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5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陈司成登时大为窘迫,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了。

    其实梅毒这种病是舶来品,在中国出现还不到百年,传统中医对其了解不深,并不奇怪。尤其是梅毒分为三期,每期症状各不相同,第一期又和后面两期往往相隔很长时间,所以当后期症状出现时,经常被误诊为不明恶疾。所以陈司成误以为治好了梅毒,倒也有情可原。

    朱由检不禁心中大奇,暗想自己做为一个穿越者,自是知道这些常识;可眼前这个半大孩子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果然,陈司成当众丢脸,也觉得下不来台,一边狼狈地应付着醉汉的推搡,一边厉声问道:“你到底是何人?说得倒是天花乱坠,你能治么?”

    包玉怜等人也正在诧异,却见小赵从怀中小心翼翼地掏出一本有些发皱的书籍,展开念道:“此症为湿热邪火化毒,正气不虚,则邪毒不入。故须标本兼治,去邪与扶正并重…”接下来便连念了二十多味药材,并有详细用法。

    所谓“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没有”,包玉怜与陈司成都是这方面的行家,一听便知小赵说的方子深通医理,精妙绝伦。包玉怜不禁问道:“小赵,你怎么会知道这些?”

    小赵这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将那本书递给包玉怜道:“恩师,实不相瞒,这本医书是先父所著,上面正好有关于杨梅疮的论述和方子。小人其实是不懂的,只是照着念罢了。到底是否可行,还得恩师定夺。这本书小人早想献给恩师,只是恩师太忙,小人不敢造次…”

    包玉怜忙摆手推辞道:“既是令尊遗物,我怎能收?没想到令尊也是郎中,不知尊讳如何称呼?”

    “先父名叫赵献可。”小赵神情黯然地道。

    “什么?!”这次轮到陈司成难以置信地叫道,“难道你父亲就是人称‘医巫闾子’的赵献可?”

    “正是。”小赵坦然答道,“除了这本《医贯》外,先父还留有《内经钞》、《素问钞》、《经络考》等几本著述,一会儿小人取出来,也一并献给恩师。”

    “这如何使得?”陈司成讶道,“这些医书是你父亲的毕生心血,你若钻研透了,肯定也是当世神医,怎能轻易送人?”

    小赵却摇了摇头,眼含热泪道:“先父云游天下悬壶济世,为穷人治病常常分文不取,因此家中也是一贫如洗,最后自己生了病却抓不起药,才四十岁就去世了!

    “他老人家临终时一再叮嘱小人,说自己没来得及教授徒弟,要小人一定要将他的医术发扬光大,千万不能失传了。可小人资质鲁钝,又是个小孩子,哪有这个能力?

    “恩师医术既高,又开办医院造福百姓,正是和先父一样的人。先父的书在小人手里没什么用,但到了恩师手里,必能救助成千上万的穷苦百姓,小人也就不负先父的嘱托了!”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五十四章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小赵毅然献书医院内人都深受感动,老百姓们更是大声叫起好来。陈司成却是满面羞愧,呆立在原地不知道说什么好。

    在这个时代,郎中开方子都是秘而不宣,生怕泄露了方子,以后自己就没饭吃了。可小赵不但当众念出了“医巫闾子”赵献可的药方,还把他的遗著慷慨地献出来。与小赵的高风亮节相比,陈司成来踢馆的行为可就显得龌龊不堪了。

    小赵却拭了拭眼泪,对陈司成微笑道:“这位公子,小人听先父说过,杨梅疮须标本兼治,他也想过以毒攻毒,用砒霜治疗硬下疳。但砒霜乃剧毒之物,剂量稍大便可致人中毒,甚至致命。人的体质又千差万别,剂量极难掌握,因此先父想归想,还是没敢用砒霜。如今公子既能用砒霜治愈硬下疳,想必对剂量已有把握。若公子能与恩师联手钻研,说不定就能找出彻底治愈杨梅疮之法!”

    包玉怜这时也知道了陈司成的身份,对他微微一笑道:“陈公子,令尊陈社长医术高超,德高望重,我们太医院对他老人家是非常敬重的。当今圣上励精图治,太医院奉旨创办医院,为的是控制瘟疫,造福苍生。不过医院刚刚创办,郎中多是新手,医术不精,这也是事实。若能有幸得到陈社长与诸位同仁的指点与协助,我等必感激不尽,陈社长亦可更为天下百姓敬仰。”

    陈司成的脸青一阵白一阵,呆立当场沉默不言。其实刚才小赵献书之举,已经让他深受震撼;包玉怜这番话,又给足了杏林馆和岐黄社面子,他已经为自己既自私又狂妄的行为感到后悔了。

    这时朱由检觉得自己该说几句了,便对陈司成拱手道:“陈公子,敢问你学医、行医,所为者何?”

    陈司成怔了一怔才道:“当然是悬壶济世、救死扶伤。”

    “对啊!”朱由检油然道,“正因如此,医者是个崇高的职业,深受百姓尊敬爱戴。君子兼济天下,范仲淹曾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也正是这个道理。当然,医者也要生存,也要吃饭,付出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换来病人的康复,得到报酬也是完全应该的。

    “但是,很多医者并没有陈公子这样的觉悟,他们把这个职业仅仅当作一种谋生手段。怕同行抢饭碗,还对药方秘而不宣,只传后人,才搞出这么多‘祖传秘方’来。自己能吃上饭,宁愿让更多的百姓承受病痛折磨,各位父老,你们说这么做对么?”

    “不对!”众人异口同声地喊道。陈司成则是羞愧难当、面红耳赤,尽管三月天里气温还并不很高,仍臊得大汗淋漓。

    朱由检却摇头笑道:“不对是不对,但这不能怪医者。怪谁?怪朝廷。”

    众人一片惊讶之际,朱由检耐心地解释道:“医者为病人治病,看似只是帮助了病人,实则是帮助了整个国家。因为这个病人痊愈之后,就可以种田、做工、经商,朝廷就能从他身上收取赋税,或是得到他的服务。若他一直病着,不但朝廷从他本人身上收不到赋税,他的家人还要照顾他,为此必然耽误劳动,朝廷损失更多。因此,真正应该为病人负责的,是朝廷。

    “所以一个人患病后,朝廷应该盼着他尽快好起来,治病的花费也应该是越少越好,因为太多了就有人看不起病了。但是病人花费太低,又养不活医者,导致无人愿意学医、行医。这又该怎么办?”

    见众人听得频频点头,朱由检接着道:“所以问题的根子出在朝廷身上。如果朝廷解决了医者的生计问题,医者就可以解除后顾之忧,一心一意地救治病人。至于药材,与医者道理一样,这根本就不应该是一个暴利行业。暴利只是让少数人受益,受损的则是大多数百姓,还有这个国家!国损则民损,当国家为此虚弱到一定程度之时,那些攫取暴利的人,一样会为此付出代价!

    “所以朝廷才会让太医院在各地兴办医院,问诊,平价售药,并且广收学徒,培养更多的医者,并且组织医者互相交流学习。目的只有一个,尽快把患者的病治好。这位小兄弟虽然年龄不大,但也有这样的胸襟情怀,好生令人尊敬,日后必是个良医!”

    “这位兄台不要说了!”陈司成突然抢前几步,对朱由检、包玉怜和小赵一揖到地,“今天先是有幸见到了医巫闾子的后人,才知道自己无知浅陋;后又被这位兄台一语点醒,后悔莫及。回想自己所作所为,实在愧对‘医者’二字!我决定了:不管家父是什么态度,我愿应聘加入医院,给这位小赵兄弟做个师弟,从今往后一心行医,再不敢有私心杂念!”

    这场“踢馆”风波,就这样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且不提医院如何具体安排,时间过得很快,朱由检也觉得该走了,便与包玉怜一起出来。直到他们走出医院,谁也没想到这两位竟然就是当今皇帝与德妃娘娘。

    在返回紫禁城的路上,夫妻二人也没闲着。包玉怜向朱由检介绍了太医院目前的四项主要工作:一是建立医院,二是大力灭鼠,三是兴建公厕,四是疏通阴沟。

    这前两项工作是朱由检直接布置的,第三项兴建公厕也是在秦王庄就开始实行的,包玉怜很有经验,朱由检也只是建议几句,比如医院还要加强保卫工作。

    至于疏通阴沟,朱由检就不大懂了。此时一阵恶臭飘来,包玉怜掩鼻笑道:“万岁有所不知,排污水方便,京师主要街道和居民区都修有暗沟,上与渗水井相连。污水倒入渗水井后,慢慢渗入暗沟,再流入河道,冲至下游。这是一个很好的设计,可以很快排掉污水,防止蚊虫滋生。

    “但天长日久,污物堵塞暗沟,致使污水溢出,脏乱不堪。自成化年间起,一到春天,顺天府即雇人挖开沟盖,清出淤泥,疏通暗沟。臣妾觉得此项工作也属卫生范畴,便让太医院与顺天府商议,主动接了过来。现在街边正在挖沟掏泥,这恶臭就是从那里飘过来的。”

    果不其然,转过街角,只见路边的暗沟已被挖开,旁边堆满了青黑色的淤泥,臭气熏天。路过的百姓无不掩鼻而走,有位老者还边走边念叨:“臭沟开,举子来。到时候了!”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八百五十五章 臭沟开举子来() 
对于京师百姓来说,大明天启六年注定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全城百姓先是惨遭天降陨石之灾,又经历了先帝驾崩、新君登基,以及阉党拥兵锁城,皇帝密诏秦兵一举平叛。

    但这还仅仅是个开始。很快老百姓们就发现,新皇帝崇祯即位之后,自己身边的新鲜事一件连着一件,有的让他们欢呼雀跃,有的却让他们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扩建外城、兴办医院、奖励灭鼠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自是人人拥护。但街上也多了不少太医院雇来检查卫生的人,便溺之物、生活垃圾等,必须倒入指定地点,否则便要处罚。尤其是发现随地吐痰、大小便者,不但要清扫干净,还要罚一百个铜板!

    这一百个铜板可不是个小数目,差不多够全家老小几天吃喝了。过去谁有了痰都是随地乱吐,可是新规定一颁布,一天之内就被抓了好几百人,交不起铜板的就罚去挑大粪、掏暗沟。一时间让老百姓很不习惯,那些被抓的更是怨声载道,说些“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屁,这太医院管得也太宽了”之类的话。

    但是对百姓的生活影响最大的,则要数皇帝开恩科取士,导致全国各地几十万读书人蜂拥而至了。

    其实按照过去的规矩,科举制度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通过乡试者,才有资格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乡试是三年一次,会试在来年春天举行,故又称“春闱”。因为正好赶上京师疏通暗沟的日子,所以老百姓才有“臭沟开,举子来”的说法,也暗含着讽刺科举制度常常营私舞弊,和暗沟一样臭不可闻。

    往年的春闱三年一次,每次不过三四千举人应考,对京师百姓的影响还不大。可今年却不同,因为新君登基,皇帝特开恩科取仕。恩科并不稀奇,奇的是这次会试不限考生资格,只要有心出仕,人人皆可应考!

    圣旨一下,天下学子尽皆沸腾。在这个时代,通过科举做官,几乎是人最大的梦想!而且实现这个梦想,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