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6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敬亭回李庄,就是主持把张瀚的家人全部带到草原的重任。

    对很多人来说,故土难离,然而和裕升的基业大半转到草原也是必然之事,往下去不管是经营漠北和俄罗斯人的商道,还是西向兼并套部,打击卫拉特蒙古,恢复汉唐西域的地盘,这些事都可以拿青城当核心来做,归化城原本就是汉唐的核心地界之一,再往下恢复唐时的北庭和安西的地盘归化城都处于比较重要的位置,所以在未来数年内,这个城池完全可以当成和裕升在草原上统治的核心……这种地方千年来一直是战略要地,当然不是随意乱选,而是经过多方考虑之后确定下来的地点。

    至于内地的基业只要朝廷不公然翻脸当然就不能放弃,一年几百万两的收益就是靠各种工厂和分布各地的商行,最少以张瀚的考虑来说,在数年之内仍然可以与大明共存。

    “苗出的很不错了……”

    张瀚蹲在地头,手轻轻抚摸着地块里一片。

    孔敏行道:“还有不到两个月就可以摘花了,头一年的产量恐怕不会很好。”

    “这已经很不错了。”张瀚站起身来,态度诚恳的道:“如果没有至之兄,恐怕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眼前的这些。”

    从尚义堡到集宁堡,再到小黑河堡一带,军司已经开垦了近三十万亩地,明年就会增加到七十万亩以上,三年之内达到百万亩,除了少数粮田外,几乎是全部种植棉花。

    以此时棉花的单产量,每亩二十斤棉还是有保障的,气候条件虽然并不是顶尖的,但这一片地方已经是草原上最适合种棉花的地方了。

    张瀚不打算在内地大规模种棉,西北那里的条件并不算很适合,而且棉花最好是大地块大面积的种植,易于管理和统一耕作模式,大同的地块多半是零碎分散,而且很多是坡地和山地,完全的不适合。

    种植棉花,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最高精尖的农活之一,没有孔敏行,就算张瀚要下决心做这事,恐怕也要多花费好几年的时间才能成功。

    孔敏行当然知道张瀚语出至诚,他微笑着道:“两三年之后,和裕升可以出产数百万匹布,北方不知道多少百姓受惠……这可不是一年卖出几十万张皮子,受惠的多是富裕人家,布匹,最穷困的百姓亦是需求此物,文澜,我在意的是这个。”

    “总之,阁下必定会史书留名。”张瀚有些激动的道:“惠民多矣。”

    孔敏行微笑点头,他身旁的一群农政司的吏员们也都是面露兴奋之色。

    他们不光是为了张瀚的话,也为了现实的东西。

    能得到张瀚这么高的评价,说明大伙儿做的事不在武夫们的军功之下,大家一样替这个团体出了不小的力,将来整个军司的赏赐,自然也都是有一份。

    和孔敏行追求的东西来说,可能这些随员想的很俗气,但就是这些俗气的想法和人,才能撑的起一个团体。

    张瀚果然注意到了这些随员,他随口道:“大家都有功劳,军司会记录在案,并且给诸位应有的奖励。”

    众吏员神色激动,一起拜谢。

    “对了,我有随员有要事向你禀报。”孔敏行指指身后的一个中年人,对方身量中等,面色白净,透着一股读书人的气息。

    “见过大人。”那人立刻拜揖道:“在下黄玉成,天成卫秀才,今在农政司效力。”

    孔敏行道:“黄玉成原本就喜欢研习农书,在天成卫时喜欢操持农事,跟着我不到一年,已经很能帮的上手了,现在是尚义区的农政官。”

    张瀚想了想,说道:“黄玉安是不是你的族人?”

    黄玉成道:“正是在下的族弟。”

    张瀚点头,笑道:“他在台湾做的很好,到处搜寻抑制疟疾的草药,治好了不少人,常威亲自替他报过功。”

    台湾不管是此时还是后世都是一个宝岛,不管是渔业资源还是农业耕作都是有得天独厚的优厚自然条件,但在明朝之前中国并没有将其纳入治下,一则是孤悬海外,往返不易,中国在宋朝之前连湖广都很荒芜,一直到北宋时期才开了湖广,两广之地在宋时也是烟瘴地面,用来流放犯人,到明初才把云南彻底纳入囊中,而同时又丢了越南,总之中国大体的疆域在汉时其实就定下来了,然后是漫长的长达千年的开,同时还经历内乱和游牧民族的进攻……并不容易。

    以农耕民族的保守,另外就是向海外拓展不易,所以疆域定下来之后从上到下都进取心不足,毕竟在当时来说,人口不足,地方则是很大,对外来说没有早期工业化支撑的话也是不太需要海外殖民地,所以尽管早早有福建一带的渔民上岛,朝廷却一直没有在台湾设立官府,并且大举开。

    真正的移民开就是明末,颜思齐和李旦已经移了一两万人上岛耕作,他们开初的目标就是建立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基业,不再受制于倭人,同时台湾岛上此时有大量的野兽,光是鹿群就有很多,一年鹿皮的贸易额可以达到十万两白银以上,这是很丰厚的利润。

    真正的滞碍是原生态的岛屿上有相当多的传染性的疾病,疟疾就是最严重的一种,一直到郑成功打跑荷兰人彻底统治台湾后,汉人达到十几万人之多时,那时候还时不时的暴疟疾传染,不少人死于这种疾病。

    和裕升对台湾的投入已经不小了,几年下来过百万两的白银投入,但对疾病防治这一块一直有些挠头,直到大量的军医和第四团一起抵达台湾,这种局面才逐渐好转。

第八百二十六章 宝岛() 
黄玉成道:“舍弟说,主要还是用烧荒和饮用开水,营地用石灰水消毒和隔绝病人群等办法,要说治疗,暂且只能治愈病况较轻的病人,对重症病人,还是只能束手。”

    张瀚道:“这样也算不错了,随着人员渐多,开出来的地方也会多起来,边开,边控制,除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

    他又看向黄玉成,鼓励道:“玉成有何事,可以直言。”

    黄玉成道:“还是与台湾事有关,舍弟言道,台湾那边的种稻容宜,更容易的还是种番薯。军中有人带番薯过去,原本随意种植,只当是玩笑,谁料番薯长的极大,生长的时间也比在大同时减了近一半时间,长出来的番薯又大又甜,味道极佳……”

    “是这样,我还没有接到正式的报告。”张瀚初听之下有些意外,不过一想也就释然。

    台湾那种地方,水稻一年两作,一次生长周期是一百二十天,一次是一百天,一年两熟,产量极高,后世被称为海上粮仓,其稻米产量可以养活全岛绰绰有余还能出口。气温高,每年日照充足,气候潮湿多雨,足以灌溉农田,就算没有现代农业都是一个很容易养活很多人的好地方。

    其农业十分达,水果产量高味道好种类多,不过在台湾展的早期,除了水稻之外,最重要的作物还有三种:茶叶,甘蔗,番薯。

    哪怕是三百年后,很多台湾人的记忆中都有番薯,这是台湾百姓最重要的食物之一,又大又甜,难得的好东西。

    甘蔗也重要,台湾那边早就得到指示,大量种植甘蔗这种经济作物,粮食够吃就行。

    台湾一直到清末民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就是白糖,甘蔗榨糖贩卖到海外,从明末就开始了。后世的人很难想象,在这个时代,不仅盐是朝廷控制的最紧俏的商品,白糖却是比盐还稀少昂贵的奢侈品!

    “黄玉安的信,我也看了。”孔敏行道:“台湾那边,可能是现在控制和开垦出来的土地范围并不大,所以对新作物的种植并不热切,并没有正式的公文过来。”

    张瀚看着孔敏行,说道:“确实是如此……目前在我们的努力之下,和裕升并不缺粮。”

    “但台湾迟早是要大规模迁民定居的。”孔敏行道:“凡事不预则废,现在那边和裕升的人还不满万人,粮食随便种些稻米就够了,如果有十万人乃至二十万人呢?可能十年之后就有此数。我知道文澜的计划,在北以草原为主,徐图扩张,只要大明不内乱,文澜是不会亲启战火做乱臣贼子的,而台湾原本非中国之地,与草原的情形相同,迁民数十万,又有海贸之利,再复以农耕为基,说句大逆的话,自立的根基怕是比草原还要强的多。如果以台湾为基业,兴师争南洋,没有农耕就象是无根之木啊。”

    “另外,”孔敏行热切的道:“甘蔗种植,我亦很有兴趣。我想,这里的棉田我再看顾几个月,留下玉成等人就足够保明年的棉田种植,我带一些人到台湾,主持开垦和试种番薯等事,把那边的底子打好,将来就是立业之基。”

    张瀚颇为无奈的道:“你刚刚一开头,我就知道你的意思了……”

    “所以你在尽力阻拦啊。”孔敏行笑的很欢,这样的生活,一个农学专家和爱好者还有办法更满足吗?

    “如果至之兄一定要去。”张瀚无奈的道:“还是把家小接过来吧,这样替和裕升奔波,朝廷那边是瞒不住的。”

    和裕升大出风头以后,徐光启亲自又写了两封信给孔敏行,当然是劝他远离漩涡,不要和张瀚以及和裕升牵扯太深。

    目前为止,孔敏行还可以说自己是贪污钱财,受聘于和裕升,专注农事不及其它。但如果再去台湾这样的地方替和裕升经营海外的领地,这种说法必然不会见谅于朝廷诸公。

    在这个时代越久,张瀚就知道不能小视这个时代的人才,可能他们局限于思维方式对张瀚的崛起准备不够,暂时还拿不出办法,但如果涉及到人心诡诈之事,张瀚不敢小瞧任何人。

    大明的士大夫中有足够多的聪明人,只是碍于各种原因没有把精力用在国事上而已。

    “也好。”孔敏行思索片刻便答道:“舍下也没有什么财货抛不开,拙荆原本就看着一儿一女读书而已,在哪里都是一样的。”

    “听说嫂夫人不愿令子女到学校学习?”张瀚拿孔敏行打趣道:“当爹的是杂学大家,结果儿子只能纯儒出身,谁来接衣钵呢?”

    “拙荆在此事上十分固执。”孔敏行无奈的道:“一提此话,她便说我已经无法从正途出身,只能如此,而儿子少而聪慧,将来好歹要中进士,替我们挣个功名封诰回来。”

    这也是当时的人的普遍想法,如果父亲中不得进士,儿子中了,父母一样能得到虚赠的官位封诰,在很多事情上与平民百姓不同,比如坟墓的规制和日常的一些礼仪,现在民间的空气松泛了,在大明中期之前,官员的身份和平民就是有一条十分明确的鸿沟,包括大门的开间大小,穿着衣服的颜色,日常的用具款式等等,孔敏行的举人身份只是介乎平民和官员之间,还算不得真正的贵人。

    “这也是人之常情。”张瀚安慰道:“朝廷的名爵贵重,尤其以文官为最,尊夫人不愿至之兄受武人职司,并不足怪。”

    象茅元仪那样的士子任武职,并且一路做到副总兵是异数,而且茅元仪连秀才都不是,很多举人可以接受赞画的名义,但主要还是当幕僚捞取功能,然后被举荐为文职官员,象孙元化就是走这条路,一样的举人身份照样能做到巡抚,比起当个副总兵要强的多,大明文贵武贱不是说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