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5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刻间江边就变成了一个血色的世界!

    东、南两面都是长江,北面是城墙,土兵们现在只有一条逃生之路,就是沿着江岸往西面跑。樊龙在亲兵们血肉之躯的掩护下,拼命向西逃窜,而城头到处是官军在开弓放箭,他身边的土兵一个接一个倒了下去。好不容易从金紫门逃到西南角的南纪门附近时,樊龙身边已经仅剩不足一百土兵,余者大多命丧箭雨之下。

    南纪门再往前就是金汤门,金汤门以西就是绵延不绝的丘陵地带。樊龙心中窃喜,暗想只要山区,官军就追不上了,此役虽然损失惨重,最起码自己这条命是保住了。

    可还没等他高兴完,前方突然又是杀声大震,紧接着不少原来负责防守西城墙的土兵如潮水般被官军驱赶着败了过来,樊龙徒劳地想收拢部下,可此时叛军兵败如山倒,根本收势不住!

    樊龙心里清楚得很,既然土兵从四面败了回来,说明前方的路已经被堵死了。而转身回去,更是死路一条。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踉跄着跑到波涛滚滚的长江边纵身跃入,奋力向对岸游去。

    其他叛军走投无路,也只得纷纷跳江。有不少土兵根本就不会游泳,刚下去就被江水吞没;其余的虽然奋力划水,无奈水势越到江心越是湍急,大部分人都在力竭之后,被滚滚长江冲向下游。一眼望去,江面上到处是起伏不定的土兵尸体,其状惨不忍睹!

    与此同时,李来亨亲率的四营,也从西面包了上来,与李守俊的一营胜利会师。将士们自是欢呼雀跃,傅宗龙却望着江面上的浮尸,颇为不忍地道:“这些夷人原本也是我朝百姓,如今葬身鱼腹,殊为可叹!”

    李来亨却大马金刀地坐在江边,哈哈一笑道:“谁要他们叛乱呢?圣上多次告诫我们,对敌人心慈手软,就是对人民犯罪!”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八十七章 报捷京师() 
李来亨用傅宗龙之计趁雾渡江奇袭重庆,取得了一场出乎意料的辉煌胜利。

    对于秦兵来说,守城战他们打过很多次,但是攻城战还是第一次。如果叛军有鸟铳等火器的话,战斗无疑会艰苦很多。但幸运的是,土兵的装备很差,完全没有火器,而且秦兵又沾了浓雾的大光,直到攻上城头,也没被叛军发现,后面的战局就已经无法更改了。

    当然在具体战术上,李来亨的布置也可圈可点。一年多前在秦王庄,秦兵打过一次的守城战,对手是李自成的流贼。在那次战役中,秦兵故意放弃外城诱敌深入,将那时还叫“郝摇旗”的郝永忠一举擒获,也彻底粉碎了流贼驱使老百姓攻城的毒计。

    在那次大战后的总结会上,郝永忠就提出,如果流贼不是轻敌冒进,而是占领外城后首先控制好城门和城墙,那么自己就算败退,也不至于被生擒。

    这条意见非常,大家很快达成共识:以后如果遇到攻城战,一旦攻上城墙,根本无须急着向城内发起进攻,只要牢牢控制城门和城墙就行了。守军最大的依赖就是城墙,没了城墙,就会在慌乱中自行瓦解。攻方若急于求成,反而会陷入艰苦的巷战。

    这次李来亨正是这样布置的。四个营攻上城头后,并不急于入城厮杀,而是牢牢守住十七座城门,并因地制宜使用简易鸳鸯阵,使得叛军根本无法从城门逃跑。

    又由于重庆三面环江,李来亨巧妙地利用了这个地形,故意放叛军翻过城墙,然后在城墙上放箭。这就等于攻守双方掉了个,叛军无路可逃,不是被射死就是在江中淹死。

    最后清点战场,一万叛军中,有三千多在战斗中被杀,一千多被俘。剩下的都跳了江,伤亡情况就无法统计了,不过十个里都未必能活下来一个。

    惟一让李来亨感到有些遗憾的是,叛军的主将樊龙没有抓到。按照他原来的想法,得赶快渡江去追赶叛军。不过傅宗龙建言,土兵最擅长翻山越岭,一旦钻入大山,就很难摸到了。李来亨也知道秦兵连续急行军和一场大战之后,已是强弩之末,只好作罢。

    这一战秦兵的减员也很严重。虽然在战斗中阵亡的将士并不太多,只有二三十名,受伤的也没超过一百人,但由于极度疲劳,昨夜在潜伏中又受了寒,普遍出现了感冒发烧的症状。全军近五千人,至少有三分之一生病,就连平常像铁打一样的黑有功都发起了高烧,李来亨只得改变策略,先固守重庆再说。

    接下来就是善后了。首先,李来亨派各营严守城墙,尤其是十七座城门,以防叛军反扑。

    其次,他派出各营的侦察排渡过嘉陵江和长江,在离重庆城十里的范围内布下多处岗哨。因为重庆的雾实在是太大了,叛军就是吃了这个亏,李来亨当然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只要敌兵来袭,侦察排发现后,可以立即举火为,秦兵就会有所准备了。

    第三,收敛双方阵亡将士的尸首。对于秦兵阵亡将士,当然是要用棺木妥善盛敛,待战局平定后,运回故乡隆重安葬。

    对于叛军的尸体,因为秦兵统计战功从来不用首级,所以这些尸体的存在,实在是一个不小的麻烦。若刨坑掩埋,还得费时费力,留着又容易传播瘟疫。李来亨倒也痛快秦兵将这些尸体堆在一起,一把大火烧了个精光,重庆百姓见了无不拍手称快。

    第四,就是处理内政了。秦兵进城后首先出榜安民老百姓各司其业。然后在百姓的告发下,抓了一批投靠叛军的人,这其中还包括不少重庆府原来的官吏,甚至还有一个正六品通判。李来亨将这些人和被俘的叛军一起囚入大牢旨后再做处置。

    与此同时,李来亨也请傅宗龙代为清点各处府库。因为秦兵的突袭非常成功,叛军什么物资都没来得及转移,粮草堆积如山,银库中还存有两个月以来搜刮的五十多万两银子,傅宗龙依例全部暂时封存。当然,粮食就不能省着了,除了秦兵再也不用发愁吃饭问题外,还赈济给了城中穷苦百姓一些。

    第五,尽快与李定国部取得联系,并用飞鸽传书把收复重庆的消息立即传回京师。

    三天以后,李定国的大队人马也抵达重庆。他们由于要等着纤夫把马匹拉过三峡,耽误了好几天时间。因为江水湍急,还翻了几艘船,损失了将近一百匹战马。当然抵达奉节以后,路程就比较顺了,骑兵有了马匹如鱼得水,很快就赶到重庆。

    二将合兵一处,加上陈天工和傅宗龙,商议下一步如何行动。陈天工首先道:“圣上希望二位将军能速战速决,如今大军从京师出发不过一个月的时间,就收复了重庆,这个速度已经很快了。现在将士们太过疲劳,无论如何也要在重庆休整几天,还望二位将军认真考虑。”

    傅宗龙也道:“重庆虽然收复,附近各县可能还有叛军盘踞,学生以为应先将这些近敌肃清,然后再图进取。”

    李定国点点头道:“二位大人说得很有道理。如今我们第一步已经成功,占领了重庆,则将永宁与水西叛军拦腰截断,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我料围攻成都的奢崇明得到消息后,肯定会无心再攻成都,急于逃回永宁,和水西叛军互为支援。我军正好可以以逸待劳,休息几天后找个奢崇明的必经之处设下埋伏,狠狠地打他一下。”

    李来亨也赞同几人的主张,不过提出要派出小股侦察部队,先去成都、永宁、水西三个方向打探敌军动向。

    四人便联名上奏,将战况和行动计划转为密码后,再次用飞鸽传书急报京师。

    两天之后,三只信鸽中的两只顺利飞抵京师。已经改名为李思红的红娘子接报译出之后,连夜送入宫中的内阁;内阁也不敢怠慢,立即到养心殿送呈御览。

    朱由检看罢急奏后大喜,却又沉吟了片刻,喃喃自语道:“是时候了!”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八十八章 新的任务() 
第二天清晨,李来亨收复重庆的消息理所当然地在朝中、尤其是内阁引发热议。以孙承宗、王在晋、袁可立等中立派大臣为首,再一些新晋的官员,认为官军在各战场上屡战屡败,这一战的胜利显得尤为宝贵,理应重重嘉奖,以振奋官军士气。

    但是不少东林系官员却认为,皇帝既然派成基命监军,李定国和李来亨就该等成基命抵达军中,然后依令而行。如今成基命还没赶到湖北,二将就擅自冒进,虽然这一仗侥幸取胜,仍是功过不能相抵,应该申斥才对。

    当然也有为二将辩护的,比如中书舍人王夫之就认为,二将出发在先,成基命领命监军在后。二将进兵神速,根本不知道皇帝又派了监军,此即所谓“不知者不罪”。

    又有东林党人马上反驳:既然李来亨可以飞鸽传书报捷,难道朝廷就不能飞鸽传书命令他停下等成基命么?

    王夫之则从飞鸽传书的原理出发,马上驳了回去:远征军在移动当中,信鸽飞回京师当然可以,京师的信鸽却不知道远征军的动向,自然无法返回军中。

    就在官员们为此事吵得不可开交之时,皇帝朱由检却一反常态地沉默着,并不急于表态。

    前一段时间朱由检很少上朝,基本上只在忙一件事,就是接见、培训新晋官员。跟着他忙的还有吏部,此前吏部对地方官员的任命和调动,基本上到正七品县令这一级就行了,下面的县丞、主簿、典史等低级官员,往往是下面报上来,吏部走个批准程序,因此低级官员基本上都是父子传承。

    这次朱由检却要求将新科进士地派到地方做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并把替换的官员全部召进京师述职,政绩优异者升迁,平庸或不称职者或贬或免。

    这个工作量就太大了。数千新科进士,就得对数千个岗位做出调动。还得考虑到籍贯、官员年龄等各方面因素,把孙承宗忙得不可开交。

    朱由检借着这个机会,便以“方便吏部办公,有事可及时面君“为由,将吏部衙门搬到了紫禁城内。

    紫禁城内的房间称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空着的实在太多。朱由检把文华殿北、称为“南三所”的一处宫殿简单收拾一下,就让吏部搬了进去。这南三所共有二百多间屋子,吏部虽然职员众多,也只占用了五十间,剩下的暂时空着,朱由检还打算陆续把其他衙门也搬进来。如此一来,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办公,官员推诿拖沓的毛病果然收敛不少。

    经过近一个月的忙碌,吏部总算把这几千新科进士大部分安排了出去。其中有些颇具才干的,朱由检还亲自过问。比如熊汝霖就被派到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任典史;袁枢任山西大同府大同县主簿;杨廷麟任北直隶大名府大名县县丞;罗明祖任南直隶苏州府吴县知县;许国佐任山东济南府通判;钱嘉征任顺天府宛平县知县…

    官员外放以前,朱由检一一亲自接见勉励。这些刚刚步入仕途的官员无不感恩戴德,纷纷表示要在任上做出一番成绩,绝不辜负皇帝的圣恩。

    今天朱由检又轻车简从出了紫禁城,大臣们还以为他又是去国子监培训进士了,谁也没有在意。

    孰料朱由检转了个弯,径直奔信王府而来。自从骊妃朱存棋进宫,就只剩陈圆圆和秋琳娜在此居住了。

    二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