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吾生于大明1600-第7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史密斯先生,请转告劳伦斯先生,你们的白糖采购价太低了。这对而言已经没有丝毫的利益可言了,你们必须对这个价格进行更改。”

    “刘大人,我们已经依着您的要求对白糖的价格进行了更改,你看满意吗?”

    “这个价格我可以接受。”

    “刘大人,每年从内地采购的生丝、茶叶、瓷器。。。。的数量您必须满足这个数。”

    “你们要求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要是按照你们的要求我绝对会破产的。”

    “刘大人,经过我们共同讨论,我们要求每年运到印度总部的生丝、茶叶、瓷器。。。。的数量,每次过来的船队至少要有3000吨的量,并且每年必须至少运输两次。这已经是极大的优惠了。”

    “你们这是在搞笑吗?我哪里去找这么大规模的商队,我还做不做其他的生意了。要知道你们的价格是成本价的1。5倍而已,这对我而言根本没有任何的利益可言。”

    “刘大人,劳伦斯阁下知道您的困境,对此他表示一定会经所能及帮助您,今年的生丝、茶叶、瓷器。。。。的数量我们不会有任何的要求,并且今年我们会通过我们澳门的葡萄牙朋友给阁下提供一笔一百万两银子的无息贷款,来帮助阁下扩建远洋商队。但是在价格方面我们真的无法妥协。”

    “你们真是固执啊,既然如此我也就退让一步,价格方面就按照你们的来,但是我有一个要求!”

    “请问大人您有什么要求,我们一定会经量满足您的。”

    “你们那一百万银子的无息贷款,还款期从两年延缓到三年,并且这一百万银子都必须用于台湾本土的造船厂。”

    “可是据我所知,台湾只有一个北港船厂,恐怕不能胜任这个要求吧。”

    “请你们放心我会解决的,我保证明年开春就会有船队开向印度。”

    “自然阁下如此坚决,我们商议后决定同意了阁下的请求。劳伦斯阁下由衷的希望明年可以看到驶到印度的船队。”

    刘玉波笑着对劳伦斯阁下说道:“如您所愿。”

    经过了一系列的谈判后,凌晨一点双方签订了台湾与大英帝国全方位合作协议,简称《台英协定》。

    协定中大英帝国明确表示自己会全力扶持台湾的军事发展,在海军军官和技术人员方面会优先派遣、并且在3年内未台湾建立亚洲规模最大的枪炮厂,为此台湾给予大英帝国东印度公司台湾白糖的独家贸易权,还有所有商品的贸易优先权,并允许英国船只停靠台湾北港港口进行补给维护,而且每年将组织船队为东印度公司从内地运输不少于6000吨的商品。

    同时双方还补充了一个秘密协议,若是将来大英帝国在南洋与荷兰人冲突,台湾必须给大英帝国一个可以供舰队停泊维护的港口,同理若是台湾与荷兰人发生冲突,若是台湾有要求,大英帝国必将派遣一只规模不下于1500吨位舰队,以贸易的方式将舰队和人员转卖于台湾。

    后世的史学家基于后面补充的密约,认为这可以算的上是中英间第一份军事同盟,但是基于一些历史原因,后世也有很大一倍分史学家反对这个定义,认为这并不是中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份军事同盟。

    双方在协议书上签上自己的大名后,双方将手一握,便是宣告协议达成,屋子里的英国人便噼里啪啦鼓起掌来。可惜台湾没有香槟,不然英国人一定会开上几瓶,来热闹一下。

    英国人走后,已是凌晨两点半,刘玉波派人送众人回家,自己也回到卧室了睡了一觉。

    第二日刘玉波挣扎着起了床,却见外面竟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给闷热的日子里带来一波清凉,吃完杨颖送来的早饭,妮儿今年已和郭刚成亲,刘玉波的贴身丫鬟已被刘母换成她十分满意的杨颖。

    刘玉波走出房间撑起伞,来到吴温花大价钱建成的后花园,为了让自己宝贝女儿适应台湾的环境不至于太过思家,后花园的样式和吴温府上的一模一样。

    坐到亭子中,刘玉波难得的悠闲了一会,要知道这段时日因为行政人员的不足,台湾上上下下可以说忙的四脚朝天,刘玉波也不例外。不过作为台湾的最高统治者,刘玉波还是有些特权的,起码偷懒一会是毫无问题的。

    过了半个时辰,孙守福来到亭子,刘玉波笑道:“守福,你这一来,我偷得浮生半日闲的计划看样子要泡汤咯。坐下来说说有什么要紧事。”

    孙守福坐下说道:“大人,我今天派人去船厂和火器局问了一下,依着大人和英国人敲定的内容来的话。以现下台湾的人力来说,几乎是很难招募到这么多人的。”

    刘玉波也皱起了眉头,现在台湾总人口不过6万多人,有九千人已经当兵去了,剩下了人口也充实到各处的国营工厂,或者被建筑队的高薪诱惑加入了建筑队,闲置的劳动力的确不是非常的足够。

    刘玉波问道:“军卫所那边还能招更多的人吗?”军卫所一直是这几年来,台湾主要的移民人口之一,比起在内地还有一口饭吃可以活下去的贫困农民,这些被军官奴役的士兵,大部分都是愿意离开家乡,到台湾开垦荒田。

    孙守福遥遥头,“大人,军卫所的那些军官今年来不断的要求提高价码,而最早的几个军卫所甚至已经不让手底下的士兵来台湾了,他们也怕被那些文官查到,那些文官可不会对他们客气,一般会直接要了他们的脑袋的。”

    刘玉波的眉头皱的越来越厉害。

120章 移民和节流() 
刘玉波问道:“现下每月来台移民有多少人?有多少是自己来台的?是否大都来着沿海?”

    孙守福对于移民之事自然是非常上心,毕竟这乃是台湾发展的根本,因而脱口而出,“今年来台百姓大致每月有一千五百人,其中有五分之三是自愿来台的,这些人大多都来着闵广的沿海地区,”

    听到孙守福的回答,刘玉波思索了半日,方道:“花钱去内地去买人。”

    此时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加上士官大族肆意的兼并土地,导致内地有着大批生活困顿的穷苦百姓,但是这些百姓大多生活与内陆,加之官府生怕百姓四处出逃变成流民危害地方稳定,所以这些本可以发挥巨大价值的人口被禁锢在内陆地区。

    孙守福困惑道:“大人,内陆的情况我们并不明了,也没有于我们交好的官员,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刘玉波笑道:“谁说要我们自己去买了,我们让那些海商去买,到时候我们按人头付给他们银子。”

    孙守福想了想也是有理,这年头敢出海混的要么是背后有世家大族支撑,要么是有就是胆大包天之徒。。。。。。但是这些人都是了银子而出来打拼的,只要是给他们满意的价格,他们自然敢凭着身后的势力,或冒着杀头的危险去贩卖人口。

    刘玉波又问道:“现下北港库房里还有多少存银?”

    孙守福回道:“现下北港库房里还有一百七十万白银,其中一百二十六万还是上次镇海大案里清缴来的,不过明年我们可以向北港一部分居民收缴农税,财政上可以省下一大批粮食的款项,属下预计明年用于地方的财政银子起码可以多出十万两。”

    刘玉波又问道:“各地财政的拨款都已经下发完毕了吗?”

    孙守福沉吟了好一会,方道:“台北三镇中,镇海镇的三十万两的财政拨款已经全部拔下,其余二镇每年十万两财政拨款还有一半没有拔下,台南高雄那边现在还在开发中,现下所有的财政都有北港这边负担,随着人口的增多每月的花费都在逐多,现在每月要花费八千两银子。属下认为这些银子对地方的发展甚为重要,还是不要削减为好,不然地方上的人员怕是会有不满。”

    孙守福看出来刘玉波是想削减地方的财政来招募移民,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地区的大致的农业开发已经完成了,现在主要就是出钱建设基础设施,但是这时候一旦中断了地方财政,无疑会打击在地方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要知道这一年地方上的官员人手不足,工作起来真的是非常苦的。

    刘玉波想了一下的确不能为了省那么十几万两银子打击手下的积极性,放弃了这个决定后叹了口气道:“从其他的地方想想办法吧。”

    孙守福见刘玉波放弃了从地方拨款上省钱,心中松了一口气,献计道:“大人若是想减少财政支出的话,属下这里到有几个法子。”

    “说来听听。”

    “这第一便是不在给百姓提供免费的砖头,现下北港手下有一个大砖厂三个小砖厂,高雄那边也建成了一个小砖厂。这些都是赔本的买卖,属下认为除了高雄那个转厂,北港手下的四个砖厂不应在提供免费砖。只要北港这边的免费砖停了,哪怕是已成本价出售,每年也可省下三万两银子。”

    “这条法子的确可行,还有吗?”

    “这第二条便是开放北港船厂,这去年就不断有富商来找我,希望在北港船厂造船,但是去年北港船厂都在大造军舰,哪有余力去承接其他的任务,这事便耽搁了下来。现下根据我们和英国人的密约,我们已经开始扩建船厂,为打造印度商队做准备。现下船厂也没有多少活,不如接下那些富商的造船请求,这样一来不但可以拿到银子,而且船厂那边也可以积累一些造商船的经验。”

    刘玉波点头道:“这个法子好,守福你是不提我都忘了这茬,反正炮厂现下也没有足够的火炮武装战舰,这北港船厂就依着你的意见办,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北港船厂承接的船只必须按武装商船的样式造,若是以后出现船只够的情况,也好拉来充数。”

    “属下的第三条意见就是各镇设关收税,现下各镇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流通,费用不高只要百分之一就可以了。在大人的引导下台湾工商气氛越加浓厚,想来一年下来起码也会有几十万两银子。”

    “不行,守福,这条你以后绝不可再提。”

    刘玉波摇摇头拒绝了孙守福的这个提议,现下台湾的商业气氛在刘玉波的刻意引导下的确开始了喷薄的发展,得益于刘玉波定下的一次性税收政策,商人没有了额外繁多的附加税,商品的流动非常的快速,对刘玉波的支持也非常大,最为明显的就是台南的高雄镇才设立不久,就有不少台湾本地的商人为了赚取利润,自发的带着物资前往高雄,大大的减轻了刘玉波负担。

    虽然现在台湾的商业气氛已经起来了,但是在刘玉波看来还是一个小小的幼苗,远远经不起风雨的摧残,刘玉波呵护有加,这么舍得为了这些小利而去阻碍它的生长呢。

    不过刘玉波没有多加斥责孙守福,他深刻的明白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其局限性,孙守福的做法在这个时代完全是正常统治者的想法,而刘玉波则不然,他明白未来的发展道路,若是一个小小的台湾在加上无数有利的条件,他都无法让资产阶级的苗成长起来,那么情况更为复杂的大陆,以他的能力有能做出多大的改变呢?

    刘玉波和孙守福将具体的细节商量的差不多后,便各自去找来北港的富商,试探一下那些人愿意帮助他们。至于为什么不将所有富商一起找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