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起-第1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彧的父亲荀绲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不顾风度与荀爽当庭辩论,激烈争吵。

    荀家小辈们表情各式各样,荀彧一张白脸通红,羞愧地一直低着头看脚尖,荀悦站到荀爽一边,荀谌当然支持父亲荀绲,荀衍两边劝告却都不讨好。

    一场家庭纠纷看得刘备云里雾里,不知所措,只好找个借口,告辞出来。

    只有荀彧匆匆相送,出门时还被门槛绊了一下,连连道歉。

    李浩领着刘备的车骑驶离高阳里,张嘴就骂开了:“荀家人好不晓事,刘君以郡丞身份来访,不入县衙,直如高阳里,可见重视。荀家却自顾自闹其宗族矛盾!活该被党锢!”

    刘备心思电转,突然叹气:“糟糕!姜是老的辣,今儿竟中了荀爽老儿之计!”

第231章 邴原荀攸() 
荀绲:“六弟为何不愿与刘郡丞交好?”

    “我观刘备做事喜欢标新立异,没什么章法,好营商为利,喜美衣华服,车骑鼎盛,想必有贪污!其人年不足弱冠,依附外戚何进而幸进,投效宦官而不倒,多半是无能之人!荀家子弟在其属下,不仅无益,反而容易污了名声。”荀爽年龄大名声高,直呼刘备之名,没一点尊重。

    荀攸心想,慈明(荀爽)叔父对宦官果然极其憎恨的,对外戚也鲜有好感。也难怪,被党锢十余年,多年隐居在外,难免心思报仇。转头看见荀彧在一旁表情有异。恍然大悟,原来是联合做戏啊。顿时就对荀爽有些不满起来,却不声张。

    。。。

    李浩:“刘君,我们何不回去?”

    刘备:“既然人家不愿意荀家子弟入幕,回去揭穿了,两边脸上都不好看,不合适。”

    还有一种可能性,对方故做姿态,非要借助三顾高阳里,来自抬身价。

    不论荀爽是不愿意,还是自抬身价,刘备都不愿意再用热脸贴冷屁股。用党锢之人,承担风险的全是自己,接受历练的则是对方子弟,荀家如此缺乏诚意的态度,即使事情勉强成了,后面麻烦更多!

    只是,灰溜溜地走了,的确心有不甘。

    刘备突然想起什么:“走,去东门外。”

    李浩:“具体走哪里?”

    刘备:“问陈氏三君,颖阴人都知道。”

    。。。

    陈寔曾为太丘长,号称陈太丘,一县之长在千石官吏多如牛毛的颍川,显然只是第三等的家族,陈家院子小而整洁,衣服旧而干净,远远比不得荀爽家宽敞、富丽。

    然而刘备却对陈寔、陈纪、陈谌十分的尊重,以晚辈之礼下拜,将陈寔尊称为“陈翁、陈君”,将陈纪、陈谌尊为陈君。四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府,再辟大将军府,熟人满天下,如今已经70余岁,用年老德昭、名满天下来形容,非常贴切。

    陈家众人,也极为客气,并不倚老卖老,还有少年陈群在旁惨茶倒水,更令人意外的是,北海朱虚人邴原也在陈家求学。

    聊了一会风土人情,刘备问道:“听说荀家八龙居住的地方叫高阳里,小子不明白高阳里的由来。”

    “荀家八龙也算贴切。”陈寔苦笑,“高阳里的称呼,不说也罢。”说年老体困,由陈群扶着到后堂休息。

    刘备再问陈纪等人,都露出莫名的苦笑,也都不回答,借口整治宴席,离开厅堂,使邴原做陪。

    邴原也起身说要如厕,刘备急忙一把拉住说“一起”。邴原这才坐立不安地坐下。

    刘备奇怪地问:“邴先生,怎么一提八龙和高阳里,陈家爷爷和叔伯一脸的不高兴,是我说错了什么吗?”

    邴原支支吾吾半天:“‘八龙’可知颍川郡对荀家的评价是极高了,大家对此也没什么意见。更高的是荀家的“高阳里”,据说高阳氏有八个有名望的儿子,荀淑也有号称“八龙”的八个儿子,所以当时的县令将荀家居住的西豪里改为高阳里。高阳帝是上古三皇五帝中的第二帝,既皇帝之孙颛顼(zhuanxu)。

    尚书以燧人、伏羲、神农为三皇,以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颛顼帝是舜帝、夏禹帝、楚王、屈原等的祖先。例如屈原在离骚中自称‘帝高阳之苗裔’。”

    换句话说荀家是想跟中华民族的祖先相提并论。

    李浩在一边哈哈,大笑:“与汉人的先祖之一自比,这也太自负了吧!”

    刘备这才明白,陈家父子是不想揭荀家的短处,所以才逃找借口走了。

    邴原也跟着苦笑起来,作为末学后辈,他不好评价荀爽、荀淑。平头百姓,贩夫走卒等把高阳里和八龙称号看做贤者的象征,倒没什么不妥。像他和陈家三君这种研究过尚书易经,对上古历史有所知的学者,当然知道“八龙”之比也算正常,然而以高阳帝比荀淑,以高阳氏有名的八子比荀家八子,虽然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愿望,依然显得太过荒诞。

    刘备:“荀爽是自信还是自负,一望可知。”到底是谜一样的自信?还是谜一样的自信?”

    。。。

    回去路上,一个骑着毛驴的文士拦住刘备,做了自我介绍,乃是故广陵太守荀昙嫡孙,荀攸。

    刘备:“你叔祖荀爽对我并不认可,你不遵从他的意见,还来我这做甚?”

    荀攸:“慈明叔祖自诩清高,并不能代表荀家族人。我曾听荀彧之父反驳说‘若跟耿刘郡丞交好污了名声,彧儿娶唐衡之女,岂不是名声扫地?’”

    “这算非正式的歉意?让你一个远亲来表示?”荀绲的说辞,让刘备的情绪稍稍缓和。一开始他确实对荀家报以厚望,如今嘛,有了陈家认可,有了邴原投效,尽管传说中荀彧、荀攸、荀谌如何厉害,刘备还真不把荀家当回事!

    前世湘军以一省之人才撑起了东南半壁江山,给人太深刻的触动,一个经济和教育程度只算中等的湖南省,只要团结一致、勇于牺牲,也能人才辈出执中国之牛耳,就算没有荀家的认可、投效,地球还不是照样转!

    荀攸见刘备态度依然不热忱,咬牙下拜:“鄙人此来,是求在大人属下为吏的。鄙人自诩有几分急智,会一些小伎俩,熟悉颍川郡情况,能够为大人分忧。”

    荀攸可是大才!刘备心中欢喜,却担心对方诚意:“你祖父和你的名声,我早听说过,但你是党人嫡孙,怕是难给官秩,这样也肯么?”

    荀攸请刘备斥退左右,说了一段荀家的隐秘:原来荀攸对时常批评朝政找存在感的荀爽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认同。当年颍阴令勃海苑康,因与荀爽交好,所以利用职权将西豪里改为高阳里,以彰显“八龙”。

    当时荀攸的祖父荀昙广陵太守,荀昙的兄长荀昱为沛国相,荀昱人称“天下好交荀伯修”,与号称“天下楷模李元礼”的李膺齐名,同为八俊,而且同死党锢,天下闻名!要说名声绝对不是荀淑、荀爽能够相提并论的。

    然而荀昱、荀昙兄弟去世后,两支的后人凋零,人都没几个,更不要说有人才。在颍川人们渐渐的只知道有“八龙”,不知道有荀攸等人。

    荀攸最后说:“祖父、父亲、叔父希望鄙人能重振家声。如今党锢,党人游学、交友亦受到限制,鄙人思前想后,只有军功一途,因此搜罗书籍、精研孙子吴子司马法,以及历朝历代的兵制,小有所成。愿效力于大人属下,以献陈平之谋!

    大人如今年不足弱冠,而善战爱卒之名驰于京师!党锢三代而解,即使十多年后,日党锢依然不解,我在大人麾下之功劳,大人只需转到我儿头上,岂不是一条出路。”

第232章 荀攸的投名状() 
临颍位于颍川郡东,再往东是汝南郡濦强县,宋家曾经的封地。临颍以东殷汤乡的官道上,一群人在打扫清洁、填补凹陷,其中有白发苍苍的老者,背着孩子的妇人,头顶总角的顽童。

    邴原走到一老者身旁:“没想到殷汤人竟然如此勤劳,老翁都上路打扫。”

    那老翁满头白发,衣服单薄,嘴唇冻的发紫,恨恨地瞪了邴原一眼,“走边上,别把中间路踩坏了,还等着郡丞过来。”

    见邴原衣衫质地细密,低调中带着华贵,老翁又畏畏缩缩退后一步:“你不是那个天杀的郡丞吧?”

    邴原:“不是,当然不是。老翁为何骂那郡丞?”

    “里正说郡丞要来,命令我等前来整修、清洁乡部附近官道。大冷的天,多受罪!”

    “里正的命令也太过扯淡,你等不从便是,何必骂那郡丞?”

    老翁嘴鼻子瞪眼:“不从?那里正下次收谷子还不得用大斗,赋税又得多收一些,作孽啊!”

    邴原:“田赋都有定量,一个里正岂能一手遮天,你们怕他作甚?”

    一个游侠模样的汉子道:“给外乡人乱说做甚,还不赶快干活。”又对邴原吼叫,“书生,劝你少管闲事!”

    老翁扭过头,哆哆嗦嗦继续清洁道路。”

    邴原自言自语:“早就听说殷汤乡天高皇帝远,政令有些不畅,看来果有问题。”

    “哪里来的探子?”那游侠模糊听到一些,招呼另一人,一左一右伸手来拿邴原胳膊。

    邴原冷冷一笑,做势后退,复而前冲,一拿,一扭,一推,将左手边游侠胳膊反扭住,推到在地。

    右边游侠见同伴被制住,狠起一脚向邴原腰间要害踢来:“倒!”

    邴原仿佛脑后有眼,轻灵地向左跨步,侧身左手抓住游侠右脚往前一送,右手在其背后一推。

    好家伙,眨眼间,右侧游侠失去重心飞出,右脚踢中左侧游侠,继而两人滚做一团在地。

    “要没点手段,哪敢孤身求学!”邴原也不停留,大步疾走,几息之后,消失在乡部集市人群之中。

    只留下两个不停骂娘的游侠。

    。。。

    荀攸指着周边店铺、游商:“殷汤乡西北接临颍,东连濦强,南通郾县、召陵,在颖水之滨,处颍川、汝南之交,交通便利,人口繁多,颇为富有。”

    从颖阴过来,一路上刘备随口问风土人情,特产交通,见荀攸几乎都能答上,不由连连点头:“公达可谓活地图!”

    殷汤里的里长曾在荀家私塾读过几年书,后来娶了荀家支脉之女,荀攸因此对殷汤乡的了解超临颍其他乡,这事荀攸怕生事端没有说,反正刘备也没问缘由。

    “收赋税!”

    一个华服胖子带着几个游侠和一群蓝衣手下,从东面行来,沿途鸡飞狗跳。那群蓝色人高喊着“十税一”夺了王家的鸡狗,刘家的粮食,汤家的菜,陈家的编织品,李家的布。。。

    “十税一?谁定的税率?”刘备养过鸡鸭,编过草鞋草席,知道小贩售卖的日用品利润微薄,售价比成本高不了多少,十一之税显然过高。

    荀攸扭头看向吵闹声来源,那个胖子让他表情略微不自然。刘备并未察觉。

    邴原却看在眼里问:“公达莫非认识那个华服胖子?”

    荀攸:“实不相瞒,那人叫汤赟,赟即文武贝,曾经在荀家私塾读过书?”

    刘备:“你们关系很好?”

    “算是同学,关系好到说不上。他家富有,经营几家货栈、有着商队,读书时就大手大脚,对教师、同学都颇大方。”荀攸这次没有隐瞒,忙将情况介绍一番。

    刘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