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起-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墙倒人推,蹇硕惊呆了,刘协的从舅、托孤的队友、自己的属下都在一刻钟内背叛,心中大痛,突出一口血来,仰天大呼:“先帝尸骨未寒,你等岂对得起先帝!”

    。。。

    两日后

    南宫主殿德阳殿举行了简洁隆重的继位典礼,紧接着的大朝会上,新皇尊何皇后为太后,临朝主持朝政,尊董太后为太皇太后,甄贵人成了太妃,“董侯”刘协封为渤海王,改年号为光熹,大赦天下。

    在所有仪式中,新帝刘辩举动有礼,无甚差错,赢得了朝臣广泛的认同。

    但其畏畏缩缩、唯唯若若,万事皆从母、舅之言,也令不少人颇感失望。与万千母亲过分强势、儿子孱弱的典型类似,刘辩与何太后也是这样一对母子,换后世说法刘辩是个妈宝男。

    刘备忍不住对荀攸说:“先帝曾言当今柔弱仁孝,不类先帝、孝桓帝。如今国家多事,需纠之以猛,当今如此宽仁,恐非社稷之福。”

    荀攸呆了呆:“不是兄长放弃了立董侯,亲手把当今推上去得么?”

    刘备:“立嫡立长,不以贤明。先帝既无明旨,我等只能从惯例。”

    “惯例?兄长言不由衷吧。”荀攸顿感政治无比荒谬,“当今乃是嫡子加长子,先皇不立太子就是明摆着无意当今继位。”

    。。。

    新君既立,紧接着政治分肥。

    后将军袁隗晋升太傅,与大将军何进共同主持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两位丞相,好伙伴袁绍获得了雄职司隶校尉,南阳人何隅当上北军中侯。

    表面上形成了何氏主兵,袁氏主政,何与袁共天下格局。

    政治智商不高的何进自认为皇帝是他侄儿,有何皇后批阅奏折、掌握印玺、临朝听政,宫内有姻亲张让、张奉,宫外有何进、何苗掌兵,天下必定安如泰山。何进认为,就算袁氏掌握了行政权,也无法威胁何家的地位。

    同时,董太皇太后、董重、赵忠等如丧考妣,没有获得任何较大大的好处,还无时无刻担心被清算。

    至于蹇硕,已经失去了观礼可参与政务的权力。因为擅自动用禁卫军袭击朝廷重臣,本该立即审判,张让赵忠反复求情,才交给宦官们自己处理,暂时与刘协一样,活动范围被局限在永乐宫。

    。。。

    袁绍等党人十分愤恨宦官,通过何进的亲信门客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的宦官一网打尽。这也是袁绍等党人当初支持何进的最重要条件,何进曾亲口答应袁绍、何隅。

    因为袁绍同时兼有守孝六年的全国道德模范、袁家嫡系、不错的经学家、成功的官僚、党人领袖、何进故吏等多重身份,还有身贼虎贲中郎将的兄弟袁术。

    很多人认为孝子或具备较高道德标准的人(如党人)八成是忠臣,何进也因此十分信任袁绍,内心也比较赞成全部消灭宦官的计划――太多外戚秉政者被宦官政变杀掉,窦武、陈蕃这一对外戚、党人领袖更是同日被杀,何进也担心同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与袁绍身上!

    袁绍担任司隶校尉后,工作范围拓展到河南、河东、河内、弘农、关中,就不能天天与何进相见。何进为了获得更好的名声和补充自己能力不足,广泛征聘有智谋的人士,如南阳逢纪、颍川荀攸、荀彧、河南郑泰、广陵陈琳等人。

    其中荀攸为黄门侍郎、荀彧守宫令,这两个职务也可以宦官担任,郑泰为尚书更是挤走了赵忠一党之人,让原本大权在握、如今利益受损的宦官们感到恐慌。

    处于被审查中的蹇硕也有不少同情者与旧部,了解情况之后,写信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大将军何进兄弟控制朝政,独断专行,征辟推荐党人图谋诛杀先帝亲信宦官。

    我曾经统率西园军,何进怕西园旧部反弹,袁绍怕背负杀死上级的恶名,所以迟疑不处理我。如果我死了,何进就会毫无顾忌地杀死所有宦官,大权独揽。”

    最后建议宦官们一起动手,找机会在宫内把何进杀掉。

    作为何家的姻亲,张让代替了赵忠大长秋中常侍。赵忠失去影响力,也失去了为皇帝传递(批阅)奏章的权力,在宫中只是一个被边缘化的普通中常侍。

    总算赵忠知情识趣,主动退位,才暂时逃过被清算,可依然心里惴惴不安。

    接到蹇硕的信,赵忠如获至宝,深知这是与蹇硕、董侯划清界限的良机,立即告诉了中常侍郭胜。郭胜与何进都是南阳人,为何太后及何进能有贵宠的地位帮了大忙,与何进关系密切。郭胜立即带赵忠去给何进表忠心。

    何进看到蹇硕的信后大怒,令黄门令与刘备一同逮捕蹇硕,将他依法处死。因为刘备有救何进何苗之大功劳,不可不赏,令刘备领上军校尉,协助何家控制西园军,制衡袁绍在西园军中的影响力。

    何进打好了算盘,刘备也曾统属于算蹇硕属下,西园八校中宦官党一定会怨恨刘备杀蹇硕与背叛蹇硕、赵忠等宦官,曹操一直与刘备有怨恨。因此不论是袁绍、刘备、曹操,都绝对无法获得完全控制权,西园八校尉始终信何!

    只是何进不知道,蹇硕死前,将一项本想带入坟墓的重要之物交给了刘备。

第415章 曹操荀彧的共同点() 
除了得位不正的传言,当今皇帝才十四岁,教育方面也是个大课题。

    与袁隗、杨彪一样,卢植也参与教授,私下告诉刘备:“当今虽然仰慕圣君之道,但是资质不太好,怕亲政之前,数年不能有所作为。”

    刘备见卢植神色郁闷,“不太好”三字怕是相当客气的描述:“具体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

    卢植:“说来话长。”

    原来何皇后、何进出生低微,提升又极为快速,对帝国各个层级权力运行缺乏足够的直观认识,又无家学渊源或者成理论的教育,内心矛盾同时交织着自骄与抹不去自卑,在袁绍的有意误导下,过分迷恋道德方正、学识出众的大儒,轻视帝王必要的素质。

    大儒们学识自然没的说,怀着教出圣君的崇高理想,授以儒家大道。效果也很明显,新君宽仁儒雅、经学基础扎实,但除了见识过宫廷斗争,在国家治理、权术谋略、兵法韬略方面根本比不过同龄二千石子弟。

    卢植:“简而言之,那些大儒有些迂腐。”言下之意,教出的学生刘辩也有些迂腐。

    刘备安慰道:“诸位帝师之中,也就只有师尊深研兵法,还请师尊勉为其难。”

    “为师晓得,有个博士公然在新皇面前质疑古文经学,皇帝还表示认可,为师也是被气昏了头。”

    卢植也十分珍惜帝师的机会,不仅因为这是通向三公的捷径,何家、袁家给定心丸,更是马融之学、卢植大半生学问的传播和继承,对卢植本身学术地位的认可:“有个伴读跟当今一比,真是天上地下,当今要有那人一半悟性就好了。”

    “哪个伴读?”

    “新来那个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物品),名叫荀彧。”

    “师尊请小心,荀彧的妻子是故中常侍唐衡的女儿,和咱们当今陛下的唐妃是堂姐妹!”

    “怪不得,怪不得何隅说荀彧是王佐之才。”

    想当王佐之才可没那么容易,除了才干过硬,还必须有十二分业绩或过硬关系,君不见姜子牙70岁还在垂钓、冯唐易老难用、后世朱总理50岁还在计委做处长。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安邦定国之才被埋没者不凡几。就连出将入相的卢植本人,做了十多年尚书,几任郡守,持节统兵大帅,却一直当不上尚书令,有才而无王佐之机,心里牢骚也不少。

    在卢植和大多数人看来,荀彧只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实践经验匮乏,能有多大才干?荀彧之前几乎都在颍川,本人不可能与何家有多大情分。被何隅称之为“王佐之才”,那就只能因为家中关系特别硬,何颙显然有些过了。

    不久

    有人把几年曹宋两家掌权时,何颙给曹操的评论“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翻了出来,与给荀彧的“王佐之才”评语对比。

    在舆论看来,何颙两次大赞特赞与皇帝有裙带关系的年轻外戚,目的分别是攀附宋曹两家、何家,成为雒阳百官的笑柄。

    尤其是自命清高的诸多党人,贬斥何颙攀龙附凤,为了向上爬不知廉耻。特别是袁术,之前何颙一直对他嗤之以鼻、不假颜色,如今总算找到机会,动用各种关系打压报复不遗余力。

    一时间何颙名望大跌。

    连带着荀彧、曹操两个当事人亦被嘲笑。

    袁绍正在试图说服何进诛灭或免去所有宦官,何颙称赞中常侍女婿的行为为许攸、逢纪等诸多党人解读为立场不坚定、向宦官外戚集团靠拢。

    袁绍因此也认为何颙堕落了,失去了党人的清高和理想,对何颙逐渐疏远,转而重用许攸、逢纪等年轻党人,此是后话。

    可是,原本不相识的曹操、荀彧两人,因为同病相怜,竟然因此相识相知,也是大出人意料之外,让某人自感得计同时,感到美中不足。

    。。。

    董太皇太后并不甘心失败,利用汉代重“孝”,强行插手重要人事任命,并对尚书台三公九卿指手画脚。一旦何进、何太后兄妹反对,就撒泼打滚,为董家、董侯挽回了不少利益。

    不作死就不会死,何进怨恨董太皇太后与蹇硕、董重联手政变(虽然蹇硕没招供),何太后怨恨婆婆对儿子纵容、对媳妇严苛、怨恨婆婆养育了董侯。两人一合计,何太后对婆婆供上毒酒,何大将军兵围骠骑将军府,动作迅速,以至于董重根本来不及动用所属军队。

    夺嫡之争,非成即死,不死也伤,鲜有不流血而新皇登基者。

    无他,利益之大,成则为天子,统帅四海之内,败后连诸侯都做不成,差距如同天与地比,不,与地下矿坑比――秦公子扶苏与蒙恬被赐死、吕氏和汉孝惠帝几子全部被杀,废太子刘荣与魏其侯窦婴先后冤死,孝桓帝弟弟渤海王夫妇、宋家被先帝刘宏寻机铲除。

    其中不少失败者个人甚至完全无辜,只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被埋入黄泉。

    历史血迹斑斑,上军校尉蹇硕、骠骑将军董重、董太皇太后等人不是唯三的流血之人。他们的亲近家人和属官,站错队在战斗中死去的将领、士卒,化作一缕缕冤魂。

    那是他们的家属亲朋在哭泣、在唾骂、在诅咒,他们不仅难以获得抚恤,还会给家属亲朋打上不光彩的政治分类,运气不好,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不得翻身。

    。。。

    何太后、新皇特意接见了刘备、甄俨、潘隐,因为在关键时刻反正,三人获得了何家的谅解。

    可是,何太后看刘备的眼神十分冰冷,年轻时两人的肌肤相亲恩意绵绵,各取所需,如今仿佛一根刺在她心头。作为皇后,现在是皇太后,当年的温柔不过是污点和不稳定因素,担心刘备就事重提,威胁她。

    甄太妃与她有不解之仇,刘备娶甄脱为侧室,在何太后看来也等于挑战她的感情和权威。

    刘备毕恭毕敬,没有提出担当渤海王相,只是恳求让刘协顺利归国,倒是让何太后稍微放松紧绷的神经。

    对心狠手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