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6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当天傍晚,顾炎武的奏章就递进了内阁,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到了第二天下午,内阁把一大摞奏章直接转了过来,朱由检粗粗一点,至少有七八十份。

    朱由检一一浏览,看罢不禁双眉紧锁。原来他认为,自己对王至发等人已经算是宽大处理了,没想到竟有一多半大臣认为不该没收投献的土地。

    他们还真是振振有词,说投献算是积弊,少缴了多少田赋,因为年代久远根本无法清查,如果罚没一半田地,未免处罚过重。而且地主是民,管庄太监算是官,若不是管庄太监胁迫利诱,地主们也不敢做这种事,所以偷逃的田赋主要还是得向那些太监讨要。至于这些地主,顶多补缴几年田赋也就算了,田地本来也不属于皇庄,还应发还本人,方显皇帝之宽仁。

    不出意外,持这种主张的,绝大部分是东林系官员。另有一部分官员,以户部尚书王在晋和户部侍郎毕自严为首,认为罚没一半投献田产并无不当,但不该划入皇庄,而应划入官田。

    官田也叫公田,顾名思义,就是归官府的田地。按照明代制度,官田由官府耕种。当然官府的官吏既不会自己去种地,也不会花银子雇工,他们只需派役,也就是让普通农户出徭役,说白了就是白使唤老百姓替他们干活。官田的出产,一部分以比民田高得多的税率上缴户部,剩下的则归官府支配,换句话说就是进了当地衙门的小金库。

    王在晋和毕自严有此主张,倒也并非没有道理。早在嘉靖年间,因为皇庄占地越来越多,朝野上下怨声载道,嘉靖皇帝曾将一部分皇庄改称“官地”,撤回管庄太监,由当地有司代管,并声称不再增加皇庄数量。王毕二人自然是想以此为理由,把这些土地划归户部,好多收些田赋,改善入不敷出的窘境。

    只有温体仁、周延儒、黄宗羲、王夫之等少数官员顾炎武的处理方案。黄王二人是顾炎武的密友,而且他们认为这个方案也算是比较中庸,各方都可接受。

    至于温体仁和周延儒,他们自是早就看透了,这个方案不可能是顾炎武自己提出的,肯定是得到了皇帝的授意。既然皇帝要这么办,那就得这么办,谁要是反对,他们就恨不得咬谁;而且是反对的人越多、官越大越好,全让他们咬下去最好,这样他们就可以往上爬,进一步扩张自己的势力了。

    看完奏章后,朱由检问顾炎武:“忠清顾炎武字忠清,你觉得诸臣所议如何?”

    顾炎武谨慎地答道:“陛下,臣以为不罚没投献之地,不足以惩戒这些奸佞之徒,陛下只罚没一半已经是莫大的恩典了。诸臣为其开脱,实不足取。但王、毕二位大人所奏,似乎不无道理,还请陛下斟酌。”

    朱由检听了摇头笑道:“忠清,你以为朕是贪图那点田赋么?朕意已决,其他投献之地,一律依此处置!”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一千零三章 土改第一步() 
朱由检不顾群臣的反对,还是降旨,将投献到皇庄名下的一半土地罚没,并追缴十年漏缴的田赋。

    圣旨一下,天下震动。尤其是皇庄比较集中的北直隶八府,也是投献的重灾区,那些靠着投献大肆偷税者,很多都是像王至发这样拥有良田千顷以上的大地主。这回可好,直接拦腰砍掉半扇,这些家伙无不捶胸顿足,心疼得要死!

    可是“要死”总比真死要强。朱由检这道圣旨可不是说说就算了,而是让吏部、户部联合派员到各府督办,并由都察院、秘书处和锦衣卫监督。

    都察院的御史还好说,那些锦衣卫可都是朱由检的心腹。他们有不少都是秦兵的老底子,没参加过科举,官场上的人情世故一概不懂,地方上的人更是一个也不认识,走到哪都是一张黑脸,想找他们讲情无异于是自投罗网。

    至于秘书处,更是此次督办的核心环节。本来秘书处只在紫禁城内协助皇帝办公,是不会干涉朝政的。但此次出事的是皇庄,算是皇帝的私产,朱由检自然可以正大光明地让秘书处来办理。

    他有意锻炼一下梅兰竹菊四姐妹,便让她们每人负责两府,与部员和地方官员一起办公。工作主要有三项,一是把罚没土地的地契交割清楚,二是重新安置皇庄的原有人员,三是搜集以前的管庄太监受贿及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证据。

    有秘书处和锦衣卫跟着,就算有人想捣鬼也捣不成了。圣旨上写得明白:投献偷税乃是欺君之罪,本应重处,罚没一半已经算是宽大处理了,若还有人妄图作弊蒙混过关,一经查实,罪加一等,不但要没收全部投献土地,相关人等一律交刑部从重议处。

    欺君之罪本来就已经是死罪了,罪加一等,那可就要凌迟或是灭族了,谁敢冒这个风险?其实朱由检也不过是危言耸听,吓唬吓唬那些胆大妄为的地主而已,他早想明文废除凌迟及株连等残酷刑罚了,只是现在时机还不成熟。

    以此为契机,朱由检终于开始了他谋划已久的“土地改革”的第一步。

    早在穿越之前,朱由检就大概知道,历史上明亡清兴,主要有四大原因。穿越之后,尤其是登基之后,他就看得更清楚了。

    政治方面,明代统治阶级极度腐朽,争权夺利,皇帝、官员集团、宦官集团三股势力之间斗争极其激烈,东林党和阉党之争更是将这种斗争发展到了顶峰。国力在这种斗争中白白消耗,无法形成合力对抗外敌。

    经济方面,在世界上已经掀起资本主义浪潮、江南富庶地区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下,大部分地主没有意识到时代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仍然死抱着土地不放。更由于贪得无厌,兼并土地、偷逃赋税,导致农民生活无着、朝廷无钱可用,甚至出现了一个人口上亿的泱泱大国,到最后山穷水尽、连救命的饷银都拿不出来的可笑局面。

    军事方面,明军一方面过度依赖尚不成熟的火器,另一方面卫所制度的弊端导致士兵战斗力低下,根本无法与弓马娴熟的满清骑兵抗衡。再加上流贼纷起,明军陷于两面作战,兵力又严重不足,灭亡已不可避免,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其他方面,明朝也很倒霉,正好赶上“小冰河”时期,粮食减产,旱灾蝗灾不断,鼠疫、天花等恶性传染病肆虐。这多方面的因素综合在一起,明朝就是想不亡也难!

    而朱由检要做的是改变历史,那就必须先破后立。政治、军事都是依存于经济的,所以最的改革就是经济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是空中楼阁。而现阶段经济改革的中心,自然是土地改革了。

    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道理也很简单,在这个时代,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是依存于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土地,或者土地的产出不足以维持生存,那他们就只剩两条路,一是饿死,二是造反。

    而大明现在的土地状况,已经到了极度危险、非改不可的地步,因为经过二百多年的兼并,大部分土地已经高度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朱由检在陕西做藩王时,已对这种状况有了直观的认识;登基以后,每天批阅各地奏章,发现其他地方的情况更加触目惊心。正如顾炎武在一篇奏章中所提到的:“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什九!”

    而地主对佃户当然是想尽办法剥削,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地租。与田赋相比,地租可就太高了,最低者也在五成以上,最多的甚至达到**成。年景好的时候,佃户还勉强可以糊口;一旦年景不好,佃户连饭都吃不上,惟有去逃荒,或者干脆“不讲理”地去“吃大户”,流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朱由检之所以选择皇庄和投献问题做为改革的第一步,自然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现在不是二十世纪,用“打土豪分田地”的方法解决土地问题显然既不可能,也不现实。毕竟这个帝国的绝大多数还掌握在地主阶级手中,要想挽救中华民族眼见的灭顶之灾,还得依靠他们这些能够顺利地整合运用。如果自己真那么干了,这个皇帝一天也做不成,后面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了。

    而且朱由检的思路并不是简单地给农民土地。因为即使分给农民土地,他还是个农民,仍然得土里刨食。而现在工业时代即将来临,这么做早晚还是得被历史所抛弃。

    而地主兼并土地,虽然在主观上是满足自己的贪欲,但是在客观上,却制造出了一大批无法依附土地生存的劳动力。有了这些劳动力,规模化的工业才成为可能。否则,人人都有田可种,吃喝不愁,那谁还去工厂做工呢?

    换句话说,土地就像一条锁链,把农民牢牢地锁住。而朱由检现在要做的,正是打碎这条锁链!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一千零四章 活动板房() 
清查皇庄的同时,通州的重建工作也一直热火朝天地进行着。[。。

    没了土地纠纷,各处安置点都顺利地开始运行。除了一小部分富户在城中自行重建外,原来就在通州城居住的百姓,多数安置到城门外的四个安置点。然后再在从京师到通州的官道旁,每八里设一个安置点,每个点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基本上就把通州的十万人口暂时安置了。

    既是安置点,首先要解决住的问题。现盖房子肯定是来不及的,而且通州城外的四个安置点只是临时居住,也不可能盖成永久性的房舍。

    过去逃荒的难民,一般是自己搭窝棚,说白了就是用几根木头搭个架子,上面铺些枯草,这就算是个窝了。虽然搭起来很容易,但缺点也是非常明显的:只能遮阳,挡小风也凑合,可是一旦刮大风或是下雨,窝棚就完全没有作用了。而且时值深秋,天气越来越冷,窝棚的御寒性能太差,还不防火,朱由检自然不会采取这种手段安置难民。

    另外一种就是帐篷。帐篷最早是游牧民族发明的,后来在军队中也开始采用,主要材质是木条、帆布和毛毡。它的优点是轻便、挡风、挡雪,缺点则是防雨性能较差,并且也不防火。对于草原上的民族来说,帐篷不防雨无所谓,因为大草原上本来就干燥少雨;但对于华北平原来说,现在正是秋雨连绵的季节,下上半天雨,帆布就全湿透漏水了。

    但是有帐篷总比没有强。早在京师保卫战之时,朱由检就命兵部和工部采购帐篷,一时间还在京师之内掀起了一股赶制帐篷的热潮。现在单是在通州,就发放了五千顶帐篷,平均分配于八个安置点中。每顶帐篷可容纳二十多人睡觉,理论上已经可以满足全部难民的需要。

    除了帐篷以外,还有一件新鲜玩意第一次在这个时代亮相了,那就是活动板房。

    在前世,活动板房可是司空见惯的东西,凡是建筑工地都能看到。它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各构件之间用螺栓或铆钉连接,可以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和拆卸,并可实现临时建筑的通用标准化。

    与同为临时居所的帐篷相比,活动板房有几个的优势。首先它的保温和防雨性能非常突出,不次于永久建筑。而帐篷就差多了,尤其是防雨这一点,比如说在多雨的江南地区,蒙古人的帐篷就几乎无用武之地,甚至连用茅草搭成的窝棚都不如,因为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