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4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白了这一节,朱由检当即把圣旨原样发回内阁,仍是“听朕独断行”五个大字。

    黄立极看罢觉得脑袋嗡嗡作响,已知这位年轻的皇帝看似话不太多,却是极有主见,亲自公审这件事怕是难以更改了。但抱着最后的一线希望,他又上奏称自己年老体衰,票拟太多力不从心,恳请辞官回乡养老。

    这一招“以退为进”也是内阁大臣经常用的,而且屡试不爽,皇帝一般总会挽留。因为内阁负责票拟,简单说就是替皇帝做出决策,皇帝只需点头同意就行了。国事繁重,没了阁臣的辅助,皇帝一个人哪能忙得过来?因此黄立极将奏折递上去后,还是有所期待的,心想就算皇帝不改初衷,怎么也得对自己安慰几句,他这个首辅也就在朝臣面前赚足面子了。

    哪知圣旨很快再次传来,这次更简单,只有两个字:“准奏!”

第七百七十一章 出迎皇后() 
朱由检干净利落地免了首辅黄立极的职,又引发朝中的一片猜议。一方面,皇帝连首辅都说罢就罢了,还有谁的官不能罢?这登时让不少官员人心惶惶。

    另一方面,首辅的空缺也让一些官员看到了晋升的希望。尤其是东林系官员,更欲借着这个机会,将施凤来等其他三位阁臣也全部从内阁中驱逐出去,恢复东林党一统天下的局面。

    不过接下来朱由检的旨意,就又让大臣们看不懂了。他连下四道圣旨,分别任命赋闲在家的孙承宗和袁可立为吏部右侍郎和兵部右侍郎,又调南京兵部尚书王在晋至京师,出任户部尚书。最后则是宣布今春开恩科取仕,但不再对考生资格做出限制,凡有心做官、并且有能力至京师考试者,一概准许报名。

    如果说孙承宗和东林党人关系还算不错的话,那么袁可立和王在晋却和东林党没什么关系,属于大臣中的中间派。这让满腔热情急于夺权的东林党大臣们又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至于这个亘古未有的恩科,更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因为按照这个时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三级,通过院试的叫“生员”,通过乡试的叫“举人”。只有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而且会试是每三年才有一次。

    虽然过去的皇帝也会开“恩科”,即额外加一次会试,但考生资格这一条可从来没变过,一般每次参考的考生规模都控制在三四千人左右,录取率则约为百分之十。

    而对绝大多数读书人来说,别说参加会试,就连乡试都过不了,因为乡试的录取率更低,只有百分之五不到。有人考了一辈子科举,到死还是个老童生。如今崇祯竟要让人都可参加恩科,这岂不是要让几十万读书人都来京赶考?又该录取多少?就算不考虑这些,单是食宿、考场都没法安排!

    但是这次居然没人对朱由检的决定做出非议。一方面,黄立极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谁反对谁就丟乌纱帽,没人愿意冒这个风险;另一方面,大臣们也多少抱着点幸灾乐祸的心理,想要看看这次恩科是如何无法收场的,也好让年轻的皇帝吃些教训,不要再瞧不起他们这些经过科举考试选拔出来的精英。

    但是朱由检自有打算。他当然要将阉党势力拔除干净,因为这帮人不管有才无才,全是些德行有亏、奸诈阴险、自私自利之徒。任用这样的人为官,那是典型的祸国殃民。

    但是对东林党人,朱由检也并不感冒。之前他就没少和杨涟、左光斗这些东林党人打交道,他们之中虽然有不少正人君子,也无一不是满腹经纶,但实际工作能力却不怎么样,尤其是在经济和军事方面,更是一窍不通。

    不仅如此,东林党和浙党、楚党等政治小集团争斗,也同样拉帮结伙,排斥异己。就像前任吏部尚书**星,在京察中凡是东林党人就提拔,凡是浙党、楚党就贬斥,这种行径与阉党也没多大差别了。

    朱由检可不想按下葫芦起来瓢,打倒了阉党,又出现一个更为强大的东林党。他真正想做的是给官场来一次大换血,能者上、庸者下,人尽其才,不论是心术不正的小人还是只会掉书袋的书呆子,全都回家卖红薯去!

    当然,饭得一口一口吃,朱由检也不可能上来就把现有大臣全部免职,那样朝廷就无法运转了。所以他先提拔孙承宗、袁可立、王在晋三人,这几位都是经验老臣,可以借用他们的人品威望,将阉党彻底根除。然后再从恩科中选拔符合自己的用人标准的人才,用几年时间逐步安排上岗位。

    到目前为止,朱由检对自己做出的一系列决定都很满意,局势也在按照他的预想,向着对他越来越有利的方向发展。但惟一出乎他意料之外的是,张太后不肯回宫!

    礼部官员已经奉旨两次去潭柘寺去请张太后,但张太后均闭门不见,只让随她一起出家的贴身宫女答复,说太后对尘世已无留恋,情愿长伴青灯古佛,为皇帝和皇后祈福。即使礼部官员说客氏已被贬入浣衣局,可说大仇得报,太后仍不为所动。朱由检听完回奏,不禁怅然若失。

    又过了几天,顺天府尹来报:皇后与德妃已经顺天府境,同行的还有燕凌及杨涟、左光斗等人。

    原来自从接到当时还未驾崩的天启圣旨,蕊儿和包玉怜就已经从秦王庄启程赴京。在半路上朱由检登基为帝,又因京师局势凶险,戚美凤即向蕊儿飞鸽传书,要她们一路慢行。

    后来朱由检一举平定乱党,蕊儿与包玉怜却因大雪封路,被困在开封城中。正好燕凌奉旨至河南请“东林六君子”回京,两路人马合在一处,这才兼程而来。

    朱由检大喜过望,立即安排亲自出迎。而且不单是出城,而是接出五十里之外。这时又有朝臣觉得不合适了,上疏说朱由检贵为天子,除了大军凯旋可以郊迎之外,是不宜随意出迎的。不料却立刻遭到朱由检降旨申斥:“朕与皇后、德妃乃患难夫妻,远迎有何不可?杨涟、左光斗等皆忠贞尽节之国士,隆遇又有何过处?”

    第二日,朱由检就在三千秦兵的严密保护下,率领文武百官骑马出城,至京南五十里外的长亭等候。

    皇帝出宫,那可是极其少见的盛事。尤其崇祯甫一登基就扳倒魏忠贤,京师百姓无不欢呼雀跃,都想借着这个机会一睹天颜。即使到了五十里外,道路两旁还是聚满了老百姓,山呼万岁之声不绝,倒让朱由检觉得老大不好意思。没想到自己出来一回,竟给老百姓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最起码这一天是无法工作了。

    不多时,燕凌率军保护着蕊儿等人的车驾赶到。车子刚一停稳,蕊儿和包玉怜就从跳了下来,跌跌撞撞地跑到朱由检跟前,搂住他抱头痛哭道:“万岁!您在爆炸中受了伤,现在可痊愈了?”

    朱由检心中猛一刺痛,李贞妍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他虽然口中安慰着蕊儿与包玉怜“朕一切都好”,眼泪却还是忍不住夺眶而出。

    书友群321669195,欢迎加入互动~

第七百七十二章 群贤毕至() 
却说朱由检与皇后蕊儿、德妃包玉怜相见之下当众落泪,唬得周围的文武军民跪倒一片,口中皆呼“万岁”。

    不过这其中有不少大臣是颇不以为然的,觉得朱由检乃是九五之尊,理应胸怀天下,不该做此儿女之态;倒是老百姓们觉得这位年轻皇帝和自己一样,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有悲的平常人,而不是高高在上、没有感情的玉皇大帝,不禁对他的亲近感大增。

    不过小别重逢毕竟是喜事,朱由检也赶紧拭去泪水,又接见后面的东林六君子。两年多不见,六人皆是激动万分,杨涟和左光斗更因没有双腿,只能坐在车上,仅用两臂支撑着向朱由检叩首。

    朱由检忙将六人一一搀扶起来,诚恳地道:“六位先生遭此大难,不光是阉贼陷害,朝廷也难辞其咎,朕在此向你们赔不是了。”

    左光斗忙顿首道:“若不是陛下以身犯险营救我等,德妃娘娘又为文孺兄与草民亲施手术,吾等早为齑粉矣!”

    “朕看几位虽然瘦了些,但精神还不错,这两年是怎么过来的?”朱由检关切地问道。

    这六人之中最为心直口快的周朝瑞爽朗地笑道:“我们几个隐居在山村中,白天挥锄种地,晚上以茶代酒,谈古论今,可比在朝为官时逍遥自在多了!杨兄与左兄行动不便,就在村中教授小童读书识字,亦可自食其力。说句不恭的话,若不是蒙陛下专门派燕将军传旨召见,我们几个还真舍不得离开那小山村呢!”

    众人闻言皆开心地大笑起来,朱由检也笑道:“如此说来,倒是朕扰了几位的清兴了。不过现在阉贼已除,百废待兴,朝廷正在用人之际。还望几位先生以社稷和天下百姓为重,重新返朝为官,则国家幸甚!”

    一直沉默寡言的杨涟听了忙道:“他们四个当然要奉诏入朝,不过草民与遗直已是残废之人,不堪为用…”

    朱由检赶紧打断他道:“杨先生千万不要有此想法,残疾怎么了?只要身残志坚,一样可为国效力。想那罗斯福身患小儿麻痹导致瘫痪,却成了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罗斯福为何人?‘美国’又是哪里的番邦?”杨涟等人皆大奇道。

    朱由检这才意识到自己又说漏了嘴,忙尴尬地笑道:“嘿嘿嘿,朕不过是举个例子。那什么,六位皆官复原职!”

    几人忙叩头谢恩,杨涟却还固执地道:“可是草民与遗直无法行走,在朝堂之上有碍观瞻。朝中饱学有风骨之士何其之多,草民不愿占着廷臣之位外邦以为我大明无人!”

    左光斗也坚辞官职,朱由检见二人又上来了那股执拗劲,也只得无奈地笑道:“杨先生当年在诏狱写下血书,‘大笑大笑还大笑,刀砍东风,于我何有哉’,那是何等气魄,今日怎么有这么多顾虑呢。也罢,既然二位先生不愿上朝,朕还有两个紧要位子要烦劳二位。京师与南京国子监的原国子监祭酒都是阉党一派,已被朕免职了。二位既然在小山村中可以教小童读书,那出任国子监祭酒,为国传道授业应该也没问题吧。这次可不许推辞,否则朕要生气了!”

    杨涟与左光斗其实当然也愿意为国效力,见朱由检如此为他们悉心安排,自是感激不已,顿首受职。而且以二人的才学风骨,尤其是左光斗原来就做过会试考官,做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大明最高学府的校长自是游刃有余。

    朱由检就于车前宣旨,任命左光斗为京师国子监祭酒,杨涟为南京国子监祭酒。由于南京路远,杨涟又刚长途跋涉而来,允其在京休养一个月再赴任。

    这“东林六君子”在大臣和百姓中颇有名气,此时见朱由检不但为六人昭雪,还全部重用,自是欢声雷动。其中有三个年轻人喝彩的嗓门最大,朱由检不禁侧目,却惊讶地叫出声来:“怎么是你们?”

    原来这三人正是他在一年多前密赴登州之时,在函谷关夜遇的三位青年才俊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朱由检赶忙来到三人跟前微笑着道:“三位,觉得朕面熟么?”

    三人本来夹在人群之中,离朱由检较远,也没认出这位年轻的皇帝。此时定睛细看,黄宗羲却失声叫道:“你不就是那个尤…”

    顾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