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第一废柴神童-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是一个寂寞此身的孤家寡人,对一个似乎能听懂自己内心声音的能臣的期待。

    就好像……《大话西游》里,唐僧对至尊宝的期待……

第七十六章 翩若惊鸿() 


    武举最后一场,殿前司的校场上,人头攒动。烈烈的长枪,闪着寒光的漂亮兵器和盔甲,在金色的阳光下分外光彩夺目。

    大批围观的欢乐吃瓜群众,将方仲永等人包裹在人流中,随波逐流的挤来挤去。

    那场景,好比方仲永前世,每次过圣诞节啊,情人节等一些洋节时,遇到倾巢出动,挤满了大街小巷,大撒狗粮的如潮般情侣们一般,热闹非凡。

    几千年前,几千年后,盛世的华夏子民,都以凑热闹为人生巨大的乐事。

    武举的文试,先于科举一个月就考过了,此番校场,乃是武举状元、榜眼之战。

    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如果说科场考试的比拼,好比化骨绵掌,伤人于无形;那么武举考试的比拼,就是小李飞刀,血刀见红,胜负立见。

    武举之中的猫腻,主要在于文试,到了武试对抗环节,最多也就是让将门子弟,有家世背景的人,分在战斗力相对较弱的组别里出线,但真正能杀上状元榜眼的人,也都是有两把刷子的好手。

    方仲永看向场边,大皮鼓旁边闪亮的两块名牌,一块上写的是杨延昭三字,另一块上,则写着葛怀敏三字。

    此时,双方都各自在做暖场,暖场战的好看程度,绝不次于正式决战。

    因着暖场站,是两位武举人,各自选择自己合适的小伙伴陪练,进行身体的活动和热身的比赛,所以更加注重技巧和花头,也更具观赏性。

    然而,当方仲永将目光,移到陪着杨延昭喂招暖场的陪练小伙伴身上时,他的眼神就再也转不开了。

    校场上,折依然手握雌雄双股剑,脱了外面的外袍,只留下里面的月白紧身,脚底踩一双小蛮靴,头上扎着一个金圈发箍,衬得容颜如玉。如果写成章回体武侠,必定值得细细描绘一番:

    兼窈窕淑女之高洁,有风情万种之情态。起势蹁跹,力道准确轻巧,翻飞过招之时,美目远含秋水之姿,眉尖尽敛春山之态,身着绞绡不嫌厚,臀覆红绸未觉薄。过招时仙姿绰约,停顿时顾盼莹莹。

    方仲永心中描摹一番,犹觉得语言与现实有距离。

    这折依然,举动之间,有一种开封府雪后的开宝寺十三级木塔之巅一般,恬淡又空灵的气质,顾盼间那一抹狡黠,更让她出尘脱俗的宛若仙子。

    折依然的力道,显是不及杨延昭的,但她的喂招快速准确,就精准把握上,却似还在杨延昭之上。

    方仲永看着折依然手中,那分毫不差的双股剑,从杨延昭各处点过,引得人群一阵阵鼓掌喝彩时,心中不由想象着:

    这样一手精准的好剑法,去后世当个大厨,雕个萝卜花什么的,那一定是妥妥的小意思吧。

    眼前的喂招热身,已经渐渐进入**,折依然的双股剑,和杨延昭的回文枪,化作两团寒光,护在两人身上,如有万道银丝一般。

    方仲永此时,忽然好生羡慕那杨延昭,毕竟历史上,杨、折两家皆是将门翘楚,世代结亲,关系非同一般。

    再看看场上的杨延昭和葛怀敏,两人都是将门子弟,也是有了恩荫世职的,来考武举,更多是一种自我证明。

    虽然,悲催的葛怀敏同志,按照历史,应该是在宋夏战争中一位因为轻敌冒进,且不听人言,搞得全军覆没,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的衙内爷,

    但打仗归打仗,轮单打独斗,葛怀敏的真功夫,倒也是很不赖的。

    要是真的个人功夫就赖,他也就不敢轻敌冒进的狂追了,怕是这葛怀敏本身就只是个张飞之才,却没啥谋略,所以,用的对,是将才,用错了,却成了累死三军的傻叉。

    如今自己既然穿越而来,那么,将每个人摆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上去,就是穿越者义不容辞的逼格了。

    方仲永正想着,却见喂招已经进行完毕。

    抽下腰间汗巾子正拭去汗珠子的折依然,似是看见了自己,远远的,隔着纷乱的人群,她的眉目向这边看过来,夕阳勾勒着她曼妙的侧影,那微微一笑,真不知该说是倾国还是倾城。

    此时此刻,他不禁喃喃吟咏起汉代李延年的诗词: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她是在对我笑。方仲永觉得微微的幸福感,一阵阵飘荡在胸怀之间。

    旁边的简娇,第一次看到方仲永这般神情,她虽听不懂方仲永嘴里那些个劳什子诗词,但按图索骥,顺着方仲永的目光,也看到了那边的折依然。

    方才折依然的喂招动作,早已让简娇感叹:好英姿飒爽的一枚女将,杀伐果断,轻巧俊逸,心中早点了无数个赞。如今方仲永这般絮絮叨叨的惊叹,倒也就不足为奇了。

    ……

    崇政殿外,韩琦安安静静的站着,等待官家赵祯的传召,他闭眼算着时辰,估计约莫再一刻钟,就会有人呈上会试录取的名单,而到时候……官家一定会第一个传召自己这位兢兢业业的右司谏的……

    强悍如若韩琦,怎会轻易被局势所困?他强悍的人生,只有先下手为强,从来没有后下手遭殃这种行为发生过。

    于是,连夜拿着那些传单,韩琦就以右司谏的身份,向仁宗以风闻奏事为名,写了一本彻底弹劾奏章。

    将王随、陈尧佐、韩亿等老人集团宰执,以权谋私的种种行为一件件抖搂出来。力度之强,不在范仲淹的《百官图》之下。

    当然,真正的杀手锏,还是那张传单,那张未放榜,就已知道会试头十名的名单。

    赵祯看过韩琦的奏本,整个人生气的直跺脚。科考乃国之重器,大宋开国以来,从未有过这等丑闻,赵祯用力按上了奏章,又问一问身旁的大太监:

    “此番会试的取中名册,呈上来了么?还不快去礼部,给朕取来。”

    太监领命而去,不多时候,捧着个小锦盒一溜小跑而来。

    赵祯打开那似模似样封印好的小盒子,直接将盒子丢在地上,又取出了那份取中名单。

    一一看下去时,直气的面如金纸。

    “去,传召右司谏韩琦觐见。”赵祯喘着粗气,对旁边的太监道。

    韩琦进来时,赵祯已经将那份礼部呈上来的取中名单扔到地上,自己则略略歪斜的坐在龙椅上,一脸郁闷。

    韩琦上前行了礼,又捡起那份名单,看过之后,心中更多了几分把握,只等待赵祯开口向他问询。

    赵祯见韩琦一脸气定神闲的样子,不免又有些来气,腮帮子鼓鼓道:“韩卿家,你给朕说说,这名单从何而来,又是怎样情形?”

    韩琦略略清了清嗓子,开始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进行了一番,将自己摘的一干二净后,基本合乎事实的叙述。

    这就是聪明人的说话方式,不是红果果的说谎话,而是有选择的说话,说出的,只是他愿意让你知道的那部分,但却又不是假话。

    而这种真话,一样会让你只看到部分的真相,起到诱导着你,走向他期待方向的判断。

第七十七章 革除舞弊() 


    韩琦侃侃而谈,讲明事实,梳理逻辑,介绍完毕之后,开始了最后一句结语:“以祖宗八十年太平之业坐付庸臣,恣其坏乎?”

    这话就是说,用太祖太宗辛苦创下的基业,八十年的太平天下,交给这些庸碌的,混吃等死的人乱搞,像话么?

    仁宗长叹一声,又认真的想了想,偏爱一团和气的他,一方面愤怒这批宰执的无能,一方面,对眼前直接捅出这一切难堪的韩琦,也有一刹那的火气。

    他默默看了看韩琦,略带怪调的说:“那都罢免了?”

    韩琦巍然不动,一贯的刚强,定定道:“陛下英明,都罢免了。”

    赵祯又一阵火气向上窜,毕竟这都是他亲自任命的宰执,如今这般啪啪打脸,滋味也不好受,但他并不是个昏君,明白黑白是非的,于是还是控制了自己的情绪,长叹一声,问道:

    “那依你说,用谁呢?”

    韩琦心中反复掂量了夏竦那天的行径,也掂量过自己在赵祯心中的地位,于是,他大明大方的拱手一礼,用一种毫不含糊,毫无胆怯,甚至毫无谦辞的直爽,回答了这个问题。

    “微臣身为右司谏,中书省官员的任免,并非微臣应当开口的。但陛下相问,微臣不敢不答。”

    赵祯“哦”了一声,示意韩琦继续说下去。此时,他心中的火气已经渐渐平息,决定已经做出,只是想听听如何处理现在的烂摊子而已了。

    “微臣敢问陛下,陛下是想用正臣?还是想用能臣?”韩琦抬起头,用他那不大也不小的眼睛,看向赵祯。

    赵祯微微一愣,这个意料之外的话题,他并没有想过那么多。

    “如若想用正臣,请陛下选范仲淹、杜衍、孔道辅、宋祁、胥偃;如若想用能臣,请陛下选王曾、吕夷简、蔡齐、宋绶。无论哪一班上台,都比如今的强。”韩琦又给出了这一句答案。

    赵祯沉吟良久,又轻声问道:“韩卿家,你给朕说说,何谓之正臣,何又谓之能臣呢?”

    韩琦依旧是那般坚定,你有问,我就有答,丝毫没有畏惧的姿态:“正臣,就是指对自己,对他人,要求都很高,以道义苍生为己任,努力干活,也努力纠错的人。

    能臣,就是指活能干的不错,却并不纠错,喜欢将错就错,周边关系也处理的很好,但是并不能揭开老底看的人。”

    韩琦这个回答,原本还有后面半句,“用正臣,能兴天下,却苦了陛下;用能臣,天下凑合,陛下个人能轻松不少。微臣以为,正臣比能臣,更加是朝廷的脊梁、股肱。”

    他不说这话,是因着夏竦那件聚会之事的牵制,一旦自己将这样的话摆明了说给赵祯,实际上就是强迫官家,为着天下道义,为社稷苍生,选择范仲淹复相。

    但现在,韩琦把这个权力交还给了官家本人。

    赵祯犹豫良久,才做出决断。他叫住韩琦,轻声道:“你去,叫上包拯,给朕把晏殊等一干此番科考官员统统盘查一边,举子之中,凡与宰执集团有瓜葛的,一概黜没。”

    韩琦犹豫了半天,开口道“还请陛下给臣手诏。”他并不是不知道赵祯的意思,乃是此事低调处理,觉得科场舞弊之事,空前未有,太过丢人。

    但要查办那么多官员,还要开封府配合,这事儿还真低调不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是,韩琦还是坚定的请了手诏。

    ……

    那天从校场看完武举回来,方仲永就开始噼里啪啦的打鼓,吵得整个岳文书斋的人莫名惊诧。

    方仲永在后院中,将张亢送的小军鼓架起来,又将大军鼓立放在地上,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又放一片铙钹在身旁,

    一面用脚踢动地下的大鼓,一面用手打击上面架起来的小军鼓,鼓上的羊皮面子发出欢乐的响动。

    “还是太简陋了些,回头,得让陈七添上个踏板,再配几样趁手的打击乐器,这才有架子鼓的样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