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5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县主簿,正九品,全县的文书账册。

    县典史,无品级,掌管缉捕、监狱。

    府推官,正七品,掌一府刑讼之事。

    按察司经历,正七品,相当于都察院在地方的办事员,监察地方官员。

    中书舍人,从七品,协助内阁处理奏章。

    提举,正八品,负责一项具体事务的襙作,如制盐、水利等。

    大使,正九品,职责与提举相近,但级别又低了两级,多供职于过去朝廷认为不太的职能部门,如承运库、颜料局、皮作局、织染所等。

    待诏,从九品,即翰林院最低级的官员。

    教授,从九品,负责督导地方上的教学与考试事宜。

    这些官职里,像知县、中书舍人这些都是比较受欢迎的,因为要么有实权,要么可接触到朝中高官。可其他官职就实在太卑微了,与胥吏也差不了多少。而且这些官职一般都是世袭的,朝廷任命只不过走个形式而已。

    朱由检见众人狐疑,便朗声笑道:“你们是不是嫌有些官职太小?朕告诉你们,官职都有他的用处,一个岗位,要想把它做好、做到极致,都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且过去像县丞、主簿、典史这样的官职常常世袭,也不能升迁,朕认为这很不正常。自今日始,这样的官也要纳入吏部的考核之中,能者上庸者下。你们要是做得好,很快就可以升迁,入阁拜相也并非不可能。

    “另外,朕让你们选官职,是想看看你们对哪种官职更感兴趣,觉得自己有能力、有动力做好。若你选的官职,事实证明你不能胜任,朕也只要将你们降级罚俸,可要想好了再选哦!”

    虽然如此,选择“知县”、“中书舍人”和“翰林院待诏”的人还是占大多数。朱由检也预料到这种情况,反正这只是考生们的意向,决定权还是在皇帝手中。

    但也有些考生,主动选择了更“卑微”的官职。比如朱由检颇为欣赏的熊汝霖,他的任职意向就选择了品级最低、低到没有品级的典史。他的理由是:典史掌握一县衙役,肩负着缉盗的责任。如今浙江一代倭寇猖獗,他情愿回家乡做个小小的典史,保境安民,维护大明海疆。

    又如袁枢,朱由检后来才知道他竟是袁可立之子。袁枢却并不想倚仗父亲的职位与威望提携自己,而情愿做一个九品主簿。他认为现在各地衙门账目混乱,贪腐情况十分严重,户部收不上赋税,自然也会间接影响到边军粮饷的补给。如能让他做个主簿,他保证可在一个月之内将一个县的账目梳理清楚。

    当然,最让朱由检欣赏的,还是黄宗羲给出的答案。这些官职黄宗羲全不要,坚持要去户部,哪怕没有官职,做个文书小吏也成。

    黄宗羲认为朝廷的赋税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程度。一方面,“天下之田赋日增”,并产生了三个严重的危害。一是“积累莫返”,即每次税制改革以后,不管怎么改,老百姓的税赋水平总是在提高;二是“所税非所出”,即田赋折银,在折银的过程中会有盘剥百姓的情形发生;三是“田土无等第”,即不分土地的肥瘠程度,也不管种植的是什么作物,一律按一个标准收税,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

    而在另一方面,大批的商人经商收入远超种田,这部分收入却没有或很少征税。朝廷以农为本没有错,但是赋税仍以田赋为主,实际上是鼓励农户弃农经商或是做工。如果粮食够吃,这倒也没什么;可现在连年闹饥荒,种田的人却越来越少,收成自然也连年下降,田赋则全压到种田的农户身上,那些经商赚大钱的商人富户却逃避了赋税,这又是极其严重的不公平。

    因此黄宗羲坚决要求到户部任职,那样他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深入的调研,并提出一整套赋税改革方案。现在这个方案当然还没有,但黄宗羲已经提出一个原则,那就是“崇本抑末”。

    所谓“崇本”,即是把农、工、商都视为立国之本、赋税之本,加大对工商业的征税力度,同时也要对工商业给予和农业一样的扶持。

    “抑末”,则是凡和工农商不太沾边、不能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行业,如僧道、倡优;或是一些只能供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行业,如酒、丝、精制瓷器等,则应着力抑制,以免他们挤占过多的社会。

    朱由检看罢赞不绝口,当即钦点黄宗羲为此次恩科的状元!

第八百六十九章 六千进士() 
天启六年春这场盛况空前的恩科,终于在紫禁城落下了帷幕。崇祯皇帝钦点黄宗羲为状元,不过为着照顾礼部官员的情绪,后面的名次他就没亲自指定了。

    考官商议的结果,吴伟业为榜眼,南直隶山阳考生夏曰瑚为为探花。这两人都是当世公认的才子,尤以诗文见长。其实朱由检并乎官员会不会作诗写文章,像顾炎武和王夫之,不但精通经史百家,对各种经邦济世的学问也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就因为诗文名气稍小,难入来宗道等人的法眼,殊为可惜。

    殿试共分为“三甲”,状元、榜眼、探花这前三名为“一甲”,称“赐进士及第”;成绩较为优秀者为“二甲”,称“赐进士出身”;其余为“三甲”,称“赐同进士出身”。由于这一科取仕太多,中二甲的就有二千多名,三甲者更是达到三千名。

    朱由检欣赏的那些青年才俊,如顾炎武、王夫之、钱嘉征、熊汝霖、杨廷麟、陈天工等人,绝大多数被划入了三甲。不过他倒没太在乎这些,反正殿试的名次和自己今后提拔重用哪些人,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殿试结束,恩科就算彻底结束了,没考中的举子也逐渐离开京师。对于这些人来说,这个春天无疑是颇为失意的:好不容易赶上一次亘古未有的大恩科,主考题却是如此简单,很多自诩满腹经纶的考生都感到完全无从发挥。

    还有副考题,说是只做为参考,可在主考题水平都差不多的情况下,无疑副考题的答题情况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很多人平时只是埋头钻研四书五经,根本不懂这些知识,此时均是后悔不迭。

    好在皇帝又降下恩旨:明春举行恩科。不过下一次恩科就不会有这么大规模了,而是要和正常的科举一样,也须先通过院试和乡试。考题的形式则仍为“主题加副题”,前面那两级考试同样如此。

    这个消息无疑又给学子们带来了希望。尤其是很多认为自己的文章水平已经没有多大提高余地的学子,更是很快决定把主要精力放到那些“副题”上,期待来年凭借“副题”鱼跃龙门。

    朱由检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如果说前世的高考是指挥棒,那么做为国家抡才大典的科举,就更是指挥棒,考试考什么,考生就会学什么。只要假以时日,就会逐渐改变目前这种“只读圣贤书”的局面,官员的素质也会得到提高。

    朝廷一科就取了六千人,这下吏部可有得忙了,得给这些人安排官职啊!

    官场是最讲究论资排辈的。按照过去的惯例,一个官职出缺,则由平级或低级的官员依次补上,轮到新晋官员的机会微乎其微。所以朝廷才会有的闲职,包括六部都有京师和南京两套班子,就为安置这些无事可做的人。

    可是这科人实在太多了,难不成一下增加数千个闲职?孙承宗等吏部官员不禁大伤脑筋。

    朱由检却胸有成竹,他在与孙承宗密议后宣布,新科进士将大部分出任各地的县丞、主簿、典史,现有的这些官员则一律晋升半品,暂到京师吏部报到,待考核后授予新官职。全国共有一千五百多个县,就可以安置近五千新科进士,剩下的留在京师,翰林院等部门。

    圣旨一下,很多大臣都感到忧心忡忡。因为地方低级官员在当地根深蒂固的情况,他们并不是不知道,都有些担心皇帝这个举动会引起地方政务的混乱。而且就算这个过程很顺利,那些原来的县丞、主簿来到京师,又该如何安排?

    对此朱由检也不过多解释,只是宣布新晋官员先留在京师培训一个月,然后再奔赴各地走马上任。至于到底如何培训,大臣们就不得而知了。

    虽然觉得皇帝这次恩科如同儿戏,但朝臣们并未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原因也很简单,就算取再多的进士,也得从小官熬起,威胁不到他们这些高官的权力和地位。

    他们真正关心的,是“枚卜大典”,也就是选举内阁成员。因为内阁掌握着“票拟”大权,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内阁阁臣才是帝国的真正主宰者,而非经常辍朝的皇帝。

    阁臣的位子炙手可热,但名额有限,一般就是一个首辅,两三个次辅,最多也不会超过六七个人。谁都想当阁臣,谁都觉得自己不含糊,那怎么办?不知道哪任皇帝发明了一个馊主意:用抽签的方式决定,抽上谁就是谁!

    因为“抽签”这个词不太好听,换成了“枚卜”,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此后“枚卜大典”就成为选举内阁的固定程序。

    这不,殿试刚刚结束,就有很多大臣向朱由检上奏皇帝兑现之前的承诺,立即进行枚卜大典。而原来的三位阁臣施凤来、张瑞图和李国普也识相地马上提出辞呈,此时别说贪恋官位,皇帝没因为他们与魏忠贤过从甚密而降罪,他们已经烧高香了。

    这次朱由检倒是很给大臣们面子,马上诏准,并定于后日早朝时举行大典。

    大臣们这一天已经太久了,第二天就呈上了枚卜人选。能到这个名单的,自然都是在朝中非常有威望的官员,朱由检略略一看,却不禁皱紧了眉头。

    原来这份名单,基本上就是东林党的“党员名册”。可见东林党现在在朝中的势力已经大到了何等程度!

    这份名单中,孙承宗、王在晋、袁可立三位重臣因为并非东林党人,竟都被排挤在外。而著名的东林党领袖人物周道登、成基命、李标、刘鸿训、韩爌等人则全部在列,至少有二十余人。而不是东林党成员的,只有礼部尚书来宗道一人,此人又是个出名的老好人。东林党的算盘打得很精,枚卜人选都是东林党,那么无论选上谁,内阁都会被东林党所控制,他们也就可以把持朝政了。

    朱由检看得心中冒火,目光一一扫过这些人名,突然落在最后两个名字上。

    这两个人都姓钱,一个叫钱龙锡,一个叫钱谦益。

    ps:本月小弟打算冲榜,更新一定会比上个月给力,还望大家!求月初基本花,多谢多谢!

第八百七十章 枚卜大典() 
对于钱龙锡这个人,朱由检并不熟悉。事实上,钱龙锡之前曾出任南京礼部右侍郎,是个典型的闲官。两年以前,因为得罪了魏忠贤,还被削职为民,不久前才刚刚起复,出任吏部右侍郎。

    但出乎朱由检意料的是,钱龙锡竟得到了重臣的一致推举,认为别人可以用枚卜的方式来选,只有钱龙锡必须入阁。而且不光是东林党人,包括来宗道、孙承宗、王在晋、袁可立等人也对钱龙锡极为推崇。

    朱由检倒也不不敢怠慢吏部调出钱龙锡的履历详细观看,这才明白了几分。原来钱龙锡是万历三十五年进士,今年四十八岁,正是年富力强之时。他也是东林党的领袖人物之一,但与其他东林党人相比,他对各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