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49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名六十多岁的老者忙从官员队列中走出,声如洪钟地道:“臣刑部左侍郎乔允升!”

    “好,朕晋你为刑部尚书,也不要三法司会审了,省得相互推诿。就委你一人,严审苏茂相等人。”朱由检厉声道,“如果审不清,或也像苏茂相等人这样有意包庇,朕绝不宽宥,也许下一个受审的就是你!”

    这位乔允升也是个性情耿直之人,当即轰然应诺道:“臣若审不清,甘受斧钺!”

    当然,今天主要是审五虎五彪,苏茂相等人只能另案处理了。将这三人押下去后,朱由检深入道:“田吉、田尔耕等人还不止有这些罪行。他们和魏忠贤一起犯下谋逆大罪,朕为藩王之时就屡屡行刺,又调五军营入城,企图发动兵变。你们认罪么?”

    这下又是满场哗然,田吉等人也极力否认。道理也很简单,前面的贪赃、迫害等罪名已经坐实,他们也自知难逃死罪,但还只是自己一个人掉脑袋。而谋逆大罪则不然,那可是要凌迟处死,并且夷三族的,因此谁也不肯承认,只往魏忠贤、崔呈秀和王朝奉身上推。

    朱由检立即派人押上王朝奉对质。王朝奉因为指挥乱兵攻进紫禁城,还焚毁了皇帝的居所文华殿,因而可不像田吉等人那样受到包庇和优待,早拷打得不成人形。

    朱由检冷笑道:“王朝奉,如此大罪,你大概也不想一个人扛吧。说,除了魏忠贤、崔呈秀为逆案主谋外,还有谁?”

    王朝奉果然抱着一种“临死也要拉个人垫背”的心理,用手一划拉道:“他,他,还有他,他们都是!”

    田吉等人大恐,纷纷辩称王朝奉胡乱攀咬。见他们还不认账,朱由检又叫道:“传证人岳瑾、曾如松!”

    原来七天前朱由检已经飞鸽传书回秦王庄,要秘密检察院的严振纲押解两名曾密谋行刺自己的罪犯进京作证。岳瑾是东厂在陕西的大档头,曾如松是锦衣卫五品千户,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大官,朝中大臣也多不认识他们;但田尔耕、崔应元等人见了他俩却是魂飞魄散,知道一切都完蛋了。

    严振纲早就整理好了二人的供词,此时便当众宣读。当百姓们听到魏忠贤与崔呈秀、田尔耕等人多次密谋刺杀朱由检时,又是一片哗然;岳瑾的供词还特意提到魏忠贤曾在各地寻找长得像熹宗的女子,然后与其侄魏良卿交合,岳瑾还送上去过两名。其用意自然是打算用产下的婴儿冒充熹宗之子,进而篡夺大明江山。

    这下大臣们可不干了,就像当年万历朝“争国本”时一样,群情汹涌,纷纷指责魏忠贤大逆不道意图篡位,而五虎五彪助纣为虐,同样罪不容诛。

    此时铁证如山,九人再也无法抵赖了。朱由检便宣布道:“魏忠贤谋反大逆,客氏、崔呈秀、田吉、田尔耕等人助之,俱同罪论处!乔允升,谋反大逆该当何罪?”

    乔允升忙奏道:“依《大明律》之刑律,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此时田吉等人已经吓瘫,朱由检却摇摇头道:“这几人谋反,罪不及家人,将全部家产籍没也就是了。如果其家人中另有作奸犯科者,当另案处理。他们几个也不要凌迟了,朕读过《大明律》,‘五刑’里面是没有凌迟这一条的,死刑不过分斩、绞二种。刑律中又规定有凌迟,似乎前后矛盾。再说首犯魏忠贤与首从崔呈秀朕都没有戮尸,将他们凌迟了,也有喧宾夺主之嫌。就定斩刑吧,不过在执行之前,还要再细审一遍,厘清其恶,抄尽其财,然后才能处死。”

    乔允升等大臣也没想到朱由检对五虎五彪“网开一面”,均跪倒山呼道:“陛下皇恩浩荡,对此等大恶之徒仍减刑罚,真乃仁慈之君。吾皇万岁万万岁!”

    其实他们并不明白朱由检的心思。朱由检才乎这几个罪大恶极之人怎么死,他真正的目的是想修改《大明律》,今天不过是第一次尝试而已。

    此时天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百姓们却还不肯散去,仍围着天桥上的朱由检不停膜拜。

    朱由检只得向周围挥手笑道:“钦定逆案已经审结,朕饿了,想必大家也都饿了吧?咱们还是各回各家,勿要让老婆等得着急了。”

    人群中登时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李来亨赶紧趁机高喊:“陛下起驾回宫!”

第七百七十九章 日讲() 
朱由检钦定逆案,将魏忠贤最忠实的爪牙“五虎”、“五彪”全部判处斩刑,并且现场将三法司负责人锁拿问罪,拉开了对阉党分子总清算的序幕。

    三天之内,孙承宗、袁可立和王在晋三位老臣也陆续赶到京师。此时全国各地已经掀起了一个弹劾阉党分子的高朝,因为魏忠贤党羽众多,除了五虎五彪之外,尚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等,在朝中做官的加起来至少也有二三百人。

    首当其冲的是吏部尚书周应秋,此人位居“十狗”之首,居然是凭着一手烤猪蹄的好厨艺讨得魏忠贤的欢心,从微末小官直升为左都御史,又坐到了“吏部天官”的位置上,故有“煨蹄总宪”之谑称。

    周应秋在天桥亲见朱由检的雷霆手段,这时再害怕、进而提出辞官,已经来不及了。朱由检先顺势将他免职,由孙承宗接任吏部尚书,进而将周应秋下狱,严查其行贿受贿等罪。

    而兵部尚书一职自从崔呈秀死后一直空缺,朱由检也顺理成章地把袁可立放到了这个位置上。因为他遍观守边诸臣,将孙承宗、王在晋、袁崇焕等人全算在内,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只有袁可立,能够巧妙地利用皮岛的地理优势牵制后金的后方,还成功策反刘兴祚,可谓有勇有谋,战略和战术上均有独到之处。

    至于王在晋,朱由检让他出任户部尚书也是经过认真考虑的。因为王在晋深知边事,曾出任总理户、兵、工三部侍郎,不但对辽东敌我双方的综合实力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也熟悉各种相关事务。虽然朱由检对他和孙承宗的平辽方略都不大赞成,但自己拟定大计之后王在晋去执行,以他的能力,绝对不会出什么岔子。

    六部按照性排序为吏、户、礼、兵、刑、工,现在六部之中已有四部换了尚书,只有礼部尚书来宗道未换,工部尚书暂时空缺。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崇祯皇帝刷新吏治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

    其实按照明代的规矩,某一部要新任命尚书,须先由阁臣、六部尚书、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及各地督抚提名,然后经商议推出一个人选,这就叫“廷推”。廷推之后,皇帝要做的只是任命或是否决而已。

    现在情况特殊,朝中重臣很多都是阉党,首辅黄立极又被罢免,其余阁臣泥菩萨过河,自身尚且难保,哪有什么心思推举六部尚书人选。因此孙承宗、袁可立、王在晋、乔允升这四人都相当于是未经廷推,由皇帝直接任命的,这也是朱由检对旧秩序的一次成功挑战。

    不过朱由检也知道,这次挑战成功有其特殊性,除了自己以雷霆手段剪除阉党,在朝廷中初步竖立起了权威以外,也和孙承宗等人都是老资格的官员,威望甚高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自己任命其他人,比如孙传庭或杨嗣昌,那就会激起很大反对了。饭还是要一口一口吃,所以朱由检也暂时到此为止,剩下的阉党分子去职后留下的空缺,还是由廷推方法产生。

    不过对于最受瞩目、掌握票拟大权的内阁,朱由检一直不做表态。现在施凤来、张瑞图和李国普这三个阁臣处境极为尴尬,一方面他们过去与阉党过从甚密,现在弹劾他们的奏章已是铺天盖地;另一方面,朱由检却既不说撤换,也不扶一人出任首辅这三人心中惊疑不定,也只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现在丧礼结束,逆案已定,朝廷也算重新回到了正轨。除了每天的早朝以外,还有一件事也要马上恢复,那就是“日讲”。尤其是孙承宗、来宗道、王在晋、袁可立等人,都是当世大儒,更主张崇祯应早开日讲,以正君心、促圣德、明经通史。

    朱由检欣然同意,不过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首先,他要求第一次日讲要阁臣、六部尚书侍郎集体参加,国子监也要派出监生陪听。其次,他特别提出,要不久前被阉党罢去官职的徐光启出席。

    对于第一条,孙承宗等人当然非常高兴,认为此举正体现了皇帝对日讲的重视。要知道有明一朝,勤政的皇帝少,懒政的皇帝多,好学的皇帝就更是寥若晨星。

    这“日讲”又称“经筵”,本应每月三次大讲,每天都要小讲;但自正德、嘉靖时起,皇帝多以天气不好或是龙体欠安为由推脱不出席。到了天启时,这位木匠皇帝更是加起来也没出席过十次孙承宗、袁可立等帝师也无可奈何。现在崇祯一改此风,这些饱学儒士自是求之不得。

    不过对于徐光启,孙承宗等人却颇不以为然,因为谁都知道徐光启是天主教徒,这在当时可绝对是离经叛道的行为。但皇帝提出来了,大臣们也不愿因为徐光启一个人而影响日讲尽快恢复,便奏称徐光启去职回乡,他是松江人氏,去松江召他来京也需要时日,不如先行开讲,等徐光启来了再让他出席。

    朱由检却狡黠地一笑道:“徐光启今日已经抵京。准备一下,明天就开讲吧!”

    大臣们都搞不清崇祯是怎么把徐光启找回来的,不过按照规矩,“经筵”应由礼部尚书来宗道主讲、阁臣及其他尚书补充,徐光启来不来也没多大区别。因此众臣还是各自回府精心准备,尤其是来宗道,他过去和魏忠贤关系也不差,现在居然还没丢官,自是不免庆幸,打算明天在日讲上好好表现一番,以获取崇祯的认可。

    第二天早朝结束后,朱由检移驾文昭阁,出席登基以后的第一次日讲。

    文昭阁位于皇极殿前广场东侧,坐东朝西,亦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向为讲经之所。朱由检从文昭阁的位置上判断出,在历史上,这座楼到了清朝就改名为“体仁阁”了。不过就像三大殿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让满清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一样,朱由检认为还是原来的名字更好一些。

    君臣各自落座后,来宗道自信满满地开讲准备好的题目。今天他讲的是《诗经?小雅?北山》,这也是他特意为奉承朱由检而挑选的。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刚讲了开头几句,朱由检却笑吟吟地打断来宗道:“且慢。你说这溥天之下莫非王土,那天下到底有多大?”

第七百八十章 大明疆域() 
天下究竟有多大?朱由检突然提出的这个问题,可把在场的儒学大家难住了。

    来宗道还以为皇帝是在考较自己对“天下”二字的认识,忙恭谨地答道:“陛下,古人有云:天圆而地方。盖天之下即地,大地之中为中国。天子居中国,受天命以治天下。所以《诗经》中才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之说。”

    其实来宗道说的是中国古代人对世界的朴素认知,千百年来人人皆认为如此,也没有人会想到要问个为什么。朱由检倒也不急于反驳,仍笑问道:“既如此说,朕即是天子,既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为什么辽东有建虏、东洋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