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7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蛔×怂箍梢猿吠恕

    但是,洪承畴不懂什么叫“人民战争”。官军虽然兵力不多,攻打郑州的兵力统共也就一万二三千人,但为官军服务的民伕却达到五六万人之多。这些民伕冒着严寒,忍着饥饿,源源不断地把军需品从遥远的京师运到前线。对于朱由检这种以火器为主的现代战争打法而言,后勤供应甚至比作战本身更。如果没有火药、没有炮弹,大炮和鸟铳岂不成了摆设?

    现在,这些民伕又毅然投入到构筑工事中去,具体地说就是要在郑州城外面,用土堆出一座高出城墙的山来。此时天寒地冻,取土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民伕们便用火炙烤,烧化冻土层然后取土,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幸亏郑州地处中原地区,冬季冻土层不算太厚,也就是一尺多深。烤化冻土层后,下面都是没冻的土壤,再挖起来就省力了。若是换成辽东地区,这个法子便不成,因为那里的冻土层厚达五尺以上,用人力很难掘透。

    取土之后,民伕们便将其装入沙袋,奋力运往瞭望台前,一点一点地向上堆积。等堆到比城墙稍高时,便有步兵手持鸟铳上去,对城内叛军进行射击。

    这下叛军终于如梦初醒。如果只是挨炮轰,他们还可以忍受,因为官军避免误伤百姓,基本上只轰城墙,叛军死得还不多。但土山上的鸟铳手可是瞄准射击的,鸟铳的有效射程为八十步,而土山距离城墙只有五十步,高度还在不断增加;鸟铳手在上面居高临下,可以非常容易地瞄准叛军开枪。土山刚堆了一丈多长,只上去了十几名鸟铳手,可是不到半顿饭的时间,已经有将近二十名叛军命丧枪口之下!

    这回洪承畴可沉不住气了,他立即组织弓箭手向瞭望台和土山上射箭,企图把官军压回去。然而他们不敢上城墙放箭,在高度上已经吃了大亏;此时北风劲吹,弓箭的射程又大受影响,绝大多数箭支根本射不到土山山顶就坠落了下去。

    而官军这边则是一刻不停,土山越垒越长,两天时间,已经在郑州城外垒成了一条长达数十丈的土岭。上岭的鸟铳手已经达到五百人,叛军可再也顶不住了,只得放弃北城墙,躲进城中的废墟里去。

    这时候卢象升觉得该杀进城去了,但他还是向在洛阳的朱由检送去急奏,汇报这三天的战况。原以为皇帝会马上批准发起总攻,孰料朱由检的御批却是:“用炮轰击郑州全城,直到叛军投降或弃城为止。洪逆谓朕投鼠忌器,朕不得不牺牲郑州百姓其永绝此念。朝廷如有物议,朕自当之,与卿无干。钦此!”

    朱由检做出这个决定当然是万分痛苦的,然而理智告诉他,这又是必须的。纵观人类战争历史,平民的伤亡始终远远大于军人,这是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做为参战一方,首先要做到的是保全自己,然后才能去考虑减少平民的伤亡;如果不能兼顾,就必须做出理智冷静的决断。否则,自己承受了重大伤亡,连能不能打胜都不知道了,哪还有能力去保护百姓?

    卢象升只得奉旨行事。第二天,官军的大炮全部角度,不再轰击城墙,而是对城内进行纵深打击。当然,卢象升还是希望能尽可能地减少误击,他让瞭望台上的士兵主要选择叛军的驻军之地,比如知县衙门、军营等处。

    但是洪承畴也很狡猾,大部分叛军早就散居于全城各地,很难与平民分清楚。到最后卢象升也没办法了,只得含泪让炮手专拣人多、建筑密集的地方开炮,只留着东、南两座城门不轰。这时候他是多盼着洪承畴赶紧弃城逃跑,好让百姓少受些罪!

    幸好洪承畴也不是钢铁战士。在官军终于对全城发动大规模炮击之后,洪承畴的神经终于崩溃了。尤其是他行辕所在的知县衙门,在第一轮炮击中,就被元戎炮和逍遥炮重点照顾,无一房屋幸存,全被轰成了碎砖烂瓦。若不是他命大,早就找阎王爷报到去了。

    洪承畴自从出任延绥巡抚以来,一路靠战功升迁,打过的仗不计其数,然而官军这种战法他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到现在才明白,自己的各种“谋略”,在怒吼的大炮面前,全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到现在他不禁有些后悔,后悔不该“站错队”,不该轻视年轻的皇帝…然而,现在后悔已经晚了!

    最后还是洪承畴的爱将高杰把他从瓦砾堆中抢了出来,声泪俱下地恳求道:“太师,郑州不能再守了,还是赶紧撤退吧!”

    洪承畴明白,在官军的无差别炮击下,高杰的标营也同样死伤,这是他这个流贼出身、视军队如私物的悍将绝对不能接受的。如果没有高杰、刘良佐、李成栋这几员将领,他洪承畴就是孤家寡人,连李自成等流贼也不如。所以他只好咬牙道:“现在也只好如此!不过,掩护主力撤退,其他卫所调过来的官军,以及新征入伍的,要在城中坚守到最后一刻!”

    在洪承畴与高杰率领主力撤退两天之后,被他们抛弃的叛军终于彻底缴械投降。开封与郑州大同小异,也在同一天被官军收复。此战官军几乎无人伤亡,而叛军伤亡数千、被俘近万,两城百姓冻饿而死与伤亡者合计亦近万!

    因此,当看到伏在废墟上哀哀哭泣,并用惊恐的眼光看着自己的郑州百姓时,卢象升终于忍不住热泪滚滚而下,扑通一声跪倒在他们身前,放声痛哭道:“乡亲们,你们受苦了!”

第一千二百六十九章 明降暗升() 
天启六年腊月初八,朱由检移驾开封。

    开封府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北宋时还是国都,时称“汴京”,繁华盛景不亚于盛唐时期的长安、洛阳。

    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在这里定都,也自有其道理。首先宋朝之前的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定都于此,有足够的政治基础;再者开封位于河南中原之地,是“天下之中”,便于中央朝廷全国;第三,黄河与当时的隋唐大运河在此交会,故而这里是当然的南北货物集散转运之地,当之无愧的经济中心。

    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便是展现当年汴京市井风貌的不朽画作。此画现藏于紫禁城,朱由检也曾仔细观摩过,虽然不能确认是否为真迹,但画中百姓或忙碌或悠闲的人生百态,仍让他心驰而神往之。

    可惜画作虽在,开封府却不复当年之盛景。徽宗年间金人南下势如破竹,宋将抵御女真精骑,扒开黄河大堤,导致黄河决口向东南泛滥,的泥沙使得隋唐运河很快淤塞。可是黄河水也没能阻止北宋亡国,南宋偏安之后,开封的地位一落千丈。明太祖朱元璋曾有意定都于此,可是后来权衡利弊,还是选择了南京,开封便成为普通的府治。刚刚发生的朱常洵叛乱,使这座古城再次遭受了战火的摧残,全城竟找不出一处完整的院落,到处都是断壁残垣。

    在经过简单整理、临时辟为皇帝行宫的开封府衙内,朱由检听南京兵部尚书袁可立简述完开封的历史,不禁扼腕叹息。袁可立本就是河南人,对这一带的历史典故了如指掌,一番娓娓道来没怎么念过书的郝永忠、李来亨、李定国、孟拱等将领都听得时而如痴如醉,时而愤懑满胸。

    王在晋和袁可立是昨天刚刚抵达开封的。朱由检一道圣旨,将这两位老臣调至南京,出乎人的意料之外。虽然从品级上来看,王在晋和袁可立算是平调,但谁都知道,南京六部是“养老衙门”,权力与京师六部相比差得太多。本来朱由检对他们以及孙承宗这三位老臣还算相当倚重,孰料说贬就贬、说调就调,着实让不少人慨叹“天威难测”。

    而且王袁两位既是六部尚书,又是内阁阁臣,尚书官衔没了,自然也就退出了内阁。朝中官员势力最大的东林党虽然对此有点莫名其妙,但这两人在朝政上一贯惟皇帝之命是听,东林党人早就对他们不满意了。现在二人被调离京师,正是求之不得,所以几乎无人上疏反对,只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几位中书舍人联名上奏,为王袁二人叫屈,结果也是石沉大海:朱由检很少见地把奏章直接留中了。

    至于王在晋和袁可立本人,他们都是历经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的老人。虽然骤然被调往南京,心中自是颇为惆怅,然而他们也早达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接旨之后简单交接一下,立即离京赴任。

    不过因为南北通路被叛军阻断,两位老臣就是想去南京也去不了,只能在路上慢慢前行。却于三天之前突然接到皇帝密旨:速来洛阳觐见。还没等赶到洛阳,郑州和开封已经收复,朱由检又让他们赶到开封。待到二人入城,已是昨天的深夜了。

    但完全出乎二人的意料之外,朱由检竟然亲自在城门处迎接。慌得二人滚鞍下马,跪倒含泪叩头道:“陛下!臣等无能,既不能外御强侮,又不能内安黎庶,致使中原变起,累陛下御驾亲征,实应重处!却不知陛下为何要如此礼遇臣等,呜呜呜…”

    说着说着,二人竟感动得呜咽起来。朱由检忙亲手搀起二人,低声笑道:“二位大人受委屈了。朕有朕的苦衷,不过此处并非讲话之所,咱们先去府衙,你们喝点热茶暖暖身子,然后详谈。”

    等到了府衙才知道,这里的房子让炮弹轰得连一间房顶完整的都找不出来,朱由检的御帐就设在一堆瓦砾旁边。帐内也只有梅剑一人伺候,并无奢华器物,有的只是一张行军床、一张书案、几把椅子,以及满桌子的奏折塘报而已。

    待二人坐定,朱由检又让梅剑奉茶。这两位老臣均已是花甲之年,什么没见过?一看朱由检看梅剑的眼神里尽是温存,梅剑则略带羞涩,就什么都明白了,哪还敢安坐受茶,赶紧起身双手接了,连声称谢不止。

    之后朱由检对梅剑使个眼色,梅剑便知趣地退出帐外。朱由检这才对二人歉然笑道:“二位大人,你们是不是觉得朕有些喜怒无常,把怒气撒在你们两个身上?”

    二人连忙顿首道:“陛下何出此言。雷霆雨露皆是君恩,再说我二人身为尚书、阁臣,不能为君父分忧,理应贬黜。”

    朱由检却摇头道:“不,朕对二位大人是明降暗升。之所以到现在才告诉你们,也是怕事机不秘,不得已而为之,还望二位不要介意。”

    接着他就把曹文诏奉旨赶赴南京,却被常胤绪和胡应台等人刁难掣肘,根本无法节制南京官军的事情说了。二人恍然大悟道:“陛下是想把我们换到南京去,不动声色地控制住南京局面?”

    “正是。”朱由检沉声道,“都说南京六部是养老的地方。其他四部也许是,但户部梳理江南财赋,兵部掌控十万卫所官军,可以说半壁江山都在南京,性不亚于京师六部。俗话说‘山高皇帝远’,朝廷久南京,当地官绅、勋臣、卫所自成一系,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互相包庇扶持,朕之政令竟不能行,岂不可虑?

    “似此等局面,一个曹文诏是解决不了的,非得二位大人这样德高望重、经验老臣才能稳稳地控制局面,而不至于出大乱子。待叛乱平息,朕还要做许多大事,不论哪件事,江南地区均为关键所在。因此朕对二位大人寄予厚望,二位之重任,丝毫不亚于阁臣,还望二位大人振奋精神,尽快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