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极品庶子-第4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粮价能提多高,那要看粮商了良心了,不过一个粮商都就能让一个地方引起骚乱,试想一下整个天下的富商们同时提高价格,百姓们会不会造反?”

    “不用说了。老夫知道了。”赵硕开口道,然后对着诸葛正我拱手道:“陛下,既然此事如此之大,我们要提早做好防备才行。”

    “朕已经派遣密谍司日夜保护方爱卿的家人了,朕现在担心的是会不会有人也看破了此事,会因这件事造谣生事。”诸葛正我担心的说道。

    方正想了想,道:“可能会,这件事如果让契丹国师耶律齐知道了,他一定会利用这件事散播谣言,让武国大乱起来。”

    黄石沉声道:“以防万一,将京城内所有契丹人都抓起来,等到上海建好后,再放了他们。”

    “不可,这样有伤天和,更何况散布谣言也不需要用到契丹人,随便收买一个人都能起到效果。”赵硕直接否定了黄石的提议。

    “那该怎么办?难道就这么不管不顾?”黄石问道?

    “为今之计,只能按照方正说的那样,尽快动工,只要新上海开始建造,那么一些流言蜚语就会不攻而破,至于其他的,方正,你还有什么想法?”赵硕问道。

    诸葛正我等人都看着方正。

    方正想了想,道:“陛下,从明天开始,新上海正是开工,然后利用官方的网络,将每天所花的钱,花在哪里,进度多少都要记录的清清楚楚,然后送给那些商贾。并且告诉那些商贾们,随时可以去现场监督。

    我们要做到公正,公开的原则,不能有一点贪赃枉法之事出现,所以陛下还要下一道圣旨,将新建上海列为国家第一大事,如果有官员或者监督人员贪赃枉法,严惩不贷。”

    “好,朕即可下旨。”诸葛正我道。

    方正继续说道:“建造新上海需要很多材料,微臣会散布消息,让一些有材料的商贾们可以将材料拉去上海,只要同等质量的材料,微臣会优先购买他们的材料。

    另外我需要一群管理人才,管理那些工人。有一点要提醒,我要的是管理人才,不是将工人当成畜牲,随意殴打辱骂工人的管理人才。”

    赵硕沉思了一会,道:“老夫可以从赵氏族人里挑选一些人才给你。”

    乔安国道:“乔氏族人也会挑一批人给你。”

    “我黄氏族人也会安排一些人给你。”黄石说道。

    “多谢三位大人,下官感激不尽。”方正站起来对着赵硕三人郑重的躬身行礼。

    赵硕道:“此事不说为朝廷,我等家族都出了一分钱,所以也应该为此事出一份力。

    更不要说这事关国家大事,我们三家更是义不容辞,你有什么需要尽管说。”

    诸葛正我微微点头,还是太师他们会为国家考虑。

    方正道:“多谢太师,两位丞相。”接着对着诸葛正我拱手道:“陛下,所谓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微臣需要购买大量的粮食和生活用品。

    为了防止粮价的浮动,微臣希望能从粮仓里直接购买陈米,官盐等物,还需要火药等于用来开山。”

    “准奏。朕会立刻下旨昭告天下,新上海动工的日子,爱卿也要做好准备。”诸葛正我说道。

    “遵旨。”

    接下来,方正又说了一些预防之事和安全措施,就算是工地上发生了危险,造成牺牲,到时候怎么安慰,怎么抚恤都说了一下。

    诸葛正我将这些都交给了赵硕等人,对于这些,他们比较懂,因为方正的意思是大量的抚恤,这会诸葛正我有点受不了,太多了。

    最后众人将动工的日子定在十天后,给方正十天的准备时间,方正认为十天足够了。

    离开皇宫后,方正就和赵硕他们告别,并叮嘱他们快点将管理人才送过来。

    当天方正更是召集了那些富商们,开始购买富商们的货物,造房子需要用瓦片,木料等等都从商贾们手中购买。

    商贾们也没有让方正失望,一个个保证一定在十天内将货物送到,就算不够的,他们也会加班加点的赶工,一定不会让材料断货。

    方正也不怕商贾们反悔,一个个都签了合同的。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一些经营丝绸,古玩字画之类的商贾们就发愁了,看到那些经营木料,瓦片的商贾们赚了不少钱,心里更不是滋味了。

    商贾们不愧是商贾,回到家后,就开始针对这次新上海的建造开始动脑筋,这可是一个大项目,只要里面需要什么,都可以赚到大钱。

    很多人纷纷开始投资一些建筑所需要的项目,也有些眼光独到之人,已经派人在新上海附近建立吃食的作坊,比如馒头,包子之类的。

    方正没有干涉他们,这是商贾的权力,是赚是亏都是他们。

    第二天,皇帝就下旨新上海的建造时间,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会在下个月初一动工。

    这一天,赵,乔,黄三家的人来到了方府,方正看了一下都是一些经验老道的管理层人物,不是管家就是一个小头目之类的,一共六十人。

    方正对着他们道:“你们一共有六十人,现在每个人需要招募五百个工人,可以在京城招,也可以去上海县附近招,十天内带着你们的人在新上海等我。

    将来这五百人就是你们负责,如果有人迟到,或者不来,我会直接找你们的主子。”

    “是。”六十人同时说道。

    六十人离开后,方正就去找父母和他们告别,然后带着杨家寨的一些人也出发前往上海,前期她还要很多工作要做呢。

    而京城,方正带来的那三十个精英也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科技院的精英们就不说了,电灯的发明直接让他们名扬天下,就连玉德书院的工系夫子和学子们都出声不如他们。

第六百四十五章 三大院的轰动() 
第六百四十五章 三大院的轰动

    而京城,方正带来的那三十个精英也闯出了自己的名声。

    科技院的精英们就不说了,电灯的发明直接让他们名扬天下,就连玉德书院的工系夫子和学子们都出声不如他们。

    尤其是医学院的那十个精英,他们的医术让同行都叹为观止。不是因为他们这么的把脉有多么厉害,他们的药方有多么的好,而是他们的手术治疗,让别人认为是华佗再世。

    现在赵管家的药铺每天都人满为患,有些人为治病,有些人纯粹是为了看热闹,他们想要见识一下什么叫做手术。

    赵管家的儿子对此也无可奈何,总不能赶人吧。

    引起轰动最小的就是农学院的精英,虽然他们成功的解决了柳西村土地不能种植的原因,可是柳西村的地方实在是太偏僻了,他们的功劳无法让外界得知,就算外界得知了,也不会太关注。

    京城现在的事情一件比一件还要大,让土地长出农作物,简直就是小儿科,更多的人会认为这在正常不过了。

    方正虽然没有没有怎么理会这三十人,可是他们的成就还是一直关注着。

    他离开京城前往上海时,已经吩咐杨掌柜找他们,告诉他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也就是招生。

    按照方正的意思,先将名气打出去,然后招生,一旦有学生,他们就可以建造研究院。

    现在名声有了,可以招生了,学生可是有标准的,不可能你想学,我就会交。

    当然一开始都是全教的,不过一两个月后会进行一场考核,通过之人才可以一直学下去。

    终归一句话,宁缺毋滥,他们要的是真正对他们行业有兴趣的精英,而不是来凑热闹的人。

    所以京城来了一次浩浩荡荡的招生活动,很多百姓听到这个消息,都想要报名,然而报名条件一出现,很多人直接被淘汰了。

    科技院招生条件:要识字,会看图,画图,还要会手工能力等等。

    医学院招生条件:要识字,会基础医学等等。

    农学院招生条件:是个人都可以学。

    三大院的招生条件一出来,绝大多数人都被识字一条直接给拦在门外了,可是读书人却对这三大院没有什么兴趣。

    尤其是农学院,除了一些种地的老百姓,根本没有人愿意去。

    所以一场浩浩荡荡的招生活动,科技院只招收了五十多个学生,其中一大半都是玉德书院的学生,都是公输匠的学生。

    自从公输匠参与了电灯的研究,深深的被吸引了,同时发现就自己十一人研究,得等到何年马月才能研究出大型发电厂。

    就算拥有方正给他们的心得也很困难,所以公输匠开始让自己的学生也下山来一起研究发电机。

    本来公输匠还想叫其他公系的夫子和学子们一起参与的,可是那群人看不起发电机,看不起科学院,认为玉德书院才是天下第一书院,一个个心高气傲的不肯下山。

    公输匠也没有强求,就让自己的弟子们过来学习,不但可以学习到发电机,还能学到蒸汽机,比在玉德书院所学的更多。

    就这几天的参与,让他茅塞顿开,以前自己所学的东西完全不能相比,甚至有些东西,可以利用电让它完全转动起来,根本不需要人力。

    为了想要印证自己的想法,公输匠对于研究大型发电机更疯狂了,慢慢的他变成了十个科技院精英的领头人,成为武国,乃至全天下最了解发电机的人。

    最后大型发电机被研究出来,并且在上海安装使用,世人称他为发电机之父。

    而后又研究出很多电器产品,比如电风扇,手电筒等等,甚至在方正的提醒下,公输匠和公输青山等一群人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台电报机。

    从此武国进入了信息时代,远隔千里之外就可以相互联系,让皇家更能掌控地方。

    配上蒸汽火车的通行,朝廷更快的将军队从一个地方运到另一个地方,调兵遣将的速度更快,粮食等消耗更少,让整个武国变得空前的强大。

    附近的国家都开始附庸,就连契丹也被赶走了,远去西域,在西域称王后,还派使节来求和,更是要求武国能排前能工巧匠在武国开设铁路,办发电厂等等。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三大院招生的情况被诸葛正我知道后,让工部的人去科技院学习,让御医去医学院学习,更是组织一群种地的百姓去农学院学习。

    虽然很多人都是被诸葛正我逼的,心中不是很乐意,全都想应付应付就了事了。

    可是当他们接受过三大院不一样的知识后,被逼迫的这些人,全都对诸葛正我感恩戴德。

    尤其是农学院的那些百姓们,他们一年四季都只是靠种地维生,靠老天爷吃饭,虽然知道要给地施肥,浇水,可是别的就没有了。

    农学院教给他们的是先从土地开始分析,还有季节等,适合种什么,比如水稻,种完后要怎么保养土地,增加土地的肥力等等。

    最主要的是农学院的还会培育种子,提高两成的产量,这等于给百姓多了两成的收入。

    虽然种子需要花钱买,可是跟提高两成产量相比,这等于九牛一毛。

    另外,医学院的学生都是一群太医以及民间大夫,他们本来就是医术精湛的一群人,所以对于医学院来学习,本身就抵触非常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