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7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邓文明有些担忧地道:“父亲,您身体虚弱,还是在家静养,外面的事让儿去做就行了…”

    “别的事可以,这件事不行。”邓绍煜直了直佝偻的脊背,深吸一口气道,“杨公是何等人,为父若不亲自走一趟,哪有诚意?”

    “可是父亲,咱们刚才说的不是要向王在晋、袁可立表明态度么?”邓文明不解地道,“这和杨公有何关系?”

    “那你说说,怎么个表明态度法?”

    “儿可以先召集金吾四卫的指挥使、千户,要他们听从兵部令。”邓文明道,“必要的时候,儿可以写个请安奏折这些人具名,然后呈给袁可立。这样圣上不就明白我们的心迹了?”

    “文明,你要真这么做,我们邓家祸至无日矣!”邓绍煜面沉似水地道。

    “却是为何?”

    “圣上本来就疑我们与南京卫牵涉,你这样等于不打自招!”邓绍煜的声音显得异常苍老阴冷,“这样就算暂时圣上不动我们邓家,日后总有秋后算账的一天!”

    “那…那怎么办?”邓文明吓得惊出一身冷汗,结结巴巴地道,“金吾四卫的那些人,父亲又不是不知道,飞扬跋扈惯了,又与其他卫所关系密切。如果我们不说话,他们一定会认为邓家是默认常胤绪的做法。等到出了事,最后还得牵扯到我们。如果说话,又如父亲所说,更惹圣上猜忌。这可如何是好?”

    “跟那些人什么也不要说,说什么也不对。”邓绍煜老谋深算地道,“这几天如果他们要见为父,或是要见你,就托病一概不见。如果他们够聪明,自会斟酌慎重行事。如果看不透,那咱们也救不了他们,即使将来攀咬到咱们身上,咱们也有法子撇清。也用不着见王在晋、袁可立,咱们说什么他们也不会真信的。现在能借力的只有杨公,你去吧!”

    邓文明只得领命退出院落,天刚一亮,连早饭都没心思吃,摆轿直奔南京国子监而来。

    南京国子监又名应天府书院,是南京最为宏大的建筑群之一,乃是明朝在江南地区的最高学府,有近万名学子在此读书,目标自是通过科举,步入仕途。

    别看邓文明从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南京,国子监却从未来过。他在轿中边走边看,只见这座学府北抵鸡鸣山,西临进香河,南至珍珠桥,占地极广,建筑亦极为宏伟。隔着朱红色的院墙,就可以望见正堂彝伦堂高大挺拔的屋脊。

    到了国子监门口落轿、通禀之后,邓文明从侧门,穿过左右两侧一间挨着一间的藏书阁,过了头道院,眼前的景象更让他大吃一惊。

    只见开阔的庭院内,至少有数百名监生正在集体打拳,呼喝之声不绝于耳。此时还只是清晨,天气还凉得很,这些学子却练得通身是汗,与邓文明印象中那些摇头晃脑、满口之乎之也的读书人完全不同。

    穿过人群,只见彝伦堂门前坐定一人,身形瘦削,面色黝黑,膝盖以下的衣袂中空空如也,显是没有双足。但他的神情却是潇洒自如,不时指点着某个学子道:“你,再用力些!连套拳都打不好,就做了官也是庸官、懒官,害国害己!”

    邓文明赶紧上前深施一礼道:“杨公在上,学生邓文明有礼了。”

    他口中的“杨公”,其实就是名动天下的“东林六君子”之首、现任南京国子监祭酒杨涟。在南京姓杨的人很多,姓杨的年长官员也不少,但一提“杨公”,都知道指的就是杨涟,杨涟的名气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此时杨涟看了看邓文明,语气淡淡地道:“原来是定远侯世子,真是稀客。残疾之人有失远迎,还望世子不要见怪。”

    邓文明一听杨涟的语气,就知道对方对自己并不感冒,心中暗道父亲果然有先见之明,这位杨大人当年连魏忠贤都敢参,哪会把自己放在眼里。

    果然,寒暄几句以后,杨涟直截了当地道:“贵府是勋臣之后,嫡长子可以袭爵,其他子弟亦可荫袭武职。国子监却是学子读书以求入仕的地方,不知世子来此有何贵干?”

    邓文明心中暗叫厉害,看这架势,要是没什么大事,杨涟还真要给自己下逐客令了。于是赶紧赔笑道:“学生不过是黄口孺子,何敢来国子监打扰杨公授业。实是家父想来拜望杨公,怕来得冒昧,又有宿疾在身,故此着学生先来通禀一声。如杨公有暇,学生回禀家父,家父才好前来。”

    杨涟先是一愣,随即敛容道:“久闻定远侯贵体抱恙,已有数年不出府门,不知屈尊来见杨某所为何事?杨某当然欢迎,定远侯来时,当降阶相迎…”

    邓文明赶紧小声道:“学生来时,家父特意叮嘱勿要张扬,勿要劳动杨公。一个时辰以后,就如学生般直接进来就行。”

    杨涟更加诧异,吩咐一声道:“今天的早襙就到这里吧。我今日有事,早餐后改上地理、数学,《孟子》晚课有时间再讲吧。”

    邓文明听得一头雾水道:“敢问杨公,学生虽愚钝,也曾读过几年书,四书五经虽未通读,好歹知道名目。却不知这地理、数学,是何学问?”

    杨涟拈须微笑道:“哦,这是当今圣上为国子监新增的课程。地理乃是研究方位、山川、气象的学问,并非风水堪舆,为官者不可不知;数学乃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的学问,亦非止算数那么简单。今岁恩科,考到不少这方面的知识,不学要吃亏呢!”

    邓文明更是惊诧不已。他原想趁父亲没来,在国子监好好参观一番,没想到刚过片刻,家仆就来通禀:“侯爷到了。”

第一千二百九十二章 披肝沥胆() 
当定远侯邓绍煜国子监彝伦堂时,不光是杨涟,就连邓文明都吃了一惊。只见老爷子精神矍铄、容光焕发,哪像个长期卧病、大门不出的人!

    见礼寒暄之后,邓绍煜对杨涟拱手道:“不瞒杨公,本侯早就仰慕先生风骨多时了。自从杨公到京,就一直想来拜望,又恐先生崖岸高峻,所以未敢造次。今日之所以冒昧来访,嘿嘿,是有件棘手事情,非得杨公出面不可。”

    杨涟诧异地笑道:“定远侯说笑了。您贵为侯爵,世居南京,而学生只是今年刚到国子监,举目无亲,又是残疾之人,能帮到您什么?”

    “文明,国子监的门可不是那么好进的。”邓绍煜不急着说,却转向邓文明道,“好不容易来一次,不妨去前后走走,看看学子们是如何学习的,对你也是一个启发。杨公,可方便否?”

    邓文明当然明白父亲是要支开包括自己在内的人,好和杨涟谈机密大事,忙起身行礼,向杨涟请求参观。杨涟当然点头应允,邓文明赶紧退出堂外,邓绍煜把自己的家仆也打发出去了,很快彝伦堂内就只剩杨涟和邓绍煜两人。

    杨涟何等聪明,当即含笑道:“定远侯,有什么话不妨直说。”

    “好,那本侯也就不拐弯抹角了。”邓绍煜捋着花白的胡子道,“不知杨公对当前的时局怎么看?”

    杨涟一边揣摩着邓绍煜的用意,一边不疾不徐地道:“当前的时局,自然是很凶险的。建虏刚刚退走,朱常洵又发动叛乱,叛军焚毁皇陵、蹂躏中原,所到之处如蝗虫过境,百姓家中为之一空。好在圣上御驾亲征,听说已经打败了逆贼洪承畴,孙传庭在陕西也取得大胜,巨魁高迎祥授首。以此来看,局势正向好的方面发展,平定叛乱或许为时不远。”

    “本侯倒与杨公看法稍有不同。”邓绍煜似笑非笑道,“不错,圣上领的兵都是与建虏交过手的,以建虏之凶残,尚且不惧,叛军多是乌合之众,正面交锋如何能是对手。但是由于北面建虏虎视眈眈,圣上能调动的兵力实在太少,战线拉长以后,难免顾此失彼,给叛军可乘之机。近来有传闻说湖北叛军已经从荆州渡江南下,湖南,正是印证了本侯的判断。

    “更为可虑的是,以战斗力论,京军固然胜过叛军,然而叛军又远远胜过各地卫所兵,这就是圣上下旨,要各地官军谨守城池,而不得随意出动的原因。如果叛军来个田忌赛马,避开京军,专打各地卫所兵,只怕…”

    杨涟听罢肃容道:“学生一介书生,并不知兵,定远侯所虑深远,学生受教了。如您所说,南京就是卫所官军驻守,近来城中谣传纷纷,说叛军不日即将南下,您怎么看?”

    “圣上恐怕也是虑及于此,才先遣曹文诏的关宁铁骑,后调王在晋、袁可立二公坐镇南京。”邓绍煜沉声道,“其实叛军多用流贼,流贼过去亦是百姓,远非建虏这样的顽寇可比。卫所兵虽然久疏战阵,毕竟是军户,如奋力作战,能比叛军差到哪去?关键是久驻生骄,畏战自重,阳奉阴违,甚至一己私利,不惜背叛朝廷,如河南等地卫所即是。这样的卫所兵,再多也没有用。”

    杨涟听罢沉默半晌,双眉紧锁道:“定远侯是否意有所指?”

    “常胤绪久任南京守备,军中多其祖故部之后,关系盘根错节。”邓绍煜面露忧虑之色道,“听说昨日虽然他和胡应台交出印信令箭,但不肯奉旨立即赴京谢恩。王袁二公虽然威望素著,毕竟来南京时日尚短。各卫所能否诚心听调?我看尚在两可之间。”

    现在的杨涟,已经不是几年前以一己之力就敢弹劾魏忠贤的那个杨涟。一场几乎丢了性命的牢狱之灾,和两年多隐姓埋名的隐居生活,虽未磨去他的满身正气,却也让他变得更加成熟。此时他边揣摩着邓绍煜的心思,边装作不解地道:“倘确如定远侯所说,您或可上疏奏明圣上,或可与王袁二公商议,却不知为何要说与学生?学生只是国子监祭酒,传道授业尚可,于兵却是一窍不通。莫非定远侯是想让学生出头,重重参劾常胤绪、胡应台?”

    邓绍煜赶紧连连摆手道:“先生误会了。此二人并未公开抗旨,至于勾结卫所、阳奉阴违等事,又一时难以取得确证。先生虽是铮铮铁骨,只恐无处发力。

    “另外,本侯与常胤绪一样是勋臣,在南京二百多年,要说与地方、乃至卫所一点关系也没有,说出来恐怕也没有人会相信。眼下南京城的局势相当微妙,以本侯的身份,只应谨言慎行,否则恐怕会引发事端,甚至会酿成不测之祸。”

    “那定远侯要学生做什么?”杨涟亦是聪明人,立即颔首追问道。

    “本侯想借杨公之口,向王袁二公表明心迹。”邓绍煜诚恳地道,“不瞒先生,南京十八卫中,金吾四卫的各级将官是先祖邓愈的旧部之后,平时常互相走动。但是他们之中也有不少人沾染了骄横跋扈、畏战自私的毛病,有些话本侯说他们肯听,有些话就未必肯听。

    “本侯今天来拜望先生,实是想请先生代本侯向王袁二公致意。若二公能顺利掌控局面,则本侯恪守本分,闭门谢客,绝不做干扰朝廷政令之事。万一二公遇阻,需要本侯出力时,本侯自当为圣上尽忠。届时如果撕破脸皮,也只好顾不得二百年的旧情分了。再说句过分的话,当今圣上励精图治,早晚会洗刷污垢、涤清天下,本侯阖府身家性命,全寄托在先生几句话上,还望先生秉公执义!”

    杨涟听罢动容道:“定远侯与学生只是初次见面,就能披肝沥胆,学生敢不奉命!事关重大,您且请回府,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