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有昏君-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太子殿下还真是神通广大呀。既然您都开口了,这几人老臣自然就应允了,只不过这种家军的骑兵却都在舍弟麾下,不好派给殿下。”

    种师道虽然答应了赵桓对于几个将军的调令。可是对于抽调骑兵这个件事,却一口否决了。

    种家世代为将所倚仗的就是自己手里下这批精锐的士卒。如果是被活活抽调出了一大批精锐,恐怕下场比开国时候的杨家也好不到哪儿去。

    岂不见当年赫赫威名的杨家帅府今天哪里还能见得到。

    再加上他之前因为白沟之事恼了权倾朝野的童贯,此时更不可能削弱自己赖以保命的力量。

    对于种师道的这个答案赵桓却并没有生气,就连讨价还价的心思都没有起。反倒是幽幽的问了一句。

    “老将军以为大宋还能够坚持几年?”

    “什么?”

    太子的提问似乎大大出乎了种师道的预料。

    作为一个直面国金国大军的将军,他也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这只能始终藏在心中不敢对其他人言讲,谁知道今日却被赵桓说了出来。

    可,赵桓却并没有因为对方的大惊失色,而停下自己的话,又继续说道:“老将军是其上过战场,见过金人战斗力的人。平心而论,那等虎狼之师,若是趁势南下,我大宋坚持的时间恐怕还不如辽国。”

    赵桓的话其实说的很难听甚至是当着军队的高层藐视宋军的战斗力。

    然而对于这话,作为军队领袖之一的种师道却突然沉默了,作为一个军人,他很想说出不怕金人南侵,必定会打赢金国,这些提振士气的话。但是,残酷的现实,又让他不得不默认了赵桓所说的话。

    “将军别看我久居深宫。还是多少对军事有些了解的。整个大宋禁军之中除了西军骁勇善战不畏惧辽军之外,其他都需要数倍乃至十数倍的兵力才敢与辽人相持。而金国呢?区区几万人就击破了四十万辽军,试问这样的虎狼之师,要是突然打来,我们要如何抵挡啊!”

    赵桓越说越生气,语气也越来越激动。

    口中的话,如同连珠炮一样,连绵不绝的说道:“金人豺狼心性,背盟是迟早的事,所需的就是一个口实。前几日金人的节度使张觉来降,我曾经因此苦劝过陛下,不要给女直人南下的口实。谁知道陛下,不光没有同意,反倒还将我大加训斥了一顿。”说着便长叹了一口气。

    由于因为战败被解除了职务,这些朝堂之上的是种师道自然是不清楚的。老将军一生耿直,此时听到朝堂之上的昏君佞臣昏招迭出,不由得也是气急了,低沉着声音问道:“殿下,当务之急是应该加强北方的防御,严防禁人趁机南下。老臣久不在朝堂之上,人微言轻,还请殿下赶紧上书谏言。”

    谁知道他的话还没有说完,赵桓却苦笑着打断道:“老将军以为我没有说过这事儿吗?前几日我上书言事,结果不光没有成功进谏,还差点因此丢了性命。看看我头上这块伤疤就是官家用玺宝砸的,如果不是我躲得快,只是被擦到了便时连命都保不住了。”

    说着,赵桓便撩起了自己刻意挡在额头前面的头发。

第12章 困龙入南京() 
看着赵桓额头上触目惊心的伤疤,种师道不由得在心里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朝政已经糜烂至此了吗?”

    心灰意冷之下,也不再忌讳什么,放心大胆的说道。

    平时完全不敢说的话,此时也说了出来。

    就连太子劝谏都会差点丢了性命。这种情况之下还有哪个大臣再敢忠义直言了,旋即便更加兴意阑珊了。

    见到对方的反应,赵桓不由得在心里乐开了花,不过碍于情由,却还是摆出了一副丧气的模样。

    “殿下,难不成我大宋要步辽国的后尘了吗?”

    他的话说的极其悲愤,已经是大逆不道的话了。在了解了种种之后,不觉得对局势愈发悲观。

    但是种师道此时的反应却正是赵桓所需要的,他谋划了这么久,甚至还豁出去了太子之位,可不会仅仅得到一个有名无实的归德军节度使就满足了。

    于是,当种师道的话还没有说完,赵桓却否定道:“不!”

    听了太子斩钉截铁的回话,种师道显得有些诧异,明明刚才首先显露出悲观的就是赵桓,怎么此时反倒是又这么有信心了。

    旋即便向着对方投射出了疑惑的眼神。

    “当下金国战斗力强大,那是不争的事实,可以以后却不一定了。”赵桓又重复了一遍自己的回答,稍稍地顿了一会儿之后,这才又接着说道“女直人身处苦寒之地,食不果腹。劫掠就成了发家致富的唯一手段。而且女真军队不禁止劫掠。每次出征士卒皆认为可以借此发财,因此战必奋勇,其实若论弓马娴熟,老林子里面的野人怎么也不可能比契丹人这样的马背上的民族强悍。就好像秦人为何奈苦战一样,有了实际上奋斗的目标,军队的战斗力自然会高很多。”

    赵桓微笑着说道,语气里却隐藏在惊涛骇浪,眼看对方已经上钩了,不由得按耐下心思,卖起了关子。

    “不错!”

    种师道下意识的点了点头,也算认同了这个说法。

    “不过,女直人却有一个极大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说既可以帮助金国崛起,也能够轻易毁掉这个国家!。”赵桓微笑着说道。不由得又卖了一个关子。

    “哦?”

    种师道来了兴趣,急忙追问。

    “那就是女直人的文化实在是太过于落后,当然,我说的意思并不是说是说金人不读孔孟不修德行,而是说他们的社会结构太过于落后。”

    赵桓缓缓地说道,可嘴里的话却大大出乎了种师道的眼界。

    “社会结构?”

    种师道失声说道。

    “不错!”赵桓点了点头,见到已经吊足了胃口,便继续说道:“金人此时虽然已经模仿辽国建国了,但是不出十年必定会内乱频频。”

    赵桓斩钉截铁的说道,伴随着他的话种师道愈发疑惑了。

    “内乱?为什么?”

    种师道将目光投向了赵桓,便闭口不言等待对方的解答。

    “金人的确仿照中原的制度建立了官署和朝廷,可是实际上还是部落制度,百官之中大多数都是完颜家族的贵族,并且独立于太子之外还有一个大权独揽并且可以继承皇位的勃极烈。”

    赵桓越说越快,语气也越来越自信。

    他接着说道:“当下金人的皇帝起于寒微,可谓是雄才大略,女直人的完颜诸人自然是心悦臣服,但是之后呢?他的后人还能够降服这些功臣宿老吗?就像百十年前的辽国,诸王不断地反叛,而皇帝为了巩固地位必定会大肆杀戮宗室,这就导致了国力必然会大幅下降。以辽国为例,我大宋立国之时,辽人的大将多是耶律氏,能征惯战这不可计数,就比如耶律休哥。但是到了十年前,辽国领兵的将军不光是本事低下,而且大多都是外族,比如萧氏或者燕人。所以我断言不出十年,金国的皇帝必将开始大肆杀戮功臣。这就是为什么我主张暂时忍让,励精图治,到时候就可以乘着金人内乱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

    赵桓的话越说越多,种师道也听得越来越认真,眉头不断地紧蹙或者舒展,似乎是在不断地思索着什么。

    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赵桓和种师道愉快的聊着,本来不应该有任何交集地两人竟然就这样投契的交换起了意见。

    天色也渐渐地暗了下来。

    ————————————————————————————————

    半月之后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西风正紧,扑面而来。

    一行五人骑着骏马,疾驰而来。

    “驾,驾,驾”

    “昔时曾从汉梁王,濯锦江边醉几场。拂石坐来衫袖冷,踏花归去马蹄香。当初酒贱宁辞醉,今日愁来不易当。暗想旧游浑似梦,芙蓉城下水茫茫。”

    时节不过是初夏,南京城外,五道疾驰的身影一闪而过,除了为首者乃是一袭锦衣,其余的每一位都是将军打扮,背着弓配着箭,到是有些英武异常。而这五人虽然骑术都颇为不俗,却隐隐分着主次。

    中间的是一位骑着一匹没有一根杂毛的白马的年轻人,其余四人则是纯黑色的骏马,五人一路飞奔期间到是射杀了不少的猎物。

    “哈哈,殿下今日心情不错啊!”

    一个不过二十出头的汉子哈哈大笑,和前面为首的年轻人对其话来。

    “不错不错,笼破鸟飞。笼破鸟飞。伯英,前面就是应天府的地界了吧!”

    为首的人笑着开腔,正是赵桓。

    此时的全然是一副意气风发的样子,一路上放声高歌,一首唱完还不尽兴,紧接着又唱了一首词。

    而跟在他身后的四个人此时的面色也是各有不同。

    赵桓吟唱的第一首诗乃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造反者黄巢所写,其中的意味昭然若揭。其他几个人也不是傻子,自然明白这首诗的意义。

    在离开了汴京之后,一直压在赵桓心间的大石头也算是稍稍落下,他这副神采奕奕的模样简直和之前判若两人。

    相应的也能借此看出,四个将军里和赵桓的关系也有远有近。

    最为亲近自然就是那位被称为伯英的男人。

    五人沿着宽阔的的官道一路疾驰,不过这道路到是愈来愈窄,这才转过一个山坳,几个拦路的人却挡住了,赵桓的去路。

    “下官赵不试参见太子殿下。”

    一位身着便服的中年人,带着几个下人此时就等候在官道旁边的凉亭里,微笑着躬身作揖。

    赵桓见到对方之后也没有迟疑,立即勒住了马头,利落的跳下了马走了过去。

    “族兄,别来无恙!”

    赵桓一把扶起了作揖的赵不试。

    直到此时才发现,这人竟然就是应天府的府尹。

第13章 应天府初典归德军() 
“这几位将军是?”

    赵不试显然和赵桓极其的熟络,毕竟此人乃是太宗皇帝的六世孙,虽然是旁支,但是绕来绕去却还是赵桓的族兄。

    “我来给族兄介绍一下。”

    眼前的这位赵不试即是大宋的宗族,又是进士出身,很早就已经被赵桓笼络在了麾下,甚至还成了赵桓的心腹谋士之一。

    赵桓微微一侧身,微笑着指向了身后的四个人,接着说道:“第一位乃是张俊将军,乃是老种经略相公的心腹爱将。”

    赵桓首先介绍的便是刚刚被他称为伯英的年轻人。

    “末将参见府尹大人!”

    张俊从容的向前一步,躬身作揖。

    赵不试见状亦微笑着拱了拱手,算是还礼了。

    “此人乃是韩世忠将军,亦是西军中的一员猛将。”

    随即,赵桓又指向另一个年轻人,说道。

    韩世忠应声向前一步,对着赵不试行了一个军礼。

    不等赵不试回答,赵桓又指着剩下两个面容相似的将军,接着说道:“这二位是吴阶和吴麟将军,他俩乃是一母同胞的兄弟,也是能征惯战的大将之材。”

    相应的在听到介绍之后,也不敢怠慢,一齐向前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