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重征天下-第24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百多年间,欧洲人虽然发疯一般地扑向新大陆,但主要是奔着那里的金银矿山去的,对当地作物的高产特性还没有太多的认识。因此这些作物还远未普及种植,反正朱由检从辽东走到陕西,就一棵这样的作物也没看到。

    朱由检当然想马上引进和这些高产作物。别说亩产万斤,就是能达到千斤,也等于增产了七八倍,一下子就可以解决困扰陕西的粮食问题。

    但是他也知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现在马上种植新作物,条件还不成熟。

    首先,种子的来源就是个问题。他之前向李自诚、李贞妍打听过,像他们这样经商多年、甚至是做海上贸易的商人,按理说是见多识广了,可也没亲眼见过玉米、土豆和红薯。

    只有李贞妍曾经听说过,在福建一带,有人曾从吕宋岛、也就是菲律宾带回一些新作物的种子,进行小范围的试种。至于具体是什么作物,试种的效果又如何,那就不知道了。

    其次,就算有了种子,还有个优选育种的过程。前世作物单产之所以高,是因为播种的就是高产品种,那是经过农业科技人员一代代的培育才得到的。而如今若是直接把这些作物的种子拿来,别说高产,能否成活都是问题,因为中国的气候毕竟和美洲有所不同。

    当然,朱由检绝不会放弃引进高产作物。他已经筹划着在不忙的时候,与李贞妍一起出海一次,最好能到福建、甚至是吕宋岛看一看,把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带回来。哪怕是自己慢慢育种,一年两年不行,十年八年总会有成效。

    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播种现有的作物。如今泾阳县主要的作物有冬小麦和谷子两个品种,这两个品种都是一年一熟的作物。冬小麦是秋季播种、初夏收获,谷子则是春季播种、秋季收获,两种作物无法实现一年之内的轮作,种了一种就种不了另一种。再加上土地贫瘠,收获之后很多农户都会选择休耕。

    但朱由检是绝对不允许土地闲置的,那对资源是极大的浪费!他为泾阳选择的夏播作物是棉花,因为棉花在前世的播种时间是四月份,但如今正处在“小冰河”时期,气温比前世要冷,所以在夏初播种棉花刚好来得及。

    而棉花的收获时期则是秋季,正好赶上冬小麦的播种时间。这两种作物又都比较耐旱,很适合水资源稀缺的陕西地区。如果安排得当,就可以做到一年两熟。事实上,前世很多地区就是这么做的。

    而且棉花属于经济作物,在前世的价格就远高于粮食,在这个时空就更为昂贵。往年棉花的市价约为每斤银六分,可近些年各地都在闹灾,棉价也跟着飞涨,如今已经涨到了一两二分。折成一石,就是一百四十多两银子,是粮价的数十倍!

    尽管都知道棉花价值高,可泾阳县却很少有种棉的,只有大地主才稍种一些。因为这个时代农户种庄稼,主要还是为了自己吃,吃还不够,哪还顾得上穿?

    再说朝廷的赋税制度也很死板,在陕西这一块就是收粮。虽然也有一条鞭法,可以用银子折粮上缴,但折算的比例却是一石粮折六两。老百姓当然会觉得不合适,所以还是以上缴实物为主,若种棉花就没法上缴粮食了。

    但在朱由检这里,这个问题就不是问题了。因为他已与陕西地方官员达成默契,以自愿放弃另外两县采邑为代价,取得了泾阳县的全部田赋。这样一来,泾阳县官府和泾阳商帮,就等于是左兜右兜的关系,反正都是朱由检的财产。

    所以早在一两个月之前,朱由检就让李自诚帮着购进了不少棉种,又想方设法请来一些熟悉棉花种植技术的外地农户做技术人员,专门辅导本地人种棉。如今冬小麦收割完毕,泾阳商帮又通过租种契约,取得了泾阳县数万亩田地的耕作权,朱由检终于可以实施自己的大规模农业生产计划了。

    除了棉花之外,朱由检还划出了上千亩的连片土地,专门种植蔬菜。过去农户也种蔬菜,但只是在自家的宅子里或是门前,数量既少,品种也较为单一,基本上只够自家吃。

    但朱由检深知蔬菜对人的重要性,这个时代的人很多都营养不良,特别容易被瘟疫传染,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维生素,而维生素的主要来源就是蔬菜。

    过去农民连饭都吃不饱,当然舍不得在农田里种菜。如今朱由检却可以对田地进行统筹规划,种下大量的时令菜。可惜他鼓捣不出塑料大棚来,否则还可以种植反季菜,让老百姓的饭桌更为丰富。

    如今万事俱备,地有了,种子有了,农场工人也有了,只等朱由检一声令下,就可以马上播种。可朱由检接下来的行为,却再次让所有人摸不着头脑了!

第三百一十八章 蝗虫过境(二更求花)() 
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对朱由检而言尤其如此。趣*满打满算,现在离历史上他登基的天启七年,也不过三年时间。而离他吊死煤山的1644年,也就是二十年光景。

    要想改变历史,坐等天上掉馅饼可不行。所以自从来到秦王庄,朱由检一直是上足发条,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工作。

    但夏收之后的几天,朱由检却一反常态。他不但不播种,反而从外地购进了大量茅草,以及为数众多的各种鸟类,散入农田之中。另外又从西安城采购了大批的纱网,让工人加班赶制了几千张捕虫网。

    虽然这些统共也没花多少银子,但也实在看不出有什么作用。工人们无不莫名其妙,心想这位帮主难不成是要扑蜻蜓扑蝴蝶,逗他的两位小夫人玩么?如果不是看在工钱的份上,这些人真要撂挑子不干了。

    朱由检却似乎一点也没放在心上,还整日到田中检查茅草的散布情况。这一日蕊儿实在憋不住了,便把孙传庭请来,想一起劝劝朱由检,还是要尽快播种,否则损失就太大了。

    二人果然在田间找到了朱由检,见他正负手望着远方的地平线,看神情似乎还颇为认真。蕊儿不敢惊扰丈夫,便要孙传庭上前劝说。

    这孙传庭倒没客气,因为朱由检除了对待敌人之外,不管对谁都是礼敬有加,从不端王爷架子。他赶忙上前拱手道:“殿下,夏播在即,大伙儿却不知道您在忙些什么!往田间铺草有何用处?购鸟又意欲何为?传庭驽钝,还望殿下明示!”

    朱由检这才发现二人过来,忙笑道:“夏播啊?不忙不忙,还得再等两天。”

    “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啊!”蕊儿可真有点急了,忍不住微嗔道,“再耽误几天,就要错过播种的时机了!再说新增了好几千工人,每天的工钱都要上百两,王爷您却让他们往地里撒草,这不是…”

    “你是不是想说,这不是吃饱了撑的么?”朱由检哈哈大笑道,“放心,为夫没疯也没傻,而且现在还饿得很哪!但是这两天确实不能播种,因为我在等一样东西。”

    “什么东西?”二人均觉得莫名其妙,“缺什么东西,我们用银子买不就成了?”

    朱由检的神色却渐渐转为严峻,指着远方的地平线道:“这样东西用银子买可买不来,而且我巴不得它不要来!你们看!”

    二人顺着朱由检指的方向望去,却是除了蓝天白云,什么也看不见,不由得面面相觑。稍过了一会儿,才望见地平线上似乎升起了一小块乌云,但头顶仍是烈日当头,丝毫没有要变天的征兆。

    “那是什么?”蕊儿不禁诧异地问道。

    朱由检却是面沉似水,喃喃地道:“终于来了!通知所有工人,包括全体秦兵,放下手中一切工作,立即到田间集合!”

    话音未落,那块乌云却是由远及近,越来越大,隐隐还发出令人毛骨悚然的“嗡嗡”声。

    至此孙传庭才恍然大悟,也不禁变色道:“是飞蝗!”

    也就是在眨眼之间,那片乌云已经铺天盖地地压了过来,果然是密密麻麻的蝗虫大军!这些六条腿的昆虫平时看着不起眼,可此刻聚在一起,竟能遮天蔽日,让整个天空阴暗下来!

    这些蝗虫根本就不怕人,横冲直撞地就落入农田中。不论是尚未成熟的谷子,还是朱由检派人撒落在田间的茅草,顷刻之间就落满了蝗虫,甚至一棵作物上就能落上百只!至于总数到底有多少,那就根本无法统计了。

    大团的飞蝗,对任何作物都是灭顶的灾难。那蝗虫的咀嚼能力惊人,一株植物在顷刻之间就被啃得干干净净。待群蝗再次飞起、寻找下一个目标之时,原来的作物往往只能剩下一个坚硬的光杆。

    蕊儿和孙传庭看得心惊胆战,这才明白朱由检为什么不播种。如果早几天播种,此刻幼苗正是出土之时,还不得全喂了这些蝗虫!

    呆了半晌,孙传庭才喃喃地道:“殿下真神人也!您是怎么知道蝗虫会过境呢?”

    朱由检却没工夫给他解释,忙着去集合人手、布置灭蝗了。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国北方一直大旱,大旱往往会催生蝗灾。因为蝗虫喜旱不喜湿,尤其是虫卵必须产在干燥的土地上,这在前世也算是个常识。

    在预料到今年肯定会起蝗灾之后,朱由检便提前让黄海商帮的伙计赶赴各地,观察蝗灾的发展情况,这也算是情报网的第一个重要任务。

    从紧急传回的消息看,果然不出所料,今年的蝗灾起自河南开封一带,并逐渐向周边的山东、河北、山西扩散,终于在几天前进入陕西。而且此次的蝗灾更甚往年,所过之处寸草不生,老百姓一年的心血,顷刻之间就化为乌有。

    得到这个消息,朱由检当然不敢播种了。但仅仅是不播种还不行,就算这些蝗虫没有破坏泾阳的庄稼,可飞到别处也一样是为祸。而且朱由检也不可能总是不播种,就算拖到蝗虫过境以后播种,万一这些东西又飞回来怎么办?所以朱由检下定决心,必须要将这批过境的蝗虫彻底扑灭。

    若放在前世,蝗虫成灾的时候相对较少,因为那时候已经有了飞播喷洒农药的技术。可如今这招显然是用不了,朱由检只得另想办法。

    首先,朱由检购买了大量茅草,这些东西就是诱饵,可以将蝗虫吸引到田地上。等到蝗虫落地,再把大量的鸟放出去。鸟是蝗虫的天敌,可以将蝗虫吃掉一部分,这也就是所谓的生物防治法。

    但是仅靠这样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当蝗虫数量过多的时候,生物防治就不管用了,鸟儿就是把肚皮撑破也吃不过来。

    所以朱由检才全县紧急动员,把所有能调动的人力,全部投入到灭蝗战役之中。惨烈的人蝗大战,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三百一十九章 灭蝗大战(三更求花求订阅)() 
蝗虫不愧是一种强大的低等生物。趣*它们没有思想,也不知道恐惧,只是在本能的驱使下聚集成团,直线前进,吃光遇到的所有能吃的东西。

    天启四年这场超级蝗灾,起自河南开封的黄河故道,吃光当地的庄稼树叶之后,又分成数股,席卷中国北方。

    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县志中,都对这场灾难有详细的记载。有的说“蝗飞蔽天,声如雷雨,食苗殆尽”,有的说“蝗蝻遍地,厚数寸”,还有的说“蝗虫大起,飞翳天日,栖树枝折。复值岁饥,木叶草亘,人虫争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