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5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惜他们完全打错了算盘。朱由检让这二十人阅卷,纯粹是做做样子,因为他早就决定亲自阅卷!

    礼部阅卷之处设在皇城之内,自然处在皇城警卫团的严密保护之下。每天黄昏,等这些考官回家之后,朱由检就带着秘书处的全体成员,再加上得到密旨偷偷留下来的徐光启,数十人一直阅卷到第二天四更!

    秘书处的成员只负责一件事,就是分类。凡是只答了主题,副题全空的试卷,直接剔选出来,朱由检连看都不看。这样的试卷至少在十万份以上,不用问,答卷者肯定是典型的只会做八股文,别的一概不知的书呆子,这样的人如何能用?

    剩下还有十余万份试卷,秘书处则按照回答副题数量的多寡分类。二十多道副题,只答了一两道题的,由徐光启代为审阅。很显然,这样的考生比完全交白卷的也好不了多少,说明这样的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基本不符合朱由检的选拔标准。徐光启是哗哗地翻着卷子看,平均一份试卷只看个几秒钟,一百份卷子里能挑出一份回答稍微像点话的就不错了。

    而那些回答问题较多的试卷,朱由检才会亲自审阅。他并乎问题的答案是否与自己心目中的答案相同,因为这些题基本上都是主观题,也根本不可能有标准答案。只要回答有自己的想法,就有可取之处。至于废话连篇、言之无物的试卷,朱由检只要看到也是立即舍弃。

    之所以要设置这么多副题,朱由检也自有一番考虑。在他看来,如今的官场已是腐朽透顶,除了少数德才兼备的官员外,绝大多数要么迂腐昏庸、不谙时务,要么心术不正、以权谋私,甚至拉帮结伙,组成利益集团,对朝廷的政令阳奉阴违,完全无药可救。要想治事,就得先治人,治不了,就得换。现在的官场,已经到了非“大换血”不可的地步了!

    可是具体怎么换法,也是大有讲究。如果自上而下,先从内阁、六部尚书等朝中重臣换起,逐渐向下推行,先不说这些大臣势力很大,动他们肯定阻力重重,搞不好还会激出不测事件;就算可以将这些人强行解职,可是换谁上来?下面的官员和这些大臣经历相似,都是从科举中起步,在大染缸一般的官场中混出来的,换谁不是一样?

    所以朱由检决定自下而上,暂时不动朝中重臣,先从最基层的官员换起。

    基层官员的数量就非常庞大了,全国北、南两京,南七北六一十三省,下辖一千多个县。县衙里的朝廷命官有四位:正七品的知县,正八品的县丞,正九品的主簿,无品级的典史。另外,各省、府及一些职能衙门中,也有的基层官员。

    在这些基层官员之中,朝廷真正能控制的只有知县。举子会试考中后叫“进士”,如果外放官员的话,一般都会从知县做起。而县丞、主簿、典史等更低品级的官员,读书人不屑做,基本上都被没有通过会试的当地人所把持。这些官员位卑而权重,往往在当地形成不小的势力,官职也多是父子相继。

    除了这几个朝廷命官之外,县衙里还有很多干着实际工作、却编制之内的人,即所谓的“胥吏”。这种官吏分开的制度弊端很大,朱由检当初在泾阳县就见识过了。

    因此这次恩科,朱由检的真正目的是选拔大批基层官员,逐步将县丞、主簿等世袭的地方官替换掉。至于胥吏,以后要么裁撤掉,要么并入“官”的序列。实现这个目的,朱由检才会让几十万举子同时应试,因为他至少也要选出五六千人!

    ps:今天思绪混乱,只有一更,抱歉!

第八百六十七章 不拘一格() 
来宗道等考官优哉游哉地阅了六天卷,不过看了几千份试卷。一捆捆的试卷仍然堆得满屋子都是,他们当然也看不出来,其实已经有数千份试卷被悄悄地抽走了。

    既然此次阅卷没有“弥封”和“誊录”,这些考官们当然会挟带“私货”。谁没有个三亲六戚、门生故旧?知道他们出任考官后,托门子走关系的都踏破门槛了,就为让他们高抬贵手,点中某名考生。当然,银子是少不了的。

    这些考官也乐得做人情,因为这次的主题实在是太简单了,一个考生做的文章都不差。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考官就说这篇文章好,就相中这一篇,别人也说不出什么来。

    因此这几天他们也挑出大几十份试卷,绝大多数都是走关系的。这些人考中之后,当然会对考官感恩戴德,以“恩师”相称,从此在官场上互相照顾,这些大臣们在风云变幻的官场上就又多了一份保险。

    第七天清晨,来宗道等考官照例迈着方步来到皇城正南门大明门,准备入内阅卷,却突然发现此处人山人海,早被无数举子挤得水泄不通。还不时有人激动地大喊:“中了,我中了!”

    来宗道莫名其妙,分开众人挤到大明门跟前一看,登时目瞪口呆。

    原来宫门两侧的宫墙,已经被记录考中者的“金榜”占满,足足有几十张之多!每张榜上都写得密密麻麻,将考生的姓名、年龄、籍贯一一列出。粗粗一看,至少有几千人!

    众考官也全傻了眼,他们还没审完卷子,怎么就张榜了呢?

    不过再仔细看时,他们选出来的那些人也在榜单之中。来宗道有心大喊“此榜是假的”,可这样一来,一是会横生变数,他们选的人也有可能无法再次入选;二是这里这么多因为考中而欣喜若狂的举子,若说榜单不算数,那还不得让这帮人活活打死?

    这时来宗道一眼看见人群中的徐光启,不禁气急败坏地问道:“徐大人,这怎么回事?是你张的榜?”

    徐光启两手一摊,做出一副无辜的表情道:“卑职哪有那个胆子!听说是皇帝的秘书处张贴的,卑职也是一头雾水啊…”

    来宗道赶紧入宫求见皇帝,却被秘书处告知:万岁近日过度襙劳,遵照太医嘱咐,今天罢朝休息一天,不见朝臣。明日在皇极殿前广场举行殿试,着礼部与皇城警卫团共同维持秩序,不得有误!

    这“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后一试,即通过会试的考生,由皇帝当面亲自出题考较。但这场考试只排名次,并不淘汰考生,排名第一者为“状元”,第二为“榜眼”,第三为“探花”,余者皆为“进士”。因此这殿试不过是走个形式,视为皇帝对新晋官员的恩典更为贴切。

    但是这次通过会试者足有五千多人,这么大规模的殿试怎么组织?另外来宗道等考官都有上了皇帝当的感觉,个个心灰意冷,也懒得组织了,反正什么事都有皇帝安排,明日殿试,爱怎么着怎么着吧。

    转天清晨,五千多名考生排着整齐的队列,在皇城警卫团的带领下,从大明门、承天门、午门一路北行紫禁城。多年寒窗一朝得中,从此命运改变,如今到大明王朝的中枢之地,考生的心情自是非常激动。

    “圣上驾到!”随着一声高呼,朱由检的銮驾逶迤来到尚未修葺的皇极殿正前方,数千考生忙跪倒山呼万岁。

    此时此刻,因为过度疲倦而昏睡了一整天的朱由检,望着广场上这些年龄大小不一的新晋官员,心中也是百感交集。这些人都是他亲自选出来的,但仅凭二十来道题,能不能选拔出真正有才干的官员,这些官员以后是不是会拥护自己的改革计划呢?毕竟他们也是在旧教育体系下浸银了多年!入仕之后,他们是会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还是迅速被污浊的官场同化?朱由检真的没有把握!

    但是不管怎么说,朱由检还是从这次恩科中发现了一些真正的人才。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钱嘉征这几位就不用多说了,在阅卷时,他还发现一些考生极有见地,尤其是最后两道题,答得极为。

    比如浙江余姚考生熊汝霖,就提出如今所患者不仅仅是建虏和流贼,更应特别注意的是来自海上的外敌。尤其是“红毛”和“佛郎机”,已经占据台湾,对福建、浙江、广东等地威胁甚大,朝廷应早做打算。

    又如江苏太仓考生吴伟业,提出应严惩汉奸,如其已投奔建虏或流贼,则应设法暗杀。暗杀不了的,家人也要全部收监,防止内外勾结。而且文辞激楚苍凉,连朱由检这样的对古文没什么造诣的人,读罢也不禁击节赞叹。

    还有江西清江考生杨廷麟,令人惊讶地预测出建虏有可能很快会从蒙古方向大举入寇。虽然京师重兵布防不致失守,但京师以南的华北平原腹地,却是防御空虚,且利于建虏骑战。若任敌蹂躏这一地区,则大明必会元气大伤,不可不防。

    还有位江苏太仓考生凌必正,极言地图之性,竟还在试卷上画了一副大明山川地形图!

    又有浙江宁波考生陈天工,认为流贼现在盘踞在鄂豫交界处的山区,朝廷多认为其会威胁南阳、襄阳,但他觉得流贼似有入川的企图。现在四川本来就在闹土司叛乱,如果流贼再去,局面就会更加不可收拾,必须选派得力将领尽快收复重庆,守住川东,否则“天府之国”危矣!

    还有河南睢州考生袁枢,对边军粮饷补给方面颇有见地;福建永安考生罗明祖,认为朝廷应对江南商人加大征税力度,以解决财源问题;广东潮州考生许国佐,言地方官应严格执法,尤其注意抑制豪强;北直隶广平考生申佳胤,言黄河河工年久失修,朝廷不可专注军事而忽视这个大患…如果不是这次恩科,不是朱由检选拔标准不拘一格,这些真正的人才不知道要埋没多久!

    想到这里,朱由检因为疲倦而苍白的脸,终于重新焕发出了神采。他朗声说道:“殿试开始!”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六十八章 钦点状元() 
做为科举考试中最高等级的殿试,其实却是最简单的,因为无论成绩如何,考完之后都能做官,无非是排名先后而已。一般成绩靠前者,往往会被选入翰林院,虽然初期要经过很长时间的,但因为一直接近权力的中心,以后就有机会入阁拜相,最次也能做到个六部侍郎、郎中。

    而成绩靠后者,一般会外放,也就是担任地方官员,从七品知县做起。虽然从知县升到阁部大员难度极大,但山高皇帝远,油水却比在朝中肥得多。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清官尚且如此,贪官就更不用说了。因此很多人倒宁愿成绩靠后,外放捞实惠。

    不过殿试的试卷一发下来,却出乎考生的意料之外。过去殿试只考“策问”,即皇帝提出一个时政问题,考生讲述自己的见解。

    但是这次的试卷却并非策问,而是罗列出一大堆官职考生填写任职意向,并说明理由。众人心想这算什么考题?但既是殿试,也没人敢造次,只得认认真真地起来。

    可是这一细看,相当多的考生都大失所望。过去进士任职,无非就是翰林院待诏和知县这两种;可试卷上列出来的,却至少有数十种官职之多,当然全是正七品以下小官。比如:

    知县,正七品,一县主官,掌管一切事务。

    县丞,正八品,辅佐知县全县事务。

    县主簿,正九品,全县的文书账册。

    县典史,无品级,掌管缉捕、监狱。

    府推官,正七品,掌一府刑讼之事。

    按察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