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起-第1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渔阳太守公沙孚太守、渤海太守杨璇亦派人送上百金为军资。

    公孙瓒亲自参加,略带酸意的说:“恭喜贤弟复职,看来只能把乌长英部乌桓骑还你了。”

    燕南、赵北诸世家豪族家主或嫡系子弟,皆送来贺礼,总数达数千金,刘家亦大摆筵席,整个东楼桑里坐满了人。

    。。。

    三日后,静海堡坞

    中央高楼拥有俯视数十公里的视野,刘备、郦炎、夏侯博、关羽、张飞、卢养等济济一堂,略微显得拥挤,商议下部战略。

    夏侯博:“凉州羌胡之乱,幽冀州乌桓鲜卑之乱,并州黑山军河东白波军,青徐黄巾复起,四大起义在黄巾之乱平定后发生,让整个大汉陷入了风雨飘摇,许多人对大汉失去了信心,不少家族开始考虑向比较安定的南方转移。半年来,已有上千人坐船南下。”

    卢养接连摇头:“福鲜双至,祸不单行。”

    郦炎:朝堂、地方许多人都知道凉州羌胡之乱引发了三千乌桓骑兵之乱,张举张纯利用三千乌桓之乱,引发乌桓、鲜卑多个部落之乱。

    凉州、幽州的混乱,导致缺乏足够骑兵,因此给了并州人机会,丁原、吕布、南匈奴等并州狼骑被抽调各地平叛,因此立功崛起。

    同时也导致并州空虚,又给了南匈奴反对势力叛乱之机,给了张燕、于毒、白波军利用,因此坐大。

    一个叛乱引起另一个叛乱,一环扣着一环,以至于整个大汉拆了东墙补西墙。

    要从根本上平定这几场变乱(起义),仅仅依靠军行动绝不够,平定黄巾之乱后接连的叛乱就说明这一点。

    执政者必须行仁政,轻赋税,少徭役。”

    “行仁政,轻赋税,少徭役,郦师兄说得对。”事实上,刘备心中想法完全相反,相当不认可郦炎的说法,却不好出言反对,陷入深深地沉思。

第329章 杨彪的请求() 
特进、临晋侯、司空杨赐府上,弥漫着悲伤的氛围。

    “父亲(族长)去了!”杨彪、杨雍等杨氏子弟痛哭流涕。

    “司空大人去了!”皇甫嵩等数百杨氏故吏亦齐齐发出悲鸣。

    皇甫嵩、杨彪二人相顾无言,心中皆怀对未来的迷茫、恐惧。

    杨赐之死,对关西世家造成的结果显而易见,朝堂上再无巨大发言权的关西大佬。即使皇甫嵩曾为右车骑将军有孙武吴起的用兵之能,即使杨彪为两千石多年,也无杨赐的政治影响力、也无足够转圜能力、也无杨赐般得皇帝信任。

    如今凉州大本营,不少地为边章、韩遂、羌胡占据。乱军已有数万人突破陇山,进入更加富饶的关中三辅,肆意劫掠。皇甫嵩有家归不得,每旬得到战事最新情况同时,都会得到不少亲朋故旧死亡、失踪的噩耗。就连他当北地太守时的老部下、曾经的护军司马、北地泥阳傅燮也多次陷入生死危境中。

    关西到雒阳投奔的亲朋故旧不可胜数,杨家、皇甫家等关西人士的宅邸早就人满为患,后来之人,只能借宿旅店。

    杨彪问扶风苏固:“父亲去后,借宿的乡亲就得搬出司空府,无处安身,卿可有办法?”

    “我家狭窄,族人早就挤满了,能有什么办法?”苏固愣了愣,呼吸几口冷气,脑袋清醒了不少,“大人是说天上人间?”

    皇甫嵩:“刘备会同意么?”

    若是杨赐未去世,皇甫嵩根本不会丝毫怀疑,毕竟刘备也是杨赐故吏。

    杨彪:“苏卿之从妹与刘德然共掌涿县刘家在京师产业,只要苏卿去求求令妹,定然稳妥。”

    。。。

    苏媚代表刘备来送礼,坐在别厅,与杨氏女眷攀谈。被突兀得请到一群高官男人堆中,虽挂上面纱,亦有些局促,盯着鹿皮靴,久久不说话。

    杨彪给苏固使了个眼色。

    苏固咳嗽两声:“这个,那个,羌胡大乱凉州,攻入三辅,很多关西人士逃难来京师,无处安身,我痛心疾首,只是能力有限,帮不上忙。刘贤弟的天上人间地方挺大的,看能不能腾挪一些住处来。”

    苏媚抬头:“好啊,给他们打八折,这个主妾身做得了。”

    苏固看了面容尴尬的杨彪,咳嗽两声:“这个,那个,好多人逃过来时没什么钱,能不能赊着,或者免费?”

    苏媚见杨彪、皇甫嵩、苏固等人笑得皱纹更深,比哭还难看,哪里不知道他们没钱:“杨大人、皇甫大人都是侯爵,封地也能住不少人吧。”

    杨彪接过话:“有些世家,希望在雒阳等待官职,住在弘农不方便。皇甫大人的封地,也在兵锋之下,也不敢多留人。”

    苏媚有些踌躇:“天上人间地方虽大,掌柜却是刘德然,卢尚书、臧侯爷等都有股份,要问问卢夫人。夫君不在,我一个妇人怕做不了主。”

    杨彪:“卢尚书那边,还请苏固、苏夫人转圜。要是怕赊账成了呆账,或者杨家出资,买少许股份也行。”

    。。。

    苏媚回府,打开抽屉,拿起刘备的信件,一封一封读起来,更加踌躇。

    原来刘备听她说过雒阳地价上涨近半,就要求她出售些雒中房屋,赚来的钱,可寻东海郡糜家、广陵臧家、下邳鲁家协助,到徐州、江南去买田置地,幽州变乱,幽州人亦要道南方安家,狡兔三窟。

    关中较为干燥,苏媚适应不了东南湿润、闷热的气候。加上糜竺有一妹,青春靓丽,十几岁了一直不许人家,传出风闻非英雄不嫁,更让苏媚疑神疑鬼。

    这些年来,刘备在雒阳居住时间不长,苏媚除每年夏天到幽州避暑外,大多时间处理刘家在雒阳的天上人间、马匹很生意,早就把雒阳当做第二故乡。拥有天上人间股份,又给刘备生了孩子,让她褪去不少天真浪漫,对雒阳的产业经营地极用心、看护得极紧,如同母鸡看小鸡。

    苏媚下定决心:卖地相当于自减羽翼决计不行,实在不行就卖些股份?玄德要不同意,就从我股份中分出些,也算有个交代。关西人士也算娘家人,引为合伙人也是助力。

    。。。

    卢植对儿子卢正、女婿刘德然、苏媚感慨:“以前杨(赐)公在时,何须如此拐弯抹角。”

    卢植次子卢正说:“当此关西危困之时,杨彪不思立功为国,却想着多置产业,可见心性能力远逊其父。”

    苏媚吃惊于卢养直白的批评,杨家毕竟于苏家有恩惠,也不能不替他们说话:“或许只是一时失了计较。”

    卢植:“呵呵,股份只是一个借口。

    太原王允、颍川刘陶,都是杨赐故吏,北地傅燮是关西人、皇甫嵩故吏,三人都曾上书尖锐批评宦官,将国家各地混乱之原因,归结为宦官在内乱政,在地方上横征暴敛。

    王允、傅燮上书时间较早,只是在仕途上蹉跎,在杨公保护下,并未受到宦官太大打击。

    刘陶则不然,上书后,杨公已死,无人说话,竟然被宦官诬陷为与黄巾有关联,下狱拷打至死。

    关西人士,杨门故吏,从此皆夹着尾巴做官。”

    “看来关西人遇到的困难比想象中大。”刘德然脸上已经长出细密胡须,看起来颇为稳重,“皇甫嵩、张温前后统帅关西大军,曾二次征辟七兄(刘备),雒阳的使者二顾草庐,七兄都拒绝了,可见并不看好关西形势。

    十年来,七兄从未主动要求在关西置办产业或任职,可见对关西的不看好绝非一时性起。”

    卢植赞许地看了刘德然一眼:“关西人士,用兵莫如皇甫嵩、董卓,如今就连皇甫嵩也对西面局势不看好,可见羌胡之乱,非一时之乱。

    杨公虽去,外有皇甫嵩、董卓,内有杨彪,关西人士并非一无是处。人际关系从来不是一锤子买卖,能与杨家、皇甫家交好,所付出的只是天上人间一些股份,何乐而不为。”

    卢植、刘德然等人没有把另一个重要问题摆到台面上说道:乌桓马、幽州马贸易利润极大,刘备、公孙瓒、卢家、苏双、张世平等掌握货源、运输,袁家的袁术等掌控在雒阳、豫州的销售,袁家强势,利润一向拿走了大头。

    近十年来,幽州众人在朝堂上相当依赖袁家,对不公平的方案只有捏着鼻子认了。

    如今,在地方上,公孙瓒、刘备位列两千石,郦炎千石,任旐、邴原、典韦等各有官职,为卢植之羽翼,为北方重臣;在雒阳,卢植虽依然是尚书,皇帝、朝野对其本人文武才干之认可,对其徒弟、故吏之看重,已经远非黄巾之乱以前可比,话语权大大上升。

    幽州众人中早已充斥着对原有的利润分配方案不满的声音,换句话说,以卢植为领袖的这部分幽州官员、家族,已经有分庭抗礼之心,而非继续作为袁家的附庸存在。

    卢植:“祸福相依,关西人士的困难、杨家的困难,换个角度讲,是我等的机遇,也是关西、幽州人在朝、在野、在地方合作的开始啊!”

第330章 王莽光武之误() 
卢养:“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行仁政的关键是减少田租、赋税,耕者有其田。”

    郦炎:“说得好。只是耕者有其田太困难,昔日冯谖焚薛地百姓借条,使孟尝君得薛人之心。我建议,向皇帝陛下申请免除一年赋税,同时行文要求各县豪族免除田租和借款利息!”

    关羽不以为然:“我是个大老粗,士卒出身,不知道圣人和仁政对平定叛乱有什么用。要是行仁政就可平天下,孔子、孟子、董仲舒、郑玄才应该做皇帝或霸主,而不是齐桓、秦穆、汉武、汉桓、檀石槐。”

    “你说什么!不许侮辱圣人、大儒!”

    郦炎、卢养站起来,指着关羽额头,引经据典批评起来,唾沫横飞脸上。

    关羽一手一个将二人推到几步远:“乃公才不信什么圣人,士卒才不信圣人,乃公只信刘侯。”

    夏侯博、张飞急忙居中劝告:“都是同僚,有话说话,斗气劳什子气。”

    “都静一静,大家都听我说。”拥有后世的知识,刘备可以很容易理解东汉末年的社会矛盾,“光武皇帝依靠世家豪族力量迅速扫灭铜马、绿林、赤眉起义,胜利后,首先封赏有功劳的官员、将士,并让大部分士卒到地方复员。此时光武皇帝遇到一个大困难,没有足够的土地给复员的将士们,光武帝数次下诏,州郡县依然解决不好这个问题。”

    张飞最近修身养性,读了不少书,奇道:“怎会如此,建武初年百姓虚耗,十存二三,应该到处都是空地吧。”

    关羽亦奇怪:“光武皇帝是开国皇帝,是全天下最有权力的人,下个诏书谁敢不从?”

    郦炎思索片刻:“还真有此事,光武皇帝下令‘度田’,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结果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以度田为名,兼并聚小民之田,并将百姓的草庐房屋屋、里聚村落度为田地,导致小民‘遮道啼呼’,同时优待照顾豪右,侵夺苛刻赢弱。”

    卢养:“当时有陈留上计吏的小抄上写着‘颖川、弘农可问,河南、南阳不可问’,光武帝责问上计吏,吏拜伏于地,不敢说。

    孝明皇帝时年十二,据实告曰“河南帝城,多近臣,南阳帝乡,多近亲,田宅逾制,不可为准。”上计吏这才老实交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