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哔哔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617-第13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子可能以为和记之中会有变化,一旦和记与大明决裂可能会内乱,如果在两年前张瀚强行攻明,可能真的会使内部混乱,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可能性了。

    李国宾盯着布满斑驳阳光的屋顶,心中充满着对前途的不确定感,但他深刻理解并可以确定,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时代算是真正拉开了序幕。在张瀚的预计之中,针对大明只有短短的三年到五年时间,然后是海洋,光是南洋加日本就是十几个国家,海陆并进,还有外东北,俄罗斯人的地盘,西域,每一处地方都要扩张,想来就令人兴奋,当然也有隐隐的担忧。

    这么多的地盘,要打那么多的仗,按常理来说每个新朝建立都会休养生息好几十年,恢复国力和民力。

    大明太祖开国之后休养了三十年,才有了永乐年间二十年的折腾,隋文帝休养了几十年,被隋炀帝十几年时间给败光了家业。

    张瀚开国之后就是要绵延二十年的战事,李国宾心中不担心也是假的,但他只是想了一小会儿,然后就入睡了。

    和记之中,这等战略大事都张瀚当家作主,别人只管跟随就是了。

    ……

    京师混乱的同时,一份密旨自京师德胜门而出,传骑飞驰向大同而去。

    说是密旨,但手续完全齐备,都给事中姚宗文上奏,请除奸逆张瀚,姚宗文在奏折里言称张瀚在新平堡图谋不轨,多有悖逆之事,且与草原上的军队联络,时刻会攻打大明,诚为大明的心腹大患。

    姚宗文建言朝廷立刻剪除奸逆,不要务虚名而失实利,张瀚图谋不轨,不臣之心早就显露,其回乡隐居也是故作姿态而已,此等大奸大逆,不必等其露出形迹,朝廷应痛下决心,尽快拿捕至京师问罪,然后明正典刑云云。

    除了奏请拿捕张瀚之外,姚宗文还建议查抄各地的和记商行,姚宗文的题本里写的大义凛然,说和记商行多藏奸民,多行不法之事,勾结地方豪强渔肉乡里,姚宗文自称接到了很多告状信,都是和记在各处横行不法扰民残民之事,这样的奸臣爪牙,似扮良善商人,实则是张瀚图谋大明的急先锋,理应全部抄拿封锁,对各处的和记商行中人,视罪行轻重不等而定罪,绝不可姑息宽贷。

    姚宗文自己都知道,这份奏折是从通政司送内阁,再由会极门送入大内,一旦抄发天下皆知,此后就算是彻底与和记站在了对面,如果和记得天下,别的官员能投降,姚宗文就只能跳河或上吊了,免得被抓起来斩首。

    可姚宗文自有打算,首先他不觉得和记能得天下,大明皇基还很牢固,和记想得天下困难的很,最多是南北对峙,那还怕个鸟?

    其次就是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和记的盘口那么大,随便抄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两的财富,这才是姚宗文最为看重的东西,他一个都给事中,看起来权力不小,但这个身份在京师也不算什么,进不了最核心的权贵圈子,姚宗文能一直攀附向上,主要原因就是舍得自己。象这种奏疏,爱惜羽毛的清流绝不会上,而且不会上奏的这么狠辣阴毒,那些没有品格的小臣,又不象姚宗文这个老资格的都给事中这么有份量,至于阁部大臣,一个个奸狡似鬼,这种事是绝对不会出头的。

    姚宗文除了要好处之外,也是要洗脱自己阉党的身份,果然奏折从通政司到内阁,内阁票拟有些含糊,送入大内之后,皇帝直接御笔朱批,相当痛快的答应了下来。

    此时的皇帝志得意满,魏忠贤已经上路,并且被惊吓后已经上吊死了,皇帝轻轻松松剪除了隐患,心情极好,简直飘飘欲仙。

    姚宗文奏疏一上,朱批一下,此人就顿时知道自己从此安全了!

    不仅安全,还能等着分红。

    不过是一纸奏疏的事情,算得什么大事?

    而朱批也是着重要求保密,到天黑前,内阁和兵部得旨,着令他们安排新平堡方向抓捕张瀚的事宜。

    与此同时,京师之中锦衣卫和东厂奉命,大张旗鼓的对和记商行动手!

    在外地,则谕令各州府驻军和地方官员一起动手,拿捕所有和记商行中人,抄拿其所有的商行财物。

    兵部得旨之后立刻派出传骑,取勘合上路,以四百里加急的速度飞驰往阳和和大同,两日之内,在大同的洪承畴与卢象升等人俱是接到密旨,向和记动手的事,绝对不允许再拖延下去了。

    ……

    传骑自是不知身后京师的混乱,数骑飞驰往大同和阳和而去。

    得旨之后,洪承畴不敢怠慢,和几个幕僚密商之后,决定自己亲赴阳和,与卢象升合兵向新平堡,而黄得功率部镇守偏关杀胡堡到大同一带,一旦和记接报后犯边,这些地方会是被攻击的第一线。

    而洪承畴是大同巡抚,守土有则,但事前接旨行军,不在大同等处也情有可原。

    若这般行事,就算边关堡垒甚至大同被和记一鼓而下,洪承畴的责任也不是太大,现在洪承畴已经将目标放在更南的太原等地,实在不行只能率自己的部下,还有卢象升等官员和将领们率部退却,不是太原也是宣府一带,只要能保住大同宣府往京师的要隘,不仅项上首级可保,官位也可能保的住。

    尽管计较已定,洪承畴的内心还是充满不安感,他对着幕僚苦笑道“自数年前学生自京师外入,先到大同任提学,再转兵备,再任巡抚,似乎一直与和记免不了打交道。”

    一个幕僚宽慰道“东翁虽然恼于和记之事,但试想一下,如果不是东翁一直在大同,展露才干,又熟悉和记之事,恐怕现在未必能至此位,有得有失,莫非天定?”

    。

第一千六百七十一章 洪军() 
想想幕僚这话说的也是,洪承畴也就不矫情了。

    洪承畴先为京官,外放提学,一般来说会转布政参议,然后再转任某种实职,比如督粮道或分巡道,再混上几年资历,得同年进士的援手,可以转为巡抚。

    洪承畴现在的资历,最少节省了五六年的时间,确实是有得有失,光指责和记令他陷于危机之中,却不想想如果没有和记,可能他现在最多是布政参议,没有什么实权在手,想任巡抚最少还得五年以上,这么一想,心态自然是会平衡不少。

    当三千五百人的洪军在中军军坐营官各守备都司们的率领下打着几十面旗帜出城的时候,洪承畴还是大大松了口气。

    这是他的军队,是洪承畴一手打造出来的洪军!

    一队队洪军士兵从大同府城和附近的几个军堡里川流不息的涌出,带队的军官约束着士兵,在行军时各部分为前后左中右五哨,整个军队在旗帜指引下展开行军,到了官道上会隔着距离行军,不可能如影视作品里那样几千人拥挤着行军……明军再废物也不会那么做的,金鼓和旗号将士兵们分隔开,最前方和两侧都有架梁马和哨骑,以防突袭,更多的将士会涌向北方,在黄得功等将领和兵备道王点等文官的指挥下,枕戈以待,防止和记的突袭。

    洪承畴在出兵时也是骑马,他个子中等,身形偏瘦,面容削瘦而微黑,两眼倒是很大,但并不是很精神……这是一个标准的福建人的长相,气质也是明显的南人形象。

    相比于卢象升的赳赳武夫的英锐之气,堪称南人北相,而洪承畴就显得从容温和的多,他已经是兵部侍郎衔的巡抚,平时体制相当尊荣,气质沉静中带着难以触犯的威严气色。在他身边有好多位幕僚和洪军的将领,众人都是大气都不敢出。洪承畴内心充满矛盾,他既不愿以巡抚之尊带人去杀一个商行首领,在担心自己等人是否能成功的同时,他也在担心京师一带针对和记商行的行动。

    于是洪承畴提前感觉到了崇祯十四年在松锦之战时的痛苦,明明全无把握,却必须得赶鸭子上架。

    洪承畴的内心并不是没有抱怨,皇帝铲除魏阉的手法还是很纯熟老练的,没有搞的血雨腥风京师大乱,相当从容的就把盘踞朝堂多年的阉党一扫而空。

    怎么到了和记之事上就这么操切急迫,大行皇帝已经维持了相对的平衡,虽然是脆弱的平衡,但只要维持下去,时间是在大明一边。

    哪怕是担心和记获得更多的财富,可以用更隐秘的手法压迫和记各处的商行,使和记无法赚取暴利,影响其在草原的政权,不使其再扩军备战,这样就算相当的成功了。

    至于张瀚,既然困守在新平堡,不如彼此相安,张瀚回堡已经近一年,洪承畴自忖就算是自己也没有办法长期不在大同而保持权威,张瀚久不在草原,难道和记就真的是铁板一块,不会产生什么不可测的变化?

    时间久了,就算和记没有内乱,但总归张瀚的权威会有所削弱。

    时间真的是在大明一边!

    洪承畴摇了摇头,他不能理解,却只能接受,而且就算他的心腹幕僚也看不出他真实的情绪,洪承畴擅长隐藏自己的情绪,很会伪装自己的真实想法,只有他最亲近的心腹家人,有时候才会发觉他在斗室之中长吁短叹,看到他眉头紧皱,绕室徘徊。

    军队川流不息的奔涌向前,洪承畴也只能出发了,他的大红官袍一尘不染,但到了晚上就会染满尘土,他的几个心腹家人都带着好多身袍服,洪承畴有洁癖,每天都会更换新的里衬和外袍,哪怕是行军打仗,每日也是仪表堂堂,身上的衣袍都是浆洗的干干净净。

    在洪承畴上马之后,一百多马步兵一起上马,这都是洪承畴的巡抚标营的内丁,用超出营兵十倍的价钱收买供奉,内丁们也只认洪承畴为主。

    洪承畴很快混入大股的队伍之中,他的四周环绕着幕僚和随行的文吏,外围是保护他的内丁,诸多将领在四周带着骑队相随同行。

    三千五百多人的部队快速向前,这是一支两年多时间一直苦训的部队,在明军中堪称第一等的精锐,甲胄基本上配齐了,两成左右配装铁甲,主要都是洪承畴和各级将领的内丁亲兵。六成左右配装皮甲或镶嵌铁叶子的绵甲,绵甲是对襟形制,内饰铁叶,这种甲其实受蒙古人的影响比较大,大明传承了很多蒙古人的遗留,包括这绵甲的形制,还有武将的袍服,不过二百多年下来,从颜色到形制也有了一些自己的东西,当大股的军队全部穿甲和持着兵器行走时,威势也是相当的惊人。

    只有少数人无甲,多半是军中的伙夫和马夫之流,这支军队八成以上是纯粹的战兵,每个兵都携带一定数量的行粮,洪承畴已经用巡抚关防下令,沿途的军堡卫所提供干粮给行军的军队,这样节省的召集大量民夫随军的时间,而且从大同到新平堡不过几天的路程,也没有必要在后勤上过于着紧了。

    明军原本就不重视后勤,大军起行饿肚子太常见了,崇祯二年的勤王军在半途哗变的就很多,李自成就是其中之一,参将王威将朝廷下发军饷扣住不发,结果士兵哗变,公推李自成为主杀掉主将,哗变造反,大部的勤王军抵京师城下时,兵部和户部的官员不提供粮饷,士兵大怒,又是大半的士兵哗变,多半也是投了农民军。

    洪承畴当然不可能干这荒唐事,干粮是齐备的,每个士兵身上都带足了粮食,沿途还有一些军堡提供干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