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起-第1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何家没什么可以给予的。论钱财,张家远胜何家;论官职,何进的太守虽然与张让的中常侍都是两千石,在皇帝心中的情分却远远不如张让这个近侍。

    宋皇后倒台已经一年了,皇帝却没有立何贵人为皇后的动静,反而广纳嫔妃,让何贵人充满了危机感。

    何贵人为不愧是商贾之家出来的女儿,表示诚意,悄悄提出,让儿子刘辩娶张让亲近族人之女。就好比用企业未来的美好前景,向银行要求现在贷款;又好比某企业为做大做强,拉投资人、合伙人入股。

    恰好,张让现在有钱、有地位,担心未来:若皇帝动摇,开了党禁,张家等宦官怕是将面临疯狂反扑。

    两边一拍即合,于是有了何进的颍川太守。

    这时出了意外。

    赵忠得知了两家打算,强烈要求把赵家的女子送一个进来。张让当然不肯,两边僵持不下,谁也不让谁。何贵人从中转圜,张让、赵忠都怕事情闹大,曹节得知后塞曹家女子入宫,最终各退让一步,共同认可了赵忠的建议:两家都不选女子入宫!而是在其他宦官的适龄宗女中先行悄悄挑选,以做备用,反正刘辩才4岁,能不能顺利长大还难说,现在不急。

    如果刘备在场,一定会惊呼“博弈论”“囚徒困境”,两边互相不信任,都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也没有造成最坏的结果。

    事情就搁置下来。

    。。。

    皇帝不急,太监急。太监不急,皇妃急。

    宋皇后“死”后,何贵人与董太后分理后宫,皇帝新放飞自我,新选了一大批十几岁的良家女子入宫。何贵人深知道以色侍人,色衰则爱弛的道理,面对一群十五六岁的新人,废寝难安。

    虽她还不到25岁,远远算不上色衰,经过宋皇后从受宠,到冷落,到身亡的悲剧,深知道皇帝多情多欲,易移情别恋的性格。要求何进主动出击,抓住机会。

    在张奉陪同下,何进挑来挑去,在一群粉嫩的小baby中,挑中了唐衡从弟唐瑁的女儿。原因嘛,其一是唐瑁的女儿的确粉嫩乖巧。

    第二嘛,一旁当介绍人的太医张奉(张让之子),声称唐瑁在一众宦官党中也算有些才学,名声也不错,日后可少些事端。

    唐瑁找了个儒生,煞有介事算了一番生辰八字,结论当然是和和美美,前途无限,多子多孙。之后何进献上文定之礼,双方互换信物,还需要有证婚人,这庄婚事才算定下来。

    唐瑁指着那算八字的儒生说:“这位是荀淑的儿子,八龙之一的荀绲。可做女方证婚人。”男方证婚人自是张奉父子。

    何进很不高兴,完全不拿正眼看荀绲:“你怎么不知死活,引党锢之人与我相见?”

    唐瑁急忙解释:“荀先生学富五车,其子与我家常侍之女十几年前早订好了娃娃亲,准备过年时就完婚,到时候还要请府君大驾光临。”

    原来是唐衡的女婿,何进脸色稍缓和:“到时候再说。”

    荀绲一声招呼,当下走出一个面如冠玉的少年,下拜到:“荀彧拜见府君,拜见诸位长者。”

    何进本不想见,但既然来了,也不好当面打脸斥退,仔细打量起来,见荀彧十六七岁年纪,恭敬有礼,长者不让起来,他就保持拜见的姿势,端端正正地拜伏在地:“起来罢,地上凉。”

    当即问他读了些什么书,在家做什么事。

    荀彧语气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声音清脆,既不紧张,也不显得拘束。

    “是个中庸端正的性格,荀家子弟,门风严谨,学问也不错。”何进见他温润如玉,没有官宦子弟常见的叛逆、跳脱,估计不会主动生事端,相貌也不错,就有些喜欢,至于学问,何进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也没敢提问。

    唐瑁当即打蛇随棍上:“府君幕府应缺人,不如让他当个幕僚。”

    何进有些迟疑,问张奉:“不是被党锢了么?”

    张奉说:“本来党锢只禁锢父子、兄弟、门生故吏,论斩衰,荀彧不是嫡子嫡孙,不在禁锢之内,也不妨碍。

    可惜曹鸾上书之后,陛下大怒,五服之内都被禁锢。”

    何进故做无奈:“我初来此处,正是用人之际,亲家公如今赋闲在家,不如先随我做个掾属。

    至于荀彧,既被禁锢,如之奈何?”

    “全凭府君做主!”唐瑁大喜,转眼看了看荀彧,对何进说:“要不先让彧儿跟我办事,多个历练。”

    。。。

    何进却不过情面,回来问计于刘备:“若任用了党人,被曹节一党追究,岂不是罪过大了?”

    刘备见何进终于用了党人后裔,而且是王佐之才的荀彧,心里也有些宽慰,嘴上只是严厉:“可以有俸,不可以有官秩!出了什么问题就说是唐瑁的主意,府君不知情。”

    意思是官员名册上不能有,功曹也不记录荀彧的档案,工资可以拿,事必须做,比临时工还临时工。

    “不错,但还有隐患,唐瑁年纪也不小了,一有差池,难免蹉跎几年。”何进思索片刻,印帕乘担安蝗缭谙偷苁粝伦鍪拢俊

    刘备以为何进是让唐瑁在自己手下做事,自然答应下来。

    第二日一早,荀彧前来报到,刘备才知道何进既不愿意担责任,又不愿意被张让、唐瑁背后说闲话,更不愿意唐瑁被荀彧牵扯,是要刘备替他担责啊!

第230章 颍川多奇士() 
嫩嫩的小鲜肉荀彧,恭恭敬敬,低眉顺眼坐在下首,风度翩翩,君子如玉,毫无疑问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可刘备怎么看怎么觉得奇怪,半响之后终于找到奇怪的原因――荀彧太安静、太老成了,根本不像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刘备也是个倔脾气,心想“装吧你”,吩咐荀彧工作之后,便不再理睬。

    半个时辰后,荀彧到底不是真成熟到水波不兴的地步,张口道:“大人,下吏奇怪大人为何不跪坐,而是盘腿或伸腿而坐!”

    刘备:“坐还有什么规矩,不是怎样舒服就怎样坐么?”

    秦汉时期都是跪坐,就像荀彧就端端正正把臀部放在脚跟上:“若下吏像大人这样坐,在荀家和颍川是容易被诟病的,是不尊重别人的坐法。荀家子弟若如此坐,立即会被长辈批评。”

    刘备:“你是想说我没有教养?”

    荀彧低下头:“下吏不敢。听长辈说北方胡人,南方越人才如此坐而无规矩。”他听到的传闻,可不止是今天发现的坐姿问题,还有娶胡女、用胡人、从胡俗等,甚至有人传闻其中娶的一个胡女曾是刘备的义母。颍川是正儿八经的中原之地,荀子故吏,历史文化传承深厚,换句话说,人们思想不那么开放,对不遵循“礼”的人和行为多有非议。

    “不敢就是心里就那么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幽州人,地近北胡,有些草原上的做法也正常。”刘备没有计较荀彧的暗讽,“你那样坐,端正倒是端正,坐久了是否腿发麻?”

    荀彧:“是有一些发麻,所以跪坐一会,需起身走动几步。”

    刘备:“我来自幽州,年少时家贫,家母曾经编蒲席赚钱,可一年之中,总有几个月生意不好,你知道原因么?”

    荀彧:“或许是冬季地凉的缘故吧?”

    “有个老道士教我养生之法,说幽州苦寒,跪坐蒲席容易寒腿,扬州潮湿,容易湿毒入体。反倒是劝告我从胡人之坐法,你也试试。”刘备当即拿了几个蒲团,塞臀下,像后世那样坐。对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情,经常推给老道士于吉。

    荀彧将信将疑地试了试,颇为惊喜:“腿果然不发麻了。这样连续坐上一个时辰也没问题!”

    刘备:“再试试坐在榻上,双脚放在榻下。”

    荀彧知道作为下吏,不能轻易违反上吏,乖巧地做了,竟然隐隐约约有些兴奋。并未发现,刘备如同一个诱惑人犯罪的启蒙者,打破规矩后,带来了犯罪般的体验。

    有了其一,就有其二,什么鹅毛笔、清茶等,一一出现时,荀彧就不再是大惊小怪,而能从容接受。他智力超常,虽然不认同刘备的做法,却也着实发现其中的方便之处,不由对刘备刮目相看。

    。。。

    经过几天的工作,刘备也发现荀彧的不同,其一记忆力超常,什么东西放哪里,哪一句在什么书哪个地方,某县县令长、丞、尉是谁,记得清清楚楚,虽然没到过目不忘的地步但比大多数人好太多。

    其二学问深厚,不仅能背诵诗、书、礼、乐、易、论语的大部分篇章,还能做出解释。

    其三所学颇杂,不仅读过春秋,荀子、韩非子,更读过汉代通行的律法,一些重要的政令。

    其四,对郡、县各项政务运行的流程,公文的规格都有一些理解,并不像个新手。

    刘备不由暗暗称奇,如果说第一点是天资,第二点就是天资+勤奋,第三、四点就是家学渊源、官场诀窍。普通寒门士子,再怎么苦读书,也不会学到多少律法、政令,也学不到官府机构内里的运行机制,后天上会落后一大步。

    像刘备这样的没落家庭或寒门子弟出生,之所以能脱颖而出,最重要原因是天资出众、敢打敢拼。而荀彧给人的感觉,是天资更加出众,家族后天培养也极为用心。

    刘备忍不住问:“你不是第一次来官府做事吧?”

    荀彧:“确是第一次,只是从族学、几位叔伯处学到一些经验。”

    刘备:“想不出什么样的族学能培养出这般优秀的学生!我打算去你们族学和高阳里拜访一番!”

    。。。

    郡丞巡县,可谓大事,尤其在荀家大部分人被禁锢的当口。

    颖阴荀家的族学,由荀爽亲自主授,荀氏八龙健在者,荀彧的堂兄弟荀悦等,亦常常参与其间。荀爽曾举孝廉,因党锢和守孝免官,隐居汉水十余年,读书立著,银川人都说“荀氏八龙,慈明无双”。

    不仅有荀家子弟,也不禁别家少年入学,只是要交一笔可观的费用,周边许县、临颍、颍阳等地官宦、富家子弟多从入荀家族学。荀氏有教无类,对一些资质出众、有志求学的寒门子弟亦大开方便之门,给予减少学费之助,所以郡、县多称荀家之善。

    刘备拿起学生名册,并无戏志才、郭嘉之流,钟繇、陈群这些日后大大有名者,虽曾过来借读过一段时间,现下都超过了荀家族学教授的范围,要么游学去了,要么回家既耕且读,并不在此间,不由大失所望,。

    幸运的是,饮宴饭菜虽然清淡,荀家老一辈的亦客客气气,都来露个面,荀家几乎大部分子弟济济都一堂。荀悦、荀衍、荀谌、荀攸。。。个个俊秀,富有才学。

    刘备当即张口,问荀爽要人,到郡中帮忙做事。

    “刘郡丞的要求,老朽无法答应!”荀爽知道荀彧因为党锢没有品秩,老大不高兴,“荀氏荀子之后,诗书之家,儒法并传,虽被禁锢,也不能做没有品秩、没有身份的底层小吏!”

    又指责荀彧屈从于中常侍的势力,攀龙附凤而娶妻唐衡女,屈从于外戚而任小吏,为五斗米而折腰,丢荀家的脸!

    荀彧的父亲荀绲已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不顾风度与荀爽当庭辩论,激烈争吵。

    荀家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