同时,切断徐荣后退之路!

    徐荣一见胡轸背叛,心道:“完了,今天怕要在此处为国尽忠而死!”

    越来越多士卒逃窜和投降,徐荣悲壮地拿起宝剑,引颈自戮以保全亲近士卒性命。

    李傕却突然鸣金收兵。

    徐荣正在奇怪,却远远望见一人:“原来是他。”

    “刀下留人!”贾诩在士卒护卫下举着盾牌,走到半箭之地。

    贾诩身后又转出一个人影:“徐中郎将别来无恙!”

    徐荣极为震惊,揉了揉眼睛,几乎不敢相信:“你怎在此!你被俘了?”

第489章 万民的愤怒() 
大河滔滔,渚清沙白,鸟飞竞自由。

    一艘接一艘木船,停靠在大河北岸。清越悠扬的琴音,极富穿透力,配合不时响起笑声,清冷而不单调。

    要不是河中几艘沉船,下游不远处的的零散的木块,仿佛以为这是和平年代。

    一位中年将军,脸色和善,一脸笑容:“这一杯,祝方伯旗开得胜!这一杯,祝方伯早日抱得美人归!”

    刘备:“呵呵,张府君说笑了。”

    斟酒的宫装萝莉手一抖,浸湿了中年将军的衣袖,连连抱歉。这中年将军就是张杨,追究也不是不追究也不是,只能尴尬地起身到船舱换衣服。

    刘备对宫装萝莉露出一个怪异地笑容:“璇儿,捉弄人可不好。”

    蔡璇吐着舌头:“没有啦,人家是真不小心嘛。”

    刘备:“再调皮就把你嫁出去。”

    蔡璇:“不要,我哪里都不去。”

    蔡璇羞射地低着头看脚尖,心里蹦蹦的跳着,好半天抬头看了一眼,才发现刘备的眼神早就越过她,落到姐姐身上。

    蔡璇不到十五岁,是一朵还没有绽开的花骨朵,远没有不远处弹琴自娱的蔡琰冷静和美丽,想到这里,不禁有些气馁,低着头只顾打扫剩酒残羹。

    蔡琰却看也不看一眼刘备,抱着琴回屋去了。

    张杨更衣回来,在刘备身侧坐下,小声商量着下一步计划。蔡璇知道不适合留下,心里特别担心在长安的父亲和叔父,见刘备不赶她走,也就施施然坐下。

    张杨:“这些日子多亏方伯大力支持,要不然我这河内太守也坐不稳。只是方伯终究要回青州,不知日后如何是好?”

    刘备:“如今之天下,袁绍、袁术风头最劲,河内郡位于两者间的要冲,张兄心中必然已有定计,何必问我。”

    张杨心思被猜中,老脸一红,双手一摊:“我非不愿支持袁公路,实在是袁绍、袁术难分难解,交替领先,处于两者之间,不得不朝秦暮楚。”

    张杨不知道二袁谁更胜一筹,天下大多数人也不同样不清楚。

    真正的袁术,与“冢中枯骨”的形容毫不相干,此时此刻,控制范围、兵力、盟友数量都在袁绍之上,看上去远比其兄袁绍更有统一天下的迹象。

    作为袁术的朋友之一,刘备却无比清楚其弱点:

    袁绍不仅有明确的战略目标,经过近二十年准备,还有着实现战略目标的具体计划和充足人才。

    相反,袁术虽然最终目标一样是统一天下,却并不知道如何实现,在战略上只是在袁绍身后模仿追赶而已。

    袁绍养士,袁术就养士;袁绍折节下士,袁术跟着折节下士;袁绍组织党人俱乐部,袁术也亲近党人;袁绍为何进效力、讨伐董卓,袁术也一一照做,甚至在讨伐董卓一事上做得比袁绍更好!

    袁术的战略,简而言之,可称之为“追随者战略”!

    袁绍是战略领先者,袁术是战略追随者,而刘备就是战略补缺者!

    。。。

    鸿门

    “他乡遇故人,人生乐事!不欢迎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